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 扎根基层
——《凉山日报》饱含深情记录有温度的凉山脱贫攻坚故事

2019-01-30 15:10刘昌烈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凉山日报社攻坚

刘昌烈

精言萃语

凉山,脱贫攻坚、转型跨越如火如荼,我们的记者走进火热的生活,带着真情去采访,带着温度去记录,带着高度去认识,带着厚度去写作,深入了解基层所困、所思、所想,锻造出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人。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自古就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凉山大山大水大资源,是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进入新时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凉山州的关心支持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凉山的关注和帮助前所未有,凉山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近年来,凉山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牢记党报责任和使命,紧紧围绕州委中心工作和全州发展大局,不断提升“四力”,务实开展“走基层”活动,探访广袤田野,带着泥土气息,讲述千家万户故事、书写高山江河变化、记录自治州发展进程,办出了新水平,展示了新形象,打开了新局面,彰显了新作为。系列重大报道获得中国报协和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认可,最近又荣获“全国党媒优秀扶贫报道奖”。

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重要指示讲话精神,践行“四力”,立足州情“走基层”

凉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红色土地上,铭刻着永放光辉的红色印记。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26天里,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特别是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红军,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顺利通过彝区,迅速抢占大渡河、挥军北上,为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走基层”活动中,大力宣传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民族团结的长征精神,夯实凉山脱贫攻坚的坚定底气。

凉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牵挂、亲临视察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凉山深度贫困问题,特别指出:彝族兄弟对中国革命是有重要贡献的,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彝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他说:“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十九大后离京视察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他深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拉家常、听心声。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大小凉山嘛,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对凉山寄予厚望”;2018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听取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讲道:“我看了2月10日《凉山日报》关于‘悬崖村’的报道,让人不再揪心了,我看了感到很高兴。”总书记放心,党放心,老百姓满意,是《凉山日报》的最高荣誉;2018年12月31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他说:“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我们在“走基层”活动中,大力宣传总书记的深情关怀、谆谆嘱托,把总书记的温暖送到凉山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汇聚成推动凉山脱贫攻坚、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立足凉山多民族聚居区、资源富集地区、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等特殊州情,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转型发展“第一要务”,在“走基层”活动中,围绕打造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竞相跨越的“一干多支、干支协同”发展新格局,大力宣传凉山脱贫攻坚伟大历史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凝聚起牢记使命、众志成城、追赶跨越、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

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重要指示讲话精神,践行“四力”,主题鲜明 “走基层”

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重要指示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预判宣传重点、高位精心谋划,以看作风、看产业、看基础、看村寨、看短板、看精神为主线,全媒体推出《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2018——脱贫攻坚凉山看变》大型系列报道。这组报道立足凉山实际,主题鲜明,扭住了凉山脱贫攻坚关键节点,全景式展示了凉山脱贫攻坚进程。如,村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核心,是乡村振兴的基层和基础。凉山大部分贫困群众,生活在高寒山区,居住分散,面对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生活、生产条件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推出《看村寨:筑梦奔康新家园》系列,展现凉山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成就;展现贫困群众住进新房,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风易俗推进同向发力的火热场景。再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精神力量,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十分重要,对长期处于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推出《看精神:讲述我们的脱贫故事》系列,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真实的情感,讲述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巨大转变,展现凉山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创新精神、执着精神、奋斗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合力。该组报道共刊发纸媒作品30余篇、新媒体作品20余个,并结集出版《脱贫攻坚——凉山看变》一书。

2019年2月至3月,凉山日报社全媒体同步推出《脱贫攻坚,凉山向总书记报告》大型报道。该组报道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三河村、火普村,牵挂的“悬崖村”,接见过的彝族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变化,讲述了三个村和当地村民的温暖故事,以点带面说成就,实事求是谈未来。该组稿件共刊发21篇纸媒作品、发布20余个新媒体作品,联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10篇系列报道,并结集出版《脱贫攻坚,凉山向总书记报告》一书。

同期,凉山日报社全媒体推出“新春走基层——攻克深贫堡垒,奋战转型跨越”大型报道。这次采访报道历时50余天,按照“一县一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分门别类、重点突出组织采访和写作。该组报道共推出17篇纸媒作品、20余个新媒体作品,同步发布短视频,并联合新华社客户端推出17篇系列报道。截至目前,新华社和凉山日报社全媒体的阅读量突破了1500万人次。

三、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重要指示讲话精神,践行“四力”,提高站位“走基层”

开展好“走基层”活动,首要的是提高政治站位。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站在全国大局高度“走基层”,带着责任使命“走基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版了一大批教科书式的融媒体产品,并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等扩大了影响力,提振了凉山广大干部群众精气神,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肯定。

通过“走基层”活动,遵循“接地气”的原则,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凉山日报社打造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新闻宣传队伍。在凉山日报社,社领导带队走基层、精兵强将务实走基层,已经成为常态,并将长期保持。凉山海拔落差大,从海拔305米的金沙江谷底到海拔5653米的恰朗多吉雪山,有着极其多变的自然环境。我们的记者在一天内,出发时穿单衣、抵达时穿冬衣,在采访中感悟四季变化,锻造出了直面困难、坚韧不拔的能力;凉山山高坡陡、沟深林密,在有“网红村”、先进村之称的“悬崖村”,我们的记者早上攀爬了一个来回,接到任务后,中午又再次沿着2000多级钢梯,攀爬上落差800米的村庄采访。“悬崖村”,并不是凉山最险的地方,我们的记者在更加艰险的地方,锻造出了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凉山,脱贫攻坚、转型跨越如火如荼,我们的记者走进火热的生活,带着真情去采访,带着温度去记录,带着高度去认识,带着厚度去写作,深入了解基层所困、所思、所想,锻造出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情怀。

近年来,凉山日报社长期接地气、高质量开展“走基层”活动,以创新思维、务实作风形成了一些“走基层”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比如,我们举办“乡村坝坝会”,带科技、教育、宣传进村入户,同时开展捐赠活动,既了解乡村实情,更彰显了党报为民情怀。如今,我们“走基层”队伍身影遍布凉山大地;未来,我们“走基层”活动将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凉山日报社攻坚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2019年de第一场雪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梦幻老君山
现代性语境下的再边缘——从《我的凉山兄弟》谈起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