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美术课堂?促进幼小衔接

2024-06-16 19:52张婧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美术有效性

张婧

【摘 要】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与落实是推进基础教育优化的重要项目之一,项目的推进将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顺利适应小学教育。其中,小学美术巧妙衔接将有效从智育、美育、习惯养成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 幼小衔接 有效性

小学美术课堂作为美育的重要渠道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如何提升美术课堂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一、尊重学习规律,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探索模式。针对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批评,而是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他们经常会因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完整地听完整堂课。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摸索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再压缩讲解时间。与此同时,面对剩下的时间,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学生既能认真听课,增加知识积累,又能在师生互动中完善知识架构。

在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下雨啦”一课中,学生将用眼睛观察雨的变化,用长短、粗细、疏密等不同的点和线表现雨中的场景。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雨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这一问题,学生积极分享雨的形状、速度、声音、颜色。比如,有的学生调动肢体语言进行分享:“雨下得非常大的时候是白色的,它的速度特别快,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再如,有的学生分享小雨的样子。围绕形形色色的分享,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借助小雨、中雨、大雨展示相应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以接力的方式将“下雨”和“情绪”结合起来。比如,有的学生说出“下小雨”,接下来,有的学生回答“好开心”。再如,有的学生说出“下大雨”,接下来,有的学生回答“好难过”。

教师作为课程讲解的主导者不仅要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把控讲解的节奏。一方面,当学生产生倦怠感时,教师要积极安排丰富、有趣的小游戏。另一方面,当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积极性时,教师可以加快授课进度。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逻辑思维

受年龄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缺乏抽象逻辑思维。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入大量的视听资源。区别于单纯的知识输入,图片化、视频化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教师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基础输出循序渐进的问题链。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一边提升美术能力,一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小挂饰”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借助诸多材料设计一款小挂饰。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在视频中,学生将欣赏诸多古风挂饰。“这些挂饰有哪些特点?它们经常会出现在哪些场景?”“如果让你设计一款挂饰,你会如何设计?”基于上述问题,学生展开美术作品的创作。区别于以往的实践,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一,结合主题内容画出挂饰的基本形态;其二,基于绘画稿展开手工作业。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实践过程并予以适当的引导。比如,有的学生想要设计一个剑穗。然而,从他的设计中,教师发现,该生的剑穗设计稿有些烦琐且可操作性低。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简化设计稿并完成整体的操作。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承“生本”理念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凭借肯定的态度和及时的反馈,学生逐渐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引入小组合作,加强生生互动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主体并单向地输出大量知识点。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倦怠感。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幼小衔接的目的,教师就要引入小组合作,引入项目式教学。一方面,针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围绕学习项目展开知识点的探索、学习、应用、迁移。另一方面,针对认知冲突,学生基于高效的生生互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策划者的角色。

以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我的新朋友”一课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人物外貌特征并大胆作画。教师拟定了主题为“探索如何给朋友画像”的学习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要在生生互动中解决以下问题:画像应占据多少比例比较合适?如何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如何运用中锋成线和侧锋成面?一般来说,学生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将上述三个问题有序地插入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能在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还会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解“如何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时,教师按照学习项目的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尝试以接力的方式画出同一个人物的五官。基于具体的实践,学生产生了新问题:“为什么我们画的五官显得人物比较呆?”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生生互动建立在民主、自由的沟通氛围之上。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预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一般来说,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探索积极性。

四、重构成品展示,优化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主体输出相应的观点。虽然,专业的观点可以给学生以指引,但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仍秉承传统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参与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过度依赖教师的引导,缺乏自主思考意识。为了促进幼小衔接,加深学生对美术内容的理解,教师要重构成品展示,优化评价体系。相比于直接输出评价内容,新时期的教学评价讲求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亦可以是评价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紧扣学生的探索过程、探索结果展开过程式、评语式的教学评价。

以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上册“繁忙的大街”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以“繁忙的大街”为主题设计了一个美术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紧扣连环画这一形式创作美术作品。考虑到作品呈现的效果,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技术策划“新书发布会”。“大家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大街上有哪些人?他们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连环画?”结合上述问题,学生一边分享作品内容,一边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一般来说,连环画是低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学生往往可以快速理解连环画的内容,分享自己的观点。比如,其中一名学生绘制的大街是春节前夕的集市。借助商贩以及前来买年货的顾客,该生还原了年前的大街。针对连环画的内容,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致力设计丰富的美术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紧扣学生的探索进度、探索结果拟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基于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一边完善知识架构,一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与幼儿园时期的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课程讲解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明晰大致的教育方向。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学生一边学习新知识、感受新知识、实践新知识,一边提升美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婉梦.幼儿园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衔接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7(8).

[2]胡永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创编故事教学策略探析[J].教师教育论坛,2023(6).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小学美术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