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家长陪读指导的方式探析

2024-06-16 19:52曾嘉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

曾嘉彤

【摘 要】随着融合教育的大力推广与落实,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障碍程度逐渐以中重度乃至极重度为主,陪读家长大量且频繁地深入课堂及校园。当家长成为课堂乃至校园中的一员,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可以从清晰告知家长辅助要求、切实提升家长辅助能力、积极增强家长归属感三个方面,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陪读观念,掌握恰当的辅助方法,让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树立对学生的信心,收获作为校园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及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及家庭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陪读家长 陪读指导

随着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落实,在大力推广融合教育的背景之下,多数轻度的特需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而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障碍程度逐渐以中重度乃至极重度为主。在特殊教育学校,逐渐出现班级内部学情跨度大、重度障碍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甚至干扰课堂正常秩序的现象,在教育评估的过程中,这类学生需要有陪读家长的辅助。为帮助特需学生更好地参与集体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陪读家长逐渐大量且频繁地进入课堂,参与课堂辅助与互动。陪读家长使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特需学生的课堂参与效果及教学质量。当教师、学生及陪读家长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时,及时发挥陪读家长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宜成长便显得尤其重要。

一、“家长陪读”是什么

家长陪读是指家长与学生共同在教室中参与学习,及时辅助学生听取教师的指令,参与课堂教学与活动。在学校中,家长需要从照顾者的角色转变为辅助者甚至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并给予辅助。可以说,“家长陪读”是在家长对学生有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情境中,及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与生活,通常需要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能够听从集体指令、安坐、独立如厕或饮食等,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障碍程度之重,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些能力。比如肢体上的缺陷会影响学生的如厕、饮食等行动,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障碍会影响他们在集体课堂中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关注,有情绪行为障碍的学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等危害其自身与他人的举动。由于教师资源不足等客观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使得特需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需要较多的支持与辅助。

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参与集体教学,就可以逐渐撤除辅助。如前期学生需要家长时刻在身边辅助与提示,逐渐过渡到家长偶尔提醒、在距离学生座位较远的位置观察、在教室外观察学生动态等逐级撤除方式,直至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令与要求参与课堂活动或校园活动,家长则无须在校园中进行陪读。

二、“陪读家长”陪什么

特需学生进入校园,除了常规的上课以外,还有做操、如厕、用餐、社会交往等校园活动。家长的陪读观念及辅助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程度。

从与部分家长的交谈中可以获悉,年纪稍大(如爷爷奶奶辈)或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的家长对于陪读的认识较为粗浅,认为自己只是来陪着孩子上学的,对于上课过程中应该如何辅助孩子参与课堂、回应授课教师的指令并没有科学的认识,甚至可能出现因学生课堂表现不佳而急躁甚至迁怒于孩子的行为。这样的陪读行为不仅无法使学生跟随授课的节奏,还会激发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因家长的打骂产生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在危及学生自身安全的同时也干扰了课堂正常秩序。

当陪读家长的身份为父母的时候,打骂孩子的现象会相对减少一些,但会出现家长“保姆式”地包办学生在校园中的所有活动。比如,学生原本有能力握勺吃饭,家长却直接喂饭,学生便失去了锻炼独立进食的机会;学生可能对于教师的指令需要一些反应时间,家长却立即给予提示或者代替学生完成书面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主动性逐渐降低,越来越依赖家长的辅助,对教师的距离感变强,甚至无法与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产生互动。学生与陪读家长成为集体环境中封闭起来的小团体,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从参与教学的角度来看,陪读家长应当在课堂中及时辅助学生执行教师的指令,通过多种辅助方式(如肢体辅助、语言辅助、视觉提示)帮助学生尽可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角度来看,陪读家长不应充当保姆的角色,这样学生无法得到练习的机会,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加剧了家庭的负担,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家长体力不支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仍处于婴幼儿水平。在社会交往方面,家长的陪读有时候会阻碍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比如家长一直跟随在学生身边,严密地看护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之间有一些轻微的摩擦与冲突,家长便迫不及待地进行保护与处理,学生虽然受到了“陪护”,反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陪读家长需要帮助学生尽可能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成为学生的保姆、保镖、跟班,更不是代替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师指令的复读机。

三、教师如何开展陪读指导

当家长成为课堂乃至校园中的一员时,课堂中的主体便不只有教师与学生。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陪读观念,掌握恰当的辅助方法,让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树立对学生的信心,收获作为校园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及价值感。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指导。

(一)清晰告知家长辅助要求

1.备课中备好家长辅助提示

备课通常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等,主要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当陪读家长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时,教师的备课不仅要预设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备好家长的辅助方式或参与方法。

比如,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中,通常有一些常规教育的授课内容,包括学生对于“上课起立”“举手回答”等指令的理解。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备注需要陪读家长进行哪些辅助,比如“家长肢体辅助学生起立”等,并在上课前就上课的内容及要求与家长进行沟通,便于家长理解。

2.课堂上及时提醒家长做好辅助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在进入新环节的授课前,先向家长说明接下来的任务,并说明要如何辅助。当家长辅助不及时或过度辅助时,教师要提醒并给予正确示范,帮助家长及时调整方式方法。

比如,教师可以提前说明,当提问学生没有反应时,家长可以先等待3秒,给予学生接收信息与思考的时间,再以用口型说出单字的言语辅助方式进行提醒,帮助学生对教师的指令作出回应。

3.课下回顾辅助方法的操作过程

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沟通课堂辅助情况,针对家长辅助过程中的优点与改进空间进行回顾与交流。帮助家长理解,陪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应他人的指令,完成一些符合学生能力的任务。

及时与家长回顾辅助过程,也能帮助教师检验本节课上对学生的目标制订是否符合其现有的能力水平与身心状态,便于教师调整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目标。

(二)切实提升家长辅助能力

1.制订不同的指导方式

陪读家长的年龄与学历水平的差异,导致其辅助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制订指导方式的时候要结合陪读家长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针对相对年轻且学历水平较高的家长,可以给予方法提示。根据家长操作情况加深交流,提供一些参考书目或线上学习材料,方便家长进行自我学习。

面对年长或学历水平较低的家长,可以使用直接告知或实操示范的方式进行指导,便于家长直观了解自己要进行的辅助。

2.及时给予正向强化

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正确回馈,以便学生能够获悉正确的行为方向并为之努力。对于陪读家长来说,他们也需要获得及时的肯定。及时对辅助得当的家长进行肯定,可以让家长明白正确辅助的成效,收获陪读过程中的正向反馈与成就感。

(三)积极增强家长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归属感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从团体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

除学生外,陪读家长是与教师交往最密切的人群,更是班集体中重要的一分子。尤其是当班级中陪读家长人数较多的时候,他们是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可以充分调动的力量。当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有了陪读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发挥集体智慧,还可以使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互助的力量,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一员。

1.带领家长共同参与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与陪读家长共同商讨,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制订符合学情的集体公约。教师与家长都可以根据公约对班级学生开展教育,建立教育原则的一致性。在文化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发挥陪读家长的创意,在师生、家长共同打造教室环境的合力之下,帮助家长提升成就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提倡家长共同策划与参与,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及时肯定家长的付出及给予其荣誉称号等表彰奖励,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

2.给予家长身份认同感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陪读家长的性格特点,选择一至两名心态积极乐观、教育方式科学得当的家长作为典型,发挥家长助手的作用,引导家长之间相互帮扶。陪读家长由于有共同的经历,相互之间更能够感同身受与共情,对于同一障碍类型的学生,家长之间的经验共享能够激发教育智慧。家长助手以亲历者的身份去影响悲观消极的家长走出孤立无援的境地,指引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从接纳学生的障碍开始,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待及成长目标,在家长之间的同辈互助中,发挥家长的作用。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智障儿童的有效教育的策略
关于特殊学校初中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