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2024-05-26 20:31刘林奇李哲旭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2期
关键词:移植物脂肪组织胶原蛋白

刘林奇,王 凡,李哲旭

(1.重庆市花喜海蓝美容医院美容外科,重庆,400038;2.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重庆,405200;3.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重庆,400037)

脂肪移植一般指自体脂肪移植(Autologous fat grafting AFG),在面部和非面部整形或手术与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考虑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非血管生成因子、药物及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提高脂肪成活率以期脂肪移植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下研究热点之一[1]。

1 脂肪移植的概念、发展及其应用进展

脂肪移植包括脂肪提取、分离与提纯以及脂肪细胞颗粒筛选与注射的过程,首次由Neuber医生在治疗附着性骨髓炎后眶周瘢痕中提出[2],此后经历了1个多世纪的变革与发展。在发现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具有增殖与分化能力、血管基质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脂肪细胞中富含的前提条件下,细胞辅助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纳米脂肪(nanofat)、脂肪干细胞胶(SVF-gel)等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受到广大整形医师的青睐。

面部脂肪移植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面部脂肪解剖与形态学,相关研究[3]表明,浅表肌肉筋膜系统(SMAS)作为划分面部脂肪层次分布的关键结构,Rohrich 描述了面部脂肪室的解剖结构,建议脂肪应按解剖位置进行移植[3]。在筋膜组织的作用下将浅、深层脂肪分割成多个脂肪室,其中通过对浅层鼻唇区与内侧深部面颊区脂肪室或对浅层中间与外侧面颊区脂肪室进行脂肪填充以分别恢复脂肪容量、改善面部轮廓,改善容积在面部老化中最为重要。此外,韧带作为脂肪室的一大边界,其变薄、松弛将引起面部松垂性老化,联合提升术可有效解决面部组织凹陷,改善松垂[4]。值得注意的是,颧骨与下颌韧带中遍布动脉、静脉与神经,需尽量规避防止造成面部损伤[2]。Gal[5]等指出,一般小体积脂肪移植(<150 mL)建议使用科尔曼(Coleman)技术,多用于面部年轻化与再生医学领域,值得推广。Krastev[6]等研究表明,1568 例行AFG的患者中存在并发症的概率仅为4.8%,提示面部脂肪移植的安全性较高;Lv[7]等研究表明,1011 例面部脂肪移植患者的脂肪留存率可高达83%(平均值为47%),循证医学证据为III 级,表明面部脂肪移植有效性较高,具有高度应用价值。

非面部脂肪移植主要在臀部塑形、乳房美容或重建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取得了一定成果。臀部塑形适用于体脂百分比介于20%~30%、夹捏实验检测脂肪层厚度>2~3 cm的患者,在肿胀麻醉技术的辅助下操作安全性高,目前认为肿胀液中利多卡因的最大安全剂量在抽脂与非抽脂患者中分别为45、28 mg/kg,采用肌肉注射脂肪留存率高,多次少剂量注射可改善脂肪栓塞的不良结果。脂肪注射部位以臀部内侧(主臀部圆润)、下侧(主臀部提升)为佳,其中前者为大体积脂肪移植(>150 mL),推荐采用Khouri技术[5],一个月后患者效果满意[8,9]。

据统计,脂肪移植参与完成28%的乳房美容手术,其过程包括获取脂肪、纯化脂肪细胞及脂肪注射三个步骤,获取脂肪组织推荐采用Coleman技术、使用大口径脂肪抽吸管和低压真空系统于腹部、大腿等部位进行抽取,能大幅降低脂肪细胞损伤率并显著增加其摄取率;纯化脂肪细胞建议分别采用Coleman、脂肪填充移植封闭系统兼过滤清洗以及Osinga[10]技术以实现脂肪细胞的离心、过滤与洗涤;最后采用Coleman技术完成脂肪注射,患者满意度高[11]。目前脂肪移植参与乳房美容手术常见单侧胸部或胸部内侧脂肪移植,在改善结节状乳房畸形或双乳不对称与乳沟外观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脂肪移植隆胸技术发展迅速,预计每次脂肪移植仅增加一个罩杯大小的乳房体积[11],存在乳腺癌及其误诊风险[12],使用超声成像等技术能够区分未存活的脂肪与乳腺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3]。有趣的是,尽管AFG相关乳房重建的疗效已得到大量证明[14],但其在放疗患者中的负面影响仍存在争议[15],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脂肪移植涉及多种疾病治疗,包括促进皮肤伤口愈合、修复瘢痕及管理疼痛等,其安全性得到证实,值得推广。脂肪细胞占细胞总数的65%,是前体脂肪、成纤维、内皮细胞产生的前驱物质,分离后即SVF,其中包含30%的ADSCs。研究表明,ADSCs促进皮肤切口愈合的主要途径为分化血管形成相关细胞、旁分泌大量生物活性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以及调节免疫细胞(单核细胞等),在下调炎症反应与促进血运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Zwick等表明,全身代谢需求增强导致的营养短缺影响了脂肪细胞对免疫细胞的募集,ADSCs能够分泌营养因子调节组织纤维化并增加皮肤相关重塑介质的表达,有助于炎症细胞抗炎作用的发挥,是瘢痕修复的重要机制[16]。一项荟萃性分析显示,疼痛减轻是AFG治疗瘢痕相关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脂肪移植控制神经痛[17]、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18]、多发性骨软骨瘤术后疼痛[19]也得到了研究印证,在改善患者生、心理健康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真皮前体脂肪细胞促进毛囊进入新的毛发生长循环周期提示脂肪移植与毛发生长有关,值得更深入研究。

2 脂肪移植技术

2.1 Coleman 技术

1995 年至2013 年间,Coleman先后提出了脂肪移植在整形与治疗领域的发展潜力并陆续开发、完善了脂肪移植技术的操作要点,被证明安全、可靠且有效,目前多用于面部年轻化或再生医学中,具有高度应用价值[5]。

Coleman将脂肪移植归结为脂肪组织获取、转移与放置的过程,脂肪组织获取前10~ 15 min内应给予患者0.5%的利多卡因和1:200 000的肾上腺素按照1:1的比例行肿胀麻醉,在麻醉剂渗透前需确定脂肪注射的体积与深度,以期后续脂肪放置顺利。使用体积单元为1 mL的10 mL Luer-Lok注射器与长度单位为15 cm的钝套管轻缓抽吸脂肪,以免采集压力过大导致脂肪细胞死亡。分别使用常规吸脂法、Coleman技术对16 例成年女性腹部的脂肪进行采集与处理,结果显示Coleman技术组中活脂肪细胞计数明显更高(4.11±1.11/ 2.57±0.56 × 10 cells/mL),且脂肪细胞结构正常,提示Coleman技术收集脂肪细胞效果优良。

Coleman认为,移植脂肪组织前不需要对其进行洗涤以免造成脂肪细胞损伤,在避免空气接触的条件下将脂肪组织以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3 分钟后排空多余液体(血液、油脂等)即可装入1 mL的注射器中进行注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33]证明,Coleman技术离心操作中对离心率、离心持续时间及离心速度的选择基本为最理想的脂肪组织处理目标值参考,使用3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在维持脂肪细胞结构、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与留存率中效果显著。离心后的脂肪抽吸物存在分层现象,脂肪注射后的2~10 周内高密度较低密度脂肪细胞的移植存活率与留存率更高,可能与高密度脂肪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F等含量有关,或是正确离心的必然结果[20]。对9 例患者分别采用Coleman与Shippert技术收集脂肪组织并作离心处理,结果显示无论是标准离心或2 g离心操作,Coleman技术组中脂肪组织的活性与留存率均较高,且最终获得物较初始采集的脂肪浓缩了3 倍,因而更适用于小体积脂肪移植。值得注意的是,不进行洗涤仅完成离心操作对利多卡因或肾上腺素的分离与清除可能并不彻底,联合洗涤、离心处理能够为浸润脂肪细胞的真实体积提供参考,应给予关注[5]。

最后,根据手术需要合理移植脂肪组织,减少皱纹或修复瘢痕应将脂肪置于患者皮肤下,有助于提供皮肤支撑与改善皮肤品质;结构性脂肪移植将脂肪定位在骨周围;隆胸或丰臀等增大术则把脂肪置于肌肉或皮下脂肪进行注射。需注意脂肪注射后的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矫枉过正现象,一般为10%,嘴唇>50%。考虑到脂肪组织的存活具有营养依赖性,少量多次注射脂肪至关重要。此外,脂肪移植注射量还受医学摄影影响,不同光源或技术下对皮肤褶皱纹路的刻画存在巨大差异,矫正初始阴影源定量注射脂肪能够预防过度注射导致的脂肪细胞移位或死亡并能够保证脂肪细胞持续留存。注射结束后应轻揉正在渗透的脂肪组织,避免其结块不均匀分布[21]。

2.2 Khouri 技术

大体积移植脂肪的存活受限于其与移植受体间的联系、间质液压力以及注射量大小,研究[22]表明,任何活脂肪细胞不能超出受体毛细血管网络2 mm以外的范围,与呼吸、功能性血运重建依赖性等有关。脂肪注射量是影响受体组织顺应性、间质液压力、毛细血管循环、氧气交换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因素,当其超过既定值则会导致大量脂肪细胞死亡,从而影响大体积脂肪移植的可行性[23]。间质液压力参与确定大体积脂肪移植体积的计算过程(移植物体积=间质液压力×顺应性×受体体积-受体体积),在监控脂肪注射量、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中具有重要作用。

Khouri技术相较于Coleman技术首先解决了大体积脂肪移植的难题,其次设计了近乎全自动化的采集、注射设备辅助移植,在确保精准性的前提下减少了人工失误与时间消耗,因而得到广泛应用。300 mm Hg的恒定低压注射器(K-VAC注射器)、12 号(直径2.7 mm)、12 孔(2 mm)套管被认为是Khouri技术均匀采集脂肪的核心,无创伤转移阀(AT-Valve)因能够避免反复更换注射器和套管的复杂操作及有效抑制了空气接触而应用于脂肪的转移,人工手摇低速(15 g)离心3 min具有均匀分离脂肪结构、减少有益生长因子丢失及降低细胞损伤可能性等优点,值得推广。脂肪注射环节应使用直径为2.4 mm的14 号单孔(2 mm)套管,该套管远端1/3处呈弯曲形状,更加贴合胸部轮廓。考虑到部分脂肪可能被吸收,因此当观察到间质液压力到达9 mm Hg时即停止注射[24]。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套管的型号与种类,套管长度每10 cm仅能注射1 mL脂肪[25,26],分别使用12、14、16与19号套管将0.1、0.5与1.0 mL的脂肪移植至8 cm2的腹部组织切片中,发现每注射1 mL脂肪,14、16、19号套管中脂肪沉积物均较多,提示衡量套管尺寸与脂肪注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提高脂肪细胞存活率中非常重要,应给予关注[25]。

2.3 纳米脂肪技术

2013 年,Tonnard 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新的脂肪制剂——纳米脂肪(Nanofat),它不仅可以产生不含胶原酶的 SVF,与脂肪组织的酶消化相比,纳米脂肪制备减少了处理时间、成本和监管限制[27]。而且可以用更细的锋利针头进行更表面的注射。[28]这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达到真正纳米级标准的微脂。它是通过机械破坏大部分成熟脂肪细胞提取的。简而言之,脂肪抽吸物被机械乳化并过滤成液体悬浮液(包含 SVF 和 CD34+细胞),可以用更细的尖针注射。由于有活性的脂肪细胞大量减少,其组织增容能力显著降低。然而它适用于组织再生,例如皮肤年轻化,并且可以与传统的脂肪转移相结合以进行面部年轻化。纳米脂肪没有填充能力。因此,纳米脂肪移植是注射再生细胞和细胞外元素以促进组织再生和重塑。临床上,纳米脂肪移植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其他程序结合进行。SVF的再生特性归因于其旁分泌作用:SVF细胞在缺氧等生长因子等刺激下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b,并强烈影响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并可能有助于新组织的生长和发育[29]。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证实了其在皮肤年轻化及创面愈合方面的作用,显示其良好的临床运前景。

2.4 SVF-gel 技术

纳米脂肪技术通过将脂肪组织处理成一种近似干细胞悬液的状态从而进行真皮内注射以达到干细胞疗法目标的原理。它是SVF-gel技术发展的基础,纳米脂肪技术中SVF细胞浓度过低且因与细胞外基质(ECM)分离而极易被吞噬等缺点限制了其发展,为了提高SVF浓度并实现ECM的保护作用,SVF-gel应运而生[30]。与纳米脂肪不同的是,SVF-gel 消除了大部分脂质和其他不需要的成分,但留下了 SVF 细胞和ECM。

皮肤是SVF-gel技术应用的主要部位,SVF-gel在面部年轻化、伤口修复中应用广泛,临床应根据患者面部移植要求选择技术实施路线,以期最大化提高医患满意度。其中SVF-gel的获取复杂,使用20 mL注射器采用Coleman技术于腿部或下腹部皮下脂肪反复多层次、多隧道呈扇面采集脂肪后静置10 min以排空下层血性肿胀液从而获取初级脂肪组织,1200 g×3 min离心后选取1/2 中间层脂肪进行分装并充分乳化,2000 g×3 min二次离心后见中间层呈胶冻状混合物即SVF-gel。文献[44]报道,126 例接受SVF-gel移植的患者其面部皮肤与轮廓的改善明显,术后面部肿胀轻微,且其存在抗皱、嫩肤的效用,较常规脂肪注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高,提示该技术的有效性。但其主要限制是低密度脂肪转化为 SVF-gel的低速率。一些低BMI的患者很难获得足够的脂肪。有学者在利用高密度脂肪配合SVF-gel对半侧颜面萎缩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31]。对SVF-gel移植效用的机制进行探讨,发现SVF-gel能够通过促进脂肪再生、分泌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富集CD45-/CD31-/CD34+ADSCs、保留ECM等途径保证移植脂肪存活率从而达成面部年轻化管理目标,具有高度应用价值[32]。移植的SVF-gel可在注射的早期调节快速脂肪生成和血管生成以及免疫细胞的快速浸润,这可能有助于通过独特的再生过程实现长期更高的体积保留。Deng[33]等对10 例慢性伤口患者行SVF-gel治疗,疗后发现患者伤口愈合率较负压伤口疗法组患者显著较高(34.55±11.18%/10.16±2.67%),可能与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和炎症趋化因子表达下降有关[34]。

此外,SVF-gel技术在瘢痕修复[35]、隆胸[36]等中也具有一定应用效果,其联合其他技术综合应用的前景可观,需进一步研究。

2.5 脂肪基质复合物(Adipose matrix complex,AMC)技术

自体脂肪移植已成为体积增大和组织重建的重要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脂肪组织的几个优点:丰富、易于获取和没有移植排斥反应。然而,脂肪组织的刚性支撑能力对于一些临床应用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例如移植到鼻基底和下巴。脂肪组织的刚度为2-4 kPa。脂肪的硬度取决于细胞外基质 (ECM) 的比例。ECM 由多种类型组成胶原蛋白,包括胶原蛋白I、II、III、IV 和其他小片段胶原蛋白。特别是胶原蛋白I是ECM 中最重要的成分,分布在整个间质中,占整个结缔组织的 90%[37]。目前的脂肪纯化技术,包括离心、网状过滤和 Telfa 技术并不关注脂肪组织中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 I 可以提供机械刚度 并增加刚度。I型胶原的比例越高,组织硬度越高[38]。此外,高硬度环境可以刺激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更多的胶原蛋白 I。AMC是通过一个过滤装置从脂肪组织中收集的,该过滤装置由一个套筒、三个内部筛网和一个过滤袋(100 目)组成。来自脂肪组织的AMC的细胞比 Coleman 脂肪少,但胶原蛋白和硬度要高得多。AMC裸鼠移植后90 天的保留率高于Coleman脂肪。此外,AMC保持了更高的刚度(6 kPa)并稳定地保留了更高水平的胶原蛋白。AMC的产率约为10%。使用机械工艺,可以从 Coleman 脂肪中收集含有高水平ECM 和胶原蛋白I的AMC。Li[39]等人的研究发现:移植前AMC的ECM百分比大于45%,刚度约为6 kPa;这些值在移植后得以保留。因此结果表明,当 ECM的百分比大于 45% 时,组织可以提供稳定的刚度。事实上,此机械策略获得的 AMC 中 ECM 百分比保持在 45% 以上。AMC和Coleman 脂肪的胶原再生机制似乎不同。移植后,我们观察到早期有更多细胞浸润AMC 移植物,之后小鼠胶原蛋白水平增加。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大多数细胞,包括干细胞和内皮细胞,都积极地从低刚度区域迁移到高刚度区域。因此移植后,AMC 较高的刚度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基质细胞募集,这可以解释移植后早期细胞浸润较快的原因。此外,高水平的胶原蛋白 I 可以刺激干细胞分泌更多的胶原蛋白。这个过程可以在移植后保持组织中高水平的胶原蛋白 I。结果表明,从脂肪组织中机械收集 AMC是改善脂肪移植物保留和刚性支撑的实用方法。这种新的AMC移植策略可以保持稳定的刚性支持并提高存活率。

3 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转归

脂肪移植是组织移植的一种形式,尽管是碎片化的脂肪组织。这些片段由多个大的载脂脂肪细胞组成,这些脂肪细胞在结构上由结缔组织支撑,并充满高度发达的微血管系统。脂肪细胞的数量比基质血管细胞少约四倍,但占脂肪总体积的约 90%。[40]

在临床实践中,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后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其随时间推移的吸收率。观察到的平均减少量为总植入体积的 25% 至 70%。[29]这也是困扰所有整形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游离自体脂肪转移后的移植物存活机制部分由移植物存活理论解释。自从该理论于19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各种研究都支持这种机制的有效性。组织学研究表明,只有紧邻受体血管床的脂肪细胞才能存活。这导致在移植期间维持脂肪细胞活力获得更多的临床关注。这可以通过在收获过程中对脂肪移植物进行非创伤性处理以及在移植物时在组织的多个平面上保持体积来实现。随着最近的研究开始表明,ASCs激活以替代退化性脂肪细胞的激活在脂肪移植细胞的存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越来越接受移植替代理论。使用现代的组织学和免疫化学染色技术,已经证明缺血区内的一些脂肪细胞会发生坏死和变性。然而,ASCs的激活也发生在这些缺血区。ASCs的激活导致新的脂肪细胞生产,这有助于最终的脂肪存活量。最终,两种理论都可能在最终的脂肪移植物存活中发挥作用,并且每种理论在不同患者中都可能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三区生存论由 Eto 等人于 2012 年建立。该理论指出,当脂肪被转移后,它可以分为三个细胞区。最外围的区域是存活区,厚度小于 300 µm,包含移植后存活的脂肪细胞和 ASC。生存区正下方是再生区,其厚度为 600 至 1200 µm。在这里,脂肪细胞死亡并被吸收,但 ASC存活并再生为新的脂肪细胞。最内层是中央坏死区,由于缺氧没有细胞存活。在这个区域,没有再生发生,无效腔要么被吸收,要么被纤维化。[28]脂质吸收和脂肪细胞再生在 3 个月内完成。由于使用大于 14 G 的注射套管或每次注射超过 0.1 mL 可能会发生脂肪移植物的中央坏死,因此应考虑每次注射的体积非常小并选择较小尺寸的套管进行面部脂肪移植。[28]在脂肪组织再生的整个过程中,脂肪 ECM 不仅进行动态重塑,还为各种类型的细胞提供三维支架,在优化结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脂肪生成和血管生成期间。在脂肪移植的整个过程中,脂肪组织的生理状态被打乱,ECM经历了一个涉及其降解、合成和沉积的程序。ECM的显著变化改变了细胞的生理功能,包括干细胞、成熟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终影响脂肪移植物的保留率。[41]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表明 ECM 重塑与位置和血液供应密切相关。移植以后缺氧刺激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和 2α (HIF-2α) 诱导的血管生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尽管 HIF-1α和 HIF-2α 在血管生成和ECM重塑方面具有重叠作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IF-1α 和 HIF-2α在组织再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在缺氧的情况下,M2巨噬细胞大量聚集并分泌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如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ANG),以增加血管生成,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尤其是 VEGF)、募集干细胞、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和促进 ECM 重塑来促进脂肪移植后的新血管形成。通过现有数据可以看出,巨噬细胞对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影响是复杂的、多维度的。研究表明,在脂肪移植期间上调 M2 巨噬细胞可通过促进新血管形成来改善脂肪存活。此外,巨噬细胞可以影响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凋亡和成脂分化。[42]

虽然脂肪移植后脂肪组织存活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已经研究了这个主题,并提出了一些得到充分支持的理论。了解脂肪组织背后的生物学和科学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可以产生持久和理想结果的理想脂肪移植方法。

4 小结与展望

脂肪移植技术诞生1 个多世纪以来,因具备良好的自身组织相容性与多样的实用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面部或非面部整形及疾病治疗中,获得了广大医师的青睐。脂肪移植技术的选择应基于所需的目标和数量。微小体积(<15 mL)和小体积(<150 mL)技术最适合面部嫩肤和再生医学,而大体积(> 150 mL)技术用于身体轮廓。脂肪加工的方法可能是脂肪移植的最有争议的方面,对于大体积和大体积技术,建议使用离心法,而对于纳米体积脂肪移植,已证明乳化技术可保留足够数量的ASC和SVF[5]。Coleman技术是首创小体积脂肪移植的标准方法,包括脂肪组织获取、转移(处理)与放置(注射)三个步骤,其使用1200 g×3 min离心处理以纯化脂肪组织的效果在多个研究中得到印证,是小体积脂肪移植的教科书级别操作。鉴于大体积移植脂肪的存活受限于其与移植受体间的联系、间质液压力以及注射量大小的问题,Khouri技术设计了K-VAC注射器、12 号12 孔套管、AT-Valve以及14 号单孔套管实现了自动化采集、注射脂肪的过程,有效减少了人工失误与时间消耗。其提出15 g×3 min离心的独特纯化方式并建立了衡量脂肪注射量的间质液监控系统,应用广泛。伴随纳米脂肪技术的发展,SVF-gel凭借具有高SVF浓度、ECM保护作用等优点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皮肤修复、隆胸等领域,前景可观。自体脂肪移植是许多整形外科医生在各种美容和重建手术中使用的常用技术。预测脂肪移植体积保留仍然是一个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脂肪组织再生和再吸收之间的平衡,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移植物大小、手术技术和移植微环境。[43]关于自体脂肪的收获、纯化和移植的最佳方法,几乎没有达成共识。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在获取和移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脂肪细胞创伤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移植物与受体部位微血管系统的接近度的操作将最大限度地成功。采用肿胀溶液,选择较大的抽吸(4 mm)和脂肪移植针(14 号),在可行时使用较短的移植针(8 cm),尽量减少脂肪抽吸物对环境的暴露,缓慢注射(最大 1 mL/s),注意避免推注或聚集脂肪。封闭系统的获取和处理系统可能会降低感染和脂肪坏死的风险。移植过程的每一步都优化,以追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理想方案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移植物脂肪组织胶原蛋白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胶原蛋白
美国肉参胶原蛋白肽对H2O2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梭鱼骨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性质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发生机制
苦瓜降低脂肪组织炎性改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