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向家暴男 勇敢说“不”

2022-02-02 02:03李蕙君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施暴心理压力失控

李蕙君

近日,“亲生儿子控告父亲长期家暴母亲并最终烧死母亲”和“女子长期遭受家暴最终反杀丈夫”的两则新闻同时引发关注,再一次让我们警醒,家暴绝不是家务事,遭遇家庭暴力,要学会正确保护好自己。

第一次家暴就要发出警告

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有30%的女性曾遭受家暴。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为爱隐忍、为家庭羁绊、被恐惧捆绑,以及对未来丧失信心的女性。

许多恶性的家庭暴力案件,都是因为妻子一再退让,而导致丈夫更加的肆无忌惮。如果丈夫的第一次施暴行为轻易得逞,事后丈夫又没认识到这种施暴行为的严重性和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其施暴行为就会逐渐升级,愈演愈烈。

面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妻子应当及时通报亲友,对丈夫的行为发出警告。另外,在夫妻生活中,双方一定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互相尊重,遇到事情可以拿出来讨论,不要武断地反对,将家庭暴力制止在萌芽中。

扭曲的宣泄会愈演愈烈

每个人的心理都需要一个出口,多数人会通过良好的沟通加以梳理,但当沟通不良时,这个宣泄的出口就有可能扭曲。

我们注意到,很多施暴者在外人眼里是非常优秀的好好先生,对家庭也非常有责任感,但正是这种“优秀”,也让他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当心理压力不堪重负,又找不到合理的宣泄出口,便“躲”在家里这个私密的空间,跟自己最亲的人“撒娇”发泄。但发泄过后,当被自己伤害的妻子委屈出走,又后悔不迭,下跪哀求,求得妻子的諒解。当家暴的一方愿意认错时,甚至被家暴女性的父母也秉承着“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的想法,规劝女儿赶快原谅丈夫。长此以往,施暴和受虐就像一场游戏,不以为然,乐此不疲,最终愈演愈烈。

走进婚姻前多关注细节

大多数的家暴男在别人眼里非常完美,却总有一些细节逃不过亲密爱人的眼睛。在走进婚姻之前,擦亮眼:

1.对方原生家庭。如果对方的家庭曾经出现家暴行为,家暴很容易被合理化,那些引发家暴的模式容易被复制和模仿下来。

2.对方屡次详细关注你的情感史,并时常提出无理的质疑。对方可能内心已有很多疑点,日后稍有不满,就可能会变本加厉地追问指责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

3.喜欢用威胁恐吓来平息任何冲突。喜欢用恐吓威胁,从心理学上来讲,是一种心理退行,属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类人喜怒无常,认为别人都必须按自己的方式做,不然就发脾气,而且是那种极端且具有毁灭性的发脾气。

4.付诸于行动的情绪失控。如果情绪反应必须以摔东西、自残或者暴力攻击他人为发泄方式,遇到强烈的冲突矛盾时,这样的情绪失控就最容易演变为家暴。■

猜你喜欢
施暴心理压力失控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阿基与乌龟之失控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许鞍华的三次“施暴”
通过图片看内心
环球视窗
2013女丝新标准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