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风

  • 《黄帝内经》象思维视域下的中风病辨治思路探讨*
    ”而后世常用的“内风”一词,首见于《素问·风论》中的“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这里所述的内风与后世的内风主要差别在于《黄帝内经》中的内风主要指外风入内之风,而后世的内风则主要指自内而生之风。如王冰注释到:“内耗其精,外开腠理,因内风袭,故曰内风。”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论述:“入房则阴精内竭,汗出则阳气外驰,是以中风则风气直入于内,而为内风矣。”[5]就具体疗法而言,《黄帝内经》中主要记述的是针灸治疗,药物治疗论述较少。其中中风主要是针灸治疗[6],如

    中医学报 2023年10期2024-01-02

  • 从外风引动内风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辨治
    识主要为外风论或内风论。唐宋至今,内风论占主导。现代中医普遍认为中脏腑证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等实邪蒙蔽神窍、阻滞脑络,故治疗多从内风(肝风、火、痰、瘀)论治,以醒神开窍为治则,治法多采用清热开窍、化痰开窍、活血祛瘀、涤痰通腑等疗法[2]。中风的病机错综复杂,单从内风论治往往不够全面,且患者发病前或病程中常见发热、恶寒等外感表现,提示外风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历来亦有医家主张“内虚邪中”的观点[3],提示中风不可单从内风而论,故本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2023-11-20

  • 基于古籍医案从方证相应探索中药干预中风失语的证治规律
    的证素分别为痰、内风、热、气虚、阴虚,累计391次(78.99%)。病性证素组合类型按虚实可归为3类,分别为虚实夹杂(100 次,50.76%)、实证(70 次,35.53%)、虚证(27次,13.71%)。各型频次≥14的高频病性证素组合见表2。虚证高频病性证素为气虚;实证高频病性证素为痰、热、内风,复合证素为热+痰、内风+热、内风+痰、内风+热+痰;虚实夹杂主要病性证素组合为痰+气虚、内风+阴虚、热+阴虚、痰+阴虚、内风+气虚、内风+热+阴虚。表1 1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8期2023-08-23

  • 内风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等范畴。本文将从内风理论探讨AIH的病机和治疗,以期有利于临床。1 内风理论的渊源及内风症的临床特点内风又称肝风、肝风内动、风气内动, 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类病理表现[ 2]。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称为“肝风内动”。至金元时期,内风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张元素、刘完素以热立论,提出“风本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且“

    光明中医 2023年11期2023-06-15

  • 从叶天士“内风”理论认识黄芪治疗蛋白尿机制
    ,探讨从叶天士“内风”理论治疗肾性蛋白尿。1 叶天士“内风”立论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大法。《临证指南医案》为其门人将其学术思想归纳而成的著作,其不仅反映叶氏对温病理论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内风”的病机立论。结合文献,总结叶氏对内风立论可大致分为肝阳化风、土虚风动、水亏风动、内风招引外风几个方面。1.1 肝肾阴亏,阳化内风 叶氏根据肝为风脏,体阴用阳,内寄相火的特性。提出“阳化内风”“身中阳气之变动”之立论,认为阳气之变动是引发

    吉林中医药 2023年2期2023-04-06

  • 基于“内风”理论辨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相关,因此基于内风理论可补充概括GD的临床特点与表现。兹结合临床经验与相关文献,就内风与火、热、痰等不同病理产物夹杂的复合病机进行阐释,为GD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 理论溯源内风是指风起于内,“内”是体内,“风”是病态,其与外感风邪相对而称,特指内伤杂病具有震颤、麻木、抽搐等“风的特象”的疾病病机[3]。风本为自然界之气候,《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有“天有八风”,因其“触五脏”故“邪气发病”。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在脏为肝,其志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3期2023-04-06

  • 基于“五志过极”探讨缺血性中风与情志的关系❋
    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等记载,但此处所述为外感风邪诸证并非脑血管病。明确以“中风”命名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症的脑血管病,应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即机体被“风”邪所“中”而发病,唐宋之前医家多沿袭此论,认为中风因外风入内而致病[6]。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率先提出中风并非因“外风”而起,“所以中风瘫痪者……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明确指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1期2023-01-23

  • 武维屏教授从风论治咳、喘、哮临床经验采撷*
    “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喘、哮发作的中心环节”的学术思想,重视从风论治咳、喘、哮。基于跟师临床医案,进一步拓展和解析武老“外风始受于肺,内风始生于肝”的学术思想,总结其从风论治咳、喘、哮的临床经验,继承和推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武维屏教授是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全国第四、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教师。武老总结出一套代表其学术思想且临床行之有效的中医理法方药,临床运用效果显著。肺为华盖,主皮毛,开窍于鼻,以降气为顺,肺为娇脏,不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3期2023-01-02

  • 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辨治帕金森病
    将马云枝教授从“内风”辨治帕金森病经验整理如下。1 内风形成的理论基础内风理论源于《内经》,发展于明清时期。《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此内风虽指外风,但为后世内风学说奠定理论根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内风,乃体内阳气之变动”,阳气在体内周而复始运行产生了生理性的“内风”[11]。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言:“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提出了痰热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0期2022-12-29

  •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载“痰多眩晕”“内风挟痰”[3]20-21等痰邪所致之眩晕。痰责之“土被木克,脾胃俱伤”[3]21或“酒客中虚”[3]20,这也是对李东垣的眩晕发于“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理论与朱丹溪之“无痰则不作眩”理论的拓展与发挥[4]。痰常因火而动,案中即有以“痰火”[3]20为病因的医案的论述,痰多且烦,烦则火升,而成眩晕。病因中的痰、火、热,最终往往和内风相合,引起眩晕。如华岫云所言:“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3]22也是案中出现最多次数的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4期2022-12-07

  • 前庭神经炎的中西医病机概述
    N性眩晕主要分为内风、外风两个因素。1.1.1 外风 外风主要指外感表邪。《圣济总录·诸风门》指出:“风邪客于阳经”“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仆也”,风病复杂多变,痰浊、瘀血为其常见病理产物,眩晕等与外感风邪密切相关[5]。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记载:“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诸腑脏之精,皆上注于目。其血气与脉,并上属于脑。循脉引于目系,目系急,故令眩也”[6]。《太平圣惠方》中也记载:“夫风头旋者,良由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期2022-11-27

  • 中医风邪客观化研究进展
    最终分化为外风、内风两个重要体系[2]。然而,医学界对中医风邪实质的争论从未停息。围绕风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从病因学、病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不同维度审视风邪的实质内涵,探索风邪与疾病的关系。本研究结合近年来与风邪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从外风、内风的不同角度对中医风邪的实质进行探讨。1 外风研究外风,即外感六淫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多从自然界异常风速的气象学角度或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角度及过敏源认识外风。1.1 异常风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3期2022-11-26

  •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不遂等症状,皆由内风引动,内风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此,笔者试从“内风”入手展开论述,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以期弥补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1 内风理论基于对《内经》和《临证指南医案》的探究,内风属于内生之邪,又称风气内动、肝风内动,内风的产生,历来有各种观点,但当归于阴阳之变动,是由于人体阳气亢逆变动或体内气血津液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理变化[4]。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内风多以眩晕、麻木、震颤、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8期2022-11-19

  • 面瘫病因之内外风辨析*
    唐宋之后,则以“内风”致病学说为主;且林再政在此基础上以“内虚外风论”治疗面瘫病效果良好。但同时也有学者[8,9]认为中风内外风之病因衍变并非从唐宋分界,而是从《黄帝内经》中源起。现代基本将面瘫病因学说归为三大类:“外因致病说、内因致病说和内外因综合致病说”[10]。外因致病说认为主要是外感风寒导致了面瘫;内因致病说认为面瘫是因血虚不能营养筋脉,或面部经气阻滞不畅所引起的;内外因综合致病说则认为患者平素正气不足,致卫外不固,一旦外邪侵袭面部,正气无以抵抗,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3期2022-11-15

  • 从肝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举隅
    有文献多从外风或内风论治小儿抽动障碍,而笔者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发现,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兼具外风与内风的致病特点,从肝肺论治,祛邪以内外兼除,祛外风与息内风相结合,临床可收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古籍对抽动障碍的病名未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与“风性主动”的致病特点相一致,属中医“肝风”、“抽搐”、“瘛疭”等范畴[6]。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松,开阖失常,趁机而入。其善行而数变,无孔不入,走窜不定,变化无常,故致病特点表现多样。可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10期2022-03-15

  • 叶天士“养胃汤”杂病证治探析
    的脾胃分治、阳化内风、久病入络等见解,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内伤杂病的证治,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1 叶氏养胃汤方义养胃汤由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七味药组成,《临证指南医案》和《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并未注明方名,仅记载其主治胃阴不足证。正如华岫云所言:“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1]养胃汤适用于阴液不足之象,“都属胃病也”,均可化裁用之。方中玉竹味甘、性寒,麦

    中医药通报 2022年12期2022-03-12

  • 基于“风木之气同类相召”探讨内风、外风的相关性
    。结合临床发现,内风外风并不绝然独立存在,肝风内盛之体易于感受或兼夹外风,外风又诱发或加重肝风,具有相互招致的特性。受“湿土之气同类相召”的启发,本文提出“风木之气同类相召”的观点,认为内风外风相互合邪是疾病反复、加重的关键,在疾病的恢复期,表现为“暗风作祟”。归纳总结风病内外合邪主证有:动、眩、痛、鸣,用于启发和指导某些疾病的治疗。1 内风外风的概念辨析1.1 风的本义为“气”气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风为气的流动呈现的基本形式。《说文解字·

    环球中医药 2022年6期2022-01-01

  • 从中西医结合视角探讨大秦艽汤治疗“内中风”
    治疗“外风”与“内风”之争在中医发展史上,中风的病因存在由“外风”到“内风”的演变,外风说与内风说长期对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中以风最为常见,反映到人体则风为百病之长。外中风指风邪侵袭,痹阻经脉,气血流通障碍,经脉失养,从而引起口眼斜,目不能闭,半身不遂等表现,以局部肢体症状为主,属中风轻症。“内中风”则否认外邪,认为人体内在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致使虚风内生,扰乱神志,引起突然昏仆,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2021-12-05

  • 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与卒中预警*
    基于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为基础,梳理叶天士学术思想经由东汉前、唐宋前、唐宋后的历史沿革,结合中医原创思维“象思维”与“全时空观”,提出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叶天士思想内涵,建立证素预警机制的构想。1 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的源流沿革叶天士作为清初吴中临床家对学界贡献丰硕,外感、女科、儿科均有建树,论及杂病,其脾胃分治思想、辛润通络法、通补奇脉法皆遥承先贤而振聋发聩[3]。“阳化内风说”与和阳息风之法则实是发前人所未发。古贤称:“饮其流者怀其源”。任何学术的底柢

    中医药导报 2021年2期2021-11-22

  • 中风,到底中的是什么“风”
    诊疗中颇受重视。内风+外风,导致中风既然被称为中风,此类疾病自然与“风”脱不了干系。“风”之为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指自然界中外感之风邪。内风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医家对中风致病机理,各有阐述。“内虚邪中”的外风论是《黄帝内经》的主要观点。提出体虚是内因,风邪是外因,认为先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人中,留滞经脉,筋脉肌肉失养,进而出现半身不遂等病症。同时,《内经》对五脏病变生风所致中风也有详尽的论述,认为五脏病变化风,内

    大众健康 2021年6期2021-06-08

  • 升级改造燃烧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布局,改造燃烧器内风的结构形式。燃烧器均化设施相对落后,导致煅烧过程中液相容易提前出现且飞砂严重。在2015年设计时,考虑将燃烧器燃烧区域尽量控制在窑前,以提高烧成带煅烧温度,避免煤粉后燃提前产生液相,影响窑的稳定运行。从近几年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内风往往是在旋流体出口截面积缩小的情况下才使用。此次改造将增加内风调节方式,采用齿槽型和EPIC型两种结构相结合,使内风调节区域更广。齿槽型结构有利于对煤粉进行径向切割及混合,使燃烧区域的煤粉分布更均匀,温度场更

    水泥技术 2021年2期2021-04-20

  • 王烈从外风论治小儿肺系疾病
    风可以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邪,内风则是由人体内产生的。风邪往往是疾病发生的先导,一般是单独或者挟带其他邪气致病。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有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王烈教授临证六十余年,认为外风是小儿肺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擅长从外风论治小儿肺系疾病,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 理论依据1.1 风为阳邪,易伤阳位 风邪具有轻扬开泄、向上的特点,风邪侵袭人体后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部及肌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认为“小儿肌肤最柔脆,偶触风寒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2期2021-03-27

  • 论风邪之于脾胃病※
    胃风邪不过外风、内风两种,在脾胃病中可具体表现为胃痞、泄泻、便秘等疾病。本文通过梳理与风有关的脾胃病之病因-病机-病症-治疗,并刍议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以飨同道。1 内外风邪均致病1.1 外风《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骨空论》亦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属六淫之首,淫者,过也、滥也。先人根据五行学说中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自然界之风与木相关联。木性曲直,风言善行,风质轻易扬,风邪动的特性极为明显;善于开泄,其作为致病邪气充当先导,

    中医药通报 2021年3期2021-03-26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从风论治冠心病规律
    ,还是宋元之后的内风学说及近现代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均证实从风论治冠心病的确切疗效。然而由于风邪的抽象性及致病的广泛性,给从风论治冠心病研究带来诸多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总结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规律,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对现代文献从风论治冠心病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为冠心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1.2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4期2021-03-24

  •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证治探析*
    辨治眩晕从“阳化内风”立论,将其分为夹火、夹痰、中虚、下虚,认为眩晕的根本在于“肝风”,而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与脾胃、肾、心有关。叶天士治疗眩晕受到诸多前人学术观点的影响,但法古而不泥古,并多有创见。如肝阴易耗,肝阳易亢,虚风内生,扰动头目,则眩晕跌仆,主张从肝论治,此观点化裁于《黄帝内经》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中焦脾土衰惫,肝失培养,则会导致肝气乘脾,久之引起运化失常,酿湿成痰,阻扰脑窍,则成眩晕,此看法实则是继承于张仲景“痰饮为病”和朱丹溪“痰火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2021-01-04

  • 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中风发生的前提。内风为内生五邪之一,是高血压形成及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明确其产生及致病的机制对出血性中风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1 内风致病1.1 内风的实质 内生“五邪”之“内风”即风气内动,其并非致病因素,而是由于脏腑及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失调引起综合性病机变化,类似外感六淫之“外风”致病的表现,具有风气激荡、游走、急速和多变等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中记载“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4期2021-01-02

  •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组(P【关键词】内风;高血压亚急症;针药结合【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01高血壓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被临床称为高血压危象。目前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有靶器官损害[1]。高血压亚急症作为心内科、急诊科常见疾病,以越来越多受到内科医生的关注。我科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不断总结、积累高血压亚急症的临床工作经验,发现针药结合能够有效、迅速缓解高血压亚急症的血压及症状。具体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20期2020-09-02

  •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2]。我科以“内风”为理论基础,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认为眩晕病为“风、火、痰、虚、瘀”的病因导致肝风内动即内风病机。故根据“内风”理论选用合谷和太冲开四关以平肝熄风,同时配合人迎和内关共同起到降压的作用。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针刺平肝熄风正式根据该原则的具体应用。本研究显示在降压评价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故可以看出针灸配合药物治疗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20期2020-08-25

  • 江瑜教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经验举隅
    肝阳易亢易动,故内风与肝关系密切。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特征的疾病都可归属于风。风邪易袭肝脏, 而内风又常常由外风引动,内风常夹杂外风。因此,面肌痉挛发病多由“两风相引”,内风是致病之本, 外风为致病之标。2 验案举隅患者李某, 女, 48岁, 2018年8月20 日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劳累后出现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未治疗,现自觉面部抽动加重。刻下症: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4期2020-02-28

  • 从“伏-邪”角度探讨虫类药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风邪致病,外风与内风均有影响,或为内外风邪合而发病。“内风”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内风”含义有二:其一指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逆变动的病理状态;其二,内风是病证名称与外风相对,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因而是一具体的病证。“内风”,又谓之“风气内动”。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以致阳亢风动。内风者,五脏之本病,可表现为肝阳化风

    医学综述 2020年12期2020-02-16

  • 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
    用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常见的外感六淫邪气,不仅可单独致病,亦可夹其他邪气致病[6];内风主要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导致的风自内生,多由肝脏的功能失调引起。VM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和发展与外风密切相关,与内风也紧密相连[7- 9]。2.1 外风致病《素问·风论篇》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兰室秘藏·头痛论》中提到:“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为外邪致病之首,致病广泛,头为诸阳之会,易受风邪侵袭。《症因脉治》记载:“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

    中医研究 2020年11期2020-01-10

  • 天热缺水生内风
    变,因此被称为“内风”。要想不让内风伺机作乱,就要保存人体的津液,也就是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人体一旦缺水,会发出很多预警信号,如嘴唇干燥、口干舌燥、皮肤发皱、小便量少等。在正常情况下,办公族每天要喝6~8杯温开水,1杯水大约200毫升;但是如果夏季在室外工作或参加室外活动,又大量出汗,就要根据嘴唇的干燥程度定时、定量了,即渴了就喝、不渴少喝、少量多次喝(每次100~200毫升,半小时到1小时喝1次)。另外,在暑热天气里,人们可以饮用一些中药凉茶,既生津又解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9年8期2019-08-27

  • 春天不防风,头痛找上门
    种。风邪分外风和内风两种:外风主要因吹风导致头痛、头晕;内风则是肝风动引发肝热、肝阳、肝火上攻,从而导致头部的疾病发生。中医认为,春季多发生头部疾病。其中,外感性疾病特点为后脑勺昏痛、胀痛;内伤性疾病特点为头顶昏痛、眩晕、偏头痛,眼胀痛、眼干涩,耳鸣、耳聋,头部疮疡等。为防止风邪的直接伤害,建议适当添加衣物、帽子、口罩。避免风邪内生,还建议少吃生风动阳的食物,如鸡肉、鸽子肉,以免引动肝风;起居上,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此外,预防春季温病,特别应保持大便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9年3期2019-03-29

  • 基于“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理论探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中风特色
    医家开始提出了“内风”的概念,刘河间立论烦劳则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李东垣提出气虚中风;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热甚生风。明代张介宾主张“中风非风”,五脏之阴的损伤被认为是中风的病因[5]。而叶天士在前医对中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明确提出了“阳化内风”理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叶氏治疗中风的医案32例,亦有许多关于内风动越原因的论述[6]。如“血虚不荣筋骨,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2期2019-02-21

  • 从“内风”论治慢性咳喘病的思路探讨*
    系密切,特别是“内风”在慢性咳喘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文章通过解析“内风”的形成与表现,探究“内风”致咳的机制,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望为临床工作者扩展诊疗思路。1 内风的形成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人体内风的形成与肝脏密切相关。肝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功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使本脏以及他脏的气机畅通,并维持相火在人体内的有序巡行。叶天士言:“风为体内阳气之变动”,阳气在人体内周而复始的运转形成了生理性的“内风”,此风具有温煦、柔和之性,可“布德行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01-16

  • 天热缺水生内风
    变,因此被称为“内风”。要想不让内风伺机作乱,就要保存人体的津液,也就是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人体一旦缺水,会发出很多预警信号,如嘴唇干燥、口干舌燥、皮肤发皱、小便量少等。在正常情况下,办公族每天要喝6~8杯温开水,1杯水大约200毫升;但是如果夏季在室外工作或参加室外活动,又大量出汗,就要根据嘴唇的干燥程度定时、定量了,即渴了就喝、不渴少喝、少量多次喝(每次100~200毫升,半小时到1小时喝1次)。另外,在暑热天气里,人们可以饮用一些中药凉茶,既生津又解

    家庭医药 2019年16期2019-01-15

  • 大秦艽汤与辛散息风关系探讨*
    节真邪》);二是内风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刘河间谓“中风者,非外来风也,乃本气自病”,以及朱丹溪认为“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关于治疗,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其中内风由于发病机制不同,故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如:阳邪亢盛,热极生风,治以凉肝息风;水不涵木,阳亢生风,治以镇肝息风;邪热久羁,灼烁真阴,内风暗动,治以滋液息风;痰湿生风,风痰内作,治以祛痰息风。目前所用息风法多为上述

    中医研究 2019年6期2019-01-06

  •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04)1 肝风与内风1.1 肝风肝风在《素问·风论》“以…伤于风者,为肝风”、“肝风…恶风…嗌干善怒…目下,其色青”,是肝受风邪后所表现的症状。《金匮要略》:“肝中风…两胁痛”,此肝风之状为外风所致,由此可知肝风属外风。叶天士受张景岳“非风论”影响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且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后世将该风证称为肝风、内风。1.2 内风与肝《中医辞典》的“内风”指病变中出现不同于外风的风证,是人体脏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5期2019-01-03

  • 早春风邪袭人,“温柔一刀”让你百病生
    通常风邪为外风和内风两种。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春天阳气升发,更易出现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的情况。实际上,早春的风乍暖还寒,这时候的风很是尖厉,夹带有冬天的阴寒,它就像无形的刀剑,很容易伤人。风邪致病有三大特点1.风邪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常伤人头上部和肌肤,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颈项僵痛、颜面浮肿等症状。唐梁说,《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春天昼夜温差大,且潮湿多雨,适合病毒、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4期2018-04-23

  • 王士贞从风论治鼻鼽经验探析
    不足有关,此属于内风范畴。《西溪书屋夜话录》曰:“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3],指出了外风与内风关系密切,常相互为病。2 治则治法综上,治疗鼻鼽不仅要祛外风也要息内风[2]。王教授紧扣病机,标本兼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风论治鼻鼽主要采用祛风散寒、培土祛风、治血祛风三法。2.1 祛风散寒 风寒犯肺,肺气宣降不利,水液停聚于鼻,故见鼻痒、鼻塞、喷嚏、流清不止;鼻鼽,病位在肺,肺属上焦,“治上焦如羽,非清莫举”。王教授采用祛风散寒法诊治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1期2018-02-13

  • 中医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周边脑水肿的经验总结
    证分析“中风”为内风所致一大类疾病,中医学术界对中风的基本病机早在1996年已基本趋向统一,“风、火、痰、癖、气、虚”6个基本病机已成为学术共识。经临床验证后,产生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6],该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六证。但学术界对中风的认识主要基于对西医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观察得来。其与瘤周水肿的病机有所差别。相同的是两者皆以“风证”为主,也正因为有“风证”,所以两者都归类为中风病。不同的是,前者的“风证”多为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2期2018-01-18

  • 中医祛风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1.3 外风引动内风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应辨明病因,重外风,审内风,内外合参。风有内外之分,风邪致病,历代医家多偏重内风内风固然是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素,但是外风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内外相得,外风有附,内风有助,合而为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主要起源于肝风。一方面肝脏本身肝阴不足,肝风内动,肝阳上扰,风助火势,引发眩晕头痛诸症,此时复感外风,外风直中毛孔,进而入里,引动内风,加重诸症。另一方面久病诸脏皆虚,损及肝脏,内伤不愈,五脏亏损,内风易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2期2018-01-14

  • 中风先兆证患者内风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中风先兆证患者内风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彭玉山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摘要】目的观察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30例中风先兆证患者分为风证组70例与非风证组60例,观察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脂、hs-CRP及短暂性脑制备发作(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ABCD2)评分,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风证组纤维蛋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期2016-06-28

  •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
    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李静邢海涛窦一田黄文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天津 300381)摘要:黄文政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及经验,本文对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的理论认识及从风从络论治的用药经验进行了总结。黄文政教授认为肾风以内风为主,其基本病机是肾虚湿瘀, 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肾虚为本, 黄教授常使用性喜走窜,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2016-03-10

  •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
    )“中风”病之“内风”病机溯源*邱 敏,孙 科,陶 劲△,曾定伦△△(重庆市中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21)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术界历来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虽未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有许多描述性的名称,如卒然昏扑,不省人事者名之以“仆击、大厥、薄厥、煎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以“痱风、偏枯”等为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论述。故通过详细解读《黄帝内经》诸篇条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2016-01-31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诊治中风特色浅析
    为肝肾亏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创立了“阳化内风”学说,以涵养肝肾,补虚养阴为治疗大法,为后人治疗中风病留下了诸多精辟的理论法则及方药。本文通过对中风篇所载医案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叶天士诊治中风的思路、处方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关键词】中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诊疗特色中风用药规律中风病为中医内科四大病风、痨、臌、膈之一,此病发病急剧,证见多端,变化迅速[1]。病情较轻者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视力障碍、半身不遂;病情重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4期2016-01-29

  • 感冒后咳嗽从风咳论治诊治思路
    咳嗽风邪致病存在内风与外风共存为患的特殊性,此乃感冒后咳嗽难治性的关键所在。朱师以“祛风宣肺止咳”为治疗大法,拟定祛风宣肺方治疗感冒后咳嗽,重视祛外风和息内风并举,使邪尽去而咳止。关键词:感冒后咳嗽;风咳;外风;内风;诊治思路DOI:10.13463/j.cnki.jlzyy.2015.02.004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3-5699(2015)02-0119-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祛风宣肺方抑制PAR2下调T

    吉林中医药 2015年2期2016-01-09

  • 从“风”论治哮喘
    进行归类。方法以内风与外风为主要分类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外风的治法主要包括:疏风解表法、缓急止痉法、祛风宣痹法及祛风化痰法;内风的治法主要是以治肝风为主。结论从“风”论治哮喘的理论可行性及临床有效性日趋成熟,这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开辟新的思路。关键词:哮喘;风;外风;内风DOI:10.13463/j.cnki.jlzyy.2015.10.007中图分类号:R2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3-5699(2015)10-0995-04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

    吉林中医药 2015年10期2015-04-16

  • 叶天士痱中病名及证治简析
    是其力倡中风病“内风”说的重要性标志,从而使中风内风说从病名、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得以构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叶天士 痱中 内风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痱中病名首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一书“中风”门下,该病名为清早期江浙地区中医界常用术语,薛雪、吴瑭、林珮琴、张聿青、陈修园等名医的医案著作中多有出现。叶天士的医案对该病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笔者结合相关中医文献试就叶氏创设痱中病名及其证治进行简要探析。1 痱中病名的提出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在各个历

    江苏中医药 2015年8期2015-04-15

  • 从纯内伤和内伤兼外风论治中风
    “外风学说”和“内风学说”两个阶段,今之中风机理更多地倾向于“内风学说”所致,然而外风亦在中风病的发病、病程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纯内伤和内伤兼外风两方面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法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风;纯是内伤(内风);内伤兼外风中风病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证卒然仆倒,昏迷不醒,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斜,四肢瘫痪,或半身不遂,或口噤舌强,喑不能言。风有外风,有内风,外风由于外感,内风由于内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5期2015-02-12

  • 益心舒胶囊合用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糖尿病汗证的疗效观察
    致病理论,丰富着内风理论,不仅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还有现代医家根据前人论述,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瘀血生风,因痰生风[3],无论外风或内风都具有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轻扬开泄,善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丹溪心法》曰:“风病多汗,风散气故也”,可见汗证与风证密切相关。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范畴,消渴常以阴虚燥热开始,病程日久可致气阴两虚,进一步发展可致阴阳两虚、血瘀血燥、阴竭阳亡[2],出现内风证表现,腠理开汗液泄,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10期2014-05-29

  • 基于中医证候要素的重症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相关性研究*
    NIHSS评分与内风,痰湿正相关。第14日时,NIHSS评分与内风、痰湿、瘀、阴虚等均有一定的正相关。其中痰湿、阴虚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在第28日时,NIHSS评分与内风,痰湿,瘀,阴虚均有有显著正相关。结论 重症急性脑血管病NIHSS评分评分与中医证候要素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对患者早期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重症急性脑血管病 中医症候 NIHSS评分 预后急性脑血管病(ACVD)表现为急性脑功能损害,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而重症急性脑血管病(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10期2014-05-03

  • 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病因学特征分析※
    355)古籍医案内风病证病因学特征分析※吴建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目的 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病因学特点。方法 从大型电子书籍《中华医典》“医案类”著作中收集内风病证医案共777份,对记载的相关病因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病因信息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古籍医案中有病因记载的医案数为503份,占医案数目的64.7%。其中,情志因素为内风病证最常见的病因,占29.06%;痰饮因素次之,占23.0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5期2013-03-04

  • 从证型分布特点谈内风与中风先兆证的关系
    、或主血瘀,而倡内风者少见。本研究通过对中风先兆证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内风在中风先兆证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其贯穿于中风先兆证发病过程的始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71例。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龄 42~84 岁,平均(62.31±10.50)岁。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制定;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6期2012-06-13

  • “治风先治血”应用于中风病的理论探讨
    发病虽然有外风与内风之说,但其病理性质乃属于本虚标实证,其中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导致卒中。中风病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2 “风”、“血”之涵义风邪指具有风之轻扬开泻、善行而数变特点的邪气。“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四季皆能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7期2012-01-25

  • 略论阳虚动风证
    列红阳虚动风证是内风证的证型之一,阳虚动风证与肝肾虚寒有关,温阳息风治疗有效,深入研讨阳虚动风之机理及证治规律,对提高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瘙痒、震颤、瘈疭及抽搐等病症的疗效是有益的。内风;动风;阳虚;中医基础理论动风通常是指肝风内动,又称为内风证,可见头晕目眩,或肢体麻木、瘙痒,或震颤、瘈疭、抽搐等症。“内风”被定义为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类病理[1]。在机理方面,多侧重于阴虚、阳亢、热极生风,阳虚动风则较少论及。而阳虚动风之证,实乃有之,古代医籍间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2期2011-08-15

  • 《素问·风论》析疑五则
    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分别描述了各种“偏风”的病机。故疑此处之“或为偏枯”当作“或为偏风”。“偏风”和“偏枯”同乎异乎?对于“偏风”,唐代王冰认为:“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杨上善释道:“门户,空穴也。邪气所中之处,即偏为病,故名偏风。”今之学者王洪图将“偏风”指为半身不遂,即为“偏枯”。为证。2 “或为风也”当为“或为贼风也”《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3期2010-03-20

  • 治疗急症的新思路——发展中的内风学说
    458030)内风学说源自《素问·至真大要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至金元时期刘完素“热极生风”理论之后,内风学说才逐渐兴起并流行开来。经过历代的发展,内风已成为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近年来,对内风学说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正在成为中医急症治疗的新思路。结合有关进展,笔者在此探讨对内风学说的几点看法,敬请同道指正。1 内风产生的途径被重新认识传统理论认为,内风的产生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4种途径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2期2010-02-11

  • 浅论风邪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移。风邪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指外感六淫中之风,“内风”是机体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类病理表现。外风致病既可由表入里,也可以直中脏腑,外风参与肿瘤发病,加速病情变化而不直接致病。而内风则在肿瘤发病转移过程中更加重要。内风产生原因:一是肿瘤化风。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肿瘤机体在邪盛正虚、积块渐成的同时,亦伴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1期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