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研究

2024-06-07 03:43李婷婷
乡村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战略

李婷婷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巩固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兴旺的重要举措。山西省H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经济模式,创造性提出“五型经济”,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挖掘、财政扶持、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区域品牌建设等发挥不同要素资源的作用,助推产业发展、持续壮大经济。本文在大量调研基础之上,分析山西省H县发展“五型经济”的优势及基础,查找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从前期规划、长期监督、前期推广和市场整合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五型经济”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

*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统计局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发展研究》(编号:KY2022198)研究成果;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2023年山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调研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山西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SWOT分析—以长子中国神话小镇为例》(编号:SXSKWC2023057)阶段性成果;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政治研究会2023年度课题《互联网时代山西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研究—以长子县“丹朱管家”为例》(编号:23SXSZ0261);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2023年招标课题《多元解纷资源融合视角下基层统战工作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研究》(编号:sxsyzbkt008)阶段性成果。

乡村是我国的基础场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动力,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何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本文将从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调研出发,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产业振兴的价值意义

(一)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引擎力

农村要发展,农民必先富。农民富裕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动力根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是提升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引領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发展壮大,不仅能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还能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农村集体可以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劳动联合或资本联合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帮助带动农户发展,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既可以实现零散资金的整合,也可以创造就业条件、缓解乡村就业压力,从而结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依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有利于帮助小农户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提升农户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村施策,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二)提升乡村振兴思想认知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执政的战斗堡垒,其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是能够带领农村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支部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巩固这个重大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方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增强经济基础,使广大农民群体能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收入增加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促进的,改变只要经济增长而不要绿色发展的旧观念思维,从而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资源、在环境保护中增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农民群体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能深刻明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学习先进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经验,寻找不足,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意识。

(三)畅通乡村振兴经济循环力

村级集体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产业项目支撑。围绕不同产业形态的不同环节,聚焦集群发展,实施多样化、多维度合作。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之路,以农业项目为主,联动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以县域为整体统筹、以各乡镇为分公司牵头,整合县域内不同乡村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包装成县域特色项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联合社的作用,整合全县种植类、养殖类、农机类、加工类、农产品销售类、文创类、乡村旅游类、红色资源类、电商类等不同规模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形成项目带动效应,实现共同发展。针对有企业驻地的乡村,聚焦合作共赢,确定为村企互促型,实现村企合作、发展共谋、和谐共创。各村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深入挖掘村集体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和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村级产业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二、产业振兴的实践探索——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的调研概述

山西省H县全县总面积1013平方千米,下辖7镇、3乡、1个经济开发区,共计279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90个。截至2021年底,县域内27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实现100%的完成率。详情请参见表1:

(一)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的基本内容

1.合作服务型。依托经济组织,发展“合作服务型”集体经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旱地耕作传统优势和靠近市区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集体运营、合作经营,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例如,该县龙泉镇刘寨村依托“新天地”“新世纪”两个专业合作社,按照“六统一”(统一建设、统一育苗、统一销售、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管理)的模式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旅游带动型。挖掘特色优势,发展“旅游带动型”集体经济。H县打造“两谷两带两园两镇”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在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AAAAA级景区的龙头带领下,狠抓全域旅游。80余个村通过建设停车场、农家客栈、特产超市、娱乐设施等旅游配套项目,让村集体充分享受到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增收。大峡谷镇大河村依托青龙峡腹地的独特地理优势,积极开发水上漂流,完善农家乐、旅游小超市、健康沐浴间、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

3.城乡物业型。整合现有资产,发展“城乡物业型”集体经济。在城中村和中心集镇(村),通过出租临街集体门面房发展商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为小区居民服务,大力发展城乡物业。全县已有53个村获得物业管理收入。龙泉镇南关村位于县城中心腹地,具有发展城乡物业的显著优势,通过租赁临街门面房200余间,组建南关实业公司为同富小区等4个小区提供物业服务,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接近900万元。

4.资金入股型。创新盈利模式,发展“资金入股型”集体经济。针对一些村无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窄、条件不成熟等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各村借力龙头企业,分别把产业资金入股到山西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紫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郭氏羊汤、欢乐太行谷、大象集团、凤凰山庄等企业,既融合了分散资金、增强资金安全性,年底各村还能按照6%~10%的比例获得分红收益,增加村民收入。2019年,全县384个村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加5.2万元。

5.资产经营型。依托现有资产资源,发展“资产经营型”集体经济。通过资产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提升闲置集体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盘活村级集体资源。例如,针对闲置的集体土地、厂房、办公用房、校舍以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筹划或引进乡村振兴车间、农业合作社等举办特色产业,力求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资源基础、资金支撑、农民身份三种变化,实现170余个村的资产盘活,唤醒“沉睡”资源并激发资源活力,成为村集体经济及农民群体增收的活力源泉。集店乡岭东村利用闲置的山林、舞台、道路、村民旧居、退耕还林地、高位水池等资源,评估折价入股“凤凰山庄”,建设了跑马场、亲鸟园、窑洞宾馆等旅游设施,既给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又可以分股金、收租金。2019年,评估折价入股“凤凰山庄”项目为岭东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

(二)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的原则遵循

1.统筹规划,凝聚合力。统筹县域资源,制定了“一二一”规划,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活力。“一二一”规划:编制一个规划即《H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2017—2020总体规划》、确定“人才与项目”两个重点、出台了一个方案。依据“一二一”规划,多方协调县有关部门,在资金支撑、项目制定、融资渠道、土地规划、农业项目、环保评审、人才支持等多个方面出台政策及推进措施,对推行试点村给予全方位保障,做到了“要政策有政策、要土地给土地、要融资有渠道、要环保先评估、要人才快引进、要担保开绿灯”,给试点村吃下了“定心丸”。

2.阳光政务,压实责任。推行“阳光政务”全覆盖,做到专款专用。近三年来,省级下拨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3665万元、市级下拨补助资金92.5万元、县级配套1767万元、总计5500多万元,采取“项目审批、款项发放、因地制宜、明确标准、跟踪监管、提请审计、有序发放、循序渐进”的办法,压实责任链、拧紧监管扣、防止被挪用,保证专款专用,真正实现“阳光政务”。

3.选好试点,严把关口。为了高效推行试点,规范程序,严把申请关、资源关、班子关、审批关等“四关口”,确保推行的试点村满足不申请的不上会、优势不突出不研究、班子不团结的不考虑、条件不符的不审批。近三年来,通过严格把关,共选择了57个试点村,参与竞争全市试点项目。57个试点村包括了县域内279个行政村的所有类型,既有平川村,也有山区村;既有城中村,也有资源枯竭村;既有经济有所起色村,也有难以起步村;既有贫困村,也有已脱贫村,做到了试点类型全覆盖,为以后的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做了实践探索。在实现行政村类型全覆盖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履行主体责任,算好经济账。

4.深挖资源,把稳路向。其一,走好产业引领“路”,建成“示范村”。利用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人气效应转变为经济收益。例如,桥上乡杨家池村种植玉露香梨50余亩,桃树30余亩,油用牡丹60余亩,成功打造了“景区花海”景点。近几年参观游玩人次达1.5万人以上,累计给村集体创收30余万元。试点村鹅屋乡黄崖底村毗邻太行山大峡谷,使用省级扶贫资金30万元,修建室外休养游泳池,开发黄崖底風景区,开设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销售,发展“看风景、拍俊鸟”生态经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其二,走好项目带动“路”,拓宽“主渠道”。57个试点村上马了光伏发电、中药材收储加工、花卉果蔬种植观光采摘、标准冷库、光伏发电、葡萄园区建设、四季大棚蔬菜种植观光采摘等71个项目,各村每年收入都能达3.5万元~5万元以上。其三,走好盘活资源“路”,唱好“特色戏”。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或承包经营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晋庄西川、黄山下好牢等9个试点村,集体收益每年在5万~15万之间。通过流转土地,建设蔬菜大棚、冷库、中药材加工、光伏发电等项目,29个试点村集体收益平均在8万~20万元。通过服务提供,增加收入。23个试点村集体通过修建停车场、建设标准化冷库、旅游设施,为种植户、游客、物流等提供各种有偿专业服务,集体盈利在10万元左右。创新管理模式,增强物业服务能力。龙泉镇四家池村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申报了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预计总收入25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其四,走好用足政策“路”,开创“新模式”。利用上级扶贫资金、产业扶助资金建设龙泉清流、百尺紫水、晋庄西川、石坡东黄花水等10个村光伏发电站,参与建设的各村每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新模式(村干部或者致富带头人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5.搭建平台,汇聚人才。一是用好牵头人,召开“群英会”。注重了带头人队伍建设。每个试点村,都有一个政治站位高、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带头人。57个试点村全部实现重大事项坚持集体议事、民主决策。二是领导率先垂范,上下齐努力。推行“结对帮扶”制度。领导带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相关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领取至少一个试点村,紧密帮扶和指导。县直结对共建单位、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单位、扶贫帮扶单位,都从资金、项目、人才、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为结对村争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不少于1个,协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不少于3万元。

6.共享成果,共同致富。自2017年以来,H县新型农村集体组织已实现收入96.5万元,解决农民就业人口941人,带动45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通过深挖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要素,177个行政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取得了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破零、经营主体增效“三赢”的成效。以店上镇西汉村和黄山乡下好牢村为例,2017年店上镇西汉村村集体经济首次破零,实现集体收入3.5万元以上,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黄山乡下好牢村,使用省级扶贫资金入股群兴科技种养专业合作社,用于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已实现收益16万元,带动农民就业50人,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产业振兴的个案分析——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探索于初级阶段

前期调研数据显示,H县“五型经济”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集中表现为经营性收入占比不高、全县经营性资产分布不均匀、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等方面。具体来说,大部分经营性资产集中在资源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村,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依赖“清化收”带来的收益。现阶段,县域内大多数农村仍旧以传统的种植业为农业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发展水平滞后。在资金规划和使用方面,部分村集体组织虽争取到相关政策性启动资金,但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统筹性的思考,直接导致村集体长久性增收渠道相对缺乏。

(二)专业人才队伍不强

H县成立了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加强了顶层指导和组织领导。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则存在专业人才较少的问题。农业农村局在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缺乏企业管理、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人才。在乡镇基层问题则更加突出。以乡镇农经机构人员为例,从专业化程度来看,专职少、兼职多;从工作内容和任务量上来看,专职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兼职人员承担的业务繁多,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基层农经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三)村级内生力发展不足

村级层面普遍存在党员结构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及知识分子外流的问题,村级班子缺少能盘活集体经济的带头人,更是缺乏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愿返乡的综合性管理人才。部分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不高,过度依赖政策性补助,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给钱不干事。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的农村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资源资产优势,缺乏政策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发展主动性不足;对于大部分农村群众而言,已习惯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形式和小富即安的生活方式,对集体经济认同感不够,参与支持的热情不高。

四、产业振兴的发展策略——山西省H县“五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

1.借力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产业。通过资产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盘活村级集体闲置资源、沉睡资产,把握集体发展资金使用方向,实现资源向资产的要素转变、资金向股金的分配转变、农民向股东的身份转变,有效推进村企共同经营、共谋发展的新路径。

2.突出特色,探索成立经营主体联盟。探索“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等特色产业合作模式,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好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的保障工作,消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探索农业托管、农业生产、劳务中介等微利服务,扩大就业、有效增加集体收入。

(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1.纵向延伸集体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于全县产业布局,统筹集体资源、发展资金,形成多部门联动发展,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局限、实现跨越发展。第一,建立集体资源台账。做好集体资源闲置的统计工作,对闲置的房屋、校舍、仓库厂房、荒山、荒坡机械设备、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等集体资源做好摸查、统计工作,实现高效配置闲置资源。第二,梳理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因村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第三,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持续健全机制,夯实责任,建立县级领导发展村集体经济责任制,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示范基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第四,建立起考核标准、考核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常态化督查通报制度,通过专项督导、交叉检查、随机抽验等不同形式,強化督查力度,实现及时、准确、全程、动态掌握工作进展;采取建立台账实行动态展示、挂牌督办、跟踪反馈、蹲点督办、不定期回头看等方式查找问题和不足,督促抓好整改落实;针对督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变相侵吞集体资金的行为,要严肃问责,并一查到底。

2.横向拓展集体产业多种功能。立足于全县地理位置、资源要素、人文精神等优势,因地制宜、因资制宜、因优发展“资源型”“旅游型”“种养型”“服务型”等方式。一是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村企合作、“党支部+合作社”村社共建、“党支部+党支部”村村联建等模式,“领跑”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各职能部门在资金扶持、项目推荐、人才使用、产业规划等方面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构建“全县一盘棋、发展一股劲”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进以旱地西红柿产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特色转型,在种苗供给、人才培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交易等方面实行全链条政策扶持,全力打造H县旱地西红柿红色品牌。三是以经济强村为试点,发挥“建强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集聚作用,形成食用菌、谷子、小杂粮、紫团参、生猪等优势产业品牌。四是聚焦绿色赋能,发展全域旅游。充分发挥八泉峡景区和太行山大峡谷、欢乐太行谷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强一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特色民宿,做大做强做优全域旅游。五是借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通过资产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搞活闲置资源与资产,增强发展动力。六是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让自然资源变成增收来源。

(三)完善农村三产融合服务

1.加强财政资金帮扶。第一,建立县乡专项基金,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整合全县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中涉农、支农、惠农资金项目,通过科学考评,进行资金帮扶,重点扶持、加大奖励那些具有稳定性、持续性、长期性收入的实体项目,针对这些项目有贡献的村干部实施不同标准的奖励,培树典型。第二,在保证村集体经济资金实控权不变且稳定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勵民间资本参与,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第三,建立项目资金投入跟踪监管机制。建立项目库,每半月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统计,一般不给予启动资金,待项目完成率达到60%以后、拨付50%的资金,项目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的资金;对于需要持续投入项目,各村要拿出当年集体经济收入的30%进行投入,以保证项目持续发展。

2.增强人才智力支撑。一是选树经济能人,突出示范作用。依据乡村发展,选好人、用好人、善用人、敢用人,激活农村“两委”班子、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二是建立干部任用相关配置考核制度,如村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对考核标准重要指标进行分解,与评优、提拔任用挂钩,集思广益、汇聚力量。三是建立干事创业保护机制。形成支持干事者、保护发展者、宽容失误者的机制,打消求稳怕出事、不敢闯、不敢干的思想包袱,增强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探索发展的争先意识,从制度角度解决畏难情绪,保证干部创业干事的信心和动力。四是推动领导帮扶形成常态化、长期化。实现从班子建设、规划设定、资金帮扶、项目考察立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参与,真正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是强化人才蓄能。聘请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离任村干部担任“金牌导师”,加强对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业务指导,增强农村党组织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注重培养有能力、有实力的村级后备人才,引导其参与村集体经济管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建立到村任职大学生专职监事机制,将“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招聘到的大学生派到村,实现大学生到村任职全覆盖。

3.完善保障服务体系。一是持续做好“清化收”专项行动,化解矛盾纠纷,稳定经济收入。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做好各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全面清理工作,及时、准确登记造册,确认产权并颁布证书;通过承包、租赁、村民参股等多种方式盘活各类资产和闲置资源。二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发展项目,在资金授信额度、贷款利率选择、贷款期限延期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布局经营网点,全面实现“农信银”或“惠农通”工程村村通。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舆论正导向。通过电视、电台、新闻报纸、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大对于典型人物、典型集体经济发展案例、典型做法的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正确的村级经济发展导向的舆论氛围和实践指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报,2020-12-30(01).

[3].李小云,唐丽霞.迈向共同富裕:乡村功能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再认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1-4.

(作者单位:中共长子县委党校;山西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战略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关于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究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