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23-04-27 21:27
大众考古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牛考古文化遗产

穷物理

2500年前青藏高原已经广泛饲养牦牛和黄牛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关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驯化与黄牛利用研究的论文,揭示了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经开始广泛饲养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犏牛。该研究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雷初朝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頓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该研究综合运用动物考古学及古DNA分析技术,发现西藏琼结县邦嘎遗址史前先民同时饲养、利用了牦牛与黄牛。在亲缘关系上,邦嘎遗址出土的黄牛骨与中国西北地区石峁遗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黄牛骨,经检测研究和现代青藏高原黄牛呈现遗传连续性,说明史前时期青藏高原黄牛极有可能由西北地区传入。该研究还发现了邦嘎黄牛和牦牛发生杂交的遗传学证据,证实邦嘎黄牛拥有12.1%—19.5%的家养牦牛血统,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已很普遍,且邦嘎遗址牧民已经知道利用其杂交后代犏牛。因为犏牛的产奶、产肉及役用性能均高于牦牛及黄牛,对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业的一项重大创新。结合邦嘎遗址其他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将牦牛、黄牛及其杂交后代,与绵羊、山羊和马等家养动物综合,创造了多元生计系统,广泛利用牲畜获取肉、奶、皮毛和粪便燃料。(许祖华,新华社)

知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项目研究认为,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的认识更加深化。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大约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古国时代的第三阶段,大约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化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王珏,《人民日报》2023年12月9日)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石峁文化兴衰

石峁城与石峁文化的兴起取决于资源储备与社会支撑。资源储备得益于仰韶文化早中期因人类活动稀疏而保留的原始生态环境,社会支撑则来自石峁文化所在区域以防御与建构祭祀中心为目的集聚人力、物力的能力,二者均与环境资源相关。资源储备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支撑则是集聚资源、消耗资源的过程,当后者大于前者,超出土地承载力,其结果不是文明的前进而是衰落,石峁文化即是如此。陕北一带石峁城与其他石城的位置选择立足于防御,基本与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吻合,众石城连线之内应属以石峁城为中心的社会共同体范围。(韩茂莉,《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

读天下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蔡奇出席并讲话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蔡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蔡奇强调,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着力健全保护机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改革,形成工作合力。着力完善保护机制,保留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着力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着力推动文明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要加强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负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各级宣传部门要履行统筹协调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职责,各级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主持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凝、国务委员谌贻琴出席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和4位专家学者代表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和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宣传文化系统有关单位,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志愿者、非遗传承人代表等参加会议。(新华社)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在上海举办

12月15日,“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开幕式在上海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龚正出席并讲话。李群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考古事業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创新发展模式,树立“大考古”工作思路,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道路上愿与国际同行交流互鉴,共享成果和经验。他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挑战,要通过考古学独特视角为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中国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支持开展古代环境变迁、人地关系等课题研究,以古鉴今,共同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中国考古学界将进一步开放考古项目课题,开展文明交流对话,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中国贡献。愿携手国际同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认真履行国际责任,主动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经验技术,为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贡献中国力量。龚正表示,上海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从人类文明演进中获取灵感和养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翔表示,世界考古论坛致力于创新与合作,中国考古学要不断以新发展为世界考古学带来新动力新机遇。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考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论坛向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颁发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发布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世界考古论坛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有关同志,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余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网站)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水下考古学概论》

宋建忠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

《洞穴中的心智:意识和艺术的起源》

【南非】大卫·刘易斯-威廉斯 著,万山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关于远古人类的心智,描绘在拉斯科、肖维和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岩壁上的动物和符号,能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巧妙地将人类学研究与最新的神经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并开始创作艺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说明。这部出色的“侦探作品”,为破解人类最早祖先的艺术谜团,以及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经验的本质,提供了线索。

《文物保护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周双林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

本书从理论与教学、方法与实践两个维度,讨论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以及非水分散体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理论与教学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的哲学基础、文物技术保护法律体系、考古发掘中的现场保护、考古遗址的展示保护等内容。方法与实践部分包括金属文物、瓷质文物、漆器文物、纺织品文物等方面的保护案例。

《学步集:吴文化器物与文献研究》

程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9月

本书收录23篇文章,分为“话剑论铭”“赏瓷品茶”“竹石辉映”“墓志述史”“佛道之义”五个版块,以翔实的考古、古文字材料及馆藏文物为基础,用较通俗的方式解读学界以及大众关心的问题,比如《吴王夫差剑八问》《苏州博物馆新入藏75字吴王余眜剑解密》等文章回答了大众感兴趣的吴国都城变迁和吴国历史兴衰的问题。

《声闻荒外:巴彦诺尔唐墓与铁勒考古研究》

徐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巴彦诺尔唐墓是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初唐风格的陶俑、壁画,同时也有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唐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观念的叙述考古学的认知与散记》

汤惠生 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本书是一本考古随笔,收录的部分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一些考古问题的深度思考,比如钻石谷的来历、风动石的考证、一些墓葬形式的探讨等;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和同伴们一起在考古经历和旅行途中所发生的那些妙趣横生、鲜活生动的事情;文末还收录了作者的一些读书笔记,以及对友人的追思。

猜你喜欢
黄牛考古文化遗产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黑牛和黄牛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