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形成机制及外科治疗进展

2024-05-26 20:31张海博王嘉淼张国辉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2期
关键词:截肢清创糖尿病足

张海博,王嘉淼,张国辉

(1.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美容医学部,山东 滨州,256600;2.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全科医学科,山东 滨州,256600)

21 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地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和 DFU 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1]。WHO 定义为:糖尿病足病(Diabetic Foot,DF)指的是糖尿病病人的血管与神经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引起血管病变而导致组织灌流不足引发的并发症,临床形态包括下肢发生感染、破溃形成和(或)或肌肉等深部组织的损害等。患糖尿病足的病人一般多伴有下肢的缺血、缺氧、感染和神经发生病变[2]。相关数据统计得出,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超过一百万糖尿病病人因为 DF而截肢,平均每分钟就有两个 DF 病人截肢,因此,目前因为 DFU而发生的截肢率已经超过创伤性截肢[3]。DFU 对病人所造成的危害不仅在于患者本人,此外高额医疗费也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全世界用于糖尿病医疗费用支出为 7270 亿美元,中国占七分之一[4]。发达国家约七分之一的医疗花费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 40%,花费之大令人咋舌[5]。因此通过阐述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机制进而为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发病机制及其外科治疗进行综述,以求为广大深受糖尿病足溃疡折磨的病人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减轻他们的痛苦与负担。

1 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形成机制

1.1 神经病变

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感觉减退的原因与微血管神经病变有关。百分之九十的DF病人的周围神经会因为糖尿病而发生病理改变,DF的神经病变包括非对称性和对称性病变[6]。DF患者对称性的神经病变表现,主要感觉使疼痛、麻木等感觉,其多发作与夜间,在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加重;神经病变末期由于神经受损严重而较容易出现反常性疼痛减轻或无痛症状。DF的非对称性神经病变主要包括足部畸形甚至因为下肢肌肉萎缩而发生夏科关节病,DF患者足部的畸形使得患者足底皮肤物理受力不均匀,进而使糖尿病足部溃疡加剧,使得创面长期慢性不愈合[7]。运动神经发生病变后使足部肌肉张力改变,导致肌肉萎缩改变足底受力情况最终造成足畸形。感觉神经受到损伤后会使人体的自我保护感觉受到影响甚至消失,这种感觉性丧失会使足部皮肤对所受到的周围环境给予的冷热刺激、压力变化等的反应性降低和自身的保护能力降低而导致足底皮肤受到外力性伤害,从而导致足部反复发生破溃而不愈合。受人体自主神经调控的汗腺发生病变后可使糖尿病患者皮肤汗腺分泌汗液降低,进而导致足部皮肤因为缺乏汗液和油脂而发干皲裂,容易造成溃疡的细菌感染。因此,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病变这三个重要危险因素使得糖尿病足病人较非糖尿病足病人更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溃疡,对糖尿病足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1.2 血管病变

有研究表明,高血糖是糖尿病病人血管发生病变的病理因素,微血管与大血管的病变是糖尿病血管发生病变的原因[8]。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于大的血管,而微血管主要以外周毛细血管基底膜变厚为主[9]。影响微血管内血流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内膜增厚、血管收缩力和弹性变小、凝血物质产生变多,进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变大使血液流速减慢,使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可以累积全身血管,如果病变发生在肢端微血管就很容易造成糖尿病肢体微小血管的坏死、坏疽。由于糖尿病导致的细胞膜功能降低、红细胞形变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致使血管管腔变小、顺应性变低、血小板及血细胞黏附聚集是造成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进而加重微血管病变。我们糖尿病动脉闭塞症的出现是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氧缺血症状[10]。发生这种症状的病理生理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出凝血机制异常、内分泌紊乱及一些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产生异常等,由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因素改变了大、中动脉的内环境,所以使得糖尿病足溃疡加深加重。由于糖尿病病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发生钙化,导致微血管发生循环障碍,最终导致组织血供不足,肢体出现麻木、发凉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甚至可导致下肢坏死。下肢动脉病变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 20%[11]该疾病的患病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单纯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足溃疡约占 1/4[12]。由此可知,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和微小血管的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3 糖尿病足感染

糖尿病病人的皮肤发生破溃后很容易使得细菌入侵进而发生多重复杂的感染,糖尿病导致的感染范围较广,小到局部皮肤的浅表溃疡,大到皮肤的坏死、坏疽。未愈合的溃疡创面是细菌的培养基,这类创面往往存在多种细菌感染,革兰阳性菌中比较常见的是金葡菌和一些链球菌属,而那些形成深部脓腔的溃疡则多由于革兰阴性菌定植在上面。DFU 创面会因为多种细菌的繁殖而破坏创面愈合过程,进而使得溃疡创面长期慢性不愈合并且容易形成瘢痕。人体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破坏人体免疫力,使得人体对细菌缺乏足够的清除能力。感染 DF 患者常常治疗困难,截肢和死亡风险较高。G-菌感染常发生在供血不足的肢体上,发生感染后血液促凝物质分泌增多,组织氧耗量增加,使机体缺氧缺血发生坏疽。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皮肤破溃后更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后的创面由于高血糖的作用使得细菌繁殖迅速进一步加重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4 截肢(趾)病史

再次发生糖尿病足溃疡地风险中,过去发生过足部溃疡的病人,其再发病风险是过去未发生足部溃疡的十倍以上,截肢(趾)地风险是其的 2.0~10.5 倍[13]。既往有截肢史的病人五年内二次截肢率高达50%。

1.5 足部压力异常

有研究表明,DF 病人足底压力增高容易导致糖尿病足病人出现创面长期不愈合。足底压力持续增高会引起足底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糖尿病足溃疡。神经病理性关节病、足部鸡眼、畸形以及不合适的鞋子和袜子,这些都可以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因为它们改变了足部的生物力学。

1.6 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机体营养物质代谢紊乱,如:高、低密度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在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4]。糖尿病足的发病因素及加重因素也与人体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胱抑素C 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联系[15]。

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部压力异常、截肢(趾)病史及人体的代谢紊乱等因素共同组构成引起 DFU 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治疗

2.1 糖尿病足溃疡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相关药物改善机体的各种代谢紊乱和循环。其主要包括:1.调控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2.抗凝、营养神经、抗栓改善血液循环;3.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内科治疗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内科治疗使患者机体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进而为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及后期可能的外科治疗提供强力保障。内科治疗中要把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这对于DFU的愈合至关重要,不可替代[16]。控制感染也是决定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愈合、能否保肢及最终能否使病人转危为安的重要措施。因而在临床上,多选用多种广谱抗生素联合控制感染[17]。此外,通过应用抗凝、降脂、神经营养等改善循环的药物对后期外科方法的应用起到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重点介绍糖尿病足溃疡的外科治疗方法,此处关于糖尿病足溃疡的内科治疗不做详细阐述。

2.2 糖尿病足溃疡的外科治疗

2.2.1 换药

换药是外科治疗中最基本并且应用最多的创面治疗方法。通过换药不仅可以更为直观地观察创面的基本情况,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并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研究证实,在换药时,清创后,涂抹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再辅以相关生长因子凝胶或溶液,最后在创面上覆盖新型抗菌、促愈敷料等;这可以同时减少伤口感染和加速糖尿病足溃疡(DFU)伤口的愈合时间[18]。对于小而浅的伤口,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规范化的更换敷料来完全治愈它们[19]。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及笔者临床经验,我们在换药时对创面联合使用促愈生物制剂如生长因子类制剂和新型创面敷料,二者联合使用往往有促进愈合作用。

2.2.2 糖尿病足溃疡 感染 创面清创治疗

2.2.2.1 超声清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清创技术也越来越高精尖,作为一种新型的创面清创技术,超声清创术应运而生,超声清创术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空化作用、乳化效应以及止血作用。以往传统清创设备比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创面清创效率,还可以降低损伤、减少痛苦。研究[20]显示,通过应用低频超声波产生的震动等机械效应来去掉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细菌、真菌和坏死组织。超声清创在修复创面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合成相关的生长因子分泌增加,进而促进溃疡创面快速愈合。研究[21]认为,超声清创可以通过提高创面局部的氧分压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机械振动和超声波的温热作用可以促进局部体液循环,进而减轻炎症。

2.2.2.2 手术清创

既往的传统清创术主要是通过利用手术刀、组织剪等手术器械清除坏死的组织、肌肉和部分坏死的骨头碎片等。学者李炳辉和籍胤玺[22]认为清创过程应该分期、分批清创,对于那些看起来或者失去生物学活性的坏死组织我们应该及时清除不要遗留任何死角;而对于那些坏死边界不很清楚的间生态组织应该积极地给予保留以待其恢复生物学活性;清创过程一并切除坏死的皮下组织、筋膜、脂肪组织和肌肉。对于需要保留肢体功能的部位,即使肌腱已经坏死,也应该尽可能保留。对于患有严重感染引起的骨髓炎的患者,我们应该积极清除坏死碎片,以防病情恶化。Cardinal[23]等表明,早期清除坏死组织能够促进创面愈合。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溃疡创面容易导致全身性感染[24]。因此提倡早期清创,彻底清创的治疗原则。此外,由于患者常伴有全身炎性反应,长时手术不耐受,可多次清创[25]。

2.2.2.3 生物清创

手术清创术有时无法从伤口上完全清除坏死组织,可能需要多次清创术,具体取决于病人的身体状况。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由于无法耐受麻醉手术,因而治疗效果较差。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生物的特性作为我们清创的新的选择,其中利用蛆虫进行生物清创可以应用于临床。生物学方法(蛆)蛆清创疗法是通过选取利用合格的蛆虫并且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后才会应用于临床。对于那些感染严重并且已经坏死的组织我们首先选择利用蛆虫进行生物清创[26]。生物清创术的作用原理主要是利用蛆虫分泌产生蛋白水解酶把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用蛆虫吃掉坏死组织达到清除坏死组织、推进创面愈合的目的。此外,蛆虫蛆的分泌物还可以促进纤维细胞的成长促进组织愈合。蛆虫分泌物可促进组织愈合,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杀菌特性对于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其可以分泌阻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物质进而减低抗药性的发生。该操作对于那些肢体坏死严重且患者因为机体基础条件较差的、不能耐受麻醉的患者我们首先推荐进行生物清创。利用蛆虫进行生物清创具有较多优点,主要包括对人体伤害小,无明显副作用,对病人治疗效果好等[27]。

2.2.2.4 臭氧清创

臭氧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在室温下的半衰期为半小时。它具有在水体和体外杀死各种微生物的能力,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例如糖尿病足慢性溃疡等临床感染[28]。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缓慢是由于身体抵抗力减弱和局部组织血供不足所致。医疗臭氧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可以清洁伤口并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为皮肤移植修复伤口提供术前有利条件[29]。

2.2.2.5 酶性情创

酶清创是一种选择性的非手术清创方法,酶清创是指在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的情况下,利用一些具有蛋白分解作用的外源性酶来分解、去除坏死组织。酶性清创术通常用于去除创面上的黄色坏死组织和黑色硬痂[30]。酶性情创的优点主要包括:痛苦较小、无明显出血、不会累及周围正常组织,适用于大多数急慢性创面。胡维等的最近研究[31]对酶促清创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临床应用还需大量临床试验证明。

2.2.2.6 利用人体自溶性清创

自溶清创是指利用人体可溶解的酶软化、液化伤口组织,最终通过特定敷料清除坏死组织的一种方法。自溶性清创的一个缺点就是清创用时较长,优点是在清创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慢性疼痛,因而患者的依从性较好[32]。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感染的伤口我们一般不做这种治疗。

2.2.3 负压封闭吸引技术

(1)保持伤口湿润,稳定伤口环境。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是通过利用人造生物膜使创面处于一种人造的封闭负压环境,使生物膜与创面紧紧贴附在一起创造有效的真空。负压吸引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保持稳定的创面环境进而达到清除坏死组织、改善病人痛苦的状况[33]。(2)此外,负压封闭式引流可有效清除创面的渗出液、脓液及坏死组织,降低腔内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为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34]。Weed 等[35]通过研究发现负压材料中的生物性半透膜不仅可以使创面完全封闭,而且预防细菌入侵,并减少换药次数。(3)改善创面血液供应,有利于创面愈合。伤口血液循环不畅和血液供应不足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以向伤口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负压吸引技术可以促进微血管的扩张,加快微循环中营养和氧气的交换,提高局部伤口的血流速度,并改善血液循环。这是因为当负压转变为正压时,的血管会重新开放并加速血流。Lindstedt 的研究[36]表明,通过负压进行的引流可以增加伤口的表面微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并加速伤口愈合。此外,它还促进细胞增殖,新血管的形成和伤口组织的修复。负压吸引技术可以在创面上产生牵张作用,使得组织细胞增殖及新血管形成,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从而促进伤口更快地愈合。但其的机制尚未明确,需要大量数据证实机制。另外该治疗方案需住院完成不适合门诊使用,该条件导致其不易被推广。

2.2.4 抗生素骨水泥覆盖

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逐渐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抗生素骨水泥通过持续释放抗生素到创面局部,既能减少全身副作用又能达到持续的抗菌效果。同时,抗生素骨水泥的应用还可以通过促进 VEGF、抗炎因子等的释放来改善糖尿病足创面微环境进而对创面有促愈作用[37]。此外对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时特别注意要保持创面清洁、待骨水泥冷却后再应用于创面及无菌密封为伤口创造一个密封的微环境[38]。

2.2.5 控制感染后的 DF 创面修复治疗

2.2.5.1 皮片移植及皮瓣移植术

糖尿病足患者在控制感染后,伤口可能难以自行愈合。小伤口可能会慢慢自行愈合,但需要较长时间;而大伤口则可能需要人工干预才能愈合,例如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等伤口修复方法[39]。对于非涉及肌腱或骨骼的表面损伤,植皮是首选的覆盖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糖尿病足溃疡一般采取直接缝合的方法封闭创面。但是由于患者溃疡往往较严重,无法完全封闭创面。相比于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的挛缩和功能恢复较好。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进步,带蒂皮瓣移植和游离皮片移植作为更灵活的手术方法可供选择。然而,取皮伴有较大的组织损伤和更高的手术复杂性,这对外科医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适合由糖尿病足溃疡引起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糜烂。在伤口处理中,无论选择移植还是缝合,都应遵循一个原则:修复原伤口,而不对供皮区功能产生影响或影响最小化。必要时可采取保护供皮区的相应措施,如将增厚的皮片移植回原处。在取自供皮区的皮片移植时,应尽量保持供皮区外观和功能。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动脉穿通皮瓣移植将是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修复方法,在大型显微外科中心将得到广泛应用[40]。

2.2.5.2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stem cell)具有多能分化潜能,在特殊条件下可以将其分化为人体需要的各种细胞,以用于机体的修复。干细胞治疗主要包括脂肪干细胞疗法,骨髓干细胞疗法以及人体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目前,在慢性创面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主要是脂肪填充剂或脂肪胶。脂肪移植后,会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这些因子有助于促进伤口处毛细血管的再生和形成,以及重塑结缔组织进而促进创面愈合[41]。此外,它还可以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改善慢性伤口的炎症。随着干细胞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深入研究,干细胞在治疗慢性伤口方面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2.2.5.3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中的氧气含量来促进创面愈合。DFU 周围组织缺氧严重,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溃疡周围组织的缺氧状况,促进外周内皮细胞的增殖、以修复血管,加速慢性溃疡创面愈合,但其治疗费用昂贵是其缺点之一。Anguiano-HYM[42]等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发现 VEGF发生显著增高。同时,血管的纤维化和生成也得到了增强。高压氧治疗(HBOT)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该方案可以促进 DF 慢性创面的愈合[43]。研究表明,HBOT 还可以提高白细胞的活性。在治疗中,动脉血氧分压高于 1000 mmHg 时,通常会引起血浆中生长因子的调节和炎性细胞分裂的调节,从而增加成纤维细胞的活性,促进外周血管生成,增强抗菌和抗菌作用。

2.2.5.4 生长因子治疗

研究已经证明生长因子在治疗 DFU 中具有良好的疗效,我们熟知的生长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神经营养因子(NT)-3、VEGF 等[44]。利用细胞因子可以加速伤口愈合的过程。这些细胞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EGF 主要通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促进胶原合成,推动伤口逐渐愈合。研究表明,将含有 EGF等生长因子的敷料应用于糖尿病足部溃疡伤口,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PDGF 有助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在接受 PDGF 治疗的三周后,可以观察到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愈合明显。此外,VEGF 还能够通过减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来促进创面组织愈合[45]。Huang 等 [46]报道,生长因子的应用在提高 DF 的治愈率和降低截肢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5.5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型的抗菌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光敏药物与可见光结合,通过光激活来杀灭各种细菌。这种结合了 PDT的新技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临床应用证据不足。

2.2.5.6 下肢血管重建治疗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因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重点在于进行血管重建。介入治疗包括旁路手术、腔内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势[47]。此外,治疗方法依据溃疡的位置而定。旁路手术更适合血管狭窄位于膝盖上部。对于膝盖以下的溃疡两种方法效果相似。开放手术后的治愈率可达到85%,而血管内血运重建的治愈率为 78%[48]。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CTA)是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它可以改善血流并促进愈合。相比于截肢术下肢血管重建的疗法对患者具有更多的好处,由于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存在很多不便,因而暂时还无法用于常规治疗。

2.2.5.7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前苏联骨科医生伊利扎罗夫(Ilizarov)在20世纪50现代末期发现了“拉伸应力定律”(law of tension stress,LTS),这是一种对活组织进行持续稳定的牵拉,提高激活某些细胞或组织的再生来控制拉伸应力。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方式正是应用了拉伸应力定律[49],手术后用外固定器缓慢拉伸骨窗(1mm/d),通过充分调动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促进软组织再生,刺激细胞增殖,激发组织代谢,有利于骨骼以及其附着肌肉、神经、筋膜与血管的恢复[50]。胫骨外侧转移技术是通过刺激胫骨再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促进微小动脉形成,新生成的毛细血管网与原来的毛细血管网相互连通,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创面修复。此项手术技术可以显著重建缺血组织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下肢缺血引起的糖尿病足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2.2.5.8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autologous platelet-richgel,APG)活化剂活化血小板凝胶中的血小板后,使得血小板通过脱粒从β-颗粒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形成一层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并与每种生长因子成比例地生长以覆盖表面溃疡。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技术可以释放大量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有效调节溃疡中蛋白水解酶的不平衡及其抗菌作用。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从而促进创面和溃疡组织的再生与修复[51]。

2.2.5.9 外用敷料治疗

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敷料应用于创面的修复。研究发现,湿性敷料应用于创面时候,不仅可以保护创面免受细菌侵入,还可通过促进生长因子的分泌来加速创面愈合。此外,湿性敷料还能保持创面湿润状态并保持一定的低氧环境,既有利于坏死组织讲解,还能促进血管形成,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常用于治疗创面愈合的敷料包括水凝胶,薄膜,藻酸盐,泡沫和水合纤维[52]。

2.2.5.10 截肢与截趾手术

对于病情严重、基础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这些疾病的患者,截肢(指)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我们应该严格掌握截肢的适应证。同时,应综合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局部感染情况、损伤程度,尽最大努力保持患者患肢的长度。此外,外科医师在缝合截肢(指)后残端时应该尽量减少缝合过度问题的出现,以防影响创面愈合。在决定进行截肢(指)前应行患者动脉造影观察血供情况来决定手术平面。总之,DFU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DF有着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因为糖尿病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我们在治疗糖尿病足是也应该多学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治疗因人而异,应采用上述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而且应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有必要控制血糖,血脂以及其他可能影响DF愈合的因素,因此综合治疗是DF治疗最为正确的选择。随着社会医疗水平地提高和基层医院的普及,对糖尿病足治疗的研究日新月异,糖尿病的治疗并不是单一的,应采取多元化、多种类、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才能有效地缩短糖尿病足的愈合时间并提升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临床截肢率,对提高DF患者的生活水平,降低社会负担有着重大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截肢清创糖尿病足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骨肉瘤手术:截肢并不是唯一选项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如何更好地护理糖尿病足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效果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