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科技平台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24-06-09 23:08杨铮黄勇刚刘泽周宏张叶
河北农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保定市驿站

□文/杨铮 黄勇刚 刘泽 周宏 张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农业的发展,把科技农业放在突出位置,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等战略部署安排。近年来,保定市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联动雄安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顶尖高等院校的深层次合作,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建设,积极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平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赋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一、推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模式

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双方合作,在全市推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面积33.2 万亩,建成面积16.5 万亩,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总体规模投入4800 余万元用于支持驿站高质量发展,涵盖了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中药材、苗木、食品加工、文创旅游等十大类35 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近7 万户,在科技支农兴农之路上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 搭建共建、共赢、共享新平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改变了以往与农户分散对接送技术的传统模式,依托驿站开展培训129 场,累计惠农6000 余人次,形成了“专家教授领、专业团队教、技术能手帮”的“金字塔”形技术推广体系。3年间,望都御香坊驿站销售收入实现了由3000 万到1.5 亿元的跨越。阜平嘉鑫食用菌驿站辐射带动8 个乡镇、15 个园区、1327 个大棚,1.6万户农民从中受益,户均纯收益达到2.5万元。

(二) 推广农业科技服务新理念。秉承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为农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科技服务。参与驿站建设的河北农大专家教授300 多名,成立涉及农、林、牧、加工等多产业科研团队50 支,建成京保草莓、北方果树盆景、保定苹果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44 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1 个,申请获得专利75 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16 个、注册商标105 个,一批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逐步增强。

(三) 增添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积极营造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氛围。徐水增贤驿站创新集成20多项番茄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构建了全链条绿色高效集成技术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清苑雨农驿站研发的无土栽培设备、精准水肥系统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已在京津冀地区的15 个县(区)20 余个基地进行推广示范,累计推广面积5000 余亩。

(四) 释放农民增收致富新动能。通过创建驿站,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创新之路、典型之路。阜平县硒鸽驿站带动600多名农民就业,年增收3万多元。顺平第壹驿站带动周边农户年收入达3万多元,比建站前提高30%以上。易县易园驿站大力开展高油酸花生种植研发,辐射23 个乡镇、120 个村,带动5000 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二、积极打造博士农场新载体

保定市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为目标,博士农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21个县(市、区)分两批创建博士农场108 家,均已发布和授牌,其中2022年首批创建51 家,2023 年第二批创建57 家。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生物制品、智慧农业、动植物育种等15 类产业,引进高端人才413 人,联动经营主体2886家,带动大学生就业329人。

(一) 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市级出台“博士农场”建设6 个方面20 条支持政策,在用地保障、审批流程、资金支持、优先项目申报、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同时,引导民间资金和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博士农场”建设,不断拓宽融资途径和规模。

(二) 搭建管理运行平台。规范博士农场建设和管理,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博士农场”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博士农场”建设的若干政策》《保定市“博士农场”退出机制(试行)》《博士农场管理办法》《博士农场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搭建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运行考核平台。

(三) 积极遴选博士团队。向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等29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出《邀请函》,广泛宣传推介,吸引有识之士来保兴业创业。通过县级审核推荐、市级遴选审定,分两批共确定108 家博士农场。从建设模式看,企业孵化型6家、科研攻关型43家、成果转化型59家。从合作方式看,独立创业2家、合作创业28家、服务创业78家。

(四) 突出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协作攻关,重点加快蔬菜、畜牧、果品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研发集成,开展农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食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共培育引进新品种252 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1个,申请专利70个。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博士农场优先免费使用“直隶田园”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博士农场创立自有品牌,截至目前共创品牌53个,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61个。

三、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战略高地

近年来,保定市致力于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积极创建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2023 年6 月15 日,倪岳峰书记到涿州市调研指出:“要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重大科学工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涿州是河北省和保定市推动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城市,近年来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共同建设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优势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动能强劲、社会效益持续提升、政策保障完备高效。

(一) 市校合作持续深化。保定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已将近60年。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保定市和涿州市数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2021年9 月28 日,保定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建设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教学实践和耕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承载体。2023 年5 月18 日,河北省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新一轮省校合作协议,标志着校地力度、强度与紧密度迈上更高台阶。

(二) 建设高精尖农业创新平台。园区内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国家分子育种创新中心、作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是北方最大的动植物生物育种产业基地。国家无病毒葡萄原原种苗培育技术、国家(京津冀)农作物育种创新技术、玫瑰花卉研究品种及育苗技术、中国智能化蛋鸡养殖等关键技术,在业内具有极大的产业转化潜力。

(三) 聚集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武维华及13 位院士、30 余位长江学者和“杰青”、30 多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0多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长期在园区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园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155 项,近五年科研平台累计投资近30 亿元,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奖励13项,累积研发农业科技成果300 余项,每年近2000 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园区开展科研实验,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农业科技资源集聚高地。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保定市驿站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研究团队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曲周的故事——闲不住的老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