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童年

2022-02-02 02:03滕放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庭

滕放

提到孩子,大家都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无忧无虑的,谁成想如今很多孩子却成为罹患抑郁症的“重点人群”。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20%左右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意味着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检出抑郁。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等院校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家长过度担责   剥夺孩子价值感

抑郁症有个三“无”症状:无助( 没有明显的情绪,感受不到支持 ),无用( 无价值感 ),无望( 感觉生活无意义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过度担责,容易剥夺孩子本该拥有的很多价值体验。

孩子作为家庭一分子,本应为家庭做贡献,但现在家庭中我们常听到的却是:“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学习。”有的时候孩子也很委屈,“明明是你们不要我做,我只是听话照办了,你们却又反过来说我什么都不会。”

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学习中,孩子感到无意义感,不仅无法为家庭做贡献,还会因为成绩不如父母期望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从而感到无价值感。当孩子有情绪时,又因为担心父母的反应而不敢开口诉说。这就陷入了一个负性循环。

在以往的多子女家庭中,许多的社会化功能在家庭中慢慢形成,比如,竞争和合作关系,遇到挫折如何解决,遇到问题可以吐槽倾诉,孩子的背后是有支持系统的。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孩子少了许多竞争合作的体验,也少了兄弟姐妹之间倾诉的机会。

此外,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孩子理应要比父母优秀。但很多时候,过高的期望值只会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让孩子永远都在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标准。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悲观失望。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父母往往又非常强势,要求孩子必须要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事,否则孩子就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对待。强势的父母虽然容易教出乖巧的孩子,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地,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和自己之间仿佛有了距离,永远无法做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为孩子从来都没有真正信任过家长,孩子也没有得到过家长的关爱。

悲伤的童年   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这一代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也与社会环境有关。以前的孩子,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的工作也相对稳定,就是上班下班领工资,身边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照应。但现在孩子的成长节奏已完全改变。从家庭角度看,这一代的很多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工作,生存和竞争压力大,邻里关系冷漠,又缺乏支持系统,导致他们一直处于焦虑状态。

近日备受关注的摄影师“鹿道森”自杀也让我们看到,童年的伤真是需要一生来治愈。他在遗书中写道:“农村,留守儿童,校园霸凌经历者……何以为家?……孤独就像影子一样伴随我……没有爱,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未来……心从没有被治愈,一直在寒夜里行走……”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悲伤,悲伤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看得出来,“鹿道森”一直期望可以治愈童年的伤。

实际上,抑郁症的病根多在儿童期,5岁前甚至3岁前就埋下了。首先,遗传因素不可忽视,家族内有抑郁病史的,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常吵架,对孩子过分溺爱或严厉也可导致孩子患病。青少年抑郁症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散拖拉、情感淡漠等。患病的孩子“两极分化”,“好孩子”一般来自于一心“求好”的压力,多来自于成绩压力、同学攀比等;“坏孩子”可能来自于同学、师生、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带来的压力,常会让家长把其行为与“叛逆”混淆。

警惕隐蔽性  身体不适是求救信号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小学生时常高烧到40度以上,但经过医院反复检查都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后来家长总结出规律发现,孩子每次高烧都与提到上学有关,最后经专业心理测试,孩子被诊断为轻度抑郁;还有一个“名校”,几乎每次考试前,都会有大量学生“拉肚子”。心理专家指出,青少年抑郁很有隐蔽性,一般情绪上的低落常被家长认为是暂时心情不好,早期身体的不适又常被当成其他躯体疾病,但实际上青少年抑郁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躯体化症状。

青少年抑郁以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入睡困难等表现为主,常被临床医生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头疼等,其实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现“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状”,并不等于“抑郁症”,但如果不解决好,很容易愈演愈烈,所以家长应及时读懂孩子的求救信号:

1.反抗父母。

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无端对父母发火,辱骂父母,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容易发火,较严重的表现为夜不归宿、打砸物品、厌食甚至逃学。

2.自我封閉。

放学和周末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不和同学交往,生活中没有朋友,有时候饭也不吃,父母敲门嫌父母烦,回家几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问话几乎不回应,有时候昏睡一整天。

3.长期的消极情绪。

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自卑情绪,表达对生活的失望,厌恶自我。比如,说自己一无是处,不时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说一些消极厌世的话。

4.成绩突然下降。

孩子原本成绩优异,最近一段时间却突然大幅度下滑,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心理有了较大问题,家长需重视。

5.身体暗示。

孩子身体上出现不适,头晕、胸闷、恶心、四肢乏力、体重下降、嗜睡或者失眠,这些症状如果去医院检查不出什么疾病,就不是身体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导致,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症,家长要引起重视。

6.自残倾向。

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摔东西,自残,这就不是孩子性格脾气的问题了,家长要注意,孩子一旦出现自残行为,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孩子,而是要耐下心来,问清楚原因。

不是个性缺陷  而是一种“慢性病”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心理问题抱有偏见,甚至当学生已有抑郁倾向,家长却批评孩子学习态度不积极、不求上进,或者意志不坚定、抗压能力差,但实际上,抑郁症不是个性缺陷,既不是“闹情绪”、“思想有问题”,也不是人格软弱的表现。抑郁症是一种有着生物学病因的疾病。

生物学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患者是由于脑内缺乏去甲肾上腺素所致,以及多巴胺的生物合成及代谢紊乱和5 羟色胺(5-HT)的过低,都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态。研究还发现,神经递质的变化、遗传的关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血—脑脊液屏障低下、基因调节失常等等都可引发该病的发生。因此患者需要系统的药物治疗。像心血管疾病一样,抑郁症其实也属于慢性病。专家介绍,抑郁症治疗周期一般是1-2年,部分人需要2-3年,若规范专科治疗的话,通常有50%的病人可以停药,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还有20%的难治性重性抑郁症需要终生服药。

当然,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回事,是一个程度的量化。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出现,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理所当然会产生忧郁情绪。但抑郁情绪超过2周就要警惕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疾病,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为突出表现。患者会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失眠早醒、乏力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确诊抑郁症,临床除了有一套严格的判断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其情绪严重程度、病程以及社会功能情况,医生不会轻易下这个结论。

各归其位  把孩子的事交给孩子

面对如此严峻的青少年抑郁症现状,作为成人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把属于孩子自己的事交给孩子,把属于父母的事交给父母,把属于老师的事交给老师,三者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治疗抑郁症,最重要的就是六个字:找人玩、找事干。

学习越固化,孩子越容易抑郁。学校的课程可以丰富些,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写作也好,画画也好,不在乎写和画得多好,而是让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感觉。

人得抑郁症是因为攻击性向内,自我表达与探索就是攻击性向外,来增加孩子对世界的掌控感。为什么有的孩子选择自杀,是因为觉得生活失控,什么都无法掌控,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生命。

家庭也要避免固化,好玩的父母、有弹性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处事更灵活,不至于固着和僵化在一个问题中。亲子关系中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將人和事分开。比如,孩子弄翻了一杯水,父母就会骂:你这个人怎么毛毛躁躁的?孩子只是做错一件小事,父母却将此上升到人有问题这个层面。父母需要将问题外化出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但我们需要把事情解决了。这样孩子才能客观地看待失败和挫折,不至于因为一件小事否定自我,从而培养自信乐观的心态。

用爱救赎  陪着孩子“动”起来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人际关系的支持系统更是至关重要,家庭治疗非常关键。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患者感受不到身边有人支持他、理解他,康复会非常困难。

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痛苦甚至比病人更甚,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使得抑郁症患者本人更加有罪恶感,他觉得活着就是一个累赘。因此家属不要过度担心,你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笑容,鼓励抑郁症患者,把他当正常人就好。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就热情耐心地帮助他,千万不要埋怨和指责;他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只需要默默地陪伴就好了,家人不要总是问他这问他那的,本身抑郁患者情绪就很痛苦了,家里人过度的关心反而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所以家里人不要过于担心,做到时刻监督他就好。所谓监督是指:他有无按时吃药、有无运动、有无出现异常情况(自杀的倾向)等等。

一位轻度抑郁症的孩子,曾分享了自己的抗病经历。医生并没有让他接受药物治疗,而是为他制定了严格的运动计划,包括了早上6点起床,长跑1小时,到上午还需要跳绳40分钟,下午打网球2小时,晚上再游泳1.5小时,这期间都由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陪伴。看似折腾人的运动让他“没有精力”抑郁,半年不到的时间就走出了抑郁阴影,而且他还养成了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运动最为直观的反应,就是可以促进身体的发育。从生物学上解释,运动过程能够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能将身体所需要的养分直接输送到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更聪明,更重要的是运动过程会释放出大脑中的“多巴胺”,这个被称之为人体快乐素的元素,可以带给孩子快乐的好心情。而且运动过程还可以消耗掉孩子过剩的精力,也同时释放他们的负情绪,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庭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家庭“煮”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恋练有词
情绪认同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