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演唱中正确理解歌词内涵并准确表达情感的方法

2021-11-26 12:38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唱者声乐李白

孙 林

好的歌声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声乐演唱者要做到在歌声中传达情感,歌为心声,感动自己,感动听众,仅仅有好的演唱技术是不够的。声乐演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情境中歌唱,自己身临其境,听众才有可能被带入歌曲的情境中。要在情境中歌唱,首先需要对歌词的内涵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表达什么。把这些都研究通透了,才有可能准确的还原歌曲的意境,演绎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这是声乐演唱的重中之重。那么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托时代背景、人类文化发展了解歌曲的创作情境

现在有很多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古词新唱,大加演绎,让人耳目一新,却脱离了古人本意。中国几千年朝代更迭,各民族逐鹿中原融合发展,使我国的文化发展、语言文字发音、民族精神追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都增加了理解古诗词的难度。只有正确分析并理解歌词的内涵,用心推敲那时那刻创作者的情绪,才有可能尽量准确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中外皆知的名作《静夜思》。这首古诗朗朗上口,几近于白话,似乎不需要深刻思考探究,就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李白坐在床上,看到银色的月光如霜一样在房间里洒落一地,于是望月思乡。在李白的时代,月光可以透过窗户在室内洒落一地吗?李白究竟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赏月的呢?这就首先需要考察我国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中唐代的建筑和家具的特点。

(一)诗中描述的时代场景——唐代窗户的特点分析

人类文化包含了人们的审美、精神追求、政治、宗教信仰等,这些都在体现在文学、建筑、家具、生活方式等方面。家具,窗户、床、建筑规制的演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缩影。

最早的窗户是用来采光和透气的。在没有“窗户纸”的时代,窗户就是一块不透明的木板挂在墙上。每当需要通风和透光的时候就撑起木板,这就是木板窗,是用小木棍撑起来由下向上开,不是现在的两扇左右开。这种开窗的方式是古人最常用的,唐代也有。显然这种窗户关着是看不到月光的。即使打开,月光也只能是洒落窗外,不可能洒落床前的。

唐代最盛行的是直棂窗,直棂窗类似于木栅栏模式,在窗框内竖排几根木板条,不能开关。可以挂帘,或框格间糊纸、薄纱,或镶嵌磨平的贝壳,既能挡风雨又能采光至半透明状。白居易住宅中的“幕窗用纸”,就是这种直棂窗。可以开启的直棂窗工艺较为复杂,可能只在皇宫中才有采用,普通庶民用不起也做不了。

唐代建筑的门窗都很小,按当时的礼仪制度要求,室内采光不可过于明亮。因此一般庶民的窗户很小,主要只解决通风换气即可。《淮南子说山训》说:“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可见古代的窗很小,不到户(门)的十分之一。

再考察当时的建筑营造法式规定:窗棂木宽二寸,厚七分,两根窗棂间隔一寸。这样制作的直棂窗的透光率只有窗户面积的三分之一,即使不贴窗纸采光已经非常差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在李白的时代,在室内只能看到从糊窗纸上投射进来的很朦胧的月光,而且是是黑白相间的,像栅栏般的月光。“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感觉,在当时室内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只有在空旷的室外,才有可能找得到那种“疑似地上霜”的感觉。那么既然是在室外,他还能坐在床上赏月吗?显然不可能。床前明月光,此“床”非彼“床”。

(二)诗中描述的时代场景——唐代的床的特点分析

家具是人类开展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器具。几千年来,家具的设计与建筑的风格形式同步。家具设计的风格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变迁,既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文化的缩影。从古至今,我国人民的起居方式可以分为“席地坐”和“垂足坐”两个时期。我们的家具就是跟随起居方式发展变化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中原汉民族因为服饰和礼仪观念限制,长期采用跪坐的方式,家里都是铺席子,人们席地而坐,所以都是使用低矮家具。睡觉也都是睡在地上的,和今天的地铺差不多。在唐代以前供人们休息使用的只有榻,没有现代意义的椅子,更没有现代意义的床。

西北少数游牧民族在东汉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带来了很方便的坐具马床,也就是马扎,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代游牧民族在马上捆扎携带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样子和功能跟现在的小板凳相似,但可坐的面不是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绳或类似物,两边腿可以合起来,方便携带。因为是胡人带过来的,所以叫胡床,简称床。于是中原的人们开始垂足而坐,起居舒适度显著提升。这也导致了中原长期以来跪坐的礼仪观念发生变化,家具由矮向高发展,品种和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达了顶峰,两种起居方式进入交替阶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家具用材非常广泛,家具的品种和样式大大增加,家具的功能开始分类,坐具和卧具开始根据使用功能进一步分开。

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睡觉基本都是榻,榻的高度比较低,三边有木栏围住,一边开口方便上下。和榻榻米的意思接近。因此唐代的卧具依旧不是现代意义的卧具——睡觉的床。那么,唐代的李白所说的床究竟是什么?

李白所说的“床”其实就是马床,也就是胡床。方便人们垂足而坐,功能类似现在的行军椅。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所谓“第一把交椅”,正是马扎在使用过程中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而来的。现如今的部队、中学大学军训,小马扎仍是必配物资。

唐代还有很多关于“床”的诗句,通过考证就可以知道都是指的马扎。比如李白的《长干行二首》“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床也是指马扎。综上所述,这首《静夜思》描述的场景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夜里,李白在马扎上看到一地如霜的月光。

二、依托创作者的生平和境遇了解歌曲的创作情绪

声乐演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尽可能做到真实、真事,真感情。这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境况,还原当时作者所处的场景。只有反复推敲歌词,准确的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绪,才能通过内心视象在心里描绘演唱情境,在情境中歌唱,唱出真感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四处游历,结交名人高人,有报效国家之心却并不想入仕为官。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朗朗上口。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江苏扬州,秋病卧扬州旅社。

二十七岁才结婚娶妻的李白,此刻为大龄单身男青年。四处游历,游山玩水,病卧他乡扬州,身边无亲无友,无人照料。恰逢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病中的李白在这个月明星稀、万物静寂的夜晚,仰望天空上的皎洁皓月,病中惆怅,思乡之情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静夜思》。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李白病中客居他乡,一个病中难以入眠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孤单的坐在马扎上,看到一地银白的月色如霜。在特定的环境和情绪中诗人产生了视觉错觉和瞬间的思索。“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精炼的表达了作者的视觉错觉和思索,生动的描绘出了秋夜里月光的清亮,以至于让人产生错觉,仿佛是庭院洒落了厚厚的霜。“霜”字还描述出了秋夜的寒冷,烘托出诗人在萧瑟的秋季飘泊他乡,无亲无友的孤凄之情。

诗的后两句,通过对动作神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望”字是“疑”字的动作延续,为了解惑,诗人抬头凝望月亮。中国人眷恋故土,走到哪里都是月是故乡明,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和回忆之中。故乡的父母亲朋,街边小巷、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如烟往事……无一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深刻的表达出作者浓重的惆怅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画面生动,余韵悠长。

三、依托内心视象在声乐演唱中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

声乐演唱者要做到在歌声中传达情感,仅仅有完美的演唱技术和优美的音色是不够的,好的歌唱必须是歌为心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才可能感动听众。歌曲情境和情感的分析就是为演唱时准确的传达情感做铺垫的。声乐演唱者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同时要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想象、联想、内心视象是声乐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时必不可少的。

声乐演唱者要以歌词为依据进行二度创作,因为歌词的篇幅有限,创作者很难把生活场景的细节全部描绘出来,只能在歌词的字里行间中进行最简明扼要的说明。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对创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当时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创作者的生平和那时那刻的境遇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只有细致的推敲歌词,推敲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的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找准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才能在演唱时更好的投入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唱出韵味来。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创作过程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声乐演唱者就是演员,在台上演唱就相当于演戏,要灵魂附体才可以真实生动的把角色演好唱好。在演唱中通过想象、联想和回忆把生活里的各种素材融为一体,通过我们的内心视觉看到我们正在想的人物、情景等,这在演员常用的术语里叫“内心视象”,简称“视象”。当内心视象从想象中涌现出来之后,演唱者就拥有了一个可以“观看”的虚拟而真实的演唱情境,这就可以激起演唱者相应的感受体验,进而激发演唱情绪。

很多歌曲都带有一定的情境描绘,不同的歌曲情境包含着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景物等。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首先通过自己的内心视觉在头脑中描绘出这首歌曲的特定视象,想象出创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生活、处于什么境况,“看到”歌词中规定的情境。歌曲的情境清楚了,内心视象就清晰了,演唱者的情绪和情感就会被内心视象激发出来。这样,演唱者就能唱出自己的情感,进而给听众描绘视象,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内心视象在声乐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是通过想象而见到的“物质世界”,是演唱者在创作想象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这些东西都变成自己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可感的东西,因此它比情绪记忆、感情体验更贴近歌曲一些,更容易在演唱中真实的展现出来。声乐演唱者在准备演唱时积极的开展创作想象,用内心视象来丰富、拓展歌词的不足,使歌曲内容更丰满,就能够按照生活的规律真实自如的在规定情境中演唱。这样,歌曲就可以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变得真实生动起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走进歌曲,最终激发观众的共鸣唱到观众的心里去。

《静夜思》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两句歌词规定了这首歌曲事件产生的特定情境:一个天气非常晴好的月夜,一地月光如水如霜。

在这首诗歌中,声乐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一定都是围绕着宁静的月圆之夜的场景,倍加思亲的情绪来演绎的。结合创作时间、地点、人物的特殊境况刻画这个特定的内心视象,准确的进行情绪体验,准确的表达创作者那时那刻的思想感情和歌曲内涵。

因此,这首《静夜思》表达的就是:李白身在异乡扬州旅社的房间,纸糊的小窗子采光很差,室内光线昏暗使人萎靡不振,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活动,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所以李白走到室外透气,坐在马札上吹风。恰逢旧历九月十五左右,月光清亮如霜洒落一地,抬头看到天上一轮皎洁明月,病中忧思,思乡之情喷涌而出,望月感怀。

结 语

歌唱是听觉的艺术,歌曲的魅力和艺术生命力最终要通过声乐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来展现完成。情境与情绪是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情绪的梳理,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塑造内心视象,才能在演唱中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演唱古诗词能够更好的加强演唱者自身的修养,从雅的古诗中陶冶情操,追求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在这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时代,让诗歌展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每一个声乐演唱者的责任。■

猜你喜欢
演唱者声乐李白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