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课后服务实践研究

2024-06-16 12:32刘梦姣李华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农人课后服务项目化学习

刘梦姣?李华兴

【摘 要】“双减”工作的展开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在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序列化、一体化设计第二时段课后服务内容,通过整体架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路径,统筹校内外课程资源,创新并优化评价机制,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政策 课后服务 项目化学习

一、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的出台有效破解了“3:30放学”难题,标志着课后服务体系的形成。全国各中小学开展了不同层面的课后服务实践,就课后服务的开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交叉、推进零散等问题。项目化学习作为学与教变革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将其融入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中,以期创新课后服务形式,统整串联课程内容,序列推进课程实施。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课后服务实践”回应时代需求,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创新课后服务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

二、“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内涵解读及实践价值

(一)“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内涵解读

“新农人”是指具有环保、科技理念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尊重自然、崇尚科学、热爱劳动,了解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合作探究意识,善于使用新技术、新媒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面向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和接班人。

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调动其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并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

“新农人”项目化学习是以现代农耕、农业文化相关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依据时间顺序在不同年段设置一系列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模块,组织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生在体验、探究、实践、创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综合能力,创造出研究成果。

(二)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开展“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开展“‘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课后服务实践”,是创造性落实“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选。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结合校本特色,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发项目式课程体系,充分盘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同时,项目化学习因项目自身的育人效能及跨学科特征,成为学校推进家校社合力育人、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一条重要路径,能实现时空、活动主体、师资和评价的融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三、“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课后服务实践探索

(一)架构丰富课程

1.依据四季更替,构建课程模块

学校针对“新四实”少年成长培养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整体构建了“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四季课程:春季开设“春景”“春食”“春种”项目群,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色、野菜的挖掘与制作以及体验春耕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夏季开设“夏景”“夏食”“夏长”项目群,围绕夏季荷花文化、智能灌溉以及采桑养蚕开展项目化学习;秋季开设“秋景”“秋实”“秋收”项目群,围绕秋季树叶色彩变化、节约粮食以及红萝卜培育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冬季开设“冬景”“冬食”“冬藏”项目群,围绕“冬季植物过冬方式”“农作物储藏”以及“环保型农耕”等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

2.基于年段特点,开发序列活动

项目组教师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基于真实问题,遵循“认知”“实践”“探究”这三个层级的递进原则,有梯度地设置各年段子项目内容。秋学期包含“赏秋景”“品秋实”“慧秋收”“赏冬景”“知冬食”“慧冬藏”,春学期包含“寻春景”“觅春食”“慧春种”“观夏景”“品夏食”“慧夏长”,共12个主题。例如,围绕“品秋实”,低年级开展了“种子的奇妙世界”“DIY种子图鉴”“我为种子代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种子,探索种子的多样性,并通过制作图鉴和代言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中年级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果实”“制作果实身份卡”“我为一种果实代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秋季常见果实,并通过制作、代言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合作等能力;高年级开展了“粮食浪费大调查”“节粮方案大比拼”“我是节粮代言人”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粮食浪费问题,并通过调查、制订节粮方案和成为代言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3.围绕子项目主题,制订课时计划

项目组教师依据每个年段的子项目主题,制订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课时规划,依托校课后服务第二时段开展实施“新农人”项目四季课程。以高年级“慧秋收”主题模块中的“萝卜干的销售”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如何提高新闸萝卜干的知名度”,运用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在第一课时,各小组展开头脑风暴,建构设计思路,利用数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包装盒。在第二课时,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运用语文、英语知识设计销售广告语,运用美术知识绘制销售海报。学生在萝卜干的销售过程中感受包装盒制作过程,提升了计算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三课时,学生通过开展“红萝卜展销会”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分享项目成果,由教师、同学、家长、专家等参与评价。在第四课时中,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为家乡的红萝卜代言,进行产品的实地推广,分享腌制的萝卜干。

(二)探索实践路径

项目组教师依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在课程实践研讨中,提炼出基于“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流程: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新农人”项目主题,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开展“认知”“实践”“探究”序列探索,在项目学习中建构并完善知识与能力体系。研创的有关项目研究成果将先在班级内展示,再在每个季节末的“嘉年华”“博览会”上进行全校综合性分享。“新农人” 项目实施的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新媒体技术作为评价工具,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评估。在学习实践中,项目组教师探索出了“新农人”项目化学习四种课型教学范式 :

1.“认知项目”课型

通过认知项目,让学生在“有趣”的项目中习得现代农耕、农业文化相关知识或技能, 了解并运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

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讨论交流—体验创作—激励评价—启发提升。

2.“实践项目”课型

实践项目以问题引领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多元体验。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其善于联想思考,融通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确立主题—头脑风暴—分工实践—联合完善—分享汇报。

3.“探究项目”课型

以项目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能应用知识举一反三,创新作品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精神。学生针对学校菜园的智能养护,组队自主设计了自动喷灌系统、温湿度检测仪等。

教学模式:确立主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探究实施—成效分析—项目优化—成果分享。

4.“成果分享项目”课型

成果分享既是项目化学习成果的展示,又是成果的优化;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研发;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以季节为周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会,交流分享实践过程、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收获的成果与快乐,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教学模式:汇报展示—交流点评—项目优化—形成方案—成果推广。

(三)统筹课程资源

学校从场域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家校合作建设这三个维度入手,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农人”项目的课程资源内涵,确保课程的实施开展。

1.校内外场域建设

建设好校园主题场域和校外课程基地。依据学习内容整体设计校内教育场馆场域:精心布置低碳生态廊、班级研修所浸润感知,设计“鱼菜共生”展示池、物联网滴灌智能农耕园、农具创造营等提供实践场所。另外,教师利用校外三千米资源圈,带领学生走进“东风农机”等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开展系列项目活动。

2.学习资源建设

积极研发“项目化学习实施指南”。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优秀教师团队,拟定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制订各年级学习目标,带领教师根据项目的内容模块编制每学期的教案等。

3.家校合作建设

为确保学生在家顺利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微信推文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学校课程,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实施。同时,各年级组设立家长志愿者团队,招募家长参与课程管理、活动组织;定期组织家长沙龙,发挥家长的特长和积极作用,利用好节假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

(四)创新评价机制

项目组教师积极探索课后服务的评价体系,借助多样化平台,让学生展示项目化学习成果,让评价过程可视化、数据化。

1.多元主体,设置多维评价内容

引导学生对照“‘新农人项目化学习评价表”,结合家长、教师、专家的反馈信息,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表中包括具体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2.搭建平台,设置多样评价活动

学校搭建平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线上以微信、小程序、校园网为三大媒介,线下充分利用学校微展中心、走廊等场地展示学生作品、实践手册,记录学生风采;同时定期开展“新小农人讲坛”,组织各类课程成果汇报、展示,有效激励学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完善制度,健全日常评价机制

“新农人”四季课程被编排进《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学校课程部制订了《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课后服务指南》,建立了课后服务日常监督评价机制和学期总体监督评价机制。实施“四个一”日常监督评价机制:每日一监督、每周一评比、每月一表彰,每学年开展一次问卷调查,实时动态掌握课后服务情况,及时发现课后服务中的亮点和问题,对好做法及时推广借鉴,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改进,保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四、结语

“‘新农人项目化学习的课后服务实践”聚焦育人目标,探索创新课后服务形式,切实提升了“课后育人”质量。学生在融通的时空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与同伴们合作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培育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

[2]王云.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4).

猜你喜欢
新农人课后服务项目化学习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新农人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探究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研究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农人”吴迪,互联网+农业+现代管理,玩转现代“酷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