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

  • 韩文创建初期官制术语中的汉字语义溯源与概念重构机制
    文创建初期的古代官制术语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是汉字语义溯源与概念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制术语中的汉字研究对于阐释汉字对韩文体系的构建、汉文化对朝鲜朝官制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都有着非常深刻且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二、韩文创建初期的朝鲜官制韩文创建初期,朝鲜王朝经历了世宗李祹(1418—1450)、文宗李珦(1450—1452)、端宗李弘(1452—1455)、世祖李瑈(1455—1468)、睿宗李晄(1468—1469)、

    东疆学刊 2022年4期2022-12-27

  • 论清代中央官制中的满汉融合
    历史文化学院中央官制作为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乃国之大事。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后,不断汲取和借鉴汉族优秀的政治制度文化,完善中央官制,体现了其对汉族政治文化的认同。清代中央官制大体承明制,这也是满汉融合在政治上的体现。与此同时,清代中央官制也保留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在两种政治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融合,成为有清一代独特的中央官僚体系。满汉融合的含义与背景在中国古代,新的王朝通常会继承或沿袭前一朝的政治经济体制,以使新的国家机器迅速运转,发挥统治效力,并逐渐对其进行改革

    文化产业 2022年33期2022-12-12

  • 北宋时期官制“正名”过程述略
    典》所记录的三省官制的结论,影响较大。此外,邓小南先生《信息渠道的通塞:从宋代 “言路”看制度文化》[2]一文提到,上朝言事,一直被认为是 “朝政之大者”[3],且言路承载着言论开放与意见进呈的特定方式,是士大夫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但根本上讲,其运行从属于政权的需求。邓先生这里讲到的言路无疑是决策过程的呈现途径,可见在政治制度中,士大夫的言事虽是从属于政治需要,但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关于决策过程、信息沟通的论断,学界已有较为多的成果,不再一一列举,总体上体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2-01-01

  • 基于LCCM理论的唐代官制术语英译的意义建构机制研究
    、引 言中国古代官制术语涵盖了官僚机构、职官名称等官制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研究历代政治史的重要资料。唐代政治文明孕育了丰富的官制术语,其译介方法是典籍翻译和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术语翻译需要译者对源语术语概念进行跨语言重构,而唐代官制术语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意义在英语中往往出现空缺,因而官制术语翻译深具挑战性。译者作为文化协调者,对官制术语的概念语义识解、对译语词汇表征和语义组构以及意义生成机制的把握等,都会对术语译文在概念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10

  • 官僚制结构与皇权的抉择* ——以清末丙午官制改革为例
    核心。在清末丙午官制改革中,面对中央、地方官僚体制的分权举动,为什么皇权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在中央官制改革中,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官僚集团推行责任内阁制,将官僚体制中的不同群体联结起来,形成了规模更大的反对集团。反对集团提供的信息塑造了慈禧太后的认知和决策,责任内阁制流产。在地方官制改革中,作为决策成员的各省督抚将军形成一个松散关联的结构,督抚们依据地方利益来传递信息,形成了分异的信息流,限制了慈禧太后的任意专断权,使地方官制改革被搁置。虽然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

    开放时代 2021年6期2021-11-18

  • 十八世纪捐官制的发展对于法国旧制度崩溃的影响研究
    ,最根深蒂固的捐官制也是在十六世纪开始普及,可以说,捐官制贯穿法国旧制度发展的大段岁月,研究捐官制的发展也是探析旧制度的一道窗口。一、十八世纪前捐官制的演变捐官制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法国国王在一个有限的期间出让一些司法权力给一些愿意永久享受王家官员权力的人们,通过卖官鬻爵的做法来达到其筹钱敛财的目的,但捐官制的推行频繁地导致了个人之间官职交易现象的出现,因此在随后的1467年王国公告中确立了捐官的终身职位性质,一旦官职被某人购得,那么此人只有在死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2021-11-12

  • 罗明坚中国地图集之“改创型”图稿的地图要素分析 *
    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万历十四年宝善堂刊本,下文简称“《官制》”)才是其所据中文原本。罗马藏图稿中附有《官制》“辽东边图”散页原件,绘有方格网,伴有红色手写纬度数字,汪前进推断网格为罗明坚添画,指出罗明坚图稿中部分图幅也绘有类似网格。②汪前进:《罗明坚编绘〈中国地图集〉所依据中文原始资料新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 年第3 期。龚缨晏指出“辽东边图”上添加红格子是便于转摹地图。③龚缨晏:《罗明坚〈中国地图集〉中的“辽东边图”与象山县地图》,载《罗

    国际汉学 2020年4期2021-01-29

  • 中国古代“槐文化”探究
    ;古代;槐文化;官制;民俗;文学作者简介:刘博(1975.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高校本科教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槐树,一种根植于华夏大地的原生古老树种,今人称之为“国槐”。中华民族华自古就有槐树崇拜原始信仰,形成了独特、厚重、悠久的槐文化现象。本人拟探索“槐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进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民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2020-12-25

  • 中古时期“城主”的发展与演变
    不列于国家常规的官制序列,它因战争临设,根据战事大小、战局轻缓,兼任“城主”的职官大小也随之变化。北朝时期,处在反复争夺拉锯战中的边地或中原关隘的“城主”投降者多,忠诚者少,所以这些“城主”政治地位较低,权限较小。西魏时期,宇文泰实力强大,“城主”大多由能征善战的高级军官兼任,深受信任和重用,但此时期的“城主”仍没有进入正式官制,即使是高级军官担任,也只是兼职者。关键词:中古时期;城主;官制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中州学刊 2020年11期2020-12-24

  • 浅谈中国古代官制如何选贤任能
    要】中国古代的官制历史悠久,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在古代,官制从进入管理到最后退出都是衔接有序,环环相扣的。在古代官制管理中形成了能进能退的机制,其选贤举能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权,以及对后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官制中如何选贤举能进行阐述,以此给众多的研究者提供经验和借鉴。【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制;选贤举能引言中国古代选贤举能制度促进了当时皇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其官制的模式可以确定为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9期2020-12-14

  • 试论《魏书·官氏志》的创作意图及价值
    了北魏建国之前的官制情况及建国后改革官僚制度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记述鲜卑拓跋部氏族变化的情况。《官氏志》首次将氏族列于正史,这是其创新之处。氏族是否应该列于正史,后世学者多有争论,刘知几认为“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1](P68)然而浦起龙在注解中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不赞同刘知几这一观点,认为氏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产物,不应列于正史。后世学者多数认为氏族不应被列于正史,因此《官氏志》是正史中唯一一部用“志”的方式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12-09

  • “徐谓礼文书 ——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
    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惊世国宝——徐谓礼文书的发现与证实”,讲述徐谓礼文书被发现的传奇经历与徐谓礼作为一个南宋中下层官僚的典型人生。第二单元“官制宝库——徐谓礼文书的解读”,详细解读文书中告身、敕黄、印纸的内容与功能。告身和敕黄都是宋代朝廷颁发给官员的委任文书,其区别在于有品给告身,无品给敕黄。印纸记录了徐谓礼自任官以来的各种档案材料,包括到任、考核、解任、担保、举荐等,反映了一名南宋文官从

    中华书画家 2020年7期2020-12-06

  • 阴阳五行与董仲舒“官制象天”学说
    视了董仲舒独创的官制系统在限制君权上所做的努力。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极力批判汉家的吏治问题,以学者身份挑战了既有的权力格局,而武帝对学者之僭妄的严厉指责预示了董仲舒很难在现实政治中改造吏治③在第二策中,董仲舒热情建言吏治改造问题,而汉武帝严厉指责董仲舒:“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汉书·董仲舒传》)。因此,董仲舒只能在理论中构造自己的权力运行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6期2020-11-30

  • 琉球王朝官制
    述,其中对于琉球官制的记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这些史料为基础,从琉球王朝官员的位阶制度及品秩差异下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对琉球王朝的官员制度进行考察。关键词:官制;职官员额;采地;取士之法;冠服琉球王朝的官制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一环,同时也是官员本身身份序列的体现。由于早期琉球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人口较少,各种国家秩序及制度的建立相对比较粗糙简单。自第二尚氏王朝第三代君主尚真王在位时起,琉球官员位阶制已基本确立。1509年开始,规定根据金银簪的区别来

    锦绣·下旬刊 2020年5期2020-08-13

  • 简论古骆越地区的官印与官制
    出土的官印反映的官制表明,在岭南的骆越族群由酋邦制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就有骆越邑君与北方楚国交往,并受到了楚国的册封。秦朝统一岭南之后,秦朝及南越国在各地区和骆越聚居区设置郡、县制度的同时,也采用了分封王、侯、邑君的制度与地方郡县分权,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两汉时期。中央集权郡县制、分封制与地方羁縻制度并行,就是古骆越社会在秦汉王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关键词:古骆越地区;官印;官制doi:10.3969/j.issn.1009-0339.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1-11

  • “仿行预备立宪上谕”出台始末
    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上谕》。在该谕中,清廷表示虽然国朝法例完备,但因时事变迁,需要更订法制方可满足现状之需。此谕一出,标志着清廷统治下的古老中国,终于开启向近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一、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归国奏议立宪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1906年12月11日),载泽、端方、戴鸿慈、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带着清廷“以切实考求,为将来实行立宪之预备”[1]的期望,分赴东西各国考察政治。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分为东西两路的考政大臣于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906年7月)先后回国。

    北京档案 2019年10期2019-11-05

  • 辽金少数民族中央政权建设历史补遗
    为突出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辽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将领土扩大到长城及其以南广大农业区,契丹原有的适应游牧生活的官制与农业区官制无法融合在一起。契丹统治者针对实际需要,“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在中央官制上实行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其最高军政机关为北枢密院,或称契丹枢密院,主要职掌“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即掌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切军政和民政。契丹重视武力,视北枢密院如兵部,不仅契丹兵马,汉人兵马亦听调遣。北、南宰相府为仅次于北枢密院的北面行政机关,职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4期2019-05-24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代官制研究回顾
    春130032)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金代的官制经历了由推行女真猛安谋克制度到吸收辽南、北面官制,最后全面推行汉官制的过程,形成了以汉官制为主,融女真、辽制于其中的新官制,为北方民族建立全国性政权在官制方面树立了新的模式。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专家学者研究关注金代官制并取得一批有见地、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笔者不揣浅陋,将近40年来金代官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有关金代官制的专著及官制综合研究就笔者所见,以金代官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1-29

  • 荀子行狀新考*
    。關鍵詞 荀子 官制 行狀 同名關於荀子生卒年考訂的成果,僅陋見所及已不下二十餘種,只是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尋根究底,制約考訂最大的阻礙不僅僅是有關記載的闕如,而是荀子能活多久。掣肘於此,學者往往在考證時前後彌縫、捉襟見肘;而諸家還據此以辨析史料之真僞,加上當時對典籍任意懷疑的疑古思潮,使得這種預設結果的考訂並不科學。故而筆者暫時先把人類能活多久這種説不準的問題暫先擱置,單純從史料的角度來分析史料。一、 荀子行狀舊説述補關於荀子行年,司馬遷(前145—約前

    诸子学刊 2018年1期2019-01-25

  • 新 罗 初 期 官 制 考 论 ——以《三国史记》记载为中心
    初期”,所讨论的官制实态,实指辰韩国时期的官制实态,即金氏王族登场之前的官制实态。[注]高福顺:《新罗早期王族世系源流考论》,余太山、李锦秀主编:《欧亚学刊》(新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9-31页。有关新罗初期的官制实态,按《三国史记》记录,新罗于第三代王儒理尼师今九年(32年)时已形成完整的十七官等的官制体系,但对比中国的《梁书》《隋书》等文献,事实并非如此,尚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梳理与考辨,以期纠正《三国史记》的错误记录,还原新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1-21

  • 辽金少数民族中央政权建设历史补遗
    为突出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辽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将领土扩大到长城及其以南广大农业区,契丹原有的适应游牧生活的官制与农业区官制无法融合在一起。契丹统治者针对实际需要,“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在中央官制上实行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其最高军政机关为北枢密院,或称契丹枢密院,主要职掌“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即掌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切军政和民政。契丹重视武力,视北枢密院如兵部,不仅契丹兵马,汉人兵马亦听调遣。北、南宰相府为仅次于北枢密院的北面行政机关,职

    中学政史地 2019年12期2019-01-11

  • 浅析清代官制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清代官制大体沿袭了中原王朝历来的传统机构,并在明朝的中央职务的基础上增设了许多分支机构,许多官职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最显著的变化为地方统治的加强与中央集权的强化,例如将省、府、县由大化小,以督抚作为省级的最高级地方长官,并增设厅一级,加强专项事务的管理。本文从清代官制的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其与明代官制的异同,并详细论述了清代入仕和官职人员的退休制度。关键词:清代;官制;特点从夏朝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国家机关管理与官职设置制度,并在沿

    卷宗 2018年28期2018-12-18

  • 北宋西京河南府双重职能研究
    。二、河南府的职官制度,自府长官尹、少尹、知府,府属判官、推官至左、右军巡院等,其设官分职大体与开封府同,但编制成员远逊开封府。三、西京留守司制度及所属留守机构,留司源自河南府城内有宫城,为皇帝行幸起居之所。西京不同于东京之处,即便皇帝不亲征,平时,仍置西京留守,然其守卫、修葺宫城职能,渐渐退化,逐渐成为安置贬官或退闲、优贤朝臣之地。河南知府兼留守,导致河南府行政管理具有双重职能的特点。西京留守司所属留司御史台、国子监,“粗有职事”,多为安置退居二线重臣或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1期2018-10-21

  • 辽代东宫官制的特点
    等。研究辽代东宫官制,有助于我们了解契丹的各项制度,加深对辽代的认识。关键词:东宫 官制 契丹契丹作为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与中原汉族不同的制度与习俗。世选制度的遗存使辽朝可以同时确立多位皇子为太子,且名号各不相同。辽朝的皇帝将世选制与皇位继承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区别于原有世选制度和中原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东宫太子制度。一、辽代“太子”并不为辽代皇帝继承人的唯一称呼太祖耶律阿保机朝,有太子名号的是耶律倍、耶律德光(耶律尧骨)及耶律李胡。“神册元年三月丙辰,立倍为皇

    卷宗 2018年12期2018-05-26

  • 汉代官制与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键时期,也是封建官制的初创和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步意识形态化,儒家伦理道德嵌入官制中,通过博士制度、官学制度、选官及考核制度的设计奠定了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同时设置专门职官完成了儒学核心价值观从中央到地方的精英化传播和化为乡规民约的民间化传承。汉代官制是儒学核心价值观得以构建的重要途径,其中的经验启示也值得总结和借鉴。发挥官员身先示范作用、遵循“先富后教”原则、采取德主刑辅手段等历史经验,值得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

    西部学刊 2018年2期2018-04-02

  • 晚清外务部之承政官制
    新的设计。而承政官制的设立,是外务部组织架构的创新之处,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负面影响。外务部的组织架构和承政官制的设立在总理衙门改组的过程中,时为议和全权大臣的庆亲王奕劻和实力派外交人物北洋大臣李鸿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鸿章更是直接草拟了外务部最初的组织架构。李鸿章早在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五(1901年5月13日)就开始拟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的章程具奏,章程中明确了“外务部堂司各官都设实缺,同时设亲王一人为总管,其下尚书、侍

    公务员文萃 2018年3期2018-03-26

  • 宋代官员兼职面面观
    【关键词】宋代 官制 兼职 【中图分类号】K44 【文献标识码】A官员兼职历代有之,但在宋代却尤为突出,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明代陆深《玉堂漫笔》在追溯中国古代职官之制时指出:“汉制:以本官任他职者曰兼。”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便已出现官员兼职,《韩非子·说林篇》记“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时,孟卯就对甘茂说道:“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近代学者俞樾对此考证说:仆与行皆当时官名,此“兼官”意指佩仆之玺,而为行之事也。即本官兼他官

    人民论坛 2018年5期2018-03-12

  • 清廷丙午中央官制改革方案研究
    肖瑞宁丙午官制改革指的是发生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一场旨在“廓清积弊,明定责成”,“使绅民明晰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注]《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见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实录》第五十九册,《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8页。的国家政治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分为京内官制(即中央官制)改革和地方官制改革两部分,因其发生在旧历丙午年,故称丙午官制改革。晚清中国处于近世大变革时代之中,面对“三千年未有之

    华大史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10-15

  • 唐宋变革视域下科举制演进的制度基础与现实动力
    益于这一时期诸如官制因革、社会对工商阶层规制变化等相关制度改革成果的促动,它为宋代科舉制根本性嬗变铺平了外在场阈。与此同时,唐代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在五代时期被打破。随着唐代旧有士族权要和新科举官僚等集团式微,五代新政权尝试冲破唐代科举制旧有制度路径,在各个方面开始新科举制路径实践。这不仅为宋代科举探索了方向,更为宋代科举制嬗变奠定了内在制度土壤。唐宋科举制变革虽发轫于五代,但关键性转折在宋初,这不仅有其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亦与宋初通过科举考试满

    求是学刊 2017年4期2017-08-22

  • 浅谈师兑簋
    隐藏的西周历法、官制等方面的内容。关键词:元年师兑簋 三年师兑簋 历法 官制一、师兑簋介绍据《商周彝器通考》载:“(《元年师兑簋》)同铭者二器、别有二簋乃三年其考厘公所作。”由此可知元年师兑簋和三年师兑簋各有两件,现今上海市博物馆所藏元年师兑簋两件,三年师兑簋一件。元年师兑簋与三年师兑簋在器型、纹饰上完全一致。师兑簋敛口鼓腹;器盖和器身主要饰瓦沟纹,圈足饰重环纹;器盖有圆圈状捉手,器身两侧有对称的兽首双耳,双耳下有方形垂珥,器身下为圈足饰重环纹,圈足下有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2017-07-14

  • 晚清外务部之承政官制
    冉彦【摘要】承政官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务部的工作效率,也打通了部内官员升迁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内官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司员工作的监督力度。【关键词】外务部 承政官制 积极作用 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迫于辛丑议和众列强的压力,当然也有清廷自身的反省和探索,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九(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位列在六部之前。改组后的外务部,对于部内组织架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而承

    人民论坛 2017年12期2017-05-12

  • 辛亥前后省级警务机构的设立与变迁
    政后期,清廷实行官制改革,划一警制,于各省添设巡警道,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省级警察机构。辛亥鼎革中,光复各省在革命浪潮下,摈弃前清固有官僚体制,裁撤巡警道,设内务部或民政部、民政司等机构掌理该省警务。而清廷控制的北方各省巡警道仍旧存在。南北和谈,民国建立,北京国民政府在政局稳固后,重新划一警制,各省警务统归内务司掌理。辛亥前后,省级警务机构屡有变迁,反映出近代警察制度移植中国后不断调适,但警察取代旧有治安体系已渐成事实。晚清;民初;巡警道;内务司古今中国治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2-21

  • 北宋翰林医官院(局)的官制与沿革
    ,开始出现了一些官制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对这些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关键词】 翰林医官院(局);官制;沿革;北宋北宋政权建立之初,宋承唐制,所设中央机构,与唐代及五代时期基本一致。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载:“掌禹锡曰:开宝六年(973年),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详校诸本,仍取《陈藏器拾遗》诸书相参,颇有刊正别名及增益品。”[1]文中的掌禹锡为北宋著名医官,嘉祐五年(1060年)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0期2016-12-09

  • 唐代太常少卿考
    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官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关键词:太常少卿 官制 职能有唐一代,太常少卿主管政府的雅乐、燕乐及卤簿乐等相关活动,是唐代负责具体礼乐行政事物的常务负责人,在太常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太常寺的第二行政首脑和负责人,太常少卿在保证太常寺职能的正常发挥方面有着与太常卿相似的作用。太常少卿乃太常卿之下属,主从辅助太常卿之事。“《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丿声。段玉裁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①少之本意原为不多,其外延经扩大之后,亦有副职

    艺术研究 2016年1期2016-06-12

  • 唐代协律郎相关问题考辨
    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官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关键词〕协律郎 官制 职能有唐一代,协律郎主要负责政府的雅乐、燕乐及卤簿乐等相关活动,是链接普通乐人与太常少卿的中间纽带,在太常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顾名思义,所谓的协律郎,实际上指的就是专门负责音律调和的官员,协律郎一职最先设于北魏,“先为从五品,后为正八品。又有协律中郎,位其上,从四品下。北齐为太常寺属官,二人,八品上,掌监调律吕音乐。隋唐沿置。”[1] 而在北魏协律郎这一称谓正式出现之前,前朝是以协律都

    艺海 2016年7期2016-05-14

  • 清朝入关前后军政体系改革的研究
    制度 官缺制度 官制第一章.清入关前的联合官制自努尔哈赤在建州部起兵始,女真政权经历着由单一民族性政权向东北区域性政权,进而向全国性政权发展的演进历程。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统治者为维系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和王朝的长治久安,制定一系列纵横捭阖的管制和体制。本章以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统治时期为背景,探讨后金政权发展演变的始末。第一节.清太祖建立独立的后金政权一.努尔哈赤起兵于辽东边外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左卫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开始统一建州部的活动。到万历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6期2016-05-14

  • 唐代太常卿考
    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官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关键词:太常卿;官制;职能众所周知,作为唐代行政事务机关中的重要一环,太常寺在保证国家礼仪有序,礼乐昌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上承礼部政令,负责实施具体的礼乐事务,在国家行政机关——九寺机构中的地位首屈一指。正是由于太常寺在唐代中央机关中所处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使得太常寺在官制体系的构建方面相对于其他行政机关来讲更为系统、严密,“唐代太常寺与大理寺,与其他寺监相比,地位更为重要,它们主管国家的礼与法之事,这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1期2016-04-15

  • 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中央宫官述论
    代;中央;宫官;官制;出土资料在家天下的传统政治理念下,国事与皇帝的家事在秦汉时期的区分并不明显。正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卷35宫官,即任职于宫中的职官是国家统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职能上说,宫官的本职毕竟是负责处理皇帝或皇族的家事,其重要性和影响要比朝官低很多。所以,史籍虽有关于宫官的大量记载,但比起朝官而言,其系统性和全面性要差的多。笔者在实物资料中发现大量文献遗载之宫官,在校补汉代中央宫官制度的同时,也佐证了上述论断。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24

  • 风宪与立宪:清季都察院裁改的冲突*
    末预备立宪,京内官制改革首当其冲,各部院或更名或裁撤合并。风宪衙门都察院何去何从,朝臣和舆论建言献策,裁改意见分歧明显,一方面,内有因势而变的改革动力,外有分化组合的改革压力;另一方面,科道鼓噪而鸣,高层矛盾重重,上下难以和衷共济,争执乃至冲突始终存在。激烈交锋之后,主政者权衡利弊,保存名目、变通整顿成为都察院维系皇权体制与进入宪政政体的折衷选择,既影响了1906年丙午改制成效,也为日后再议裁改埋下伏笔。都察院 预备立宪 风宪 丙午改制被称为风宪衙门的都察

    学术研究 2016年11期2016-02-27

  • 官制”下的天文“西学东渐”
    文学带有罕见的“官制”特点。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历法只能由皇帝颁布。宫廷中专设监测天象的官员,他们和天子有着密切的联系,被供养在宫廷之内,负责推算出农业耕作上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并依照帝国的需要预测和解释一些奇特的天文现象。在阿拉伯人以前,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有毅力、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有很长一段时间(约自公元前5世纪至10世纪),几乎只有中国的天文记事可供利用。现代天文学家在许多场合都曾求助于中国的天象记事。比如在对彗星的研究上,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43期2015-10-23

  • 简述中国封建官制的演变
    词]专制;集权;官制;演变一、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便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子孙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自此,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中,丞相官位最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简析《西汉会要》之西汉官制史料价值
    会要》。其中西汉官制史料无论是目录、内容,还是注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职官”门类史料下,目录排列有律可循,内容组成联系密切,注释详实可信,拥有不菲的史料价值。[关键词]《西汉会要》;官制;史料价值;目录;内容;注释本文所分析的西汉官制史料来源于南宋徐天麟所撰写的《西汉会要》。《西汉会要》是关于西汉时期各项典章制度的史籍。与徐天麟之后所撰写的《东汉会要》相比,《西汉会要》史料分量更大。其中的官制史料也相对更多。故本文以此为主要分析对象,介绍基本情况和史料来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简析《西汉会要》之西汉官制史料价值
    西汉会要》之西汉官制史料价值金嘉伟(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0)先有颜师古注《汉书》,后有徐天麟汲《汉书》而成《西汉会要》。其中西汉官制史料无论是目录、内容,还是注释,都具有明显的特色。“职官”门类史料下,目录排列有律可循,内容组成联系密切,注释详实可信,拥有不菲的史料价值。《西汉会要》;官制;史料价值;目录;内容;注释本文所分析的西汉官制史料来源于南宋徐天麟所撰写的《西汉会要》。《西汉会要》是关于西汉时期各项典章制度的史籍。与徐天麟之后所撰写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2015-07-10

  • 对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实行教官制的思考
    职教育院校实行教官制意义重大。通过深入剖析目前教官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官“选好、训好、用好、评好”的合理化建议,从而确保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官制健康有序地发展。关键词:教官制;任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军队院校教员部队经历缺乏、院校与部队接触不够全面等问题,2008年总部下发了《关于军队院校实行教官制的实施意见》,实行教官制已成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优化教员队伍结构的必然选择,所以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官制的研究,

    继续教育 2015年8期2015-05-30

  • 清末:中央机构大改革
    主攻方向。在对“官制”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体制内的改革者们,分别为中央和地方机构的改革,开出了药方。根据中央对政改的安排,先实行中央机构改革,而后是地方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主导者,就是出洋考察的戴鸿慈与端方。对于中央“官制”存在的问题,戴、端建议,应该推行“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至于中央各部主任官与辅佐官之间的权责不清,“定为一大臣,一次官,大臣负阁臣之责成,次官综一部之庶务。其次则如商、学、警三部成例,设一尚书、两侍郎,不置管

    领导文萃 2015年8期2015-04-10

  • 对任期制教官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查。总的感到,教官制的运行有效促进了院校实战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一是数质量相对偏低。院校每年选拔教官数量在10名左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大部分教官经历阅历不够,职务从开始的以军级机关部门副职、处长和旅团级单位主官、副职为主,变为以军级机关参谋、旅团机关部门副职、营主官为主;职级从以副师职、正团职干部为主,变为以副团和正营职干部为主。二是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多数教官承担不了主要教学任务,只做些辅助教学工作,独立上过专题课的不足40

    政工学刊 2015年11期2015-01-09

  • 宋儒对《周礼》的看法
    道;王安石变法;官制作为“三礼之首”的《周礼》,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争议,它的成书年代古可言至西周,近可说到西汉末年,它的作者众说纷纭,或言为周公取五帝三代治国之法而成,或言为西汉末年刘歆为王莽造势而造的伪书,谁是谁非,难以定夺。唯其问世以来,历代大儒皆有研习,宋代学者成就颇为繁盛,研究整理的著作有一百多部。但宋代学者对其争论分歧极大,更有熙宁变法掺杂其中,导致《周礼》褒贬之词愈发繁多。本文谨将宋代学者对《周礼》的看法罗列其中,做一总结性的阐述,至于对错是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7期2014-11-11

  • 论清末立宪从官制改革入手之误
    智未开”,须“从官制入手”,以“廓清积弊,明定责成”,[1](44)为立宪基础。于是在宣示立宪之后,随即启动官制改革,结果是官制久议难改,议会久议不开,宪法久议不立,迁延多时,误官制改革甚,误立宪甚,误清王朝甚。以往学界虽注意到了清政府在立宪过程中的迁延与迟缓,对其原因亦有所研究,却从未意识到立宪从官制入手这一错误战略本身即是造成清末立宪迁延迟缓的重要因子。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一、官制改革遇到的巨大阻力平心而论,以官制改革为宪政改革起点,并非毫无道理。但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1-21

  • 求变与折中:从编订者视角论丙午官制改革
    立宪上谕,宣布将官制革新作为启动立宪的首要步骤,这次改革史称丙午官制改革。丙午官制改革拉开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序幕,因其开创价值和深远影响,故受到学术界诸多学者的重视。但笔者在查阅和爬梳相关史料时,发现丙午官制草案的编订者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准确地讲他们多是力主改革的新锐派,其中包括金邦平、曹汝霖、汪荣宝、陆宗舆等留学法政精英,也包括张一麐、吴廷燮、邓邦述等国内新式人物,均是改革中从事具体法令条文编纂的“一线人物”。该编订群体与官制决策者之间因对宪政的不同理解而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3期2013-12-11

  • 西汉官制历史地位评述(三)
    证法观察分析西汉官制的整体和各时期的状况,力求客观准确地闸说揭示西汉官制的优缺点,利与弊、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种努力利于了我们正确理解西汉由弱到强,由盛转衰一方面原因,以及那刘汉政权为什么会被王莽所取代,从而加深对官制败坏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反腐防变的自觉性。利用梁启超倡导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夏曾佑写出中国第一部白话通史《中国古代史》。其书说,“……秦纳六国礼仪,择其尊君抑臣者存之”,西汉叔孙通制礼,“大抵袭秦故,由是后世朝仪,皆偏于尊主,非三代之旧矣”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2013-04-11

  • 试述清季奉天省官制改革
    政府下诏改革东省官制,此次改革不但是全国地方官制改革的肇始,而且亦是清季宪政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奉天作为中国的东北边疆、清朝祖宗“龙兴”之地,其官制改革的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尤其深远。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尝试对奉天省在这次官制改革中的活动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及对改革带来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作一述论,以期就教于方家。一、1907年奉天改制前的清代“留都”官制东北是为清朝的“龙兴”重地、国故根本,历来受到清朝统治集团的密切关注与特别重视。清兵入关后,逐步设置盛

    北方文物 2012年1期2012-08-15

  • 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2)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王晓辉1,赵文英2(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陕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清末丙午官制改革是在西方文明暴力撞击和国内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有利于中央集权和中央政策的统一;使政府机构进一步科学合理化,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职能,促进了官僚机构的现代化;适应了晚清中外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潮流,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8-15

  • 典礼与宪政:丙午改制有关礼部裁改的争论*
    变革政体当以更张官制为先导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8,129页。,由此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场时达两月之久、主要以内官制为对象的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围绕礼部是否应改设为典礼院的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改制方案亦几经调整。表面上看,争议主要就部、院名称以及典礼是否关乎行政等问题展开,实际上则反映出时人对于典礼在王朝体制变革之际所应有的位置及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设置礼官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2-10

  • 晚清官制变革与经济变迁
    朱 英晚清官制变革与经济变迁朱 英官制之变革,原本属于政治体制演变中的重要内容,但在鸦片战争之后,晚清中国的经济变迁却日益明显地影响到清朝的官制变革。与此同时,官制变革对经济的发展变迁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仅为研究晚清官制变革的动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也为探讨晚清经济变迁的多重复杂因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迄至目前,近代史学界在这两方面的考察与分析都并不充分,尚需对相关各方面问题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中国虽然早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4-08

  • “期门”词义探析
    从其词义、句法和官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解释为“汉官名,泛指武将”更适合文意。关键词:期门 词义 句法 官制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在描写历代战争场面时写到:“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旌旗,川回组练。”。其中的“期门”一词,不同的辞书和教科书对其意义有不同的解释。一是解释为“军营之门”。主要代表有陈振鹏、章培恒主编的《古文鉴赏词典》解释为“军营之门”;武警院校《大学语文》统编教材解释为“军门,营门”。另一解释为“汉官名”。主要代表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2009-10-28

  • 考据精神的张扬
    学习、批评《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与《宋史职官志补正》(龚延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首先,作者指出《宋代官制辞典·宋代官制总论》行文前后矛盾。应该说,《宋代官制辞典·宋代官制总论》是一篇很好的宋代官制导论,在教科书中学不懂的一些问题,在此篇中都能得到答案;但也给读者留下一些疑问。例如:在读到宋代宰相俸禄,除有料钱、衣赐等钱物外尚有“月给纸”时,谓:“宰相、枢密使月俸:料钱300千,衣赐春、冬服绫各20匹……月给纸,并供

    文史杂志 2009年4期2009-09-02

  •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官制的比较
     展摘要:苏联的官制在列宁时期初步运行起来,在斯大林时期得到发展和僵化,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官制相比较,二者既有继承,也有异化。分析和比较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官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审视斯大林体制,而且从中能够得出苏共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执政党的建设也是一个好的借鉴。关键词:列宁;斯大林;官制;比较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30—03一、 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官制的相同点第一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2009-07-02

  • 明代北京行部与行在六部考辨
    行部;行在六部;官制[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1-0093-04明代在迁都北京前后,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行政机构——北京行部。由于其存在时间短,对后代官制又无重大影响,故未能引起修史者的充分注意。一些重要的史书在介绍这个机构时,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多将北京行部和六部、行在六部混为一谈。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贻误至今。比如今人著作《明清政治制度》一书中,就沿袭了前人的错误,认为行部就是行在六部的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1期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