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空危险品视角刍议旅客防疫用品的行李运输

2020-10-15 09:39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黄颖芬
民航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险品消毒液用品

□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黄颖芬/文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民航仍是疫情阴霾下国人出行的重要方式。出于关注自身健康旅途过程中防护的需求,以及物资短缺异地难以及时购置的原因,旅客携带的行李中会放入各种疫情防控用品,而其中不少涉及到危险品。鉴于危险品的高度专业性,网络上虽有简单介绍旅客携带防疫用品的注意事项,但并不专业,有的表述甚至不正确。以“航空危险品”为主题搜索,截止2020年4月中国知网上包括硕博士论文共有117篇文章,但没有一篇涉及旅客行李的安全运输。从航空危险品的专业角度进行系统梳理,便于民航从业人员,尤其与旅客密切接触的客运人员,有效识别和科学操作;同时对危险性原理较深入剖析,解决普通民众对能否带上飞机以及为何不能携带的疑问,增强正确防范和安全使用的意识。

防疫用品中危险品的行李运输操作归类

国际航协《危险品规则》(IATA- DGR)把危险品分为9大类并细分若干小项。大类顺序与危险程度无关,只是危险特性各有不同,例如第1类爆炸品不见得比第7类放射性物质来得危险。查询常见防疫用品的材料构成和成分,可以确定所含的危险物质进而明确危险性(见表1),并在此文中逐项进行详细解析。

危险品因其易燃、易爆和腐蚀等潜在危险隐患,稍有不当就会引发运输事故,一般不得由旅客或机组人员,作为交运行李或手提行李携带。部分危险品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能在客运中完全禁止作为行李带入,那么设定较严格的限制条件并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允许运输。在表2明确操作要求,并在表1已底纹标注。

表1: 常见防疫用品危险性一览

防疫用品中危险品的危险性具体解析

(一)酒精消毒液

1.浓度不同的酒精效用不同,运输许可不同

自疫情爆发,75度酒精这种常见的居家消毒用品备受民众青睐,连带着高酒精浓度的酒类都一度热销。70~75%体积浓度的酒精消杀效果最佳。若酒精浓度过高,则在细菌表面形成保护膜,酒精无法渗入难以杀死细菌。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菌体内但无法凝固蛋白质,同样也无法彻底杀死细菌。然而这样高酒精体积浓度,就不可托运或随身携带。

25~50%体积浓度的酒精常用于物理退热。用酒精擦拭皮肤,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能力,酒精挥发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在此浓度范围,虽可托运但不可随身携带。国际航协,对于酒精的体积百分含量大于24%,小于或等于70%,限定每位旅客托运数量不超过5L;对于酒精的体积百分含量小于等于24%,托运数量不受限制。但国内不少机场和航空公司普遍执行每瓶不超过500ml,个人合理使用数量的要求,2020年2月10日民航局运输司发布的指南,也是如此要求。

表2: 可以作为行李运输的防疫用品操作一览

2.酒精闪点低易燃爆,注意安全使用和运输

酒精便宜好用,然却不安全。新浪网报道,2020年2月5日合肥一位市民使用酒精喷雾消杀后进入厨房做饭,酒精燃爆被烧伤紧急送医治疗。酒精使用稍有不慎,就导致惨痛烧伤事故。凤凰资讯网就曾报道,2014年9月2日义乌一家烧烤店,服务员没有熄灭炉火而直接往燃烧的烧烤炉上倒酒精,导致下风口就餐的女孩瞬间被大火吞噬,全身80%烧伤。防疫使用酒精消毒后,必须注意通风散去酒精蒸汽后才能接触火源。

易燃液体不是液体直接燃烧,而是挥发出蒸汽分子才能燃烧。液体温度越高液体挥发越快,挥发到空气中蒸汽与氧气混合,接触火源火花闪烁时,液体最低温度叫做闪点。闪点越低,液体挥发性越好,引起火灾危险性越大。酒精闪点为13℃,极易挥发极易燃烧,打开酒精瓶或喷撒酒精,顷刻就有大量酒精蒸汽弥漫到空气中去,遇火就能迅速燃烧。酒精危险性不小,因酒文化在人类的普及,没有绝对禁止旅客和机组作为行李带入,但却限定了浓度的上限和每人所带的量。

(二)84 消毒液

1.84消毒液消杀使用中的强氧化性

1984年中国成功研制该消毒液,84消毒液故而得名84。主要消毒成分是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4.0~6.5%,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84消毒液中,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使病毒的核酸物质发生氧化作用,从而杀灭病毒。使用时务必小心倾倒,并按规定比例用水稀释。故在乘机时,也不可以作为行李运输。

2008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四通八达的社会》。当时,有编辑问我:十年之后的你,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了一下回答说:应该更好吧……

2.84消毒液与洁厕灵反应产生有毒氯气

洁厕灵一类的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的。与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就会起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色泡沫与刺激性非常强的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易挥发,中毒后,轻者可能引起咳嗽胸闷,重者呼吸困难,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名侦探柯南》的浴室密室事件,就是利用这两种生活常见物品的化学反应,达到杀人目的。

(三)其他消毒用品

表1中的消毒所用物品,除去酒精消毒液和84消毒液,都是第5类危险品,通过氧化起到杀菌消毒作用。市场上销售的双氧水,过氧化氢的浓度在3.5~25%;销售的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含量在15~20%之间;漂白粉是氢氧化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30~38%;高锰酸钾消毒片中高锰酸钾含量在85~95%。这些消毒用品,因其危险性较大,都不能托运和随身携带。

市面上还有一些产品标识不含酒精,但有可能含有3类易燃液体异丙醇,也不能作为行李运输。此外还有不少免洗洗手液,配方不尽相同,都大多含有危险物质成分,一般都不能作为行李运输。

(四)水银温度计

温度计,为何不能带入客舱?小小一支,即便有危险,危险性想必不会很糟糕?常有人不解。有资料解答,因为温度计的水银有剧毒而且极易挥发,扩散在客舱这个密闭空间的水银蒸汽被吸入人体,危害健康。此外,水银有腐蚀性,存在损害航空器内各种仪表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危害。

但其实,更为可怕的是,水银与航空器材料铝能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铝汞合金,而铝汞合金被空气的氧化为氧化铝,生成絮状堆积。在此过程中,水银没有被消耗,这种氧化反应能一直持续下去,足以让整架飞机的材料遭到致命破坏。这就是水银温度计必须放在保护盒内,而且不让随身带入客舱,避免人为打开并打碎的真正缘由所在。

(五)自加热食品

方便火锅和自热盒饭等自加热食品,因其价格不贵且使用方便,成为近年的网红产品。长江日报报道企业捐赠价值500万自热食品,让抗战一线救护人员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食物本身没有危险隐患,而加热包内含有镁粉、铁粉、生石灰,遇水后释放大量热量,温度可高达150℃甚至200℃,使用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搜狐网就曾报道,网友在家吃自热火锅的时候,把家里的1厘米厚的玻璃桌给炸了。所以非常遗憾,这款网红产品,无法放入航班乘客的行李运输,除非旅客能自行去除加热包。

(六)电动体温计和电动口罩等锂电池驱动电子仪器

1.锂电池燃爆危险性大

锂电池因体积小能量大而在生活中普遍使用,作为仪器设备等的动力驱动。锂电池高度易燃,碰撞、挤压、进水、遇热、过充和错误操作都能引发燃爆。燃爆时从冒烟到突然爆炸只有短短几秒,然后持续喷射状燃烧,喷射距离可达数米,还会形成巨大的火舌。2010年9月3日UPS航空6号货机因载运的锂电池起火坠毁,2名机组全部死亡。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2月8日,UPS航空1307航班因运输的笔记本电脑所用的锂电池起火,导致整架飞机被烧毁。因锂电池的广泛应用无法绝对禁止作为行李运输,国际航协和各国民航主管部门都明确要求,旅客不得带入160瓦时以上大功率锂电池及其设备(旅客使用的电动轮椅因人性化照顾,会酌情放宽,但航空公司在收运时会审慎操作)。

2.锂电池的分类和计量

锂电池分为2类,一类是可反复充电的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ies),通过锂电在正负极两个电极之间往返脱嵌和嵌入进行充放电;另一类是不可充电的锂金属电池(lithium metal batteries),金属锂作为电极,通过金属锂的氧化来产生电能,用完就报废。电动口罩,普遍采用可充电的锂电池;部分电子体温计,使用锂金属电子。

锂离子电池一般以功率Wh来计量,如果已知电池的标称电压(V)和标称电流(Ah),可以通过计算得到额定功率Wh= V×Ah;如果电池上标记电压(V)和电流(mAh),那么额定功率Wh= V×mAh/1000。2017下半年之后生产的充电宝,大多在出厂时就标注了功率。而其他电子仪器,还需计算。没有标注电压和电流的产品,是绝对不可作为行李运输的。

锂金属电池一般以锂的含量g来计量,如果电池上标记有电流(mAh),可以将该数据除以1000再乘以0.3,即可得到该电池锂含量的克数。

3.锂电池作为行李的操作

锂电池作为行李运输存在2种状态,一种是单独的锂电池,就是没有放在设备里,比如笔记本电脑拆下来的电池,必须手提,且每一个都单独做好防短路的保护。包括充电宝在内的备用电池,都属于前一种,必须手提。另一种就是锂电池放在设备里,比如电池装在笔记本电脑里,相当于电池的正负极已被设备卡住不可能短路,那么可以手提也可以托运,但是要求设备必须完全关闭防止意外启动。不过国内也有些机场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求旅客手提。

之所以要求旅客尽可能地手提,是因为锂电池自燃时,若发生在客舱就可尽早发现及时消除隐患。2018年2月25日,从广州飞往上海虹桥的南航CZ3539 航班,一名旅客所携带的未在使用状态的充电宝冒烟并着火,空乘人员用大量水扑灭并降温,非常专业地处理了这起事故。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曾做过实验,用水或者用哈龙灭火器扑灭后,再用大量水将锂电池降温防止复燃,这样的方法都很有效。试想,锂电池若作为托运行李在货舱自燃,发现火情和采取灭火措施的及时性就大打折扣。

防疫用品中的普通物品

医用外科口罩、医用护理口罩、N95口罩等各类口罩,各类手套和普通防护服,都不是危险品,旅客可以随身携带或托运。

这并非说明这些物品没有丝毫的毒性或燃烧性等物质,而只是还没达到危险品的标准,无需采取措施防患。国际航协《危险品规则》(IATA- DGR)把危险品,根据危险程度从大到小划分为I、II和III共3个包装等级(第7类放射性物质正好相反)。那么物质的危险程度小于III级包装,没有满足在DGR危险品清单中列明或分类的要求,就是非危险品。而有些物品因为危险物质的含量很小,危险性大大降低,没有达到标准,也是非危险品。

比如一次性医用口罩不能用高温消毒,一般通过环氧乙烷气体来完成消毒过程。这种无色带有醚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危险性为2.3(有毒气体)、次要危险性为2.1(易燃气体),是目前四大低温灭菌技术最重要的一员。因其高危险性,民航运输中禁运,客机和货机都不允许。只不过在7~14天的解析,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厂上市。也就是说,这时候医用口罩中环氧乙烷微乎其微,达到安全含量标准。

结语:

大众往往存在这样的理解偏差,认为危险品离我们很远,普通老百姓在正常生活工作中很少碰到,实则就隐匿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中。对旅客携带的防疫物品,未加判断识别,就会对民航运输造成隐患。通过对常见防疫物品和危险性质的认知,旅客可有意识地挑选携带可以运输的防护用品。航空公司客运人员对旅客携带的危险物品禁止或限制运输,可有效保障航班的安全,也就是保障广大旅客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猜你喜欢
危险品消毒液用品
Task 2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84消毒液
日化用品中防腐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葡萄籽在日化用品中的应用
可加消毒液的拖把
是谁让危险品企业埋伏居民区?
一种新型危险品液罐车安全阀
84消毒液的安全使用
泡在“消毒液”里也腐败
广东省圆满完成民兵报废危险品销毁处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