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艺术中“知”与“行”的融合

2021-11-26 12:38刘子涵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唱者器官声乐

刘子涵

一、声乐表演艺术

《礼记·乐记》中有“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样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们把感受到的事物可以通过来自于内心的音乐去传达喜、怒、哀、乐的情感。而能把内心的情感用语言、形体表达出来的最好的艺术形式当属声乐表演艺术。声乐表演艺术是众多表演形式中与观众融合度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基于技巧,而附带更多表现力和情感结合的音乐表达。

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与“表演”完美结合作为传递的载体,要求表演者不单要“知”声乐理论、声乐发展史、声乐美学、歌唱语音学等知识,还要有转换为技术训练、情感体验、艺术表达、舞台演绎等“行”的能力,才能达到反映创作者的意愿、演绎表演者心声,引起听者感情上的共鸣,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和舞台形象。

二、身体、头脑、心灵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声乐表演艺术的学习对身体素质、思维力、观察力、理解力和审美情趣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诗歌作品,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培养良好的艺术表现和交流沟通能力,才能准确的完成人物塑造和情感再现。所以声乐学习绝不是孤立的,它应当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现。那么健康的身体、智慧的头脑、敏锐的心灵感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

1、身体——精准构架人声乐器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歌唱是全身器官协调运动的过程,音符和诗词组成音乐作品需要通过人声去表现,这是其它乐器所没有的特征。这样对人声的乐器的构架就显得尤为重要,初学声乐的人通常就是用嗓子把一首歌的音符、节奏、歌词唱下来了,就完成歌唱。往往这样的歌唱都是用身体的一种自然本能反应的条件在唱,即不能唱的悦耳动听,还可能因为长期的违背其生理规律导致歌唱器官的损伤。

人声乐器跟其它乐器不一样的就是它不是一件可以购买的成型的商品,这件乐器所有的器官零件都长在人身上,而每个人的器官原件质量不一样是没有可复制性的,而这些器官同时还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如:每个人就一副声带,既要用它说话又要歌唱;一对肺叶,既要维持我们的生命的需求又是歌唱生命的源泉。这需要在了解人声乐器的工作原理基础上,根据自己身体器官的条件去获取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技术方法,对身体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器官的肌肉进行训练,从本能的自然状态、刻意的不自然状态到科学的必然状态,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不但需要调整、调整、再调整,还需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肌肉才能形成协调和记忆,让各部分器官发挥充分的作用。这个过程是制造乐器的过程,只有制造、调理、使用和爱护好人声乐器,让功能发挥到极致,才能使它唱得自如、感人的同时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头脑——准确的思考、分析、理解、观察和行动能力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头脑是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是施以行为的总指挥。在歌唱学习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告诫“多用脑、少用嗓”,在现实中能歌唱活动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往往不一定是嗓子最好的人,而是有好嗓子还有正确的思维能力的人,因而积极合理调动思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学习声乐表演的过程也是不断运用思维思考的过程,由于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概念都有抽象的特点,不能具体直观的看到其生理运动的状态,思维方式就极其重要了。如:打开喉咙歌唱这个概念,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同打开到什么样的状态,就需根据生理条件靠思维想象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了。喉咙开过大会撑,造成声音散、不集中;开过小会捏,声音出现声音发紧、挤卡的现象。正确的思维贯穿于声乐表演的始终,能使歌唱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去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在反复的实践中去感悟、去总结,理顺逻辑、发挥想象、塑造形象和协调动作等多类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效果。

3、心灵——正确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是达成目标的主导。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能运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演唱者的技巧的艺术表演跟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调控能力直接作用于技能技巧和情感的发展之中。

声乐表演是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通过歌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和反映。声音和情感是联系创作者、演唱者和观众的纽带,声乐演唱发于声动于情,需要演唱者通过情感的体验、传达和表现的方式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带来的喜、怒、哀、乐的心理变化会在人和音乐中不断交融。声乐表演与众多音乐表演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字语言——歌词,它与音乐共同构建了作品特定的情景和情感,迸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演唱者不仅需要领悟作品的歌词和音乐内涵,准确鲜明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还要注入情感体验和个性特征,将情感用于演唱之中,才能将内在的情感刺激与外在的情感刺激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意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通过动人歌声和动情的艺术表演来感染和影响欣赏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浓缩、改造和升华。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演唱者对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更好的提高演唱技术和进行艺术表演。复杂的心理活动伴随着声乐表演艺术活动的始终,往往歌唱欲望强烈时演唱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没有歌唱欲望的演唱,这就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所起到作用。积极的心理活动能支配和调动歌唱器官的参与度,没有心理上的歌唱欲望,歌唱器官的参与和协调能力不到位就没有好的歌唱效果,发自内心的歌唱时身体的各个器官才会积极的配合。因此,演唱者要善于平衡好自我心理状态,用科学的技术去协调和控制好歌唱器官,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去,才能创造符合作品需求的艺术形象。

三、声乐表演艺术中“知”是“行”的指导,“行”是“知”的践行

1、只知不行非真知,只行不知非真行。“以知吞行、以行吞知”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知”包含了认知和感知两个方面。客观认知上要具体的掌握声乐理论、声乐发展史、歌唱语音、歌剧赏析、音乐理论的相关知识;主观感知上要解决对音乐的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的问题。“行”是在“知”的指导下对身体器官、头脑、心灵的训练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具有十分强的操作性,演唱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需求应做好同步发展和分步实施,以“知”为基础指导“行”的深入;以“行”为实践促进“知”的探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因果。没有真正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可能得以在实践中去实现,知识终究会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去践行才能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目标。

2、声乐表演训练中“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的融合。演唱者在刚接受正规训练、协调各个器官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平衡,出现所谓的自然歌唱被破坏、而新的歌唱还没建立的混乱状态。这时养成一字一句、一个音符一个节奏反反复复的练习的好习惯,调节好参与歌唱的肌肉器官的力量,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懂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该说这时的“知”与“行”都简单易懂,也是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在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技能,身体器官能协调去表现歌唱技术后,演唱者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思维力就显得极其重要了,“知”需要在“行”的过程中得到更深的领悟和理解。要通过思考总结上升为经验的理论,才能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自然歌唱的最高境界。如何做到从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如、轻松、随心所欲、没有技巧痕迹的歌唱,让理论成为技术的指导,技术与演唱者交融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可通过以下训练去实现:

(一)基础训练的知行融合

1、哼鸣练习:有闭口哼鸣、开口哼鸣、开闭相结合的哼鸣三种方式,它能帮助演唱者获得气息支持力量的同时调动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参与。通常利用语音“n”或“m"结合音阶上下行进行,闭口哼鸣练习时如同闭口打哈欠时双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利用挺立的咽壁状态把声音通过鼻咽腔向额窦、鼻窦处扩展,在整个过程保持住在一个位置的声音形态。开口哼鸣即在闭口哼鸣的基础上放松的打开牙关,而开闭相结合的哼鸣是将闭口、开口哼鸣交换进行,当嘴的张开与闭拢不影响声音统一和位置的一致时才表明方法是正确的。建立一种全身协调、整体歌唱的生理机制,获得统一声区、美妙的音色、良好的音质和能强弱变化的音量。

2、“U”音训练:“u”母音对初学者建立科学的发声状态和对有一定程度的演唱者音质改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u”母音结合音阶上下行练习,双唇收拢呈撮口,口腔后部肌肉挺立,软腭上抬,喉位下放,整个口咽腔形成一条细长的发声共鸣腔体,形成竖立的声音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腔体打开的感觉,对喉头的稳定、声区统一都有着重要作用。

3、弹唇训练:双唇轻轻闭合,唇中部感觉如同叼着一朵花一样,小腹慢慢收缩,均匀流动的运用气息使双唇颤动,发出“嘟嘟”的响亮的声音形态。建立起气息均匀、喉头解放的感觉,对声音的连贯、声区的统一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二)发声训练的知行融合

1、呼吸连贯训练:连音是歌唱技巧中运用的最多的技巧,连贯的旋律线条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要做到保持好气流,有控制的根据乐句需求使用气息的多少,就不能不谈横膈膜和小腹的控制。横膈膜在不歌唱时是放松的,在歌唱时由于肺部全部参与形成胸廓往外打开,作为歌唱支撑的主要力量横膈膜、腰部及脊梁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越往高音走气越深,为了支撑声音呼出气息的力度就需加强,小腹必然会处于一种绷紧状态,这样的状态使它形成一个支持点去减缓横膈膜的支撑力。因而高音区、短乐句、弱处理的时候,所需要的气息流量相对比较小,小腹的支撑力大。低音区、长乐句、强处理的时候,所需要的气息流量相对比较大,小腹的支撑力较小。这样的状态可以通过腰腹部肌肉的运动看到其运动的方向和力度的变化,使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气和最节省的呼吸获得流畅、自如、优美的声音。

2、打开喉咙训练:打开喉咙既能扩大基音又能美化声音,吸气时上腭的最后一颗大牙都向上提,以便于“拉开牙关节”,这时会厌产生自然挺立的力量,咽腔随之打开、内绷,可以帮助演唱者建立畅通的声音通道。可以通过哼鸣的方法进行练习,始终保持“吸”的状态可以减缓颈部、舌根肌肉的紧张度,形成稳定的喉头意识,获取声音连贯、均匀、色彩动人、有较强的穿透力。

3、整体共鸣训练:整体共鸣就是要调动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包含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全部参与。由于口腔四周肌肉能根据活动的情况改变其形状,容量的大小也随之变化稳定性较差,口腔共鸣被称为“可调节共鸣腔”。所以在训练时要注重咽上部硬软腭空间调试、喉位的协调配合、舌位的调节力与基音的振动力的平衡度,对于良好的咬字吐字显得尤其重要。而头部及胸部的各腔体骨架较多、相对固定,不能随活动情况改变其形状,因此又称为“不可调节共鸣腔体”。头腔是获得良好声音的重要因素,歌唱的时候获得高位置产生的感受因每个人的生理构造而不同,充分的面罩共鸣能使声音更明亮、更具有穿透力、增加歌唱的持久力。利用生活中人在微笑的时候的状态去寻找声音进入头腔的方法,这时的声音位置是很高的,出来的声音也是明亮、自然的。胸腔共鸣是基本共鸣,它是低声区歌唱发声的基础,也是中低高声区过度的桥梁,训练时主张以吸气的方式打开胸腔,使两肋充分张开形成支持力,而非强制撑开,运用“lu、mu”等母音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进行训练。只的比例大小,有掌握好三大共鸣腔在各个声区的比例大小,每部分共鸣腔内都形成其应有的符合歌唱的空间,空气振动频率又与声带的振动频率一致时,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共鸣的作用,达到歌唱时扩大音量、美化音色、富有穿透力和致远的力量。

4、咬字吐字训练: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强调:“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罗西尼:没有语言的歌唱,不如乐器好听;卡契尼:歌词为先,音乐、节奏次之,声音在后。由此可见不论演唱中外文作品,都必须掌握语言发音方法,我们常常听到“说得好就唱的好”的说法,其实这里的“说”并不是指日常的自然说话状态,而是通过音乐化的语言,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的发音上,因为元音有利于歌唱,除生活中说话时运用的口腔外,还要加上口腔后部的喉咽腔与整个能带动的腔体来完成。根据辅音加入唇、齿、舌的力量进行咬字,用平稳的气息、结合共鸣先说后唱,有利于演唱者清晰准确地吐字咬字,还有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语言的情感基调,以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容。

结 语

声乐表演艺术反对“只知不行、只行不知”,“知”要随进步不断拓宽视野,丰富头脑,增强分析与思考的能力。“行”要跟上声乐技术的发展步伐,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中提取科学恰当的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做到对“知”与“行”的稳中求进的同时,有所继承、有所扬弃、不断更新、不断拓展。■

猜你喜欢
演唱者器官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类器官
ORGANIZED GIVING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