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Op.142 No.3)

2021-11-26 12:38刘雪琦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声大调舒伯特

刘雪琦

引 言

浪漫主义初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音乐创作方面也紧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更加追求自我内心世界的表现以及个人情怀的抒发。于是,抒情性极强的钢琴小品得到了迅速推广,即兴曲便是其中的一种。即兴曲(Impromptu)的本意是“无准备的、一时的冲动”,但其实恰恰相反,即兴曲都是作曲家们深思熟虑、独具匠心的产物,创作过程中可能会赋予作品突发奇想的即兴特点,但绝不会毫无章法地进行创作,之所以称之为“即兴”,主要是由于其形式不拘一格,音乐也更具有主观性,更是因为作品表达的都是作曲家们情之所至而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舒伯特本人内心非常温柔细腻,具有幻想抒情的诗人气质。他善于写如歌的旋律,所创作的即兴曲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作品旋律优雅、情感真挚,同时蕴含了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1]《降B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集中表现了作曲家主观内心的抒情与感怀。音乐中有明媚的快乐、有真真切切的忧郁、有求之不得的悲伤、有转身离开的不舍,最后幕布落下,一切都渐渐走远。

本文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织体发展、节奏变化、和声序进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从而进一步体会《降B大调即兴曲》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一、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概述

《降B大调即兴曲》为变奏曲式。主题音乐如歌谣一般单纯清新,极富歌唱性。变奏部分采用性格变奏手法,通过对调式调性、节奏、织体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赋予每个变奏独具一格的性格特点,从而展示出不同的音乐性格。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先前的音乐大多采用段落规整、对比鲜明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然而,舒伯特在即兴曲的创作中却采用了变奏曲式的结构,通过对一段简单明了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为其注入新鲜的浪漫主义血液。[2]主题和VAR.I、VAR.II、VAR.V均为单二部曲式,是非常工整的8+8+2的结构,VAR.IV带有5小节补充。VAR.III则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

从调式调性角度看,VAR.I——VAR.II为相同的降B大调,VAR.III调性转为降b小调,VAR.IV转为降G大调,VAR.V回到降B大调,尾奏对主题进行了简单回想。调性的转换使音乐色彩产生变化,与之同时,音乐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在节奏方面,主题部分主要为前松后紧;VAR.I的节奏型主要为附点八分音符;VAR.II的节奏型主要是前八后十六与十六分音符;VAR.III采用附点节奏型与三连音相结合的形式;VAR.IV为平均十六分音符、附点十六分音符、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连线构成的切分音节奏型;VAR.V为音阶式的上下跑动。

二、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主题分析

主题部分在降B大调上进行陈述,为单二部曲式结构。整体节奏相对平稳,音域跨度较小,旋律明快轻松、优雅舒展,非常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音乐中流露出如未谙世事的儿童一般的天真烂漫、活泼灵动、纯真细腻。

第一乐段为1—8小节,也就是主题旋律,音乐素材取自舒伯特创作的戏剧配乐《塞浦路斯岛的罗扎蒙德公主》中的降B大调间奏曲。第一乐句(1—4小节)中高声部为连奏的跳音,旋律连贯流畅、朴素典雅,装饰音和三十二分音符的使用又为音乐增加了一些俏皮感。第二乐句(5—8小节)则运用八度叠置的手法拓宽了音域,突出高音声部,对第一乐句进行延伸,使乐思发展具有层次感。低声部为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织体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具有韵律感,仿佛是大提琴的拨弦,安静而神秘,并起着衬托主旋律安逸宁静的重要作用。I——V——I——II——V/V——V——I——V7——I的和声进行也展现出温和的音乐色彩。

第二乐段为9—16小节,此段在高声部对旋律做了加厚处理,将原先较为单薄的单音变为柱式和弦,并较频繁的使用二度级进。此段和声进行为V7/VI——VI——V/V——V——I,音乐情绪稍显激动。主题部分的高、低声部相映成趣,使音乐发展富有动力性。17—18小节可视为补充,意在为主题旋律增添结束感。

三、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变奏分析

VAR.I:音乐情绪更为流动,像春风一般流畅飘逸。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调性依然为降B大调,和声功能也与主题相同,对主题进行巩固与发展。这一变奏整体节奏平稳且张弛有度,旋律线条连绵不断,音乐层次非常分明。高声部为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并呈现出主题旋律中的主干音,是一段隐伏的主题旋律,音乐性格比较活波。中声部织体比较密集,采用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对高声部旋律进行支撑与推动,使音乐进行更显得游刃有余,同时制造出梦幻般的效果。次中声部为简单的单音构成的切分节奏伴奏织体,使乐曲更具有动力感。低声部为时值较长的二分音符,旋律线条沉稳大方。次中声部与低声部共同衬托高声部与中声部音乐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乐曲的律动感。

VAR.II:与VAR.I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对比,音乐情绪轻爽明朗,同时也具有明快轻盈的舞曲特点。依然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并保持原调性降B大调,和声序进基本不变。第一乐段为38—45小节。高声部主要为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与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并通过音阶、半音阶、回音、倚音、颤音等技术手法的运用,对旋律进行加花变奏,使旋律线条拉长,在保持主题骨干音走向的同时,将主题旋律进行展衍,音乐线条起伏较大,动荡感较为明显,给人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感觉;低声部为切分节奏的伴奏音型,增加音乐动力性。第二乐段为46—56小节,此段将高、低声部互换位置,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并由此进入高潮。低声部承担起一连串快速十六分音符主旋律线条的重任;高声部为切分音型的柱式和弦,将旋律推向高处,但随即又压抑住了逐步高涨起来的情绪,为VAR.III的进入做铺垫。

VAR.III:与主题、VAR.I、VAR.II这三段轻盈的旋律相比,这一变奏曲风突变,歌唱性特征不再明显,音乐情绪变的忧郁、低沉、悲怆,音乐色彩虽然暗淡下来,却也落落大方,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此段是全曲最富艺术感染力的部分。此变奏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调性转为主调的同名小调降b小调,和声色彩较之前也发生较大变化,与主题形成鲜明对比。高声部依然承担着主题旋律,且以八度叠置贯穿始终,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并以八分音符、附点、三连音的节奏型进行交替转换,旋律坚定柔美,非常扣人心弦,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低声部用密集流畅的三连音伴奏织体代替了分解和弦,营造出迫切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气氛效果,对高声部旋律的进行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段落结尾是V7——I的全终止。高声部和低声部大多为柱式和弦和三连音的结合,增强了紧张感和动力感,使音乐整体显得比较沉重,形象的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忧伤以及既想倾泻却又要克制的矛盾情感。

VAR.IV:这一变奏一改VAR.III的凝重,音乐情绪变的豁然开朗起来,仿佛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主题旋律完全改变,调性由降b小调转至降G大调,音乐形象也随之焕然一新,但在和声上却基本保持了主题的序进模式,体现出了与主题的关联性。高声部为非常规整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低声部由一系列特性节奏贯穿始终,如附点十六分音符、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连线构成的切分音的运用。主题旋律时而在高声部时而在低声部,一问一答,犹如两个人的对话一般。最后5小节为该变奏的尾声,对旋律进行拉宽伸展的处理,且力度渐弱,好似两个人的对话逐渐结束,并引出全曲最后一个变奏。

VAR.V:音乐轻快甜美、光彩华丽,无限地抒发柔情与浪漫,给人以诗意与遐想,并由此进入了高潮段。调式调性回归到降B大调,在曲式、和声方面与主题、VAR.I、VAR.II完全一致,预示着主题的再现。高声部采用加花式变奏,将主题旋律中的骨干音融入到上下音阶与六连音中,从而形成一连串流动的长经过句,旋律线条绵延不断,乐思如行云流水一般涌动着,使整个乐段的情绪更加成熟,更加意味深长。低声部采用VAR.I、VAR.II中的切分音型伴奏织体,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为音乐增添动力,以表达出作者更加澎湃的情绪。

尾声:全曲最后的8小节是尾声,主题旋律回归原貌。此处主题动机的音调多次反复,织体加厚为柱式和弦形式,最后以柔弱的音色和拉宽的旋律结束了整首乐曲,比主题初次呈现时的含义更为深远,使得全曲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余味无穷。最后和声进行为V7——I,音乐迎来一个完美、稳妥的全终止。

四、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分析

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政治格局变幻莫测,随着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的发生,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封建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逐步瓦解,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由和解放,突出表达个人主观情感,于是便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并逐步延伸到音乐领域。

直至19世纪前后,奥地利经过封建复辟后,残酷的现实、资产阶级的软弱和矛盾使艺术家们对社会产生失望和不满的情绪。而舒伯特正生活在奥地利反动封建势力复辟这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下,现实世界的粗陋、细腻敏锐的情感触动了他的音乐细胞,他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钢琴音乐风格。相较于贝多芬钢琴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斗争性的、英雄性的抗争命运的精神,舒伯特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命运进行素描。[3]舒伯特短暂的一生虽然坎坷贫苦、被受压迫、颠沛流离,但也是精彩的,即便是在如此的境遇之下,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依然在现实生活的黑暗中寻找希望,坚持用自己的作品抒发浪漫的情怀,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但是,大时代背景下残酷的社会现实总是无可避免地在心里留下印记,他虽为作曲家,可也是平凡之人,也会对自己近乎一生的飘荡经历有所感伤,但随着舒伯特对这个现实世界的逐步认识,他的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流露方式都表现得较为深刻,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就是很好的证明。作品中即便有忧伤的部分,也会将其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仿佛面纱背后依然美好,舒伯特通过创作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望,让那冰冷的世界不至于冷进人心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使舒伯特更加渴望心灵的安宁,所以,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从整体来看,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集抒情性、歌唱性于一体,旋律线条突出,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浪漫主义因素,把内心世界复杂却又细腻的情感变化通过音符展现出来,作品也成为他纯净心灵的真实写照。旋律富有美感、亲切感人,非常的打动人心、耐人寻味。

结 语

舒伯特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先河,为钢琴创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的即兴曲作品以其严谨的构思、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幻想的音乐色彩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成为了钢琴音乐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序进、织体节奏等方面进行浅析,并结合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及舒伯特所处的时代,努力挖掘作品内涵,从而进一步阐释舒伯特《降B大调即兴曲》中抒情性、歌唱性的浪漫主义因素。■

猜你喜欢
高声大调舒伯特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蝉》:居高声自远,餐露心自洁
G大调随想曲
高声诵读,文通字顺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觉醒的舒伯特
词汇辨析aloud/loud /loudly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新目标八年级(下) Unit 2练习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