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环山风景道与郊野远足道的设计研究

2024-04-02 08:24龚艺翔
山西建筑 2024年7期
关键词:郊野厦门风景

龚艺翔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1],厦门在岛内持续推进建设山海健康步道项目,完成了“云海线”“林海线”[2]等项目,展现出了极其良好的景观形象,深受广大市民、游客的好评,成为新晋的网红旅游景点、新的旅游聚集地,成功地丰富了厦门旅游的内容。但在全市范围内,大型线形的景观慢道呈现出岛内成网、岛外零散的布局形式,在岛内建设趋于完善、人口较为拥挤的背景下,往岛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发展建设思路。

2018年,厦门发布了《厦门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旅游产业要全域深度融合,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前提下,加强资源全域整合,推动山地、海洋等生态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3]。而后又制定了《厦门市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9—2035年)》,提出厦门将高品位打造成国际滨海花园旅游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协调发展[4]。岛外北部山区有着优越的山地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众多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民居,是景观慢道类项目建设的绝佳区位选择。

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启动了策划研究厦门岛外环山风景道工程与郊野远足步道项目,力求通过项目的策划建设,推动落实“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旅游”发展建设要求。

对于郊野慢道的研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如余青等[5]以鄂尔多斯风景道为例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王秀明[6]以厦门环山风景道项目为例,从风景道的功能定位及选线规划方面探索了风景道的规划建设合理性;方圆[7]以香港远足径为例,归纳了选线规划和游径设施设计要点,总结了植被优化修复、安全保障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运营经验,并探讨港岛径对其他城市远足径建设与运营的启示;周旭平等[8]以深圳远足径为例,从系统构成、选线规划、建设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远足径的体系构成并就远足径与生态控制线的关系、被动保护不如主动恢复、借助远足径创建生态系统公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此类慢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位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属于相对独立的展开研究,而对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布局、服务功能等有针对性的研究还较少。

1 规划设计概述

1.1 环山风景道

风景道是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文物价值等多重功能[9]。风景道是一种特色旅游的吸引物,它不同于简单的道路,它具有通行、旅游、生态等复合功能,能够通过旅行产生收益,是一种新兴的线型旅游开发模式[10]。风景道在国内的建设,除必须要具有交通功能外,还需要有多种复合功能,如风景、自然、旅游、文化、历史和考古等价值,另外还要发挥融合、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扶贫富民。环山风景道是沿着山脉而建的自然风光道路,它穿梭于茂密的森林和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开车游览环山风景道,会让人感觉彻底脱离了城市的喧嚣,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恬淡的生活情调[11]。厦门环山风景道是依托岛外山林、乡村道路,串联贯通山、水、林、田、湖、村落、城市,构建山林地区自驾观景、运动休闲的景观慢道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型线性休闲的运动空间[12]。

1.2 郊野远足步道

郊野远足步道是一种连接郊野空间的自然生态步道,它穿行在自然户外山林、村庄、田野之间,可用于户外徒步、跑步道。它的建设较为原始,主要以野外自然环境中的小步道居多,行走难度较大,有些甚至需要辅助专业设备,它是徒步爱好者、越野跑爱好者运动与训练的场所。在郊野山林中进行郊野远足锻炼不仅能欣赏沿途美景,提高人的耐力、体能、敏捷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意志力,这项运动发展迅速,已经吸引了不少运动爱好者的喜欢[13]。

1.3 建设意义

厦门岛外景观廊道与慢道的建设是将岛外优质的山水生态环境、丰富的特色旅游景点、大量乡村振兴示范村串连为一个整体,形成一条带状景观廊带,它的建设与环岛、环湾共同组成三条风景旅游带。它们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4]景观廊道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2)落实“岛内外一体化”战略。环山风景道的建设是落实“提升本岛、跨岛发展”这一重大战略[15],发掘岛外优质资源、补齐岛外基础设施短板,切实促进岛外建设朝着更高水平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的民生工程,它的建设对实现“海陆统筹、山海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景观廊道的建设完善沿线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沿线环境景观,从而串连村庄,带动沿线村庄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4)助推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景点的重组。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将郊野魅力空间视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资源,通过将沿线的旅游资源及景点串联、整合、重组,实现高品质供给,促进岛外旅游发展,助推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目标[16]。

5)串联北部山区乡村旅游景点,完善乡村旅游公路网系统,促进各景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厦门北部山区的风景道慢生活体验。

2 相关案例

2.1 平潭北部生态廊道

平潭北部生态廊道建于平潭岛北部山区,是一条连贯平潭北部地区约22 km的纵向旅游道,它跨越多个乡镇和行政村,形成“穿珠成链、连线成片”的景象,成为平潭旅游网红打卡点(见图1)。

它的建设以生态优先,精准规划,打造山区原生态的旅游景观廊道,路线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沿途旅游生态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原有设施、道路等,力争节约造价、减少占地,并充分发挥沿线独特的海蚀地貌资源和山海景观资源优势,形成特有的景观风貌,描绘出一幅绝美的山景、海景生态廊道,助推平潭旅游产业发展。它依托历史文化村落、乡村旅游、滨海资源条件,打造兼具原生态和当地民俗特色的慢行系统,串联人文景观和海蚀奇景,为旅行者提供一条游览、探险、民俗特色的慢行交通风景道。

平潭北部生态廊道以打造海蚀历史的展示走廊、鱼耕风情的体验之旅、自然景观的生态慢道为设计目标,通过串联文化记忆、散发渔耕魅力、突出海蚀特色、拓展海韵奇景、激活现有资源,打造“原生态+现代化”的农村振兴生态廊道。通过廊道建设,平潭着力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路径和新方法。项目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突出高标准的绿色发展;二是突出乡土味的精准规划;三是突出融合式的产业培育;四是突出暖心式的靠前服务;五是突出精准性的政策引导[17]。

2.2 香港麦理浩径案例

香港麦理浩径是一个长达100 km的长途郊野步道,穿越香港的山林和海岸,沿途可以欣赏到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见图2)。这条路径不但是市民的户外休闲胜地,也是全球旅游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在麦理浩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重要的原则。规划者和施工队都秉持了“低碳、环保、智能化”的建设理念,通过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后续的生态旅游发展铺就了坚实的基础。麦理浩径已成为香港的另类地标,它在城市之外,串联起山与水,提供给人们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体验。

麦理浩径在2016年获评《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最佳登山路线”之一,它的沿线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特色,路线途经森林、山地、海湾、水库、地质公园、历史遗迹等,还专门设置有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观景休憩便利。它还有着十分便捷的通达性,设置了多个出入口,便于游客自由出行,同时出入口周边设有公交停靠站点,为游客公共出行提供较大便利。路线沿线布置了完善的标识指示系统,游客可根据详细的标识指示牌准确地定位所处的方位、行走路程及方向等信息,同时设有完善的救援设施,包括救援电话、直升机坪、消防设施等,为快速救援提供保障。麦理浩径在选材和配色上突出融入自然、贴近自然,大部分路段在选材上以土路为主,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同样以能够融入自然的材质或颜色为主[18]。

麦理浩径项目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自然风光和户外活动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香港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麦理浩径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中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为后续的生态旅游产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 厦门环山风景道规划

规划设计环山风景道沿厦门市域外围山体布置,主线全长约144.7 km,途经岛外四区,其中翔安区47.6 km、同安区46.2 km、集美区31.5 km、海沧区19.4 km(见图3)。

1)翔安段。翔安段中九溪、吕塘(古厝)、厦大、香山风景区、大帽山、三角梅景区等主要节点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其中以溪曲流和出米岩至大帽山蜿蜒盘旋的盘山道路观赏游览价值较高。

2)同安段。同安段中竹坝农场南洋休闲度假区、蔗内油菜花田、白交祠茶园等景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金黄的油菜花田、层叠的茶海、金波荡漾的稻田都是规划路线穿越的重要旅游资源点。

3)集美段。集美段中石兜、坂头水库风光秀丽,观赏价值高;双龙潭景区是以山地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游憩休闲价值较高。

4)海沧段。海沧段经过天竺山公园、青龙寨等主要景区,天竺山可远眺马銮湾海景,观景效果极佳;主线滨海段海景优美,穿越三岛公园、环湾带状公园等滨海风光;位于海沧西侧的大坪山公园、蔡尖尾山公园等都是重要的游览观光圣地。

根据长度、功能、辐射范围、宽度等将环山风景道分为主线、环线、支线3个等级(见图4),其中环线有2条、支线有19条。路线的设计以主线为骨架,发散出数条环线、支路,通过主线骨架串连周边核点,进而搭建支线网络,成网成面,形成内部畅通、外部方便可达的旅游网络、旅游经济带,从而通过环山、环湾、环岛风景道共同组成厦门城市风景道体系,打造美丽厦门“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新格局。路线的选择着重考虑岛外主要景区、旅游资源、特色乡村的分布,将各个主要节点有效串连,使风景道路途游览更加丰富充实。

4 厦门郊野远足道规划

郊野远足道是展现厦门北部山水画境的休闲运动空间,打造厦门最完善、最具吸引力的郊野生态徒步旅游目的地、居民假日休闲运动新方式。郊野远足道的核心功能包括游憩运动、社会与文化、经济等。

游憩运动功能:郊野远足道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是居民开展运动休闲、徒步野营、户外探险等运动的场所[19]。

社会与文化功能[20]:郊野远足道串联城市空间与古村落、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为城乡提供交流空间。对于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宣传和展示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济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串联旅游景区与景点,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优秀旅游产品。依托沿线村庄设置服务区或补给站,带动乡村振兴,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根据资源条件及现状建设情况,在厦门岛外翔安、同安、集美、海沧四区各选取一处作为慢道首批启动项目重点策划,包括翔安区金柄—古宅—大帽山段、同安区军营—淡溪—白交祠段、集美区白虎岩—石兜水库段和海沧区天竺山段(见图5)。

1)翔安区金柄—古宅—大帽山段郊野步道。路线依托新圩北路、金锡路、大帽山路、602乡道、428村道以及现状步行道,包括古宅十八弯、布衣古道2处古道,串联金柄、古宅、寨仔尾3处传统村落,以及溪美水库、古宅水库、罗田峡谷、三太子宫、甘露寺、红架寨等资源,形成金柄环线、古宅环线、大帽山环线和罗田支线4条线路,串连沿线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选取慢道沿线景色秀美、视廊通透处设置观景眺望平台。远足道构建以混行道断面改造和步行道修缮为主,局部实施断点打通。

2)同安区军营—淡溪—白交祠段郊野步道。路线依托416县道、732乡道、733乡道、734乡道和现状山路,串联军营、淡溪、白交祠3处特色村落,以及牛心石水库、七彩池、五松瀑布、雄狮瀑布等景观资源,形成军营支线、雄狮瀑布支线、淡溪支线和白交祠支线4条线路,将沿线红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有效串连,同时选取地势高差大、远眺视野广阔地方设置观景平台。远足道构建以混行道断面改造和通往五松瀑布及雄狮瀑布的山路修缮为主。

3)集美区白虎岩—石兜水库段郊野步道。路线定义为运动休闲线性空间,依托416县道和现状步行道,串联白虎岩、观音寺、苎溪桥、坂头水库、石兜水库、琔琳院等景点,形成白虎岩环线、坂头水库环线、石兜水库环线3条线路,远足道依水库构建,沿途视野开阔、风光绮丽,可设置多处观景平台与休憩点。远足道构建以混行道断面改造和步行道修缮为主,局部实施断点打通。

4)海沧区天竺山段郊野步道。路线的选择依托景区骑行道、木栈道和现状大溪路构建,形成天竺湖—真寂寺环线、两二湖环线和皓月湖环线3条线路,从而整合提升现有景区,同时结合远足道沿线制高点设置眺望点,远眺山下水库、村庄。

5 环山风景道与郊野远足步道建设思路总结

5.1 两者建设总体思路

环山风景道作为山体生态休闲旅游的主轴线,串连各类旅游景观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体验;郊野慢道分布在适合野外徒步的区域,是深度融入自然的旅游活动。两者在服务群体、活动类型、交通配套服务等方面形成互补,提供吸引力,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发展。

5.2 两者结合方式

1)服务群体形成互补。环山风景道主要面向广大市民、游客,适于各类人群、各年龄段,受众面较广。郊野慢道主要面向郊野远足徒步、登山、野营、野外科教等爱好者,对体能、技能等有较高要求,受众群体相对单一。

2)活动体验的结合。环山风景道以“郊野微度假”思路开发野外休闲、体育、研学、观光和乡村游等活动项目。郊野慢道提供深入自然的徒步调整、探索活动。两者结合,使山体旅游兼具广度和深度,体验更加丰富,有望成为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3)交通服务的结合。厦门北部山体距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自驾和公共交通是主要到达交通方式,如果依靠郊野步道很难提供便利的交通服务。两者结合后,以环山风景道为主轴线设置旅游公交,结合乡村公交、自驾接入风景道后,可方便到达各个分散的活动项目,包括郊野远足道、隔段设置的节点,交通便利性大大提高。

4)服务设施的结合。环山风景道提供停车、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由于受众广,这些配套服务可望成为盈利点。郊野步道的徒步爱好者对服务设施的要求较小,必要的补给等服务可由环山风景道服务设施提供,无需过多的投入和日常管养。

5)安全救援和维护管养的结合。环山风景道车辆可达,救援与管养较为方便。郊野远足道远离公路,如果单独设置对救援管养带来很大不便。与风景道隔段衔接后,有利于救援和管养工作的开展。

6)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环山风景道则可带来大量和持续的消费人群,同时在建设中将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整治,对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很大帮助。郊野远足道的徒步爱好者当地消费有限,其线路也仅少量接入村庄,对乡村振兴帮助不大。

在未来,厦门将持续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国际旅游城市。环山风景道和郊野远足道的建设则将作为代表性的景点,继续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体验厦门的山海美景,成为城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郊野厦门风景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作品精选
厦门正新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偶”遇厦门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