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2014-09-18 11:16雷怡安
四川党的建设 2014年9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务工人员户口

雷怡安

2014年7月30日,注定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

这一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这一天,全国首例户籍歧视案终于在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安徽女孩江亚萍在南京谋职遭遇户口歧视,历经一年的维权,最终胜诉,获赔1.1万元。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确立以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为标志,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表明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管制。在中国社会发展的50多年间,户籍制度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现行的户籍制度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数亿的农村青壮年离开户籍地到城市打工,许多人打工一辈子,依然没有城市户口,仍然不是“城市人”。

下面是一个在成都生活了10年的外地农村人的真实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生存在城里的农村人

35岁的杨秀华到成都卖菜已有10年的时间,现在她的固定摊位在金牛区新二村菜市场,市场周边大部分居民在此买菜,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杨秀华的老家在新津农村,进城卖菜前她还在餐馆做过洗碗工,后来听别人说卖菜赚钱,就辞掉工作开始卖菜。

10年来,虽然杨秀华的身份从未婚变成已婚,还有了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但杨秀华的户籍依然在新津县农村。由于不是成都户口,2008年,在给孩子选择学校时,杨秀华没有少折腾。当时学校提出了要一次性缴纳6年的借读费,这种读书议价的方式让杨秀华很无奈。她想要不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这样可以节约上学费用,但是她内心不想让孩子回到农村,希望孩子能够在城市接受教育。为了能让孩子在成都上学,杨秀华找了好几所学校,但最终都因为户口的问题,不能让女儿像其他城市孩子一样正常入学,最终杨秀华还是缴纳了6年的借读费,让孩子在城里读书。

当杨秀华得知这次国家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后,杨秀华说:“能和城里人享受到一样的待遇,我就满足了。”

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外出农民工已达到1.74亿人。有关专家以金额量化方式测算过城乡户籍分隔制度背后的福利待遇差距,农村比城市人均福利要少30多万元,在特大城市,差距甚至要达上百万元。

2009年,杨秀华把老家的父母都接到了城里住,一方面因为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另一方面她也希望父母能到城里来帮着照顾女儿。

杨秀华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因此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去做检查,每三个月还要去医院开一次降压药。在老家,杨秀华的父母已参保了新农合,到村上的卫生所或者镇上的医院看病取药还是比较方便,而且能够即时报销。

住到城市后,虽然医院多了,但看病却变得困难了。更麻烦的是成都还不能进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这就意味着在成都看病的费用不能直接报销,必须回到老家报销,同时需要住院病历复印件、费用总清单、诊断书等7样证明材料。

杨秀华计算了一下,从看病到最终报销他们花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能够异地即时结算,这个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对于打工者来说,虽然城市并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但依然不能阻挡一批又一批进城务工人员的热情。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选择进入城市打工,他们在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基础上,也在选择着他们整个的人生轨迹。

今年,杨秀华决定在成都买房。虽然到成都已经10年了,但是他们一家依然住在新二村一套50平方米的租赁房里。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父母的年龄也日渐增高,她很渴望能在成都买一套房子,有了房子就代表自己是城里人了。

为了买房,她和丈夫看了不少楼盘,她的想法是不要离开现在的生活圈。然而在房屋中介处询问了多次后,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她所待的这一生活圈在一环内,就算很一般的二手房也将近1万元一个平方米。所以她决定在北面买一个远一点的房子,这样经济压力小一点。

“我是卖菜的,又不是成都户口,能不能贷款买房?”杨秀华对这点不太清楚,于是她专门到成都市房管局去询问了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是完全和成都本地人一样贷款,而且她在成都买房,还可以将户口迁入成都。得知这些信息后杨秀华很高兴,她悄悄地说:“ 女儿以后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是成都人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杨秀华和家人看中了成都昭觉寺附近的一栋楼盘,均价8000多元一个平方米。她打算买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该买房了,买了房才有归属感。”对于不算低的还贷压力,杨秀华还是比较乐观的,趁着年轻多赚点钱,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让孩子和老人幸福。

政策和落实之间

2014年省统计局发布《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省内进城务工人员当中,举家入城的比例占到近半,随迁子女教育、城镇购房等市民待遇需求较大,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不高。

进城务工的农民对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分享劳动成果方面依然还与城市人有着显著的差别。怎样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城市与农村从形式到内容的分叉,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2014年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就2014年和2015年成都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申请时间、提交材料及审核入学等环节提出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拥有4925名随迁子女的成都市武侯区依然面临着随迁子女集中片区学位紧张、全区学位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片区也同样存在。endprint

如何解决随迁子女上学的问题,武侯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规定,当地政府必须无条件解决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入学问题,保障符合政策的随迁子女全部入学为前提,统筹安排符合政策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位。

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发展是不均衡的,除了成都以及周边的几个中心城市发展飞速外,大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缓慢而艰难。如何改变这种发展差异化带来的发展困境,2003年开始实施的城乡统筹发展不失为一次改革的探索,而其中统筹城乡中对“三农”的关注更是重点。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成都市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方案,在实施的11年里,新农合给农村的老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2013年,政府再次提高了补助,新农合人均筹资平均水平提高到340元,其中政府补助280元,个人缴费60元。可是,如何看病报销成了一个大问题,对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或者到城里生活的农村老人来讲,异地就医不能即时结算,不仅带来了不少麻烦,还让他们在身份的认知上仍然存在一丝困惑。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省异地参保人数达72.7万人,异地住院报销人次达到29万人次,异地住院医疗费用达到33.6亿元,大部分异地参保人员报销周期长、垫支压力大。

2012年12月,宜宾翠屏区思坡乡五块村凌姓村民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省人民医院成功报账获得住院补偿1371.31元,这是四川首例异地即时报结。下一步是如何扩大异地就医即时报销的面,有了经验的翠屏区准备逐步与具备条件的华西附一院、华西附二院、省肿瘤医院、省骨科医院、泸州医学院附院、省第二中医院等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开通网络即时报账。

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人社厅已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沟通协作,完成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在2014年完成异地就医省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并选择成都的一些大医院和异地就医需求迫切的市州,接入省级异地就医数据交换平台,先行解决在成都就医的刷卡结算问题,2015年全面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养老也是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从省统计局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水平调查中可见一斑。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2.5%,但主要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城镇社会保险的比例都较低。在单位上班的进城务工人员中,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单位为其购买了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不到四成。

在中国还有成千上万和杨秀华情况相似的农村人,为了生存得好一点而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里,准备扎根。他们面对的实际困难还有很多,所以必然得依靠当地政府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政府在此次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将带给城市里的农村人巨大的改变。

所有人都期待着改变的发生。(责编:李妍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务工人员户口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八类无户籍人员可登记户口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北京户口的适龄儿童也可在京享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