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

  • 原乡、故乡与家庭:《河上柏影》的故土观
    度表现,个体面对原乡与故乡双重缺位的那份踌躇与不安,是现代人共有的精神危机,生命要如何自救,灵魂又向何处归依,阿来用小小村庄一家人对精神原乡的重建给予答案。小说深刻揭示了个体对生命曾经或正存在于故土之中的那份复杂感情,同时又为现代人故乡缺位下精神危机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可能。小说虽以柏树为名,但其内核远非学界认为的生态美学指向这般简单,有关人的延伸才是其要旨所在。正如书中所说,“柏树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而是这个故事的尾声”。同时,以人为本的创作倾向也与阿来一直

    名家名作 2023年16期2023-10-23

  • 原乡视域下的伦理叙事
    机关联。作品对于原乡社会文化在不同层面的伦理形态进行了表现与思考。在职业伦理层面,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坚守,时代新因素的加入又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它的嬗变与异化;在家庭伦理层面,儒家文化中的道统总体呈现了守恒的特性,异动亦展示了个体人无法驾驭的人性的失衡与跳转;在物性伦理层面,物象在保留文化原初性特征的过程中表现了持守的倾向,而乡村在进入与整体城市化进程的连接中又毫无疑问地出现了新的转向。江子《回乡记》对于原乡伦理形态的观察、考察和洞察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城乡变动

    老区建设 2023年2期2023-06-07

  • 温暖而苍茫的精神原乡 ——评《罗广才诗选》
    ,成为诗人的精神原乡。从总体上看,罗广才在诗歌中所建构的精神原乡,具有温暖与苍茫的双重意味,前者呈现出温情脉脉的暖色调,后者显示出苍茫凛冽的冷色调。在对于精神原乡苍茫意味的刻画中,罗广才运用移情手法向诗中的精神原乡灌注了多元复合的精神能量,使之在互否性张力的支撑下带来审美冲击,因而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意义层次。《罗广才诗选》中精神原乡的底色是充满温情的,笼罩着暖色调。对于一位“离别家乡岁月多”的游子而言,故乡之于诗人就远超于地理意义上的物质生存空间,而是化为

    天津诗人 2023年1期2023-04-06

  • 《边界望乡》中两大艺术因素的传承与超越
    传统 乡愁诗 原乡1981 年痖弦在《联副30 年文学大系》总序《风云三十年》中关于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创作方向进行了归纳与展望: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精神;二、采纳世界性现代文学的表达技巧;三、掌握中国台湾的文化环境和当代意识。回顾几代中国台湾诗人的创作历史,杨牧在《谈台湾现代诗三十年》中总结:“经过三十年的淘汰修正,诗人对横的移植、纵的继承已不再持排斥性的看法,西洋的和中国传统文学的方法,以及早期台湾的历史风貌,均同时为诗人们所采纳运用,这是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少数族裔的原乡想象与文化对话
    自我精心搭建的“原乡神话”追寻民族文化血统的核心,地方经验既体现出主体的再造,也彰显了诗人作为少数族裔面临现代性语境的文化身份。由民族文化遭遇现代性所体现出来的撤退与融合,折射出少数族裔原乡书写持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关键词:冯娜;族裔;游牧;原乡;身份于云南丽江藏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群落出生,又在沿海现代大都会求学、生活,白族青年诗人冯娜选择用汉语书写神秘的原乡,這一抉择作为飞散视角的彰显,无不体现出“抵制文化上的同化,而以跨民族的眼光和文化翻译的艺术进行

    网络文学评论 2022年2期2022-04-22

  • 原乡组诗
    原乡居听从内心的召唤在四月春笋破土的晨梦中我快马加鞭惊动了一千滴露水回到大雾弥漫的村庄原乡居移去多余的虚词敞开竹篱笆打开窗户仿宋砖木结构的檐角挥手招呼为我拂去一路而来的尘土原乡居的院落此时开出自由的花成为卧室里棉被面的主图饰一定会给够我想要的温暖与花一同生长的是小草怀着并不高大的理想愿意为我的每一步前行俯首給予最安全最温柔的呵护院子里的新竹开始提供临摹远山还刚刚从沉睡中醒来所托的梦还未被飞过的白鹭带走就破碎在了山溪里疯长的野笋尖尖细细如一枚针像游走在母亲手

    雨露风 2021年4期2021-06-28

  • 浅析琼籍华人文学的原乡书写
    琼籍华人文学的“原乡”书写,究其本质就是“离散”书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书写。“原乡”书写就成了旅居国外的华人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祖国、故乡、文化、童年、母亲、爱人等是“原乡”依附的几个重要物象。【关键词】 琼籍华人;文学;原乡;书写【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28-03基金项目:2020年度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学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琼籍华人

    今古文创 2021年5期2021-05-05

  • 原乡诗二首
    原乡茶保持沉默并不等于否认茶圣陆羽一直就寄居在这里诗僧皎然以慈悲与才情以茶道将陆羽留在了妙喜寺留在了霞雾山东北麓的原乡绿水青山记取了这枚与众不同的茶叶一条鲜为人知的陆羽古道弯弯曲曲此起彼伏起始于唐代的妙喜寺黄浦桥串起了珍珠泉 饮马池山 杼山霞雾泉 霞雾山 福源寺另一头连接现在原乡的吴越桥当诸多产茶区都在抢注茶圣小心呵护着精行俭德的妙西一直遵照祖先流传下来的遗训在原乡的对面 背面甚至全面只栽种名为三癸雨芽的绿茶让每一片茶叶吐纳清新的空气反复修为 成就一杯最独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3期2021-03-04

  • 从“原乡”与“他乡”的视角析论清代台湾水墨画的风格发展
    丘陵或靠山区域。原乡族群聚集的现象,反映了移民社会中同乡相互照应的需要,但在拓荒时代也容易因利益的纠葛而产生冲突。当时的台湾社会官方管控力量薄弱,故而社会矛盾重重,在资源分配方面尤其明显,以族群冲突最为突出,加之匪乱、番乱、海盗、农民起义及自然灾害不断。清廷后增设彰化县及淡防厅,升澎湖巡检为海防同知,添置防兵,以守南北,台湾之局势渐展。[1]33汉民来台的开辟经历,可以说是一段辛酸的血泪史,有幸跨过黑水沟抵达台湾的先民,来到这片几乎是蛮荒之地的新家园,为了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1-01-07

  • 始于生命的坐标原点
    于地理故乡与精神原乡都适用。《碎琉璃》中说“时间像把筛子,筛得每个人颠沛流离,筛得一些人出类拔萃”,我想,那最后出类拔萃的人大多应有自己的原点,“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故乡有些正在失落的边缘徘徊。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用沉痛的低音呢喃:“迷路的人老年才回到故乡,村庄里空无一人”,一座荒村,寂寞无边,当村子没有了人烟,它已经提前陨落。诚然,在这样一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我们都有克制不住的离乡的愿望,但乡土不应为

    课外语文 2020年35期2021-01-07

  • 原乡(组诗)
    倪平方吾心安处是原乡——题记原乡树不用再远望了。原乡树就在这里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想要对你说的真心话有风飞过,早已溃不成诗只等着我们点燃白鹭的鸣叫连同心头聚集的雨水反复摩擦越来越模糊的儿时记忆先是一抹偃卧的弧形山脉再是三株高大挺拔的原乡树就是想在山水褶皱里寻一处可以闻到梅香的地方就在白纸上擦掉一家秸秆厂一片鲜有问津的荒芜以及我们如大树一样把情愫燃烧这时候,突然会觉得离原乡是否太远了可是一听到枝头的鸟叫眼前立刻明媚动人即使只隔着一枝一叶,万水千山原乡茶保持沉默

    鸭绿江 2020年27期2020-11-17

  • 记忆空间: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原乡言说与身份追寻
    感、寻找自我。在原乡的追慕、身份的追寻中印刻下个体自我生命的根源,留存下凝聚认同、情感归属的凭据,融入下族群生息、文化香火的寄托。关键词:台湾外省第二代;原乡;身份认同;记忆空间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20)4-0039-07  原乡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镌刻着生命体验、熔铸着时空记忆、承载着族群历史的具有丰富内涵和美学意蕴的话语概念。它源于台湾多舛的历史境遇和特殊的精神症候。台湾的数次战乱、政权更迭、与大陆的长

    华文文学 2020年4期2020-11-14

  • 故乡的原风景:贾樟柯电影中的“原乡”景观
    观意义的中介。“原乡”一词最早出现在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自传体小说《原乡人》中,“原乡人”是日据时期台湾人对大陆同胞的称呼,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大陆的眷恋和怀念,有追根溯源的强烈寓意。“原”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源头”,也是思想文化上的“源头”。对于青年时期离开汾阳去太原学画,后来到北京学习电影的贾樟柯来说,对故乡的认识和理解随着与故乡距离的远近和年龄阅历的增长不断变化与加深,甚至当功成名就之后在世界各地旅行,贾樟柯对汾阳的热爱和怀恋始终在作品中被深深书写,

    电影评介 2020年2期2020-05-08

  • 从回望到审思:我国电影中的“原乡”问题透视
    西方语源学上,“原乡”(nostalgia)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语词:nostos(返乡)和algia(怀想),其中前半部分涉及远离,后半部分与忧郁、痛苦有关,“nostalgia”意为“由未满足的回归欲望引起的痛苦”。[1]乡愁不仅是空间和空间上的远离,也不单纯等同于“去国怀乡”之地理空间中的“故乡”,更在于“忧谗畏讥”中满心忧郁而不可回望的心灵之“乡”,是一个既不可返回,又无法抵达,只能在无限怀想中试图追溯的“乌有之乡”。美国文学家博伊姆对“原乡”做出这了

    电影评介 2020年21期2020-04-06

  • 原乡
    倪平方在原乡湖,你一定会碰见白色的鹭鸟像一枚华丽的形容词嵌在词眼之中像一朵你曾经深爱过的女子饮着月光解渴对洁白的羽毛有着特别的记忆一环湖水吞尽了所有路过的鹭鸟完全溶濡进小镇的故事又蓦然地活生生飞走我才开始走进秋色被重重落叶围在岸边整个陷入一堆潮湿的疑问句里开始怀疑池边蓬蓬的水草,跌落的星辰一定是归鹭亭的倒影伤害到了我才让我如此不堪如此杂乱无序在原乡湖,你还会遇见灰色的黑色的鹭鸟还有锦色鲤鱼和银色条鱼你的目光還会落在很多细节上蛙声开始渐渐绝迹只有水纹会点亮最

    青春 2020年3期2020-03-07

  • 论张斌川诗歌的故乡书写
    。而异乡、返乡与原乡的意义共建到超越故乡里乡愁内涵的时代升华,都是诗人故乡书写的成功之处。他写乡愁也仅是手段,他最终要在他的乡村世界里建立一种乡村精神。关键词:乡愁 异乡 原乡 返乡 超越一、乡愁“这一个”苏州诗人张斌川的诗集《河流向西》(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版),通过“开篇”“透明的村庄”“五岁的早晨”“村庄里的事物”“玉米熟了”“最亲的人”“河流向西”“月光追了过来”等章节,继续他的故乡造像。说“继续”,是因为张斌川对于故乡的书写,从多年前他的散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9期2020-01-08

  • 基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及景观营造方法
    要一环。1.关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思想概述20世纪初,英国埃学者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名著《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中提出了城市与乡村一体化有机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追踪了一些发达国家乡村规划的新经验。以英国为例,在乡村规划中密切配合其农村发展政策和农业用地保护,通过“绿化带”、 “国家公园”和“杰出自然景观地区”制度的设置,在有效保护乡村环境的基础上,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些经验和做法符合“原乡”理论的部分特质。国内率先较为系统地提出“原乡

    新生代 2019年15期2019-11-13

  • 基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及景观营造方法
    】:本文阐述了“原乡”思想在国内外的思想源泉和当前探索,当前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完善了原乡规划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乡规划与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关键词】:原乡 乡村规划 景观营造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国策的提出和实施已有14个年头,稍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已走过了6年的征程。在乡村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规划的理论与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1.关于原乡理论的乡村规划思想概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2019-10-21

  • 论蔡素芬“盐田儿女”三部曲的空间书写
    ”三部曲;空间;原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31993年蔡素芬写下了纪念乡土的长篇小说《盐田儿女》,因此被认为是乡土文学运动式微之后崛起的女性作家。从蔡素芬之后创作的《橄榄树》和《星星都在说话》来看,其文本空间显然不仅仅只限于故乡盐田,她的小说由盐田到高雄、淡水,从台北至美国南北各州,这一宽阔的空间跨度正好可以构成一种研究角度。长期以来理论界认为,文学叙事作品中的空间是依附于时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2019-09-17

  • 生命在远离原乡中成就自身
    素筠女士寄来的《原乡》,我略一翻阅还有着油墨香味的书籍,给素筠女士发了一条微信:“书收到;好书,好素净。”此后,我愈益发现,这条微信评价太中肯了,因为这本《原乡》真的是好素净!素,是她的装帧四封,简洁、素雅。封面是由绿色、灰色、黑色组成的简笔构图,山、水、马三者和谐共生,书名和作者名放在下部,表达着作家的谦逊。在最下部印着两行文字: “深爱脚下这片土地,那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原乡。”“古老的部族,在远离钢筋水泥的原野里踏歌而舞,纪念他们与生俱来的欢乐。”封底的

    贡嘎山 2019年3期2019-05-24

  • 原乡
    体与经验、绘画与原乡等问题,最终将艺术实践的目标定在乡土、乡亲、乡遗的艺术观照上。在绘画的内部的场域的构建中,作者介入到故乡村庄的社会结构,通过在场的方式来构建绘画,将眼光越过具体的现实的事物的物理表象,去强化事物内部所潜在的情境,提炼能够还原物象的空间,以及空间在时间中消损的状态和形式要素。关键词:身体;异乡;原乡;绘画场;再造一、绘画实践者的身体与原乡这个实践的目的是回归到个体的本我,展开从本我到自我、从自我到原乡、从原乡到异乡、从异乡到此在的一系列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1期2019-03-25

  • 对峙与融合: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原乡”与“异乡” ——以中篇小说集《红豆生南国》为例
    缓的基调呈现出“原乡”与“异乡”的具体图景,借助“原乡”与“异乡”的双重视阈,关注徘徊于“原乡”与“异乡”之间的都市移民个体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每个移民个体都裹挟着原乡的文化根性,又努力融入新的异乡的文化氛围中,正如饶芃子在《从“本土”到“离散”》中谈到的,“纵使移民过去,也是多了一种身份,‘移民’并非离家去国,而是改换发展的方式而已,时时可以回来,渐渐出现了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太空人’,他们是新时代的散居者”①。在《红豆生南国》中,王安忆也将书写空间从“

    文艺评论 2018年2期2018-09-28

  • “美国梦”祛魅下的主人公生存状态剖析
    身份建构;认同;原乡作者简介:张丽诗,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一、情感的生成和置换——想象中的西方与现实的西方之别无论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王起明、郭燕夫妇,还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里的牟天磊,他们对于西方的想象在未出国之前都体现为一种狂热的渴望和期待。这种情感的生成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潮流有关。也就是说,这是历史共鸣的一种体现,所以无论是王起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6期2018-02-07

  • 故乡已远:清代瓯江上游闽汀移民的原乡认同
    :清代移民史中的原乡往往被认为具有根源性的意义,但新藏清代石仓文书也显示,作为闽西汀州移民的后裔,在定居浙南松阳县将近一个多世纪之后,他们的原乡认同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长期的异地定居生活,使得移民后裔与原乡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在移民本地化的整体趋势之下,原乡虽然仍是一个“血缘性”的文化符号,但已逐渐褪变为一种历史的背景。关键词:移民; 原乡; 认同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12-0156-10作者简介:章

    社会科学 2017年12期2018-01-02

  • 原乡伦理:环境时空记忆的伦理范式
    文 周国文原乡伦理:环境时空记忆的伦理范式文 周国文在一种多元复合的环境时空记忆的研究框架中,原乡结构融入伦理,伦理观念进入原乡,环境时空记忆的范式进一步约定了原乡的伦理式存在。伦理范式的原乡观念是伦理学研究路径进入地方主义情境的呈现,它从普遍价值的集合进入地域生态的状况,是个体情境融入系统化生境的展现。人类不能逃离自身生存与生活的环境时空,也不能脱离充满故事与价值的环境时空记忆。环境时空记忆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系列中依存于物质并生成于意识的固有存在,也是源

    中华环境 2017年9期2017-10-10

  • 环境文化视域中的原乡记忆与伦理思虑
    环境文化视域中的原乡记忆与伦理思虑文 周国文从宏观、中观、微观、景观及静观的层面对原乡生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是力图恢复原乡生态从事实进入观念的理性主义认知,而伦理思虑的融入是对原乡生态观念返归事实的反思式体察。环境文化的原乡记忆是伦理的起点,也是牵系农业文明的独特观念述说。它所进入的农业伦理学情境,不仅要为人类从仰望星空到回归人间的道德关怀提供论证,也需要对人类从立足社会共同体到回归地球村的自然关怀提供答案。进入细节的农业伦理学在更接地气的层面,面对人类史

    中华环境 2017年8期2017-09-05

  • 父亲教我的歌
    次见到了我的蒙古原乡。晚上,和朋友们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聚会,大家互相敬酒。当地的朋友自豪地说:“鄂尔多斯是‘歌的海洋,他一个人就可以连唱上七天七夜也不会重复。”那高亢明亮的歌声和杯中的酒一样醉人。此刻的我,站在原乡的土地上,喝着原乡的酒,面对着原乡的人,我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原乡的声音。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非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不可。真的,即使只能学会一首都好。1993年夏天,我和父亲一起参加了比利时鲁汶大学举办的蒙古学学术会议。在回程的火车上,

    感悟 2017年5期2017-05-26

  • 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
    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3期2017-03-15

  • 从眺望到重塑:迂回的原乡情怀 ——美国华语作家於梨华作品研究
    望到重塑:迂回的原乡情怀 ——美国华语作家於梨华作品研究王志红(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030008)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 由于特殊的历史、 政治等原因, “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 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 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 寻根的冲动为驱动, 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 期间经历了由热切到冷静, 甚至飘摆不定的复杂情感, 最终结束于宿命式的重塑原乡。 然而重塑原乡, 并非否认原乡, 而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1-10

  • 从上帝视角俯瞰腾冲原乡
    上帝视角俯瞰腾冲原乡GOOD VIEWS FROM GOD’S VIEW“Snap, snap”, Yunnan never loses its charm for photographers around the world.This autumn, a group of amateur drone fl yers organized by China Southern Air Media, DJI, and Agile Property, came a

    空中之家 2016年10期2016-06-15

  • 国民女神的艺术“原乡
    荆棘作为山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巩俐曾根植在“山东”和“黄土地”,一个时代的悲情女性是她的标签。从“我奶奶”到“巩俐即等于中国电影”,巩俐的文化地理履痕了从一个本土演员到一个女性主义“世界影后”的国际之路,而如今她的回归蜕变,隐喻一种抵达过巅峰的电影人的自由,也代表着山东女性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进化。山东“妖皇”的气场与自由之路“气场”是巩俐永恒的标签。2月5日,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济南看片会上,她所阐释的“最具女王范白骨精”无疑成为整部片子的霸气担当。

    齐鲁周刊 2016年7期2016-03-28

  • 就风吃羊杂
    里边有着一个人的原乡感,是味蕾的原乡,也是心灵的原乡。而原乡的所在,有时候就是地摊边的冷风中,极幸福喊出的那一嗓子:老板,来一大碗羊杂汤!羊杂汤在屋里吃,是吃不出滋味的。最好是在冬天,寒风凛冽,街边小摊,要一碗羊杂汤。碗要海碗,足够大,一副长得十分贪婪的样子,然后,才配得上吃羊杂汤的人的心。汤要开到沸腾的,一瓢舀出来,泼到碗里羊杂上,还要冒泡泡。辣椒要多放,红红的,漂一层,再冷的风,碰到这辣椒,都要跪地求饶才行。末了,朝老板娘喊一嗓子:再上点香菜!再冷再疲

    人民周刊 2016年1期2016-01-09

  • 原乡人”的心迹
    信念。李伟坤的《原乡人》系列,就是这样一部既记录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与牵挂却又不拘泥于与个人出处相关系的有着具体地点的家乡的作品。李伟坤的《原乡人》系列,通过他在长期工作中在中国各地乡村的行走、观看与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广义的家乡在中国社会变动中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既是一部以开阔的视野来展示、确认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展现了他苦苦寻找自己心中的“原乡”的过程以及展示对于家乡的心迹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李伟坤努力遵从人

    大众摄影 2015年10期2015-11-02

  • 原乡·年景·乡愁
    光里压抑着的,对原乡的思念与依恋之情喷薄而出。春节,这个华夏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自然而然成为找寻乡土记忆的最佳载体。我们回望原乡,我们遍寻乡音,我们寻找传承,我们试图复原记忆中关于乡、关于年的一切,只为一解乡愁。我们的三位摄影师,记录着三个关于原乡、关于年景的故事。它们,或是传统乡村里留下的人文遗产,或是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抑或只是个人化情绪化的齐鲁乡愁,却都能勾起回忆,引发感慨。有乡方有情,有乡方生愁。在社会变革步伐如此之快的当下,依然有乡可恋,有乡

    山东画报 2015年5期2015-05-30

  • 姥姥唱过的歌
    次见到了我的蒙古原乡。我站在原乡的土地上,喝着原乡的酒,面对着原乡的人,忽然非常渴望也能够发出原乡的声音。因此,从鄂尔多斯回来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一首蒙古歌。但是,事情好像不能尽如人意。直到1993年夏天,我和父亲一起参加了比利时鲁汶大学举办的蒙古学学术会议。回程的火车上,父亲为朋友们轻声唱了一首蒙古民谣,那曲调非常亲切。回到波昂,我就央求父亲教我。起初,虽然有点手忙脚乱,又要记曲调又要记歌词,还不时要用字母或者注音符号来拼音;不过,学习的过程倒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9期2015-04-02

  • 台砂并置:原乡/异乡的技艺与迷思*——以李永平、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
    崇 科台砂并置:原乡/异乡的技艺与迷思* ——以李永平、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朱 崇 科摘要:身心的位移让李永平、张贵兴的原乡书写呈现出相对独特的轨迹和特点,比如李永平在台砂并置上的圆形本土,张贵兴则有从小清新到重口的嬗变。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此类书写的集大成者。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亦有其迷思:一方面,他们要再历史化,无论是持续台湾化还是要再婆罗洲化,借此丰富自我认知、开拓书写资源;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选择合适的叙事技艺,将台砂并置书写提升一个新境界。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1-25

  • 文学的使命在于文化的“原乡
    :文学需要一种“原乡精神”,去追问自己生长的土地,当代如果没有了历史,文学如果没有了文化,那就何时何地都一样了。“原乡”的“原”就是要找回我们精神里的“根性”,文学的创作假如不深入触碰到土壤里真正的滋养,把握这种经年累月的底气,很多东西就会产生漂离。与帕斯捷尔纳克、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相比,我觉得当代中国文学有一个很大的遗憾,我们写了很多独特的社会现象,记录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对人性真善美的冲撞,但是它在漂离中没有“在地”,不像马尔克斯写阿拉卡塔卡小镇,福

    广州文艺 2014年10期2014-10-31

  • 原乡》:致老兵的安魂曲
    的原创长篇小说《原乡》,其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无音的乐”。朱晋、八百黑和几个老兵在大院里胡侃,外面强韧的山风呼啸,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株株被山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草,周身冰冷,觉得自己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贫穷和苦难。他们瞪大眼睛,望着外面茫茫的黑夜,觉得往后的日子像海,又冷又深,白茫茫一片;心上那些乌云又像阴影一样的哀愁,时时在眼前飘荡……此地,此时,此景,这样一群老兵,聊着聊着,想到那些惊心动魄的恶战,半夜里仍然会从噩梦中惊醒。就是这么一些故人,“深夜里唱

    出版参考 2014年11期2014-07-01

  • “眺望原乡”解读——以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边界望乡》为例
    品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性场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的代表作,它写于1966年,展示了“无根的一代”内心的迷惘和孤寂,成为当代台湾留学生小说的滥觞。《边界望乡》为创世纪诗人洛夫1979年所写,并一举成为抒发乡愁的经典诗作。两部作品虽然写作时间跨度甚大,所依持的文体、视角和旨归也大异其趣,但其中衍生的诸多精神意涵,无不加深、丰富着我们对当代台湾文学的想象和认识。一、时间的错置王德威在《原乡神话的追逐者》中认为,由作者的创作意识切入,透过“时序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4年2期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