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传承、精神的升华”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第22首赋格曲分析

2021-11-26 12:38赵文臻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赋格序曲声部

赵文臻

一、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的整体布局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直接继承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复调音乐形式。在《24首序曲与赋格》中,第1首序曲与赋格为C调,第2首序曲与赋格为a调,第3首序曲与赋格为一个升号,以此类推,第14首序曲与赋格转为六个降号,最终的第24首序曲与赋格循环至一个降号,以主音的五度循环为整部曲集的设计框架,其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相较而言,不仅更多的注入了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深刻的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还人性化的描写了广阔社会生活场景,被誉为“20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整部作品在调式、调性运用方面,大胆引入民间音乐音调和现代音乐语言,突破欧洲传统大小调体系下的和声框架,弱化功能性的同时突出了色彩性,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创作特征。

二、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第22首赋格曲分析

(一)主题分析

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第22首赋格曲是一首四声部单主题赋格。赋格的主题是g小调,其中包含三个动机材料:第1小节是动机a,特点是级进的均分八分音符后接上方六度跳进;第2小节是动机b,特点是延留音及下行2度级进的四分音符;第3至5小节的是动机c,特点是带“-”(定音记号)的三小节固定音型。整首赋格均基于这三种音调和节奏材料。

(二)结构分析

第22首赋格曲可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结束部三个部分。

在呈示部(第1-29小节)中,主题分别从第三、一、四、三这四个声部依次分别陈述,其调性为g-d-g-d的纯五度关系。主题的对位均为自由对题。g小调主题首次出现在第三声部,随后在第一声部进行纯正答题(第6-10小节),同时在第三声部伴随着自由对题,对题的材料由主题的材料b和a构成。连接句开始于11小节,由新的附点音型及主题材料来写作,且贯穿上方二度模进的特点。第15小节,主题回到主调以原型方式出现在第四声部,上方第一、二声部同时进行自由对题,对题中包含了由主题动机a、b材料构成的隐伏声部。第20小节,四个声部第一次纵向的同时出现,自由对题在第三声部,第四、一、二声部进入。呈示部中主题的三种材料构成的多个声部的织体形态、跳进特性及其强弱力度,均贯穿在整首赋格的主要部分及其从属结构中。

在展开部(第30-53小节)中,赋格主题的展开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由连接句分隔,且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及新的发展手法。第一阶段(第30-39小节),主题出现在第四声部,bB大调。第二声部(第31小节)出现了对主题开头1.5小节的原样模仿,同头异尾,其后的两个小节更具有对题气质,所以将其称之为“与主题同头异尾的模仿性对题声部”。第一声部(第32小节)出现自由对题,材料依然来自主题的动机a。展开部的纯正答题出现在第35小节处的第三声部,F大调,同时在第一声部进行自由对题,材料来自主题动机a+c的综合变形。在第35小节的第三拍,第二声部以主题动机b材料——延留音的形态进入,同时模仿性对题声部进入,可谓与展开部的第一次模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第一阶段结束。第40小节,模进形态的三声部连接句进入(第40-43小节),结束部的连接句依旧是呈示部连接句的纵向展开,声部数量加一,且主干织体由呈示部的第一声部移至展开部的第四声部,声部内容未做太大的改变,可以清晰辨别。第二阶段(第44-53小节),主题在第一声部进入,bE大调。后一小节的模仿(第45小节)在第四声部进入,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不再延续同头异尾的模仿二声部对比,而是写作成为相对纯粹的二声部模仿,同时的自由对题在第二声部进入。第二阶段的答题出现在第一声部(第49小节),bA大调,同时第二声部自由对题及第四声部带主题材料a扩展的对题声部进入,在后一小节(第50小节),依然是同头异尾的模仿性对题声部进入,直至53小节,展开部结束。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对题声部依次在第三、二、四声部均有由主题动机a材料构成的音型化模仿,使得这一阶段的音响层次鲜明且模仿形态突出。间插段(54-62小节)由四个声部共同陈述,在第一、四声部延续了前面连接句中的骨干形态,第60小节第一声部出现了假再现,虽然是八分音符的均分,但由于模进、大跳的连接,加上力度方面的强调,使得这次展开部主题上方三度的移位足以使人印象深刻。

结束部(第63-93小节)并不是呈示部的完整再现,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非主调的主题陈述阶段(第63-75小节),主题在第一声部进入,b小调,同时,对题依据呈示部音高关系在第二声部进入。答题在68小节于第三声部进入,E大调,同时在上方的一、二声部伴随着两条自由对题,答题阶段在长度上有所扩展,由原来的5小节结构,扩展至8小节结构。第二阶段是密接和应(第76-87小节),主题出现在第四声部,g小调,创作技术中有扩展因素,横向拉伸主题线条,随后78-87小节,共有6次主题的原型在各声部中依次以模仿形式进入,这种写作方式带来了紧张、密集的音响效果。第三阶段是对主题的重复及模仿(第88-93小节),主题出现在第四声部,C大调,在其后的两小节(第89、90小节)依次在第二、一两个声部进入了与主题同头异尾的模仿性对题,随后在第三声部进入了两次对出题动机材料a的模进来强调主题的特性,第93小节结束部结束。其后的间插段(第94-103小节)依然运用之前连接句与间插段的特色材料——“附点音型”来进行写作,以便保持整首作品风格与织体的统一,用更加符合听觉习惯的手法在不同结构之间进行过渡。

尾声部分(第104-128小节)依然使用了主题动机的三种材料来作为写作基础,各声部之间的复调陈述手法也与之前十分近似,但作者利用精妙的节奏与音高的安排表达出了尾声的音乐状态,除此以外,还加入了延续了6个小节(第114-119小节)的属持续音来强调本首作品的终止性。

三、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第22首赋格曲的分析总结

在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一生中,这一部极其重要的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可以看作是肖斯塔科维奇对巴赫的致敬之作,创作时间为1950年10月至1951年2月,这部钢琴套曲是20世纪以来众多复调音乐作品中对巴赫复调音乐继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完整套曲曲集之一,是赋格创作领域中继承与创新高度融合的典范,可以成功并完美的呈现出对复调音乐最高级别的追求。整部钢琴套曲《24首序曲与赋格》体现出了肖斯塔科维奇对于复调音乐体系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现出了肖斯塔科维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复调音乐以他的理解和方式进行了精神的升华,做到了技术运用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诠释。

在整部作品的第22首赋格曲中,肖斯塔科维奇将新的乐思融入到赋格曲这一传统而严谨的音乐体裁之中,使之具有了一种新时代的精神,其音乐形象生动而真实,富有人们内心情感的微妙体现,并且可以从这些音乐形象中看到来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文化和民俗文化。

四、“技术的传承、精神的升华”——关于赋格曲的创作与思考

(一)关于赋格曲的创作

虽然对位法这种作曲技术发展得很早,但是它的巅峰形式——赋格,确是众多的音乐形式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即便是在主调音乐盛行的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晚期所创作的十六首足以代表西方音乐文明的弦乐四重奏,几乎都可见到赋格的形式;莫扎特创作晚期的《Jupiter C-Major》(No.41,K551)第四乐章中也巧妙的运用的赋格形式;还有一些演奏家们以练习巴赫的赋格来来达到技艺精进的目的,这种实例很多,这些伟大的作曲家们及演奏家们对赋格形式的钟情可见赋格形式的深刻及永恒。

对于赋格这种音乐形式或作品体裁而言,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依然变得很少见了,纠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复调音乐犹如前几个音乐时期一样并不是很受人们的重视,因为它们或许不大符合这个时代的大众审美,因为此时的大众审美还是依然的更加偏向主调音乐的,再加上“快餐式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得包括音乐在内的各个领域均丧失了太多的“仪式感”及深层次文化、思想的探寻;其二,赋格是复调音乐技术的最高体现,其创作的技术难度大、声部层次丰富、音乐逻辑缜密,在以主调音乐创作为主体的今天,能够进行赋格音乐创作的创作者并不在多数,这种技术门槛是客观存在的,此谓“技术的传承”。其三,个人认为比“技术的传承”更难以做到的是赋格音乐创作中“精神的升华”,技术是将多条旋律线有机的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其协和、统一,但其是否能做到艺术诠释方面的深层次表达、是否能做到听者感受的完美升华,这个的确是很困难的。

(二)关于赋格曲在当今音乐创作中的几点思考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流派众多且风格极具多元化的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复调音乐的创作维度与对位之技术手法依然成为了音乐表现中非常重要的逻辑基础,复调体现出音乐的一种凝聚力,这种并不单纯的、有一些“复古”的音乐形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复兴阶段。然而,在面对20世纪这流派众多且风格极具多元化的现代音乐创作潮流中,是否能够从中探寻某种带有普遍性和有规律可行的组织逻辑及其对位技术而言,无疑是需要探究的关键问题。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转变创作思想。专业的音乐创作者要拓宽音乐的创作思路,发散音乐表达形式,不要以唯主调音乐、唯市场音乐进行创作,要偏向于复调音乐的形式进行创作构思。其二,深入学习。专业的音乐创作者要深入研究复调音乐技术,除了传统的复调音乐体系之外,还要较为全面的了解新的(二十世纪以后)复调音乐技术,如“十二音对位”、“多调性、节拍的对位”及“线性对位”等,尽量做到技术方面的与时俱进。其三,重视复调技术运用,即便是在主调音乐创作中,依然可以在局部运用多种复调技术,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四,重视赋格曲的创作。赋格曲是复调音乐技术的最高体现,其创作的技术难度大、声部层次极为丰富、音乐逻辑缜密,善于对比与强调,这类音乐形式不仅可以表达相对简明的音乐形象,还能够容纳巨大的、辩证统一及深邃的艺术思想。最后,注重复调音乐或赋格曲的艺术表达。争取在这类形式音乐的创作中,加强艺术诠释方面的深层次表达的思考,努力做到聆听感受的升华体验,因为音乐毕竟是听觉的艺术,这个因素在各个时期、各类形式中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有所考虑才对。以上几点是本人不成熟的思考,还请各位同仁多指教。复兴的本质即为创新,20世纪音乐创作的多元化会给复调音乐带来众多展示舞台,希望“技术的传承、精神的升华”也会持续的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赋格序曲声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性感序曲
雷哈《36首赋格》的创作风格与创新性研究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P大开学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