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在建筑中延续

2024-01-03 12:34策划本刊编辑部
中华民居 2023年5期
关键词:税务司蜀道江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王小冬 陈刚 张亦功 李林柱 李旭智 供图王小冬 张亦功 李林柱等

《安东尼奥宣言》中提出:历史城市这样的动态性场所可以看作是一代代人长期建设创造的结果,并将持续下去。永续的利用能有助于维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性。传统在这样的持续利用中得到延续。这样的演变是正常的,它构成了遗产本质的特征。遗产被继续使用所带来的物质变化非但不会影响,反而会增加它的历史意义。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物质变化将作为持续演变的一部分被接受。

蜀道传统人居文化赓脉探析

撰文王小冬 陈刚 供图杨旭 武丕星 苟永雄 宋天喜 张佐周 南怀谦 伯斯曼 鲍耶尔斯基等

蜀道传统人居环境景观是民众为安身立命而长期进行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的成果,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哲学文化。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通过研究蜀道传统人居环境景观,洞见蜀道沿线不同区域基于不同的具体环境形成不同的人居文化特质,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华夏传统农耕文化给养和诗意内涵,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秦巴山区南部地区江畔村落鸟瞰图

一般认为,在先秦时期秦惠文王“五丁开山”之前,蜀道就已成为关中和巴蜀之间的交通要道。蜀道自古就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桥梁,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多元文化在此相融共生,形成了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蜀道人居文化。

要研究蜀道传统人居文化,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搜集相关史料,深入开展实地田野调查,分析人居景观类型特征,从而较为客观完整地阐释其审美特性和文化价值,以准确地再现历史上蜀道人居环境的景观意象,阐释蜀道人居文化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着蜀道沿线关中、秦巴、蜀地等文化区域的山水人居,寄情于景,寓理于物。这些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诗文,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于蜀道,尤值一提的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沿蜀道考察后,著有《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本文简称《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沿途的地理环境、建筑特征以及沿途所见土著、流民、商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蜀道不同路线与节点的景观风貌和人居文化进行了比较。还有,历代中外学者张佐周、伯斯曼、穆尔、南怀谦、鲍耶尔斯基等拍摄了大量蜀道乡村人居景观照片。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

蜀道主要线路涉及今陕西、四川、甘肃等省区。经过历代的推进发展,蜀道具体线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北四南三”线路格局,即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将蜀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主要有三条道—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尽管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但因区域地理和政治环境的不同,蜀道沿途人居环境景观既有城乡之别,亦有区域之异,呈现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风貌状态。

蜀道是广义上连接南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蜀地传统人居环境景观的乡土底色

《礼记·康济录·盐铁论》有云:“农,天下之大业也。”《晋书·齐王攸传》亦云:“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由此可见,农业对于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性。究其根本,是先民所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其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社会耕读文化源远流长,由先秦萌芽,经过孔子、孟子等一批思想家助推,及至汉朝创建“耕读型”国家后,历代王朝沿袭汉代的治国方略,推动耕读文化与耕读教育持续传承。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封建社会士子、落榜考生半耕半读,“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的隐士在乡耕读,抑或读过私塾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耕而向学,还是底层农民期盼后代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改变命运,都助推“耕读传家”成为受认可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在这样耕读传家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大多数乡村里的知识分子都过着田园耕读生活,平日在地里耕种劳作,闲时则读书写字、舞文弄墨。生活在蜀道沿线或是曾经途径蜀道的文人墨客常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体验,以诗文等形式描写蜀道风光,积石、深谷、栈道、落泉、蜀门、江水、松龙、雪岭、锦城等都曾是他们描写的对象。“乡茔宿草荒春雨,蜀道疏林澹夕晖。”(王佑诗《先祖父讳日宿青城哀感》)“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薛田《成都书事百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诸如这些传世佳作,都是我们研究蜀道人居文化的重要素材。这些文学作品背后所呈现的正是蜀道人居环境,蕴藏着蜀道人居文化之源。李白有诗云:“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诗中所提及的汉水,正位于蜀道沿线最为险要广袤的秦巴山区。除了汉水,渭水、洛水、白龙江等诸多水系均发端或流经于此。古代的农耕文化,均发轫于水系岸线,进而扩大蔓延,弥漫于整个水系流域。关中、秦巴、蜀地的很多考古遗迹均证实了该地区的传统农耕社会属性。

秦巴山区中部汉中城街道

关于晚清蜀道人居环境情况,在李希霍芬的《日记》里有更详细的描写和记录:“这条山溪以及所有其他山溪的水都用于推磨—这里有最白、最细的面粉和最好的面食—和用于浇灌分布在山谷边缘的稻田。五里外是马营镇,叛匪将这里的一切毁尽,但人们之后仍旧从山中回来,用木材和黏土依原样重建房屋。……马道—我们的目的地,是个客栈和小商店林立的集镇。……城市就是彻头彻尾的城市,自行产生,为的就是将该地区的贸易和手工业融入其中;而农村,只种地。”《日记》所记载的蜀道沿途的山林、河流、农田、矿厂、集镇、街市等诸多社会景象都是当时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的具体表征。由此可以看到,蜀道传统人居环境景观是乡土性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所以说,以农耕为主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底色。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里所陈述的那样:“中国社会生活永远仰赖农业为基础,因此文化也应该永远不脱离农业文化的境界,只有在农业文化的根本上再加绵延展扩而附上一个工业,更加绵延展扩而又附上一个商业,但文化还是一脉相承,它的根本却依然是一个农业。”

向地而生思想影响下的人居环境

中华文明始于农业,发于农耕。农村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农村,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办法。在传统社会,对于身处底层的民众而言,靠天吃饭、向地而生是延续其家族血脉与希望的重要途径,由此不断夯实了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基础。同时,在底层社会,普通民众更重视实际,讲究经世致用,从而形成了重视和学习技术的风气。古来有一句俗语:“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这便是底层民众对生存经验的高度总结,反映了一种普遍价值认同。

在这种向地而生的思想文化影响下,人居环境景观基本遵循着生成—发展—衰落的动态演进规律发展着,并基本形成了关中、蜀地、秦巴三大文化区域。当然,同时受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蜀道上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对人居文化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晚清时期,关中地区天灾与人祸并重;就蜀地而言,天灾更甚,人祸次之;秦巴山区北麓的城市与集镇部分地区受人祸影响严重,天灾对其影响不大,至于秦巴深山老林,则受天灾人祸影响均较小,是下民的生存“洼地”。由此,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影响下,关中、蜀地、秦巴三个区域便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景观。

汉中府北门拱辰门外布有商号

在关中地区,李希霍芬所见景致往往有些破败:“华州城里已没有房子了。长长的黏土城墙里面只看得到废墟和田地。人们迁回来住的时候都不愿住在城墙以内像监狱一样的城里,西门旁边因此形成了一个有生机的集镇。……咸阳县基本被毁。这是个大县,沿河绵延。路从东门穿西门而过,沿途十分热闹。”由此观之,关中地区特别像是处于战后状态,亟待重建以焕发新生。至于秦巴山区,李希霍芬则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这些人逃到汉中府,特别是到山里开荒种地。……这里的村庄保持得比陕西的好,客栈不再像那里的那么简陋不堪。这里仍旧有成群结队的逃荒的人走过,他们都是因为物价高涨而被迫离开四川的—基本都是一大家人一起走。……所有的人都是去汉江山谷的,有钱的到那里买地种,没钱的去做点小买卖。”显然,这里就像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集镇,容纳了土著、流民、商队等各色人群,他们在这里耕种劳作,重建家园,孕育着无限希望。而在蜀地高山峡谷,李希霍芬却见到了另一番更为宁静祥和的景象:“房屋和村庄仍旧分散,很少构成封闭的村庄。居民格外的好,也不胆怯,总是那么友好殷勤—这是中国最好的人。……山谷里很少看到封闭的村庄,许多都是分散的农庄和小群的房屋,很显眼的是种着几棵树和几丛竹。……他们分散地生活在数不清的房屋群和单独的农庄里。”在这里,小微农耕社会与集镇生态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人居环境与社会风貌接近于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致美”的理想状态。由此观之,蜀道沿线的关中、秦巴、蜀地三个区域的社会风貌与景观风物,恰恰像传统社会征服—开发—繁荣三大阶段的缩影。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区域人居环境景观总体风貌相近,同时区域内的不同地方又有细微差异。比如,秦巴山区北部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人居环境景观类型特征与关中地区的契合度高;中部与汉江流域下游地区关系密切,人居环境景观类型特征与湖湘、两广地区的相似性高;南部与蜀地关系密切,人居环境景观类型特征与蜀地的融合性强。由此愈加证明,虽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居环境景观亦呈现出因地制宜、相融相生的特点。

蜀道人居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

从根本上说,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以类而言,一切生命皆是自然界进化过程的产物。优胜劣汰、趋利避害是生命进化过程的基本法则。人类自觉趋利避害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反应,是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结果。不过,尽管人类能自觉趋利避害,去选择适应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并学会改善生产生活中的微环境,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其存在的自然大环境及社会大背景。于是,中国古代社会便推动了“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形成,其实质正是趋利避害思想在面对现实无奈下形成的衍生产物。

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蜀道沿线大部分地区都相对偏僻,广大民众的生存发展只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尤其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对于底层民众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晚清赋役不断加重和动乱陡增,关中、蜀地等大量流民进入秦巴山区,过度的刀耕火种造成了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旱涝频繁,民众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连基本的温饱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所以,无论哪个村落都规模不大,且村落分布零散。为了避免天灾人祸,村落一般都选择在傍山高坡上修建,依山而筑,盘山修路。所以,棚屋在秦巴山区多有出现。因山林多“棒客”,棚屋一般建在山坡的旁边,或架在大树之上,尽量确保居住安全。在相对和平的岁月里,山民也会根据家庭情况进行房屋拓建,在棚屋附近营造生土房屋。秦巴山区中北部地区夯土墙茅屋较多,南部地区则编笆抹灰泥墙茅屋较普遍。这主要与当地的社会治安、经济条件等有着重要关系。毕竟土木结构房屋的体量、规模更大,其建设工程量、所需劳动力等都比棚屋多得多。秦巴山区现存的生土民居及废旧遗址依然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房屋营造过程中基本的场地关系,如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理想追求。

相对于秦巴山区而言,关中地区和蜀地的民居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发展相对稳定,品质整体较高。比如,在关中地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窑洞和四合院民居,体面而庄重。尤其是西安附近的合院民居的檐口、屋顶、门窗上还会有装饰,显得大气华丽。又如,蜀地的“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头”和“四合头”民居则普遍呈现出一种宁静祥和之美。尤其是临近成都附近往往以“四合头”院落居多,还分布着一些更加大型的士绅院落,饶有气韵。由此可以看到,关中地区和蜀地人居彰显着道法自然、和谐致美等人文特质。

从李希霍芬的《日记》等相关资料对蜀道人居环境景观的记载不难看出,蜀道沿线地区人居环境景观的萌芽、发展、变迁、成形,均离不开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人口流动、族群聚集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蜀道沿线地区人居环境景观正是历代民众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适应、改造、传承和发展的结果。蜀道传统人居文化延续了华夏人居文化之传统,吸纳了三秦巴蜀大地之精华,赓脉续新,贯古通今,一直影响着蜀道沿线人居环境景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今天的蜀道人居环境景观依然在遵循传统中变化发展,并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我们有理由相信,蜀道传统人居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必将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关中地区和蜀地人居彰显着道法自然、和谐致美等人文特质。

张亦功

佛山市清华文博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专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0 多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广东省城乡建设观察员、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 常务理事。

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的修建历史与建筑形制演变

撰文张亦功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海关主权丧失殆尽。江门海关旧址是旧中国海关屈辱历史的缩影,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对外贸易的见证,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江门地方史、西洋建筑文化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江门海关旧址历经多次修缮改造。本文拟从文物保护角度,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变迁研究、原状遗存痕迹与分析考证,探究挖掘其文物价值与保护工作的侧重点。

江门关设立的历史背景

晚清时期,历经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欺凌愈甚。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更加引发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5月25日,清政府借助义和团对西方11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1900年6月,英、美、法、德、日、意、俄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进犯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中国蒙受了空前灾难,史称“庚子国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及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共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根据条约,清政府共需向11国列强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意寓4亿5000万中国人人均一两赔款,以示侮辱,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抵押担保。

根据该条约第十一条“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1902年9月5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又称《马凯条约》),开放长沙﹑万县﹑安庆﹑惠州及江门为通商口岸。其中,除江门须无条件开放外,其他几处均以加税免厘各项规定的施行作为条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门关口(史称“江门关”)正式设立,对珠江口及以西近海至阳江,西江流域至两广交界,北江流域至广东清连地区的内河航运稽征关税,所得税款全部归英国所有。

江门关的修建历史

据《江门海关志(1904年—1990年)》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自澳门进入西江客货航运的一处停靠站,属三水关管辖,征税口设于江门码头。清光绪廿八年八月初四(1902年9月5日),中英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依照该条例的约定,江门开辟为通商口岸。1902年10月,清政府向当地居民唐积庆、唐国庆等人租得白石乡暖土村东的14亩桑地,由英国公和洋行规划设计关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20日,总税务司赫德(Roberti Hart英籍)任命梅乐和(F.W.Ma)出任江门关首任税务司长。自此,江门关正式开办稽征业务。由此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30年中,江门关累计圈占土地30余亩。英国通过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建造了包括常关办公楼、俱乐部、关员宿舍、私货仓、帮办公馆、监事公馆等关房关舍,其中最为奢华的建筑是税务司官邸。该官邸于1925年建成,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9日,江门沦陷。江门关被日军占领,部分建筑遭到战火破坏,海关事务暂停。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海关总税务司即为其所辖,总税务司梅乐和被迫卸任,全国各沦陷区海关遂均由日本人接管。12月12日,汪伪政府委派陆翰屏(中国籍)暂行代理江门关税务司职责。此后几年,税务司司长一职频繁变动。至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江门关时,江门关已是关房凋敝,满目疮痍。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江会区军事管治委员会驻江门关军事代表暨税务司与常务税务司统理对内、对外事务,并着手修复残损的关房、清理战争废墟。

1950年,江门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门海关”。根据关场使用需要,原江门关大部分原有残旧建筑被拆除,仅保留了税务司官署和税务司官邸。

1960年初,江门关税务司官邸用作江会区干部疗养院;1962年归还江门海关,用作关员宿舍。

1970—1985年,江门海关先后对税务司官署和税务司官邸实施修葺。2008年,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税务司官邸)获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江门海关旧址

图1 江门海关旧址示意图

图2 江门海关旧址鸟瞰图

图3 1933 年绘制的《北街江门海关地段平面图》(现存江门海关关史馆)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江门海关旧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河傍街43号江门海关大院内东北角和蛇山上,分别建于1904年和1924年。经过多次修缮,建筑形制与样貌与早年照片所呈现的状态相比,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变化。

图4 税务司官署现状

(一) 税务司官署建筑特色与历史演变

税务司官署现位于江门海关大院东北角,始建于1904年,1905年建成后投入使用;坐西北向东南,为外廊式建筑;面宽24.3米,进深15.5米,占地376.65平方米;单层、四坡屋顶、砖木结构、豪式木屋架,置地下架空层;拱形入户大门,室内铺木地板,置英式壁炉;双层素瓦碌筒屋面,檐部雨水斗槽接铸铁水落管;屋面正脊两端各有方形烟囱突出屋面,四周回廊置方形廊柱,钢混地面铺陶瓷锦砖,装琉璃花瓶栏杆;红砖外墙抹灰,涂刷奶黄色墙漆;装西式木门窗、百叶窗,白色油漆罩面。税务司官署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缮,建筑形制有较大的改变。为进一步了解历史原貌,笔者在江门海关档案室、江门市博物馆及多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根据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尝试对税务司官署原状形制及其后期变化进行探索和分析。

图5 现存于江门海关关史馆的税务司官署早期照片(摄于1926 年)。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早期屋面采用双层碌筒瓦铺设,檐部设水槽水斗和落水管,置西式木门窗、百叶窗。当时的大门与门楣已有所改变,外墙窗依旧保留着白色木窗。现在的外廊芬克式梁架上不存在下悬杆。

图6 20 世纪60 年代海关工作人员在税务司官署门前拍摄的旧照。1967—1971年,海关制服一律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服式样,佩戴圆形国旗帽徽。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税务司官署大门、门楣、门前台阶、扶手、望柱、外墙窗(百叶窗已拆除)、外廊栏杆等部位的形制和做法。

图7 1981 年,群众在税务司官署门前拍摄的彩色照片。

图8 20 世纪80 年代海关工作人员在税务司官署门前拍摄的彩色旧照。根据着装推断,拍摄时间最早为1985 年春夏时节。(1985 年春,中国海关男女制服更换为小翻领西装系领带,配肩章,女夏装为筒裙。)照片反映了当时税务司官署外墙门窗、外廊柱、外墙面(含架空层) 的基本形制和色调。

图9 “三普”档案中税务司官署旧照,拍摄时间为1985 年秋冬时节。当时,相关机构对税务司官署进行修缮,并将之作海关机关舞厅。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对比1985 年春夏时的外廊立柱柱头形状与柱身色调、1981 年的大门与门楣、20 世纪60 年代的台阶与扶手等部位,1985 年秋冬的税务司官署外观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

图10 2007 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拍摄的税务司官署旧照(正立面)。

图11—12 2007 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拍摄的税务司官署侧立面照片(现存江门市博物馆)。继1985 年修缮改造后,税务司官署又曾历经数次修缮和装饰,大门、门额、外廊檐枋外廊柱、外墙门窗、台阶等部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除了正面外廊加装天花板外,侧面和背面均未加装天花板,外廊梁架仍保持原状。

图13 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现状正立面(周智文摄于2021 年11 月5 日)。 从照片可以看出,税务司官署屋面檐部与脊饰、外廊梁架立柱与栏杆、台阶与扶手、大门与门楣、外墙色调、烟囱等部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根据多方面搜集的税务司官署修建历史资料,现作概述如下:

1982年税务司官署修缮工程主要包括:①拆除烟囱顶部盖帽并封口;②拆除外廊原有立柱柱顶饰线、雨水槽、落水管等;③外廊立柱、护栏、垂带与墙面统一涂刷为赭黄色,简化外廊护栏饰线,改变大门前垂带望柱形式;④重新制作门窗,紧贴墙体外皮安装,增配大门两侧立木柱装饰;⑤重铺瓦屋揭顶,将双层瓦碌筒改为素瓦碌筒,加配绿色琉璃件平脊和瓦当滴水。

1985年对税务司官署再修缮,主要包括:①墙面重新粉刷,门窗油漆改为栗色,烟囱改为白色;②大门两侧及上部采用木装修,更替原有门楣饰线;③拆除大厅内墙,保留了中部木屋架;拆除两梢间木屋架,改为钢筋混凝土屋架;④重铺瓦屋揭顶,改变了柱头和廊步梁架形式,拆除柱头枋,增加平板封檐板,加装廊步天花板。

21世纪初,相关部门对税务司官署进行了整体平移和修缮,使其建筑形制改变较大,具体包括:①整体向东略偏北平移25米;②楼内外地面全部新筑钢筋混凝土(回廊原为钢木结构,内庭原为木结构),大厅重铺木地板,回廊地面提升与大厅持平,改铺大阶砖;③屋面采用绿色琉璃件,平脊改为灰塑正脊和龙船脊垂脊,同时加大绿色琉璃件剪边尺度,将平板封檐板更换为雕饰封檐板;④重新涂刷外立面墙漆,檐廊柱涂色由灰白色改为赭黄色,拆除既有檐廊天花;⑤既有的大门木装饰立柱、门楣饰线完全拆除,使用喷涂工艺涂刷外墙漆,檐廊护栏、扶手、地栿喷涂为灰色,外墙面喷涂赭色,内墙面贴墙纸;更换全部门窗,室内进一步实施空间分隔,辟出酒吧间、储物室和卫生间。

(二) 税务司官署地下架空层、外廊与大屋面梁架变化

图14(组图) 税务司官署地下架空层原状做法与相邻的同时期、同形制的美孚石油公司旧址建筑做法一致。在之后的修缮中,将原状钢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15(组图)1985 年税务司官署修缮改造中,原状屋面梁架仅完整保留了一榀,其余改为钢筋混凝土梁,上部增加了砌体支撑檩桷和屋面。之后再修,将外廊梁架改为芬克式。

图16—17 税务司官署原屋面铺设双层素瓦碌筒(1926 年 摄)

图18 税务司官署目前采用的素瓦碌筒滴水剪边屋面

图19 香港饶宗颐文化馆双层素瓦碌筒屋面与檐部雨水斗槽和落水管(1920 年摄)

(三) 税务司官署瓦屋面铺设与檐部变化

1982年,税务司官署瓦屋面进行揭顶重铺。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屋面铺设做法有所改变:新铺的瓦屋面摒弃了双层瓦碌筒,取消了檐部雨水槽、雨水斗和落水管,但保留了平脊。1985年再修,瓦屋面檐部和脊饰改用绿色琉璃瓦件,而后再改为素瓦碌筒绿色琉璃件剪边和灰塑龙船脊。另外,1985年的修缮中,外廊柱头拆除了原有锁口枋,改为檐檩和封檐板。21世纪初平移后实施修缮,将封檐板再次改为广府民居常见雕饰封檐板。

通过对税务司官署外廊梁架进行三维扫描,参照1985年修缮后状貌,再对比同时代英式外廊式建筑中保存较完好的香港大埔旧警署,可以发现,原税务司官署外廊及檐部的做法或与香港大埔旧警署基本一致(包括瓦屋面、雨水斗槽、落水管、柱头枋、廊步架、梁架等)。

图20 (组图) 税务司官署1985 年修缮前后瓦屋面铺设工艺、材料与形制变化

图21—22(组图) 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外廊原状及现状

图23 香港大埔旧警署

保护建议

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始建于1904年,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为英式外廊式建筑、砖木结构、豪式木屋架,具有当时典型的西式建筑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数次维修和改建后变化较大,尤其是梁架结构、砌体结构和室内空间,原貌形制逐渐模糊,因而导致被误判为原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此外,通过结构分析发现,目前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诸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对文物的长期保存极为不利。因而,笔者从突出文物价值和保护技术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深入缜密地分析与考证,应最大可能恢复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的历史原状,包括结构形式、屋面、楼地面、建筑装饰等方面。

2.应消除当前影响文物建筑健康安全与长期保存的各种不利因素,例如,后期安装的水电设施、墙纸、天花吊顶等。如确有功能使用和展示需要,应规范配置。

3.应尽量突出江门海关旧址税务司官署的文物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突显其作为旧中国海关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对外贸易等的重要物质载体,将其打造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瓦岭村远景

中国传统村落瓦岭村礼仪文化探析

撰文李林柱(山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李旭智(吕梁学院) 供图李林柱

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礼仪文化,既有形而上的特质,又有形而下的具象。从艺术、技术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进行挖掘后可以发现,以瓦岭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民居形式多样、蕴物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探究和珍藏。

瓦岭村高低错落的阁楼老房,结构精巧的院落布局,充满韵味的古建构建,皆取材自然,匠心独运。

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以说,礼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礼学就是文化史之学。中华五千年礼仪传统,从礼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所积累的深厚底蕴让我们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蕴藏地,对礼文化的赓续从未断绝。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处处都蕴藏着深厚的礼仪文化。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瓦岭村是太行山地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堪称“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活化石”。瓦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可惜现存民居建筑仅能追溯至600多年前的明清时代。瓦岭村高低错落的阁楼老房,结构精巧的院落布局,充满韵味的古建构建,皆取材自然,内容丰富,艺高技巧,匠心独运。在村内,随处可与文化、艺术惊喜邂逅,随时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规范、礼仪和坚守。

“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这是《诗经·小雅·楚茨》描写的2500多年前的生活场景,翻译成现代书面语言就是: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先祖和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这几句诗歌既描写了仪式细节,又描写了仪式祝愿,是中国古代文献关于礼仪的最早记载。诗歌描写的场景虽然并未发生在瓦岭村,但行走于瓦岭村中所感受到的民俗文化以及建筑文化似乎能让人轻易触摸到《诗经·小雅·楚茨》描写的意境。瓦岭村人非常注重礼仪,这种重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瓦岭村的格局构建和民居建筑更是体现了对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老街和传统建筑

礼仪文化对瓦岭村民居的影响

礼仪的核心是规范和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瓦岭村的四合院讲尊卑等级秩序,也是讲礼。正所谓“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崇礼教是瓦岭村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天地君亲师”牌位设在正堂,长辈住上屋,晚辈居厢房,女性处内院,佣仆置偏处,各得其位,不能逾矩。

瓦岭民居把礼仪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窑洞的布局安排都在礼仪规矩之内,尊卑关系昭然。比如,窑洞格局规矩,正面大多挖三孔或五孔,号曰“一主二仆”或“一主四仆”,中间为家中最长者所居,两侧为子媳和儿孙所住;中间窑洞的尺寸比两侧的要高大一些,门脸装饰也比两边的复杂讲究,而两侧的门脸装饰相对简单、简朴,体现着对正中居者的尊敬。

传统四合院作为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物化,可以认为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宗法社会服务的,是伦理规范解说的具象空间模型。院落空间也是伦理空间,营造出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大集体、小自由的居住方式。《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即是概括性说明。

瓦岭村民居中礼仪活动空间的面积超过生活起居空间的面积,主院落也是开展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主人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根据对外礼仪功能的不同,院落内有多重的布局和配置,如戚位、轿厅、花厅、女厅等,反映了古代社会所推崇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瓦岭民居建筑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这些禁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方面,在择地、择日、破土、奠基、开工、起墙、上梁、合碹、封顶、装饰等施工环节中,以及窑洞的数量、高度、宽度,开窗的高度和宽度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禁忌和标准。比如,选择宅基地必须请阴阳先生放罗盘、辨方位、定朝向。干燥无水、背阳潮湿、草木不生的地方必须避开,河口、川口必须避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哪面高就是正屋的靠向(一般还是以坐北朝南为主),建筑都围绕正屋建设。瓦岭村有句俗语:“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折腰。”当地人忌讳南邻和西邻的房屋高于自家房屋,如果屋子高度比邻居低,就要将中间屋顶的高度适当加高,或者建一个类似庙宇的小建筑,以保持平衡。而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嫌疑,会压了别人家的财气和运气。若在自己家的屋顶上修建镇宅兽,不能让兽嘴冲着人家。这一类禁忌反映了人们避鬼神、躲战乱、避闹市、图清净的社会心理。

瓦岭村民居建筑有很明显的崇文心态。在封建社会,通过科举仕途改变生活环境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瓦岭村民处处流露出对文化的敬意和对书卷纸墨的珍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观念非常突出,在很多民居建筑上都展现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比如,民居建筑上普遍施有“三娘教子”“连中三元”“平升三级”“琴棋书画”“孔融让梨”“桃园结义”等题材的砖雕、石雕、木雕;剪纸、炕围画上普遍描绘有劝学、激励类题材作品;每家都有“耕读传家”“天下第一等人是忠诚孝子、世上头两件事乃耕田读书”等崇尚文化的匾额和对联。

瓦岭村民对文字都是崇敬有加的,有字的纸张从来不随便丢弃,总是找个干净的地方先保存起来,再抽空统一焚烧。瓦岭村有两个焚烧字纸的地方:一个是柏岭山后背风向阳的石头旮旯,迎面石壁上镌刻着“敬烧字纸”四个字;另一个是柏岭山上文昌魁星阁大院里由本村的石匠专门雕刻砌筑的焚烧字纸池。

瓦岭村民居的技术成果

瓦岭的民居建筑大都采用石、砖、瓦、土等简单材料构筑而成,给人以层层叠叠、随形就势的视觉感受,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黄帝内经·宅经》记载:“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先人把安家建宅的事看得相当重要,重要到以宅为人本的程度,认为宅院不仅关系一家一代的昌盛,而且关系整个宗族的兴衰,兴也由宅,败也由宅。

宅求其安是终极目的。宋代哲学家邵雍就把自己的居所称作“安乐窝”。在瓦岭民居的大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春联:“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安居地利千年盛,乐业人和万代兴”“吉星高照平安宅,福曜常临积善家”“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一个“安”字道尽中国老百姓对民居和建筑的全部企盼。为了居安,瓦岭人围绕着自己的住宅从天上、地下到人间,做足了文章;围绕着“安”字,从虚的观念到实的形制,下足了功夫。

瓦岭民居通过精心营造使建筑技术与艺术获得了高度统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我国最早的设计著作《周礼·考工记》记录的观念,其意是:天气受季节的限制,土地受气候的限制,材料有好有坏,工匠有巧有拙,能把这四者结合起来的建筑才是最好的。“天有时”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环境出发进行设计,“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窑洞外立面

(一) 防水技术

古人讲究“相地先看水”,不仅指看来水,还要看去水。一处住宅如果去水不畅,就容易被淹。瓦岭民居的街巷具有两种功能:首先是交通功能,其次就是排水功能。瓦岭的街巷都用石板砌筑成中间低、两边高的凹槽形,让水从中间走,防滑且有利于排水,既避免阴雨天气道路泥泞,又起到了防洪排水的作用。主要街道长者几百米,短者几十米,形态丰富, 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完整的街巷景观。

石碹窑洞的窑顶看上去是平的,实际上是有倾斜角度的坡面,利于排水,一般在边座上留排水沟,如果在前墙上排水,就必须修建耳房。一般情况下,屋顶的水都要排到自家院内,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然后通过院子里铺设的暗水沟排至院内的水井或院外的流水沟内。这是对《相宅经纂》“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的具象阐释。

(二) 防潮技术

潮湿是瓦岭民居面临的一大困扰。由土窑洞向石碹窑洞的过渡,除了考虑安全因素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土窑洞潮湿的空间影响了居住舒适感。为解决土窑洞潮湿的问题,可以用砖块或者石头沿内部拱圈砌筑一层砖块或者石头,取得理想的防潮效果。木结构的瓦房采用砖块或石头围护,可以避免木头直接暴露在外面而延长其寿命,对暴露在外面的檐柱、廊柱则用刷油漆和桐油灌注的方法延长其寿命。

石碹窑洞虽然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漫长的冬季需要取暖。瓦岭村民以前是靠火炕取暖的,周围村庄的取暖方式也大同小异。

(三) 防寒技术

瓦岭村传统民居以石碹窑洞为主。石碹窑洞虽然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漫长的冬季需要取暖。瓦岭村民以前是靠火炕取暖的,周围村庄的取暖方式也大同小异。对窑洞住户而言,火炕绝不单纯是床,而是容纳了乡民多项日常活动的平台,也是家庭生活中心区域之一。

以前,请客上炕是待客之礼。炕是老乡的卧床,也是妇女做针线、孩子温习功课的地方。到人家做客,进门必脱帽,寒暄过后坐在主人家的热炕头上,切忌将脚不断晃动,保持身体平稳是对主人表示尊重的重要礼仪。而主人往往在炕对面的凳子上就座,以表示对客人的礼敬。火炕的规格依各家财力不同而有所区别。最讲究的是,靠地的一层用一寸三錾的青石砌筑,再上面铺叠白灰膏勾缝的五剥皮青砖,最上面是通体五寸宽、二寸厚的槐木炕沿边,油光滑亮。而一般人家也就是垒砌出样子后用白土泥一抹,相对简单多了。

瓦岭村民居的装饰

瓦岭村民居比较注重装饰,门楣、窗棂、屋顶、檐角等细节处都要尽可能地美化一番,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吕氏春秋·审时》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瓦岭村这样一个山河阻隔、自然封闭的小天地里,人们对皇天后土的崇拜,对各路神灵的敬仰,对风水禁忌的恪守,都有突出表现。关于“万物有灵”“天人感应”的泛神观念根深蒂固,相沿承袭,也体现在宅院中。人们相信风云雷电、日月星辰、山川大地、春华秋实背后都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因而将神人格化并希望能与之和谐相处。于是,上至玉皇王母,下至土地公婆,人们都给以尊敬和供奉,并在节日喜庆时与神同乐。诸神的职责各有分工,其被供奉地点也各有不同:大门设门神,照壁设土地神龛,主宅窑脸中间设天地神龛,窑脸排水之上中间位置的一行石头上设镇宅狮子,主窑洞设财神、家堂,厨房设灶神,大门外设“泰山石敢当”,等等。

瓦岭民居的装饰处处体现出对传统礼制的坚守。从装饰图案来看,其所选择的内容颇具匠心、深思熟虑,不仅能引发人感官愉悦,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美育功能,从而实现宣教的目标。“孟母三迁”是劝人向学的,“二十四孝”是劝人向孝的,“桃园结义”是宣扬忠义的。在封建社会,家居教育是很常见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起居作息中感受到真、善、美。而从小在这种氛围里受到熏陶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成教化、助人伦”,“克己复礼”的思想深入骨髓。

瓦岭民居装饰处处可见福、禄、寿、喜、财的民俗题材,比如,富贵牡丹花,事事如意、招财进宝等,都是祈求家宅平安、人寿年丰、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这些装饰纹样或者雕饰大都拙朴率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此外,很多世代相传的关于居住环境的禁忌也影响着装饰格局,比如,瓦岭村民习惯将屋顶的水排在院子里,称“肥水不流外人田”;将门槛做得很高,用来阻挡财气外溢;院落或者房屋的门不能正对设置,防止冲了财气;院内的水道不能直来直去,必须是曲曲弯弯、左右交替的。

综之,瓦岭民居的形成以及定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文化传统决定了瓦岭民居的独特样貌,技术决定了瓦岭民居的根基稳固,装饰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瓦岭民居的美感。正如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所言: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瓦岭民居有着就地随形、施工方便、取材方便、节省材料、污染较少等诸多优点,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比如,窑洞只能单面开门窗,空气对流不足,通风不畅,采光条件有限;窑洞内相对潮湿,降水频繁对建筑寿命有着较大影响;窑洞的进深可以令人满意,但窑洞宽度受地基及拱圈跨度的限制,不能营造大空间。

瓦岭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蕴藏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是与当时、当地地理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展示出朴素的生态观;从建筑实践角度看,瓦岭民居既经济简朴,又实用美观,并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瓦岭民居神龛

猜你喜欢
税务司蜀道江门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粤海关税务司署档案的构成与内容概述
蜀道雄魂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清季粤海关库款侵蚀案及其治理
——兼论税务司制度对监督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