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乐经典,奏响国乐之魂
——从呼唤民族心灵之声的《国乐大典》说起

2021-11-26 12:38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乐乐手民乐

崔 琦

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方面,音乐市场经济持续低迷,曾经享誉全球的古典音乐经纪公司——哥伦比亚艺术家经纪公司宣布破产,消息一经传出不禁令业界人士所震惊。国内方面,据2020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显示,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仅为6.1%,受整体经济环境和相关产业的影响,整个音乐市场增速明显下滑,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刚刚复苏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更是举步维艰。与此同时,随着近期广东卫视《国乐大典》综艺节目的持续热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国乐手对于“中国国乐”独具一格的艺术表演风格与能力,也让国人重新燃起了对于国乐艺术的热忱之心。

一、国乐“新活力”

国乐也被称为“中国民族器乐”,国乐在宋代以前被视为宫廷音乐、贵族音乐的象征,宋代之后随着民间音乐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民乐”也被视为国乐,而现在我们常提到的“国乐”是指中国传统音乐的统称。而在过去,大众很少真正去关注“国乐”文化。毫不夸张的说,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民族器乐在社会中只能作为一种婚丧嫁娶的“仪式工具”,大众从未真正意义上去了解、欣赏过民族器乐作为国之器乐的独到之处。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已经越来越迫切的希望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呈现形式,以达到精神领域的不断满足与提升。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恰恰符合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需求,在近期《国乐大典》节目的持续热播中,他们不仅为观众呈现出绚烂夺目的竞演舞台,而且重燃新一代国乐手对于中国传统乐器、传统音乐创作的热情,为国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节目中通过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考验乐手对经典曲目的理解能力与在演绎中的表达能力,从而牵引出民族乐器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与艺术价值。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年轻国乐手不仅将流行曲风、现代音乐制作手法与传统民乐深度嫁接,用年轻人的视野来诠释新国乐,让古老的乐器也可以奏出不老的音符,而且还推动了整个节目中观众对于新国乐的认可。例如,在第一期中来自北京的琵琶乐手李星星创意十足,将摇滚的音乐风格加入《十面埋伏》的琵琶古曲之中,新颖的编曲形式以及站着弹琵琶的独特台风都赋予其极强的舞台感染力。而在节目中,也不乏可以看到一些执着于传承的“新活力”。比如,就读于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吴昱忻就进行了一段精彩的低音革胡表演。由于低音乐器一直是中国民族乐团的薄弱环节,在二胡、琵琶能够充分展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低音群却在慢慢使用西洋乐器,革胡也渐渐被淘汰。但吴昱忻却对革胡进行复原,并融入了在西方就学时所收获的音乐理念。让革胡重回人们的视野,为国乐乐器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观众又一次多维度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不管是琵琶摇滚、二胡拉丁、还是竹笛流行乐等,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都洋溢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和天马行空创意与想法,同时这些热爱民乐的国乐手们在节目中所展现的真实性格,也获得了大量的年轻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更是激活了年轻粉丝们对于民乐的关注与热爱,在粉丝效应中让传统民乐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新一代国乐手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也为国乐演绎注入了新的可能性。

二、国乐“新格局”

国乐在近代历史中,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蓬勃期。那时的民间艺术社团,更多的是“民乐爱好者”自发组团,比如大同乐会、天韵社等都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形式传播国乐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国乐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从“传统产业”到如今“音乐娱乐产业”的定位转型、从“自娱自乐”到如今“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转型,从“线下演出”到如今“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转型。可以说国乐在内、外各层面都做出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音乐娱乐产业,为国乐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第三季《国乐大典》中,其独特的形式、创新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打通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点燃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经典音乐的热情,增强了观众普遍的文化自信。节目中以民乐为载体,通过音乐竞演,探索和呈现国乐新的表达形式,打破了之前大众对于国乐的认识。在保留国乐、民族器乐特色的同时,节目在赛制、环节、舞美、语态等方面都引入新理念。节目不仅展示了国乐手台上光彩夺目的一面,而且全程记录国乐手排练、选曲、组队、探讨舞台创意、碰撞音乐细节等舞台下不为人知的一面,通过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与节目话题性制造,使大众在观看节目时更加期待节目后续的发展以及获得更多的流量关注。

在节目外,《国乐大典》认识到了“文化综艺综合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拍摄素材和融媒手段,在新媒体平台推出记录乐手成长的《国乐日记》,呈现出64位乐手音乐路上的共同成长,让节目成为新一代国乐手的“音乐创造营”,并策划出每日直播、线下演出、培训等一系列IP化运作的推广方式,从而发挥国乐偶像的带动效应。从节目整体效果可以看出,在与各种形式、文化融合下的“新民乐”不仅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刷新了大众对于民乐的固化思维,更容易培养观众对于民乐表演的好感度,让观众产生在文化上共情的心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些音乐综艺节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并没有单纯用传统民乐来演奏流行音乐取巧,讨好观众,而是激励新一代音乐人去尝试发掘传统与潮流之间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民乐年轻化的表现形式,让民乐的创新表演更具有生命力。《国乐大典》节目的这种尝试,无疑对于帮助年轻人建立独特的音乐语言,推进民乐的传承与发展,颇具探索意义和价值,为国乐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三、国乐“正青春”

国乐作为中国音乐的“根”与“魂”,在《国乐大典》这方舞台上显示出了国乐“正青春”的样貌。新一代国乐手都是“青春”的代表,我认为除了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学习、模仿以外,新一代国乐手的音乐演奏就应该反映当下的所思所想,使音乐成为服务于现代社会的一种音乐语言。虽然《国乐大典》对于“国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但通过这档“音乐综艺类”节目,也反映出目前国乐“正青春”所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

首先,当今的国乐音乐创作尤为重要。音乐被现代人视为更新迭代的“快销产品”,以及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欣赏普遍存在“西式化”的氛围之中,流行、说唱、嘻哈等音乐类型成为大众主流。而国乐一直以来都受到作品匮乏、陈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以古筝器乐为例,市场上的古筝音乐考级教材曲目从初到高级,几乎都是20年前的音乐作品,无疑这些乐曲对于孩子和爱好者都是枯燥乏味的,这会使他们丧失对于民族音乐的喜爱兴趣。再来看学院派中,古筝经常会演奏一些“无调性”的“顶级乐曲”这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却是难以理解的音乐风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多年以来,在音乐教学中总是强调与国际接轨,却忽视对于自己本民族音乐的创作。致使人们开始对学传统不感兴趣,甚至有人提出“学传统没有用”的论调。导致传统音乐创作的路越走越窄,民乐音乐会演出听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作曲家们也常常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他们不懂现代音乐!”可是他们却忽略了,音乐是写给大众听的,一切音乐艺术形式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人民大众的音乐艺术也是国家发展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因此如何让传统音乐的作品、内容形式能够满足、符合大众的喜爱与需求是我们目前需要不断探索、思考的方向。这不仅需要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宏观政策支持,扩大开展民族乐团,积极创建新型的音乐创作部门,还需要让作曲家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去检验其音乐作品是否优秀,让乐团成为造就“新民乐”的重要平台,让更多喜爱国乐的人广泛的参与到国乐文化中。

其次,国乐未来的传播、推广方式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反思与自省。近几年“音乐综艺类”节目层出不穷,从最初的《中国好声音》到近期《乐队的夏天》,同属性类型节目之间也蕴藏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热播的节目不过几年就会被这个市场所淘汰,观众也更加注重娱乐节目中潜在的服务体验,比如明星插播广告的商品代言,是否可以直接通过视频APP找到购买链接,以及观众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社交服务平台,是否能够直接获取到更多相关节目、花絮视频提醒等服务,这些都是考察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细节之处,再有赞助商的选择也是“音乐综艺类”节目是否受关注的重要影响因素,节目与赞助商可以说是一种“捆绑式营销”的关系,例如提到“好声音”大众就会想到“好凉茶·王老吉”,像这样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也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思考、借鉴,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挖掘节目中可能会带来的品牌效益与经济效益。

再者,作为新一代音乐艺术管理人才也需要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充分发挥其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国乐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以下为本人结合自身经验与理论得出的几点总结: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艺术管理者,首先需要了解服务不同维度的受众所面临的需求,亦可以分为受众、艺术家、利益相关者三个维度,从受众情感需求角度而言,我们除了需要通过高科技技术平台,让受众感受到沉浸式体验之外,更需要建立艺术家及作品与受众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文化上的共情。让受众能够更好的体会艺术家想真正表达的“国乐精神”从艺术家发展需求而言,我们需要具有一双慧眼识人的能力,在挖掘全能型音乐人才的同时,更加要激励他们,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为他们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挥的舞台。从利益相关者市场效益需求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更加灵活运用资源,可以优先推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乐文化,再其发挥效益的同时也要带动其他民乐文化事业。其次,我们也需要树立创新管理团队的意识,组织要从机械式结构转向有机式机构,例如,要将公司平台化、平台合伙化、员工创业化、运营轻资产化、组织“阿米巴化”的新管理模式。再者,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也要更加贴近于普通大众的需求。例如,以女性群体居多的古筝、古琴传统音乐行业,我们可以通过“真善美”的理念,打造一些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品,同时营造多产业链同步发展,相信在“后疫情时代”的助推下,将为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青春活力。

在未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入数字化音乐时代是大势所趋,更是势在必行。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音乐产业最为重要的一环,但许多传统音乐行业、企业仍无法有效地运用分享信息,并从中获取竞争优势,而是多以自身“多年经验”自诩在有限的竞争资源中做出“得过且过”的决策规划,我认为有效了解、掌握互联网数字化管理运营的相关理论,是助推传统音乐产业新形式的突破点。其次,在疫情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传统音乐产业还在苦苦挣扎于线下演出无法排期的困境之中,我则认为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演出模式之中,而要勇于“育新机,开新局”紧跟虚拟科技前沿,更多的学习与流媒体演出营销相关知识。基于此,传统文化组织不仅能够根据用户属性定制个性化体验服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定制高度个性化的音乐演出推荐服务,从而创造更多额外的收入来源。

结 语

综上所述,国乐能够延绵几千年,就说明它具备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在什么时代,国乐都是能够代表中国人的一种声音。国乐振兴之路道阻且长,在“国乐正青春”的思路延展下,如何让民族音乐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是我们在未来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话题。这不仅需要我们挖掘国乐自身的潜力,更需要我们这一代音乐艺术管理者拥有不断去挑战极限的精神,不断去提升底层战略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艺术市场发展的深刻理解,要做到以音乐为核心,以艺术为本质的思维理念,要充分发挥以管理为基础,以行销为手段的运营模式,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核心理念,要在未来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发展的音乐艺术管理创新人才。只有为国乐注入“新气象”“新能量”,才能使国乐在未来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国乐乐手民乐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草原风 中华情 内蒙古民乐新作品音乐会
民乐国祥
论民乐合奏中指挥对乐手的纵向听觉培养
舞台迷宫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地铁中的乐手
我,民乐高手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