查安生从阴常不足论治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24-05-25 20:12吴子函查安生金春春段莹莹兰彩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养阴栀子阴虚

吴子函,查安生,金春春,段莹莹,兰彩霞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指胃黏膜上皮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炎症反复发作,以致固有腺体萎缩、减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肠化甚至异型增生,临床上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早饱等,具有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反复发作等特点。刘珊等研究发现,老年患者因饮食习惯不当、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等,发病率最高,且与年龄呈正相关[1]。而对于老年CAG的治疗缺乏重视,因其常常合并其他疾病,机体恢复能力不佳,治疗难度较大,现代医学往往疗效不显[2-5]。中医学将CAG归为“胃痛”“痞满”等疾病范畴,在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不但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可能改善或逆转胃黏膜病理变化[6]。

导师查安生,安徽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从事脾胃病中医临床诊疗工作3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老年CAG的治疗更有着独特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查师从阴常不足论治老年CAG经验介绍如下。

阴常不足,邪踞胃腑

“阴常不足”理论源自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谓“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认为人因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房事不节,以致“相火妄动”,相火为元气之贼,耗气伤阴,然阴气迟成而早衰,难成而已亏,相火煎熬真阴,发为阴虚,日久肝肾之阴亏虚,阴阳失衡,阴液不能制约相火,又进一步加深相火之妄动,最终导致“阴不足”[7-9]。查师认为,“阴常不足”是老年CAG的发病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又朱丹溪所谓“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衰”,陈泽慧等一项CAG患者体质研究也发现,老年CAG患者中以阴虚体质最为常见[10]。故高龄之体,虽未感邪,阴先不足[11-12]。再逢饮食水谷难消,肠胃壅滞,郁而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积日久,邪从燥化;或情志抑郁不畅,肝失条达;或气病日久,深入血分,瘀阻胃络,均可导致邪气盘踞,精耗血衰,真阴亏耗则虚火更甚,灼伤胃络,胃津干涸,胃黏膜失于濡养,胃体失其柔和,故多见胃痛隐隐,连绵不休,口干,饥不欲食等症,而临床实际中因其受邪之不同,体质之差异,症状亦不尽相似[13-15]。

1 肝郁化热,伤阴害胃

老年患者或因家庭关系失和,或因社会融入困难,或因健康状况下降,常为抑郁、焦虑情绪所扰,张英英等对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多数老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抑郁的患病率更是高达26.63%[16]。而在临床实践中,患有CAG的老年患者,多数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情志不遂,首先影响肝之疏泄功能[17]。肝属木,胃属土,“土得木而达”,土木相和,则气机条畅,升降有序[18];而肝体阴而用阳,老年患者本“阴常不足”,肝体失于柔和,再遇情志不遂,失其条达,最易横逆犯胃,则可见胃痛、胃胀等症[19]。日久郁而化热,火盛乘土,燔灼胃阴[20]。若是平素性情急躁之人,稍不如意,则肝火上炎,更是伤阴害胃 ,阴虚更甚。临床除胃阴不足症状外,尚有胃脘胀痛或灼痛,嗳气,情绪抑郁或急躁等症[21-23]。

2 湿热蕴结,胃土阴伤

湿热之邪亦是老年CAG常见病因之一,湿热入体,或因过食肥甘厚味,浊滞中焦;或经口鼻而入直犯脾胃,如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等,蕴结脾胃,重浊黏滞,不易速去,日久则化燥化热,灼伤胃阴。加之老年患者阴本不足,则胃土阴伤难复,络脉失和,通降不能[24-25]。临床除胃阴不足症状外,还可见胃脘痞满不舒,口干口苦,大便黏腻等症。

3 血瘀日久,煎熬胃阴

老年患者或因经济水平、医疗认知水平低下,讳疾忌医,或内脏神经敏感度降低,起病隐匿,CAG病情常迁延日久,病及血络,如《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胃络瘀阻,升降失序,气血津液布散失常,新血难生,津液难达,胃腑失于濡润,胃阴不得充养;而瘀血日久不去则化热,煎熬阴津,老年患者本“阴不足”,复加胃液被伤,则土阳独亢,胃络更失濡养,日久煎熬成瘀[26]。临床除胃阴不足症状外,还可见胃痛隐隐、痛处固定、手足心热等症。

荡涤胃腑,益阴和胃

在治法上,朱丹溪提出滋阴与泻火并重,既以熟地黄、龟板等补阴之不足,又以黄柏、知母等清妄动相火,因其治法以滋阴为主,亦被后世称为“滋阴派”。查师在老年CAG的治疗上亦借用此法,治疗首重胃阴之亏虚,以甘凉濡润养阴药物补益亏耗之胃精以治其本,如王孟英言: “凡是治胃者,须审胃汁之盛衰,斯为善治”。再配以疏肝、清热、化湿、活血等法,荡涤胃腑邪气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在临床中每获良效。

1 养阴疏肝泄热

阴虚兼肝郁者,养阴不忘疏肝,如唐荣海所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从肝入手,疏肝解郁,而高龄之体,本就阴虚,若单用疏肝行气之药,有气药伤阴之虑,而单用育阴之品,又恐肝郁日久,不得疏泄,化热伤阴。故查师常告诫,用药当谨记“忌刚用柔”之理,多选性平质轻之品,时刻把握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特点,宜柔肝而忌伐肝,切不可以大队理气之药,犯喧宾夺主之误,临床常选用一贯煎加白芍、石斛等育阴之药,养胃阴以复胃用,疏肝气以解肝郁,气郁重者可再加柴胡、香橼、佛手等行气疏肝之品。若气郁日久化热,灼伤胃阴,可于方中加入栀子清泄郁热,玉竹、麦冬、天冬养阴生津,或选用由青皮、陈皮、栀子、浙贝母等药物组成的化肝煎加减。若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者,可加合欢皮、远志等,作畅达情志之用。若见急躁易怒,心肝火旺者,则以龙胆草、柴胡、栀子、灯芯草等为君药,取龙胆泻肝汤之意,以清妄动之相火,再配知母、麦冬等,清热养阴兼顾。除此之外,查师常常用既往治愈病案安慰患者,耐心与患者解释、说明,及时复查胃镜,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度。

2 养阴化湿清热

阴虚兼湿热者,既需化湿清热,以辛开苦降之剂,达和胃降逆之效,又当时时顾护胃阴,标本兼顾。若为平素饮食失于调节,或嗜食肥甘,致使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蕴结中焦,患者常有口肝苦,胃脘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化湿则热邪难抑,清热则脾气被伤。故查师在临床常分期论治,虽有阴虚,湿热亦重,先以连朴饮加减以清湿热,方中黄连、厚朴为君,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石菖蒲芳香化浊,倍化湿之功,炒栀子、豆豉清宣郁热,再配陈皮、法半夏可调和中焦,脾运则湿气自除,石斛、芦根清热益阴,标本兼顾,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湿,养阴和胃之效。若患者兼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于方中加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化湿解毒之品,亦可先用西医Hp四联根除疗法,后行清热化湿养阴之法,中西结合,事半功倍。湿热去后,阴虚未复,此时便可清补胃阴为主,方选益胃汤加蒲公英、马齿苋等少许清热化湿药,北沙参、玉竹、麦冬、石斛等育胃阴以复通降之能,然“炉烟虽熄,灰中有火”,配少许清热化湿之药以清未尽之余邪。

3 养阴活血和络

对于血瘀兼阴虚型老年CAG患者的治疗,查师强调养阴与活血并用,自拟益胃化瘀汤,方中石斛、天冬、麦冬为君,养阴益胃,清热生津,山药、白术为臣药,既可益气而助脾胃之运化,又合化阴调营之妙用,如叶天士所言“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君臣相配,甘凉濡润之品,滋胃阴而养胃体,再加白及、丹参、赤芍活血以祛瘀生新,若兼虚火者,可于方中加入黄连、栀子等清泄虚火以护阴液,阴虚较重者,可再加北沙参、生地、玉竹等增强养阴之力,瘀血较重者亦可加莪术等祛瘀通络。然胃络血瘀由来已久,即便方证对应,用药得法,短时间内也可能疗效不显。因此在辨证无误,未生他证的前提下,查师常谨守前方,建议患者坚持用药,以免功亏一篑,亦不随意增减计量,使病重药轻,疗效不著;或药过病所,加重脾胃之负担。

医案举隅

王某,男,75岁,2022年9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上腹隐痛3年余,加重1月余。患者3年来胃痛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多次行胃镜检查均提示:CAG,未予以重视及诊治。每逢胃痛发作,自行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胃复春”等药物,服后不适症状可缓解。1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伴口干苦,嗳气,自行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后症状改善不显。刻诊: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饥不欲食,小便正常,大便黏腻不爽,1~2d一次,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数。查体:一般可,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患者有吸烟、饮酒史20余年,已戒烟半年,余未见不适。2022年8月16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CAG伴糜烂;病理提示:(胃窦)黏膜慢性炎,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中医诊断:脾胃湿热兼胃阴不足证。西医诊断:CAG伴肠化。治法:化湿清热,养阴和胃。首诊处方:黄连 3 g,厚朴 10 g,炒栀子 10 g,石菖蒲 10 g,陈皮 10 g,法半夏 10 g,石斛 10 g,芦根 10 g,海螵蛸10 g,浙贝母 10 g,蒲公英 12 g,白花蛇舌草 10 g,共14剂,1剂/d,早晚分服。

9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胃脘灼痛大减,口干口苦改善,饥饿感减轻,但停药2天后胃痛再发,大便仍黏滞,1~2d一行。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细数。于前方去白花蛇舌草,加马齿苋 10 g,共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10月15日三诊。患者诉胃脘灼痛已无,偶有腹胀,嗳气频繁,纳可,二便调,舌红,苔微腻,脉细。于前方去黄连、栀子、蒲公英、马齿苋、芦根,加麦冬、玉竹、枳壳、白术、佛手各 10 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11月3日四诊。患者症状基本改善,继续予原方14剂,以巩固疗效,调理预后。后期患者多次就诊,均在原方上随证加减,并嘱患者适度活动,合理饮食,勿食过热过凉,避免过量饮酒、吸烟及摄入腌制食品,条畅情志,规律起居,先后服药百余日。2023年3月2日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按:首诊查师见患者胃病日久,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大便黏腻,舌质红,苔微黄腻,当属湿热蕴结中焦,而老年患者阴常不足,再受湿热熏灼,胃阴亏耗,故见饥不欲食,脉细数等胃阴不足的症状,因此治疗上既要清化湿热,又当益阴和胃。查师以黄连、厚朴相配,清热燥湿,下气除满,共为君药,炒栀子味苦气寒,《本草经疏》言其“泻一切有余之火。”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助君药以清湿热,石菖蒲芳香化浊,可醒脾化湿,法半夏辛温燥湿,能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而健脾,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再加石斛、芦根等甘寒之品,《纲目拾遗》载石斛可“清胃除虚热,生津”,《药性论》言芦根“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二药相伍,既可清中焦之热邪,又可顾护脾胃之阴液,标本兼顾。诸药相合,辛苦并用,补泻兼施,解湿热之邪以复中焦升降,护胃中阴液以助脾胃运化。二诊时患者湿热未尽,故停药后症状再发,且肠道湿热明显,故守前方既清湿热之邪,又补亏耗阴液,再根据患者大便黏滞,加马齿苋以清肠道湿热。三诊时患者胃脘灼痛、口干口苦等症已无,湿热已退,然老年患者阴常不足,再因中焦湿热日久,致使胃阴进一步耗伤,故湿热虽去,胃阴亏耗,胃腑正常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腹胀、嗳气均为运化无力之象,故于方中去黄连、栀子、蒲公英、马齿苋等苦寒之药,以免败伤脾胃,转以养阴、健脾为主,加麦冬、玉竹养阴和胃,麦冬为清补之药,《本草正义》言其“专补胃阴,滋津液”,玉竹甘平滋润,《本草便读》载“培养肺、脾之阴,是其所长”。加枳实、白术取枳术丸之意以通补脾胃,佛手行气疏肝以助升降,诸药相伍,旨在复胃阴,健中州,帮助胃腑功能的恢复。其后多次就诊,均立足于此。在虚实夹杂的诊治过程中,查师始终立足患者阴常不足的特点与湿热邪气的有无,不拘泥于一方一法,知常达变,标本兼治,灵活调整处方重点,终获良效。

结语

查师总结老年CAG患者特点,从“阴常不足”理论入手,提出邪去则胃腑安,阴复则胃得养,既以疏肝泄热、化湿清热、养阴和络等法去胃中邪气,又以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最终恢复胃腑之功能,诚如叶天士所言:“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津液来复,使之通降”。总结查安生治疗老年CAG的经验,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中医药治疗其他老年性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解。

猜你喜欢
养阴栀子阴虚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立冬补冬 小雪养阴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六月栀子香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