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秦王

  • 试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三重身份
    冯蓉荆轲刺秦王本是一场经过精心筹谋的刺杀活动最终却以荆轲身死而收尾。仔细阅读《荆轲刺秦王》一文,不得不说,他短暂的生命犹如浩瀚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虽转瞬即逝,却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荆轲的行动的确以失败告终了,而燕国最终也没有摆脱覆灭的命运,但是荆轲刺秦的故事却千古流传。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三重身份。一、视死如归的勇士公元前228年,秦王派遣大将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并一举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覆灭,赵王也因此成为秦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5期2023-07-13

  • 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笔者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谈课本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对课本剧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要明确课本剧表达的主题思想。一是要明确课文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出现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背离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况。二是课本剧的故事安排、人物对话一定要围绕课本内容展开,剧本的内容一定要简明扼要。《荆轲刺秦王》主要塑造了英雄人物荆轲的形象,歌颂荆轲重义轻生、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其次,要找准课本剧中的矛盾冲突。因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2023-03-14

  • 这一问,解锁教师路
    一课——《荆轲刺秦王》,对“易水送别”一段进行15分钟的段落讲解。解锁《荆轲刺秦王》中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征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征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变悲凉为悲壮,变低沉为高昂,变生离死别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

    大学生 2022年11期2022-12-01

  • 从文学视角浅谈传记文学教学
    。下面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浅谈该类文本的教学。 一、传记文学中人物传记的文学性 (一)人物传记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方式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核心目的之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了解人物传记的文学性特点。例如《荆轲刺秦王》中,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再现荆轲人物形象的方法,例如在“私见樊於期”这一段中,通过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荆轲善于劝谏的才能。入秦面见秦王,图穷匕见时,荆轲快速地用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这一系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0期2022-07-13

  • 联想与想象
    比如讲述《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的情节讲述:荆轲受太子丹大恩,所以提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刺秦王未遂,舍生取义。这里就会有相当多的漏洞:①太子丹为何如此不遗余力?②刺秦王这么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准备?③秦王当时拥百万雄师,虎视六国,岂能那么容易接近?④荆轲已然抛开众臣,与秦王面对面,又为何没有成功?只有将这种种疑团理顺,我们在讲述故事情节时才能自然如行云流水,而不是刻意为之。这里必须运用好联想,理清因果,理顺思路。2.关键处浓墨重彩,让读者尽享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35期2022-05-30

  • 浅谈刺客与中国文化的兼容性问题
    策三》中《荆轲刺秦王》,其中的刺客形象都是有勇有謀、重义轻利的典型。难道真的是古时候民风淳朴,连刺客都如此品德高尚吗?并非如此,而是中国文化青睐的只有这部分刺客,其他刺客无法获得中国文化主流人群的认可,也就无法在文字中找寻到其他刺客的踪迹。 (一)早期刺客形象分析 中国文化记载下的早期刺客形象并不是纯粹的武者,而是兼具文人谋士和剑客武者的双重身份,这一点在荆轲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高中语文将《战国策?燕策三》中《荆轲刺秦王》选入教材,而不是选择叙事更加详尽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4期2022-05-09

  • 浅谈刺客与中国文化的兼容性问题 ——从《荆轲刺秦王》说起
    策三》中《荆轲刺秦王》,其中的刺客形象都是有勇有谋、重义轻利的典型。难道真的是古时候民风淳朴,连刺客都如此品德高尚吗?并非如此,而是中国文化青睐的只有这部分刺客,其他刺客无法获得中国文化主流人群的认可,也就无法在文字中找寻到其他刺客的踪迹。(一)早期刺客形象分析中国文化记载下的早期刺客形象并不是纯粹的武者,而是兼具文人谋士和剑客武者的双重身份,这一点在荆轲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高中语文将《战国策?燕策三》中《荆轲刺秦王》选入教材,而不是选择叙事更加详尽生动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4期2022-03-18

  • 论陕北汉画像石中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与象征
    斌 刘国伟荆轲刺秦王故事或先流传于民间,后载录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西汉后期,该故事又以图像的形式时时出现在汉画像石中,甚至成为汉画像石的表现主题之一。其实,汉代人在以文本或图像的形式讲述荆轲刺秦王故事时有着表达观念的深层用意。因时代不同、载体有别、叙事方式变化,荆轲刺秦王故事的隐喻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战国策》《史记》等历史文本中,其隐喻内涵便因时代不同而变化。当该故事以图像形式出现于汉画像石中时,其隐喻内涵也随载体不同相应地再次发生了变化,对

    跨世纪 2021年5期2021-12-29

  • “1+X”阅读模式在“小群文阅读”中的应用
    。本文以《荆轲刺秦王》的阅读教学為例,对这些模式的优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小群文阅读”;“1+X”阅读模式;《荆轲刺秦王》黄厚江老师提出了“小群文阅读”这个概念。“小群文阅读”有四个特征:特定的主题、相对短的群文,适度控制的阅读量,相对较短的阅读周期。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而“小群文阅读”恰恰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有力措施,“小群文阅读”是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的一种实践。“小群文阅读”要对比、比较,通过深度思考,最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2021-12-21

  • 巧用方法,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
    信息。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赞美了荆轲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篇文章特殊之处在于没有标题。“荆轲刺秦王”这一标题是语文教材的编者另加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标题,思考下面的问题:1.你能从标题中找到哪些关键信息?2.根据这个标题,你想从文章中了解哪些信息?结合这一标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荆轲,另一个是秦王。”有的学生说:“这应该是一个故事,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1年9期2021-09-10

  • 课文解读的深度,取决于解读的视角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是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之一,有同行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解读认识:在秦统一六国这一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下,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逆历史大潮而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荆轲的侠义精神固然可嘉,然而他的失败又是注定和必然的,因而《荆轲刺秦王》全篇充满着悲剧色彩。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刺秦”的计划牺牲了很多人,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令人唏嘘叹惋。[1]这实际上是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2021-08-27

  • 自古英雄多寂寞 人性不是单面体
    朱灼《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统编课本高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一诺千金、慷慨悲壮、刚毅果敢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荆轲的形象,我们采用多角度、立体解读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荆轲的“多面体”形象。一、通过故事情节体会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中心事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体会,《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共叙述了三个故事情节,即:太子礼遇、易水送别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6期2021-08-02

  • 《荆轲刺秦王》的细节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高中语文课本更是将《荆轲刺秦王》收录进教材,这里的《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全文站在同情燕国的立场上来叙述刺秦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两次提及荆轲刺秦的故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简单表述“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则详细叙述了荆轲刺秦的前因后果,为这个故事补充了许多细节。在《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参考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2021-01-03

  • 见刺秦之义,更见刺秦之旨 ——由《荆轲刺秦王》谈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顺仪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很容易觉察到课文要弘扬荆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侠客精神,可课文又叙其刺秦失败,刺敌不成反折自己,留下个不甚昂扬的结尾,不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那般正面阳光,退秦师,救郑国。《荆轲刺秦王》是编者的有意安排,还是别有言外之旨?在高考中面对给定的文本,进入阅读状态时,学生必须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中心内容)、“怎么写”(作者运用的方法),“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了解“写什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读题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2020-12-29

  • 浅谈提升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动中。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具有悲壮色彩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的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荆轲刺秦王》的连环画:然后,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将连环画中的故事讲述出来。在连环画的辅助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0年7期2020-09-10

  • 义无反顾“筑”之悲壮——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习札记
    雄故事,“荆轲刺秦王”就是我们熟知的英雄故事之一。伴随着侠义的,是古代乐器“筑”的悲壮之情。“筑”之悲壮体现在荆轲赴死的义无反顾,“筑”之悲壮蕴含着高渐离肝胆相照的忠义之情。对“筑”的悲壮情节解读当从“易水悲歌”开始。一、“易水悲歌”颂荆轲豪情易水是战国时燕国边境的一块水城,在今天的河北易县境内。“易水悲歌”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一文,其中一段说的是勇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之托赴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边告别时唱的一支慷慨悲壮的送行歌。此处文章用了受太子

    参花(上) 2020年6期2020-05-26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00)关于荆轲刺秦王,哪怕不了解这个故事前因后果的人们,也肯定听说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也会被那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情怀所触动。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我又一次被荆轲身上所透露出来的那种一往无前、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所触动。同时,我也想让学生尝试着走近荆轲,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去体会他的胸襟。为了认识荆轲刺秦这一举动,在授课过程中,我和同学们分享了他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举动的评价,赞同的,比如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陆游“

    魅力中国 2019年20期2019-12-18

  • 由言及文评人物巧用漏洞炼思维
    材分析】《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教材必修①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为古代记叙散文。这三个叙事名篇或记政治、外交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还可以欣赏和借鉴其巧妙的叙事艺术。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的《荆轲刺秦王》,比较详细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求取信物的过程、行刺的经过及结果,叙事脉络清晰,详略得当。本篇虽为文言文,但文言现象不多,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弄懂大意。学习本文,要加强诵读,养成良好的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2019-08-07

  • 《荆轲刺秦王》“乃请荆卿”的“请”字义辨
    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里的“请”不能理解为“请求”之意,释为“谒见、拜见”有辞书释义为依据,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语境,也可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教材对此无注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3期2019-04-17

  • 《荆轲刺秦王》“乃请荆卿”的“请”字义辨
    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本人认为,这里的“请”不能理解为“请求”之意,释为“谒见、拜见”有辞书释义为依据,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语境,也可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荆轲刺秦王》第二段开头有这么一句话:“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句中的“请”字作何解释?教材对此无注

    中学语文 2019年9期2019-01-30

  • 荆轲刺秦王意义的崩溃与重建
    的理由。《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荆轲刺秦王这一千古相传的行为自然也有其意义在驱动,并且这种意义在全过程中对荆轲的心理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荆轲刺秦王在其准备过程中由于太子丹的态度使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从报效国家到展现自身的技艺。刺秦虽败犹荣,无怨无悔。一、荆轲的自我价值认同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一出场就得到了“好读书击剑”“为人沉深好书”的描绘。并且面对“盖聂怒而目之”“鲁句践怒而叱之”他都一言不发地离去,体现了其深沉稳重的性

    决策探索 2018年8期2018-11-19

  • 古人交际中谦敬辞的应用
    归丹。(《荆轲刺秦王》)(3)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孔雀东南飞》)(4)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以上例句共同的特征就是用谦辞来代替第一人称,表示对他人的尊敬。(1)中的“臣”是个象形字,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臣)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所以“臣”最早有“俘虏”“奴仆”之义,在这里表示臣民对君主的谦称。(2)中的“丹”是太子的名,古人自称时称名表示谦卑。(3)用“贱妾”表示自谦。“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36期2018-09-30

  •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以《荆轲刺秦王》一课为例
    出发,以《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为例,分别从激发兴趣、技术辅助、课外扩展三个方面来论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一、激发兴趣,克服恐惧心理文言文由于其生僻难懂的词句和艰涩深奥的道理,以及与白话文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像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跨过文言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重运用情境代入法、故事吸引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引入《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8年2期2018-02-23

  • 论荆轲刺秦王
    罢了。就荆轲去刺秦王这件事来说,荆轲成功不了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太冲动了,他只因为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发怒,而放弃等待自己的门客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樊於期,而且从这件事来看,难保他干其他事时就不会冲动。而另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荆轲真正的心理了。刺秦王重点就在这个动词“刺”上,但文章最后荆轲却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很有可能他最初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2018-01-31

  • 泛起淡淡书香,沉淀传统文化
    其君,读《荆轲刺秦王》,让我更加懂得忠君爱国,无论是慷慨赴死的荆轲,还是舍身就义的樊於期,他们的爱国情怀,都让人为之动容,从他们身上,都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忠君爱国。爱国,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逾越千年,依然强劲。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不仅能让我知忠知孝,还能让我学会忍让与宽容。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不禁为相如的宽大胸怀所深深折服。相如的忍让,能将刀光剑影化为涓涓始流,相如的宽容,能将水火不容化为手足情深,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3期2018-01-02

  • “荆轲”是侠客还是英雄?
    英雄》和《荆轲刺秦王》中刺客的形象进行评价。探讨历史上名刺客“荆轲”的实际形象,并由此讨论,“荆轲”在人们的心目中,到底是侠客还是英雄这一问题。荆轲;电影《英雄》;电影《荆轲刺秦王》1 对《英雄》和《荆轲刺秦王》主人公的个人评价电影《英雄》讲的是一个叫做无名的赵国刺客为报亡国之恨,联合了三位赵国名刺客(长空、飞雪、残剑),借秦王悬赏之机,暗杀秦王嬴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无名”实际上就是历史上的“荆轲”,但是与“荆轲”不同的是,在电影中,导演没有将主人公“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2017-12-01

  • 论《荆轲刺秦王》的对比艺术
    策三》的《荆轲刺秦王》即是名篇佳作之一。本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历史故事,文章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对比是文学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把对立的思想或事物以及事物的对立方面进行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展现事物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主要从情节、结构和人物三个方面阐述《荆轲刺秦王》选文所用的对比手法以揭示其伟大的艺术价值。一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7期2017-07-27

  • 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模式探析
    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6期2017-06-30

  • 荆轲并非刺客:重读《荆轲刺秦王
    客:重读《荆轲刺秦王》王玲慧《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不精而有谋士风度,他的真实身份是“文士”而并非刺客。只因荆轲一诺千金做了这么一件本应由刺客来做的事而载入史册,这种身份角色的倒错使得行刺失败的荆轲位居《史记·刺客列传》之首。荆轲 文士 刺客《荆轲刺秦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这篇课文的题目“荆轲刺秦王”与其前一篇课文的文题“烛之

    文学教育 2017年22期2017-02-09

  •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文”和“言”的真正结合
    客列传》中“廷刺秦王”部分的教学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我是如何做到文言文课堂“文”和“言”的结合的。首先,我认为,兴趣是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课堂教学在设计时就要关注这一点。《史记》教学中都是一些人物传记,这些人物身上的历史性、神秘性、故事性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上通常可以用故事串联文段,带动文言字词的学习。比如,在《刺客列传》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刺客列传的故事。然后,将故事分成几个部分,帮助学生找到文中对应的文言片段,进行诵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12期2017-01-19

  • 易水之寒,仿佛曲终人未散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窗外正起秋风,心生“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时近深秋,早晚不胜寒,遂添衣裳。《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子丹送荆轲刺秦王于此作别

    海燕 2016年11期2016-11-26

  • 荆轲刺秦王失败有感
    附属中学荆轲刺秦王失败有感作者:于家钰学校:湖南大学附属中学说起荆轲刺秦王的失败,看过这个故事的人,第一反应大概都会将过错归咎到秦武阳身上。这个关键时刻露出马脚,引起秦王疑心的副手确实辜负了燕太子丹的期许,没起到协助大业的作用。然而,蓄谋已久的计划,肩负行刺重任的高手荆轲,已经站到秦王面前的人,怎么未能将秦王一刀刺死?荆轲在临死前对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他说其之所以不杀秦王,是为了生擒秦王,逼迫秦王立下契约,以此方

    创作 2016年3期2016-11-25

  • 荆轲刺秦王
    写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似乎也不需要写,因为在那个时代,刺客的行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们且看一下《史记·刺客列传》中和荆轲并列的其他刺客的行为: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身为“诸侯之卿相”的严仲子,曾“不远千里枉车骑”来与他这个“市井之人”交往。尽管他也知道严仲子与他相交是有所求的,但他认为,严仲子求他,正说明看得起他,“是者徒深知政也”,所以他就要“为知己者用”。他只问严仲子谁是他的仇人,而不问是非曲直,然后就把侠累杀了。一般认为,当时燕国受到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0期2016-10-24

  •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面我就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来谈一谈我对微课的认识。一、《荆轲刺秦王》自主学习导学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完成本导学案内容。学生自学:1.了解时代背景及《战国策》的相关知识;2.借助工具书标注字音(字音略);3.结合注释通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重点字词;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5.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易水诀别”段,感受荆轲离别时的义无反顾及场面的悲壮;6.梳理文言基础知识(知识略);7.解释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略);8.标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指明是何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3期2016-05-07

  • 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文”和“言”的真正结合 ——以《刺客列传》课堂教学为例
    客列传》中“廷刺秦王”部分的教学设计为例,详细介绍我是如何做到文言文课堂“文”和“言”的结合的。首先,我认为,兴趣是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课堂教学在设计时就要关注这一点。《史记》教学中都是一些人物传记,这些人物身上的历史性、神秘性、故事性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上通常可以用故事串联文段,带动文言字词的学习。比如,在《刺客列传》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刺客列传的故事。然后,将故事分成几个部分,帮助学生找到文中对应的文言片段,进行诵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12期2016-04-14

  •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荆轲刺秦王》实例分析
    运用——《荆轲刺秦王》实例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凌晔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凌晔【摘要】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教育领域的“微时代”序幕也相应拉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要注意“微”和“精”这两个要领。【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教学自从萨尔曼•可汗通过网络视频成功辅导了他外甥的学习继而成立了可汗学院后,“慕课”“微课”便以星星燎原之势风靡了全球,也促使了国内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变革,下面我就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3期2016-04-14

  • 网游名词都是有来历滴
    的开服;☆荆轲刺秦王,秦王绕柱而行——史上最早的塔下反杀;☆哪吒闹海——史上最早的单挑大龙;☆温酒斩华雄——史上最快的拿一血;☆草船借箭——史上最早的骗技能;☆纸上谈兵——史上最早的嘴强王者;☆空城计——史上最早的卡视野;☆三顾茅庐——史上最早的请代练;☆围魏救赵——史上最早的互拆基地;☆霸王别姬——史上最早的送塔;☆三英战吕布——史上最早的团战;☆烽火戏诸侯——史上最早的放风筝;☆水浒传——史上最早的排位赛;☆封神榜——史上最早的王者组;☆十面埋伏——史

    爆笑show 2016年2期2016-04-11

  • 剖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
    0)剖析《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无奈张珂征(山东省微山县第一中学高二33班 山东 277600)在对秦朝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更多的学者更加倾向于研究反抗秦帝暴政,并且也对当时扶危济贫的人物进行歌颂,当然,对于秦朝历史中荆轲刺秦事件的分析也成为了史学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事件,既叹息其没有成事,也庆幸其没有成事,史学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但是统一的思想都是感叹荆轲牺牲的悲剧以及荆轲的无奈。本文从荆轲刺杀方式选择层面、道德绑架的社会环境以及客观条件影响结构三个层面分析了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期2016-03-03

  • 高中文言文教学
    兴趣,如《荆轲刺秦王》可播放同名电影廷刺秦王的情节;《鸿门宴》可播放同名电影的宴会片段。《孔雀东南飞》可由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一作者、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相关作品带来的心理上的亲切感轻松导入新课,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为难情绪。如《赤壁赋》由《核舟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引入;由同是《战国策》篇目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荆轲刺秦王》,由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导入《归去来兮辞》。二、注重诵读,培养语感怎

    山海经 2015年19期2015-11-15

  • 问影音格致别样红 ——《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视听影像比较
    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视听影像比较任兴燕 李维刚(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这三部刺秦影片,导演以自身风格,结合响应的拍摄技术特色,通过色彩、声音、构图等元素造就了影片不同的风格基调在给观众带来很强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冲击着观众情感的世界,包含着别致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技巧;视听语言;格调;英雄不灭荆轲刺秦的故事虽然已久远,但是第五代导演所带来的三部刺秦,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震撼,而且使刺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1期2015-10-28

  • 谈《荆轲刺秦王》中秦武阳的新价值
    吴婧《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被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中。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有位学生对秦武阳很感兴趣。在这篇文章学完之后,他还特意写了一篇作文《我心中的“英雄”——秦武阳》。那个不起眼的副手秦武阳,被世人耻笑的十二岁少年,成了这位同学心中的英雄。读完他的文章,我解除了心中的疑问。他站在同龄人的立场去分析秦武阳的心理活动,歌颂了秦武阳的牺牲精神。他说:“历史为荆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却为秦武阳设计了后人唾骂的结局。”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深刻反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期2015-09-10

  • 有“趣”无“味”须警惕
    一则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课堂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中最精彩的部分“廷刺秦王”。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生认真读书,查阅相关工具书。)生:老师,关于“王负剑”一句,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负剑于背”,我不太懂它的意思。师:嗯,“负剑于背”实际上就是“背着剑”的意思。生:那为什么秦王“背着剑”才“遂拔以击荆轲”呢?我从没见着谁“背着剑拔剑”的。师:这位同学的这个疑问很有趣。请大家积极讨论,猜测一下秦王为什么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8期2015-08-29

  • 政治和商业的互动:论《刺秦王》影片的人物形象重塑和想象
    等主演的影片《刺秦王》就是其中的一部重要影片。透过这部时代感和娱乐性浑然一体的影片个案的面纱,能够从不同侧面还原孤岛电影的“特殊风景”,触摸孤岛电影的真实面目。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母题滥觞于《战国策·燕三》的《燕太子丹质秦亡归》,司马迁的史书《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基本承袭了《战国策》中的材料并丰富之,塑造了一位舍生取义的侠客形象,成为后人咏叹的基本格调。作为孤岛“奇观”中一部“旧瓶装新酒”的影片,《刺秦王》文本在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共识和历史逻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8-15

  • 高中生应如何学习文言文
    们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应先了解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劫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及相关资料,然后明确《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及它的相关内容。二、学生应积累文言知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习文言文尤为如此。我们要对文章中的各种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作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几个方面。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丹不忍以己之私”一句中的实词“私”是名词,翻译为“私心”;而“乃遂私见樊於期”中的“私

    新课程(下) 2015年11期2015-08-15

  •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及教学流程
    荆轲进咸阳宫行刺秦王,好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荆轲刺秦王》的第三课时二.学习目标1.课前文言知识点的检查。2.文中有很多“刺”点(矛盾冲突),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并赏析自己喜欢的。3.探讨:荆轲“待之人”是谁?假如是你,你该如何助他一臂之力?三.课前文言知识点的检查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秦王还柱而走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燕王拜送于庭(什么特殊句式)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什么特殊句式)师说: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9期2015-05-30

  • 从荆轲刺秦王看任侠精神
    任用他们承担行刺秦王的重任。但是,燕国有个名叫田光的,却对太子丹说:“这三个人都不可用。”“为什么呢?”田光接着说。“夏扶血勇之人也,发怒时,面红耳赤,这种人遇事冲动,不够沉着;宋意脉勇之人也,发怒脸青,这种人遇事外刚内怯,处危险而无韧性,不能持久;秦武阳怒而面白,骨勇之人也,虽然能沉着持久,但只是百步大王,能在熟悉环境里行事,一到陌生环境就会不知所措!刺杀秦王需要神勇之人,发怒而色不变者。”于是,他向太子丹引荐了荆轲。田光真是好眼力。秦武阳果真在秦廷上成

    新课程·中学 2014年7期2014-10-24

  • 刘文典用肢体语言授课
    他要讲授《荆轲刺秦王》的那段历史。上课铃声响过后,刘文典带着一本大地图册上了讲台,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当讲到最精彩的情节“图穷匕首见”时,他便把讲台上那本地图翻开,然后慢腾腾地一页页往下翻去,翻到最后时,一把小刀竟赫然展现在大家眼前,又见他猛然将小刀拿起,大吼一声扔了出去,吓得同学们纷纷低头弯腰迅速躲避。说时迟那时快,小刀在飞过同学们的头顶后,瞬间便牢牢插入了课堂对面的墙壁上。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同学们正要长吁一口气时,却见刘文典又仿效荆轲追秦王的样子

    做人与处世 2014年4期2014-05-26

  • 论文言文注释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注释1.《荆轲刺秦王》:〔竖子〕对人的蔑称。(P19注释17)2.《鸿门宴》:〔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P25注释7)两处注释虽然都有道理可言,但毕竟前后不一致,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竖子”的义项之一为:小子。对人的蔑称。不妨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解,只须在“竖子”首次出现之处加以注释即可,以凸显注释的有效性。二、 本末倒置型注释1.《鸿门宴》:〔为(wèi)〕介词,替、给。(P22注释8)2.《鸿门宴》:〔谢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2期2014-02-21

  • 巧用课本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上网搜索《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设计。网上资源还真是丰富,仅“导入新课”环节,就各出机杼,争奇斗妍。试举三例:【导入一】出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指的是谁?教师分析诗的意思,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导入二】“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对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殊不知,在22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期2014-02-21

  • 荆轲刺秦 悲 壮古今——《荆轲刺秦王》之荆轲悲剧形象赏析
    陈玉海《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篇。《荆轲刺秦王》一文语言描写生动流畅,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突出,结构安排详略得当,叙述事件起伏跌宕。笔者反复品读,为行文之流畅而感叹,为人物形象之个性鲜明而击节,更为主人公荆轲之悲情命运而动容惊心。掩卷沉思,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中最悲壮、最悲情的一个,其勇可赞,其智可叹,其忠可传,其行可壮!《荆轲刺秦王》一文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荆轲刺秦,悲壮之为气也,可谓震烁古今。本篇文章着重从“悲壮之气”

    中学语文 2013年27期2013-08-15

  • 文言文中“所以”结构的用法及其延伸
    与俱。(《荆轲刺秦王》)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以上四例中,“所以”均译成“……的原因”。7.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用来对抗你的方法,我不说。8.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察今》)先王用来制定法律的依据是老百姓。9.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世道变了事情不同了,用来生发感慨的东西,情致是一样的。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学语文 2012年3期2012-01-29

  • 《刺客列传》教学实录
    2.探讨“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学习难点】1.深刻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意义;2.树立大英雄观。学习方法:自主评述,合作探究。学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唐朝骆宾王写过一首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其中的“壮士”就是荆轲。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记载荆轲其人其事的《刺客列传》。(板书:《刺客列传》司马迁)二、检查预习师:同学们昨天预习了吗?(生答:预习了)大家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老师很高兴。下面检查一

    中学语文 2011年3期2011-02-20

  • 说说《荆轲刺秦王》的教学
    位及作用《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已经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感动着、哺育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掌握常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0期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