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

  • 间作不同农作物对幼龄杨树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0200)林农间作是以林为主,采取多种经营,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林业经营模式。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热资源的立体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短期经济收益,从而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1]。杨树速生丰产林由于生长周期长,在间伐以前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采取林粮、林菜、林瓜的间作模式可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同时起到灭除杂草、改良土壤的效果[2]。实践证明,速生杨与粮食或经济作物间作能够显著提高速生杨的生长量。采用大行距林农间作能增加农作物间作年限,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9期2023-09-12

  • 间作菠萝模式下不同品种椰子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
    下降,抗性降低。间作可增强根系效应,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改良土壤环境,增加作物产量[3-6]。椰子幼树与豆科牧草间种发现,椰子生长速度较单作提高20%~30%[7];与单作椰子相比,椰子间作牧草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成分含量[8];椰子常间作短期作物来增加种植收入[9-11]。不同椰子品种根系生长和发育具有不同特性,根际分泌物、根际营养、与间作作物相作也可能存在差异。目前,间作菠萝对不同品种椰子种植根际区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鲜见报道,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可为椰子

    中国南方果树 2023年3期2023-06-15

  • 间作种植模式对色素万寿菊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10]等间作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本研究以色素万寿菊单作为参照,对不同树龄巴旦木、核桃与色素万寿菊间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以期为生产中色素万寿菊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乌达力克乡欧尔达霍依拉村(东经38°32',北纬77°10'),具有暖温带大陆干旱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均气温11.7 ℃,极端高温41.5 ℃,极端低温-24.1 ℃,年均日照时数2 860.3 h,热量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03-28

  • 姜堰区利用间作控制小麦蚜虫实现农药减量的示范试验初报
    对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来控制前期麦蚜发生数量进行了示范研究,以期为控制整个小麦生育期蚜虫为害、实现农药减量、丰富麦田病虫害绿色示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作物品种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33’,油菜品种为‘彩油’(元种),大蒜品种为常规品种,大葱为章丘大葱,洋葱品种为‘连葱9号’和‘连葱11号’。1.2 试验设计试验在位于姜堰区三水街道大杨村的井贤农场内进行。试验共设4个处理:(1)小麦单作(不施药)、(2)小麦单作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1期2023-03-01

  •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方面,而关于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作用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山苍子林地栽培白车轴草、红车轴草和高羊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山苍子栽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含量[10];高群英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百日草和万寿菊作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观赏性,且其抗旱性也较好,适合作为间作植物,能够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此外,这几种植物与山苍子间作均可降低除草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给山苍子间作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

    经济林研究 2022年4期2023-01-12

  • 油麦间作对小麦产量优势分析
    464000)间作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能够影响作物生长和发展的环境,改变不同个体和群体利用时空间资源的效率[1]。间作是利用作物间的生态位差异,即利用作物间的空间、时间、光能等多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土壤水分、热量、空气、养分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达到高产高效目的[2]。间套作研究中,国际上通常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来衡量间作是否具有

    农技服务 2022年11期2022-12-01

  • 间作优势的光合生理机制及其冠层微环境特征*
    730070)间作历史悠久,在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应用广泛,在非洲、美洲、印度、南亚等地区十分普遍,中国每年间作播种面积超过3300 万hm2[1-2]。众多研究证明,间作不仅能提高单位耕地产量、土地利用率[2-4]及资源利用效率[4-6],同时具有增加土壤碳氮储量[2,7]、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8]、减少病害[9]等多重生态功能。在集约化种植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间作优势是现代农业的研究热点之一。间作作物种间关系复杂,当作物种间为互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年11期2022-11-16

  • 鲜食玉米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00)玉米、大豆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间作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产品均衡供给。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和种粮比较效益的变化,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对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鲜食玉米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旺盛。因此,提高大豆、鲜食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玉米与大豆[1-12],而对鲜食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研究报道较少[10-12],关于鲜食玉米不同种植密

    种业导刊 2022年5期2022-10-14

  • 农业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成就。尤其是农业间作方式的改进,有利于充分利用种植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对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研究,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收成和土地利用率,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基于此,本文对乐山地区农业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加以研究,旨在通过二者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借鉴。1 农业间作模式1.1 农业间作模式概念农业间作一般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播种几种作物,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

    河北农机 2022年9期2022-04-07

  •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代化发展。目前,间作作为缓解连作障碍的措施之一,表现有效,且方法简单,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长期连作的棉田间作洋葱,可使棉田土中化感物质含量降低67.9%,棉花根长、根质量提高54.5%、45.7%,净光合速率增加12.2%;西瓜间作小麦可提高西瓜内WRKY6等抗病基因表达,使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率降低20%。可见,合理的间作可以有效缓解连作障碍。但目前关于果树连作的间作体系研究较少,尚没有适合缓解葡萄连作障碍的间作物研究。本试验选取间作研究

    北方果树 2022年1期2022-01-21

  • 不同间作模式影响扁桃生长和结果
    年第2 期《不同间作模式对扁桃生长和结果的影响》(作者刘泉鑫等)报道,为了筛选扁桃生长情况良好、产量高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的间作模式,以喀什地区扁桃生产中4种常见的栽培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扁桃间作玉米-土豆-玉米(Ⅰ)、扁桃间作毛白菜-冬小麦-萝卜(Ⅱ)、扁桃间作辣椒-洋葱(Ⅲ)、扁桃间作万寿菊(Ⅳ),以非间作园作对照,调查记录扁桃和间作物的物候期,对扁桃的生长、产量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和测定,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扁桃生长情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果业信息 2021年7期2021-12-01

  • 小麦玉米同步增密有利于优化种间关系而提高间作产量
    关注[1-2]。间作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较为普遍的高产种植模式, 在国内外广泛应用[3-4]。研究者发现[5], 间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对需求特性不同的作物提供了生态位分离的基础, 促成了作物间竞争与互补, 提高了资源利用, 即作物种间关系是影响间作产量的重要原因。优化种间关系是提高间作增产优势的生态学基础[6], 也是多熟种植体系重要研究内容。间作作物因在共生期共同利用空间和各种资源而发生竞争, 而间作系统早熟作物收获后, 后熟作物单独生长会得到时空恢

    作物学报 2021年12期2021-10-05

  •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配比下的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和收益研究
    深入研究花生棉花间作下其土壤养分、产量表现和收益后择优推广,对缓解棉油争地矛盾、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尤为重要。汪宝卿[5]、李海涛[6]等研究认为,花生棉花8∶4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盐碱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慈敦伟[7]、牛银亭[8]等研究认为,单作条件下,花生产量和效益最高,棉花产量和效益最小,花生棉花6∶4等幅间作种植,可作为棉花花生复合种植技术的最佳株行配置。研究还发现,花生棉花4∶2间作棉花和花生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均最高[9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8期2021-09-12

  • 伴矿景天间作方式对辣椒根围土壤镉迁移与有效性的影响*
    ]。然而, 有关间作体系土壤环境中GRSP与Cd形态转变关系的机制尚不明确。超积累植物与经济作物的间套作是植物吸取修复Cd污染土壤的一种常见实施方式, 可在修复过程中维持一定的经济产出。能凤娇等[25]研究表明, 芹菜(Apium graveolens)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间作, 伴矿景天生长更旺盛, 土壤Cd含量降低50%, 显著高于单作处理, 芹菜中Cd含量(0.015 mg·kg−1)也明显低于国家蔬菜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年9期2021-09-10

  • 间作黄豆、花生对核桃幼苗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而最近几年农林间作已经成为热点,在太行山区也颇为流行,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农林间作可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3]。间作模式下林木与农作物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有促进,也有抑制[4-5]。已有核桃-绿豆间作、核桃-小麦间作等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绿豆改善了核桃苗的生长环境,有益于增加核桃苗的根系吸收面积、水分运输以及光合代谢;间作小麦相比相应单作模式有较高土地利用效率[6-8]。已有对核桃间作后光合作用及特性、对间作后根系运动方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7-24

  •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但传统的间作制度无法平衡作物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6]。为进一步挖掘间作优势,学者通过对品种特性[7]、配置结构[8-10]、田间布局[11]、播期[12]、密度[13]、少耕密植[14]、施肥水平[15-18]、施肥位置[19]等农艺措施进行研究,提升了间作体系作物群体产量,提高了土地生产力。间作复合群体有利于创造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环境,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0];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高耗水作物玉米可能通过

    华北农学报 2021年3期2021-06-30

  • 间作对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重要的农业实践,间作广泛应用于世界的各个地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在印度和许多非洲国家,豆类、玉米、高粱、粟和木薯等采用间作较普遍[1]。中国早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泛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有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之间或C3作物与C4作物之间的间作等多种类型,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18期2021-04-18

  • 苹果幼树间作芳香植物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壤碳库对苹果幼树间作芳香植物的响应研究》(作者韩明政等)报道,为了研究苹果幼树间作芳香植物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设置了空白(CK)、清耕(Tr1)、间作苜蓿(Tr2)、间作薄荷(Tr3)、间作薄荷与苜蓿(Tr4)共5个处理,测定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等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间作芳香植物提高了土壤中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以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相比清耕分别提高了3.83%,14.74%和8.43%;苹果幼树根际土壤中总有机碳

    中国果业信息 2020年5期2020-12-16

  • 不同果树间作对花生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研究意义】果农间作模式是立体农业的一种, 选择合适的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模式, 既能促进林木的生长, 又增加了经济效益[1]。果粮间作种植模式是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有70%左右的粮食、棉花等大田农作物与果树间作[2],而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不断扩大、郁闭度增高,已不适宜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生长[3]。花生植株矮小,茎蔓再生能力强、耐踩踏,更适宜林间种植。研究不同果树间作下花生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对提高间作下花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20年9期2020-10-14

  • 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通过采用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方法,可以保证花生产量与玉米产量得到双重提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为了保证花生玉米种植模式的多样化,相关人员需要结合花生植株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特点,筛选高效的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具体试验内容如下。1 作物间作种植模式的特点作物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农作物处于同一个生长周期,分行或者分带相间种植的方法[1]。作物间作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玉米花生间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禾木科、豆科

    江西农业 2020年3期2020-05-07

  • 冀丰1982与不同作物间作的产量性状比较及经济效益分析
    庄050035)间作是利用不同农作物种类生态位差异的一种种植技术体系[1]。 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土地整体效益[2]。适宜的棉田间作可以提高棉田经济效益,是解决目前棉花生产中高投入、低收益的一种有效方法。 棉花间作还能够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打破棉花连作障碍,确保棉花产业安全[3]。本研究利用高产、优质、适宜间作的棉花品种冀丰1982 与不同作物间作,分析间作模式对棉花产量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棉田间作种植模式推广、提

    中国棉花 2020年2期2020-03-20

  • 间作对刺梨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面,而关于刺梨园间作农作物的报道甚少。因在刺梨盛产期前存在成本投入高而经济回报低的问题,不利于刺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刺梨园实施农作物间作,既可对果园起到“以耕代抚”的作用,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果农的经济压力,逐渐成为刺梨园地表管理手段之一。果园适宜的间作模式可避免养分的竞争,提高土壤养分状况。土壤中的有机碳可以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刺激作物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多少能反应土壤肥力的高低,因此,可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了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9期2019-10-10

  • 玉米-花生间作行比与磷肥施用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地区,玉米-花生间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豆禾作物间作方式,在解决粮油争地和提高作物经济效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玉米-花生间作优势来源于地下和地上种间共同作用的结果[5]。地下部,间作玉米根系分泌麦根酸类物质可有效活化土壤中难溶性铁,被与其间作的花生吸收[6],改善花生铁营养,促进花生固氮,固定的氮又可为玉米提供氮源[7];同时,玉米-花生间作还能增强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8-9];而地上部,玉米、花生高矮相间,形成伞状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8期2019-09-20

  • 盐碱地枸杞间作不同作物的土壤水盐变化及盐平衡
    覆盖面积小,枸杞间作不同作物种植,充分发挥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优势,有助于解决盐碱地改良问题,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王升等[19],何子建等[20]研究指出膜下滴灌棉田间作盐生植物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增加其含水率,还可以增加棉花产量和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盐碱地枸杞间作苜蓿、油菜、碱蓬模式下土壤水盐变化及盐平衡分析,研究盐碱地枸杞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盐变化规律及土壤脱盐效果,以期为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水土保持通报 2019年3期2019-07-23

  • 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少耕密植的响应*
    730070)间作指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1],是一种基于生态多样性的种植模式[2]。该模式可提高单位耕地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作物高效生产和低碳农业协调发展的种植模式[3-5]。生产实践中,禾豆间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间作模式[6],增效、稳产效果显著[7]。研究表明,优化种间关系是提高间作效应的生态学基础[8],作物搭配[9]、空间结构改变[10]、肥水管理[11-12]、密度调整[13-14]等是调控种间关系的常用手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年6期2019-06-12

  • 玉米‖棉花的作物生理特性及根系特征研究
    843300)间作是我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间作一方面利用科学的种植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缓解不同作物间争地的矛盾。在不扩大土地面积的前提下,间作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与单作相比,间作小区易形成良好的农田小气候,不仅增加作物对光的吸收效益,还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抗旱能力,间作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浪费[1]。因此,探究间作种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如果能够将优良的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年6期2019-02-27

  • 玉米间作体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的增产潜力。挖掘间作模式下玉米的生产潜力对解决玉米高产高效难题具有现实价值。学者们对玉米间作系统下作物生理生态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不同玉米品种间作[4-5]、玉米间作大豆[6-9]、玉米间作花生[10-12]、玉米间作小麦[13-14]、玉米间作平菇[15]及玉米间作苜蓿[16-17]等间作模式研究较多。其中我国最普遍的是玉米间作豆类,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5]。玉米间作系统形成的立体结构会对作物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导致作物的叶面积

    土壤与作物 2019年1期2019-01-16

  • 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养分积累和系统养分利用的影响
    引言【研究意义】间作系统是一种生产能力高、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系统[1]。合理的间作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和气候资源利用率,还能促进种植业高效、持续增产和生物多样性[2]。氮素是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和生长发育以及提高同化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3]。作物干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和利用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4]。研究不同木薯-花生间作模式中的养分利用特征,可为木薯-花生合理间作

    中国农业科学 2018年17期2018-09-11

  • 施氮和木薯–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个月),适宜间作一季短生育期作物。花生是江西种植面积较大的油料作物,2015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16.42 × 104公顷。木薯–花生间作是木薯生产中应用广泛的间作模式之一。Polthanee等[3]和Kotchasatit等[4]认为木薯–花生间作可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土壤;唐秀梅等[5]认为,适宜的木薯–花生间作行距可提高碳氮代谢酶活性,促进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积累与运转,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和改善品质,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坏境[6],且适宜的间作行距有利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4期2018-08-16

  • 枣棉间作系统棉花产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03)果树与粮棉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收入,同时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十分突出的作用[1-3]。在新疆地区果农复合种植模式已发展为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农业经营模式,如枣—粮、枣—棉、杏—棉、杏—粮等果农复合种植系统[4]。枣棉间作是新疆地区比较常见的果农复合种植系统之一,其本身是一个结构相对复杂、环境异质性相对较高的系统。枣棉间作系统可实现枣树与棉花的双重收益,但枣树会直接影响间作棉花冠层上方的光合分布,使得间作棉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3期2018-07-04

  • 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中玉米的恢复性生长
    意义】玉米马铃薯间作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1-2],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国[3]、印度[4]和比利时[5]等全球许多地区,以中国云南省为例,该间作模式种植面积在近年已达20万hm2[6]。【前人研究进展】一般情况下玉米马铃薯间作的主体是玉米,因此间作增产的幅度主要受玉米产量影响[7];而玉米产量又受其恢复性生长的影响。恢复性生长是指,当间作的2种作物种植时间不同时,晚种作物前期受先种作物竞争抑制,生长速度和各项指标比单作小,中后期随着早种作物趋于衰老而在种间竞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2期2018-03-21

  • 林药间作研究现状与展望
    54900)林药间作作为我国退耕还林后重要的发展模式,本身是混农林业的一部分,林药间作,实现了既要生态发展又要经济效益的林业种植模式,解决了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应低的难题,从而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效益共赢,推动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1 林药间作的实践经验随着国家对生态化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林业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并且对进行林业发展的人员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扶持,在其有效的支持下,我国林药间作实现了有效的发展,并且获得了极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0期2018-01-18

  •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高砚亮1,2,3,孙占祥1,白伟1,冯良山1,杨宁1,蔡倩1,3,冯晨1,张哲1,3(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旱作节水工程技术中心,沈阳110161;2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014400;3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 110866)【】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土地生产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探讨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提出适合于

    中国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2017-11-07

  •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白 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 倩,冯良山,杨 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耕作栽培研究所,辽宁省旱作节水工程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1)间作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讨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

    华北农学报 2017年5期2017-11-04

  • 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003)不同棉田间作模式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刘卫星1,贺群岭1,张枫叶1,张金宝2,吴继华1(1.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商丘476003;2.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为完善豫东地区棉花与花生、大豆、甘薯、芝麻、向日葵、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对不同间作模式下棉花农艺、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间作作物株高的增高棉花的生育期延长,株高增高,单株成铃数、铃重、衣分及籽棉产量下降;6种间作模式中,以棉花与花生间作的总产值和纯收入最高,分别为

    中国棉花 2017年9期2017-10-17

  •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白 伟,孙占祥**,郑家明,杜桂娟,蔡 倩,冯良山,杨 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辽宁省旱作节水工程中心,沈阳 110161)为了探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提出适合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最优的农林间作模式,2012-2013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仁用杏作物间作进行试验,设置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和甘薯单作7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作物

    中国农业气象 2017年9期2017-09-16

  • 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模式研究
    )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模式研究杨顺国(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8)[目的]研究玉米间作花生不同模式,筛选适宜的间作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花生、原粮产量变化为指标,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优选。[结果]1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花生产量最高,2行玉米+1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玉米产量最高,2行玉米+2行花生间作模式收获原粮产量最高。[结论]2行玉米+2行花生是最高效的间作模式,即最佳的玉米、花生间作栽培模式。间作;玉米;花生花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35期2017-01-07

  • 果园实行间作套种的优势与模式
    胡波 白振江果园间作是以自然仿生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将高大果树与低矮作物互补搭配而组建的具有多生物种群、多层次结构、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生态群落。果树结果多数比较晚,为了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特别是在幼龄果园,需要实行果园间作或套种。果树树体高大,根系较深,能够占据地面上层空间和利用深层土壤营养与水分。农作物相对矮小,可利用近地面空间和浅层土壤营养与水分。果园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以枣树、核桃、板栗、梨树等果园采用较多。1 果园间作的生态优

    新农业 2016年11期2016-12-27

  • 施用乙烯利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及间作优势的影响焦念元,汪江涛,尹 飞,马 超,齐付国,刘 领,付国占,李友军(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目的】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喷施乙烯利明显降低玉米株高,提高花生和间作体系的产量,研究施用乙烯利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明确其调控机理,对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方法】本试验于 2012~2013 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设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年6期2016-12-20

  • 温州不同甜玉米-毛豆间作模式的农艺性状、产量与间作优势初探
    不同甜玉米-毛豆间作模式的农艺性状、产量与间作优势初探刘永安1,2,潘彬荣1,2,岳高红1,2,梅喜雪2,许立奎1,2*,张宗宸1,2,周志辉1,2(1.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 325006;2.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6)为探索适宜温州地区种植的甜玉米-毛豆间作模式,对3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其间作优势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甜玉米的株高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其间作产量Ⅱ却均高于单作,毛豆的株高均高于单作,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1期2016-08-10

  •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008)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王倩(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郑州450008)在探索玉米花生间作中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过程中,对间作玉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间作能够将玉米功能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提升,转变叶绿素的构造,明显提升了净光合速率。间作令玉米提升了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中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羧化效率,令CO2补偿点显著下降。间作显著提升了玉米生育后期单株干物质,加快籽粒成长,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当量高出其所

    时代农机 2016年7期2016-04-04

  • 基于河套灌区间作种植优势概述
    式有单作物种植及间作种植。对于河套灌区特殊的农田生态环境,目前该地区在农业上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盐渍化地区种植作物,并同时进行节水灌溉[2,6,8-11]。为了节约水资源和肥料,以及考虑到此地区环境因素,在河套灌区更应该提倡间作种植的种植方式。1 间作种植概述在中国农业生产上,间作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种植方法[12,13],大约有着1 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如今,这种种植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在水资源短缺及依赖灌水的地区更是受到人们的高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年8期2016-03-30

  • 农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5602)农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邓钫(弥渡县新街镇农业工作站,云南 弥渡 675602)间作套种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指的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生长时间相似、生产季节相似的2种及2种以上的农作物根据农作物占地宽窄比例,对农作物进行分行或者分带种植的一种技术。基于此,围绕农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研究间作套种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利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植技术,间作

    乡村科技 2016年29期2016-02-19

  • 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李娟,王文丽,赵旭,孙建好(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豌豆间作条件下,两种施氮水平(0、0.15 g·kg-1)及三种分隔方式(不分隔、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对玉米、豌豆生长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豌豆间作后对玉米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生育期,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量随着豌豆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豌豆苗期、豌豆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年6期2016-02-13

  • 哈密大枣幼龄园的合理间作
    大枣幼龄园的合理间作季冬梅随着哈密大枣建园模式的改进(采用2m× 3m、2m×4m的株行距,栽植后3~4年就可丰产),在大枣幼龄期进行合理间作已成为提高枣园早期效益的一项有效措施。笔者结合近年的枣树栽培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就哈密大枣幼龄园合理间作相关经验总结如下。1 间作原则1)选择矮秆、浅根性及无攀缘习性的作物,尽量避免间作物与枣树争水、争肥、争光。2)间作物生长期应相对较短,与枣树无共同的病虫害。3)间作物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便于生产和销售。2

    西北园艺(果树) 2015年1期2015-02-21

  • 黄土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
    塬区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及其机制任媛媛1,2, 王志梁3, 王小林1,2, 张岁岐1,3,*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利用不同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豫玉22)和大豆品种(中黄24和中黄13)在单作和两种(2∶2和2∶4)间作方式下,研究品种、间作方式对间作系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

    生态学报 2015年12期2015-02-06

  • 黄土高原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套作模式中,禾豆间作由于增产和节约化学氮肥等特点而倍受关注,从而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5-7]。在我国,玉米与豆科的间作是一种优势的种植制度。合理的间作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有效增加地面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尤其在中低产地区,豆科作物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稳定作物产量有着重要作用[8]。有研究[9]表明,与单作种植相比,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玉米的产量增加,而大豆的产量降低或不变,从而使整个体系的产量增加。黄土塬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

    水土保持通报 2014年6期2014-01-23

  • 郁闭后杨树林下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闭后杨树林下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梁丽容1, 肖兴翠2*, 龚细娟1, 梁江钦1, 刘立清1, 张国君1, 唐 洁3(1.泰格林纸集团茂源林业科研中心, 湖南 岳阳 414002;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3.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研究了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百合和生姜对林木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和百合对林木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间作麦冬、百合第1年,杨树胸径连

    湖南林业科技 2013年3期2013-11-20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种间养分转移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验收
    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种间养分转移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验收。以豆科/禾本科间作为对象,通过大量田间、根系分隔试验和同位素示踪方法,阐明了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间作种间养分转移作用机制。首先发现在间作体系中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大豆生长有协同促进作用,提高了大豆的固氮效率,改善与其间作玉米的氮素营养,使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提高,是促进大豆/玉米间作种间氮素转移的机制之一;玉米的竞争作用降低土壤氮素反而提高了大豆的固氮效率;15N示踪试验证明主要是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年6期20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