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特征分析与建议

2024-04-05 16:00申素玲杨旺平陈彬
传播与版权 2024年5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英文

申素玲 杨旺平 陈彬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进入快速发展期,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也发展迅速。文章梳理2019—2023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该类期刊的办刊特征。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瞄准学科高度交叉方向、突出学科优势,以“借船出海”、开放获取为主流办刊形式,借助国际能源专家力量办刊,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定位不精准、期刊规模小、学科分散、主管和主办单位不集中等。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文章对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能源;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特征

科技期刊是出版科技领域科学发现和成果传播的载体,是科研从业人员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指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163种;从文种分布看,中文科技期刊有4556种(占比88.24%),而英文科技期刊有434种(占比8.41%)[2]。英文科技期刊对中国在国际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3]。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3月8日,中国科协印发《2021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要点》;2022年7月12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广东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由此,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诸多科技期刊办刊领域中,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备受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能源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基。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E.Smalley说能源问题位列人类未来五十年最需紧迫解决十大问题的首位。近年来,全球能源领域期刊进入快速发展期,能源领域SCI期刊共计近200本,其中创刊仅7年的Nature Energy的影响因子已达56.7,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能源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期刊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角。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我国亟须成为国际能源科技创新发源地、人才汇聚地、产业集聚地,更需要自己的能源类国际顶尖期刊。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能源类国际科技期刊,在引领全球能源科技前沿、科技发展方向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因此学术界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期刊。

因此,如何办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是所有能源领域的科研人、期刊人面临的重要问题。田旭等人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入选期刊为例,调研工程技术领域21种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为其他专业类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参考[4]。基于此,笔者调研了中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和办刊特点,总结和归纳2019—2023年入選“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能源领域的15本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情况,为完善我国能源领域的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经验,推动世界一流能源科技期刊建设,加强科技期刊的科学办刊和期刊管理提供参考。

一、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特征

分析

笔者根据中国科协官网公示的2019—2023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科技期刊名单,选出15本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并将各期刊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表1)。

(一)瞄准学科高度交叉方向,突出学科优势

从表1可以看出,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收稿范围基本是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例如,Energy Review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的收稿范围包括:能源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能源研究的多学科(材料、物理、化学、生物等)交叉融合探索技术;化石能源低碳利用与CCUS;氢能、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先进技术;新型能源转换方式探索与应用;能源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六大方向。从该刊的六大收稿方向可以看出,其收稿范围涵盖了Scupos数据库中的学科分类,包括Chemistry,Engineering,Materials Science,Physics,Mathematics,Geosciences,Computer Science等。另外,Renewables官网显示的收稿范围包含十个能源领域相关学科方向: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CO2 recovery&conversion,

Hydrogen energy,Materials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ergy sustainability,Catalysis and nanocatalysis related to energy systems,In-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energy systems,Solar energy, Bioenergy,所以该刊的收稿范围也是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

虽然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收稿范围是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但是大部分期刊会专注于其所在能源领域的优势学科方向。例如:国际期刊Carbon Energy专注于清洁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先进材料和技术;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专注于绿色能源和智能交通领域,具体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车辆、车辆储能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交通部门智能的整合等;Energy Geoscience专注于与地球科学、技术和工程、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等主题,具体包括油气勘探开发、能源资源的地质构造模拟、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及碳捕获、利用和封存;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主要刊载可再生能源模块、电能储存与应用、新型电力设备与技术、交通电气化系统与设施、智能感知与控制等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国际期刊Nano Research Energy专注于能源的先进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具体包括能源产生、转换、储存、节约、清洁能源等;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专注于碳资源转化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具体包括表征和前处理、热化学转化、生物转化、电化学转化、转化中的催化作用、碳材料、环境补救措施、工艺技术等领域。总体来讲,在15本期刊中,有2本是能源相关学科高度交叉领域的期刊,有13本是专注于能源领域优势学科方向的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主办的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需要依托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能力来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二)“借船出海”的合作出版模式

从国际合作方式来看,在15本期刊中,Renewa-bles,Energy Internet和Nano Research Energy的出版单位是我国自己的出版商,分别是中国化学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其他12种期刊都是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如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Wiley、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等。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大多采用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的模式,也就是“借船出海”模式开展国际合作。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一是国际出版商具有较高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二是先进的出版平台和技术支持能够提供更好的出版服务和技术保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主要采用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也在逐渐探索自主发展之路,部分国内期刊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逐步实现自主出版和“造船出海”。

(三)OA出版模式是主流办刊形式

从期刊出版模式来看,在15本期刊中,有13本期刊采用开放获取模式(Open Access,OA),另外2本期刊目前还没有出版,因此暂时不能获得其出版模式类型。尽管如此,从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绝大多数采用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因为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对处于成长期的期刊来说有很多优势:一是可以加快和提升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让更多读者免费访问和阅读研究成果,有助于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二是可以提高研究效率,OA期刊的快速出版模式有利于研究成果及时公开,加速科学发现的传播;三是可以提升研究的透明度,这对开放获取医学研究尤为重要;四是基金资助机构越来越倾向于支持OA模式。总之,OA出版模式具有多种优势,能够适应学术界和科学界的发展需求,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但是开源期刊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作者或其所在机构通常需要支付高额的出版费用,这会增加发表成本,降低作者的积极性。尽管如此,从表1数据来看,OA办刊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因为OA期刊是将研究成果向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工作者免费开放,大大消除了相关因素对信息获取的限制,使更多人能够获得和利用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四)国际能源专家助力办刊

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必须国际化,邀请能源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入编委会并参与期刊发展与成长,这也是我国能源领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特征之一。笔者通过调研15本期刊的编委会成员组成,发现编委会一般有以下特点:编委会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领域知名学者组成,他们具备扎实的能源领域专业知识;编委会成员通常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学术影响力;编委会成员通常关注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对新兴的能源领域有敏锐的洞察力;编委会成员通常会参与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对期刊的质量和声誉负有重要责任。总之,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编委会的特点在于其专业性、国际性和权威性。例如,国际期刊Energy Reviews编委会有45人,其中国内外院士专家15人,其他30人均为能源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这充分说明了Energy Reviews非常重视编委会成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另外,其编委会中国际编委占比为52.2%,“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比例为63.2%,这些国际学术一线著名专家的加入,使得Energy Reviews的文章质量把控更具有专业性、国际性和权威性。

(五)主办单位分散

从表1可以看出,15本期刊分别由13家单位主办,每个单位平均主办1.15本期刊,这说明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分散严重。究其原因,目前国内缺乏对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统一管理机制,各主办单位各自为政,导致英文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相对分散。这增加了不同期刊之间的协调难度,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另外,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各大高校,在15本期刊的主办单位中有12本期刊由高校办刊,以及少数学会和公司形式办刊。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科研机构在各自领域内拥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所以希望通过主办英文科技期刊来提升自身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科研机构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导致多数科研机构选择独立主办英文科技期刊,以维护自身利益。

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分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而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比如主管单位加强对期刊的管理,这应明确各主办单位的管理责任。一是主管单位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规范期刊的编辑、审稿、出版等环节,以确保期刊的质量。二是主管单位应建立学术出版联盟,鼓励由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组织牵头,联合相关期刊主办单位,共同组建学术出版联盟,以统一管理、协调各期刊的出版工作,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建设的建议

(一)服务我国能源转型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

目前,国际能源供应仍依赖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要的化石燃料,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除了上述能源形式,还有一些其他能源形式,如地热能、潮汐能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在我國的能源结构中仍占据重要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形式,尤其是石油的进口量较大。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应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全球范围的能源变革逐渐拉开序幕。“双碳”成为重要的“新国家竞争手段”,将导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倒逼能源技术和产业调整。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除了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者,还承担服务我国重大能源需求、报道我国重大能源技术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例如,Energy Reviews瞄准先进的氢能技术,策划了氢能技术专刊,报道了该领域多项世界先进原创成果,助力了先进氢能技术的发展。为了助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Energy Reviews多次快速发表我国能源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如中国石油大学基于太赫兹光谱的油页岩表征与评价、天津大学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应用进展和西安交通大学多孔体积型太阳能接收器及其增强体积吸收等。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及时报道我国能源领域科研进展,不仅可以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我国优秀科研成果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为中国科技进步发声[5]。

能源领域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能源类期刊可以发表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如能源化学、能源材料、能源环境、能源工程等,涉及基础理论、应用实践、技术研发、政策管理等研究内容。由于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创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术活力、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激发探索精神等。例如:Energy Internet专注于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领域,刊发重大原创论文和重大工程实践成果,打造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我国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专注于绿色能源和智能运载交叉融合领域,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车辆;车辆储能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交通部门智能的整合,服务于“交通强国”发展战略。能源类期刊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需要聚焦自身的学科优势,确保期刊与优势学科领域紧密相关,以提高期刊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学科发展做贡献。

(二)明确期刊定位和受众

第一,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需要明确期刊定位,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内容选择上,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应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集中报道和传播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理论。例如:Carbon Energy专注于清洁能源和碳减排;Green Energy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专注于绿色能源和智能交通领域;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专注于能源储存和节能领域;Energy Internet专注于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领域等。其次,在办刊目的上,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需要明确办刊目的和宗旨,应明确办刊是为了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还是为了服务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等。最后,在出版方式选择上,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可以选择的出版方式有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多媒体版和融合出版等;不同的科技期刊在选择出版方式时,需要考虑自身的读者群体、品牌建设、学术影响力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二,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需要明确自身的读者定位,了解自身读者的分布情况,如读者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以及阅读习惯,如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频率等,从而更好地制订出版策略和营销方案,调整期刊宣传形式、宣传频率等。总之,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包括内容定位、出版方式、读者定位、未来发展等,只有明确自身定位,才能更好地策划和组织期刊内容,精选编委和审稿人,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6]。

(三)开阔期刊国际化视野

要办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期刊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这是因为科技、技术、创新是无国界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需要超越国界,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化视野,吸引更多的国际读者和作者关注并参与期刊传播,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发表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开阔国际化视野需要建立国际化编委和审稿专家团队、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表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推广国际化出版标准、提供多语种出版服务以及加强数字化出版和网络推广等措施。同时,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定位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策略和路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期刊长期发展[7]。例如,Energy Reviews编委会人数共45人,涵盖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全部是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具备深厚的能源领域专业知识。编委专家擅长领域包含光伏、氢能源、CCUS、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风能、地热能、油藏工程等,这些领域涵盖了Energy Reviews几乎所有的收稿范围,由此可看出编委会具备对能源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另外,Energy Reviews包含中国两院院士8名、国外院士7名,院士级别专家占比约为34%。这样的编委成员配置保障了期刊发表的论文具有专业性、国际性和权威性,并吸引各自领域内更多的学者关注期刊、认识期刊并为期刊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合理看待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工智能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变得更加可行,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出版等[8]。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科技期刊从业者的工作方式,成为推动科技期刊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可以自动化处理大量的文献信息,包括筛选、分类、排序、摘要等,降低人力成本;可以开发更好的论文评审机制,提高和增强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和公正性;可以优化和提升论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提高论文质量。其次,人工智能可能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包括可能被用来生成带有剽窃性质的内容,或者以误导、不道德的方式利用数据,从而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最后,人工智能在处理数据时可能产生隐私泄露等问题,这需要制订相应的规则和措施保障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在处理文献信息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人性化和主观判斷。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此科技期刊应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开展学术传播,也要注意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9]。

(五)推进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散,每个主管单位平均主管3.86个期刊,每个主办单位平均主办1.60个期刊[2]。总体来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现状是起步晚、投入小、编辑人员地位不高;小作坊运作模式、未实现市场化运营;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分散;自主服务平台和应用体系刚刚起步。而国外出版模式是大型国际出版商、学会出版商和大学出版社出版期刊均运营大规模期刊群,具有集中管理和运营期刊团队,且各团队分别负责数字化、内容、技术平台、销售、市场、产品等不同领域。因此,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更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集群化的组织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特别是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应分领域进行集群化、联盟化,而推进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10]。

三、结语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还存在数量少、领域不夠多样化、国际影响力弱、集群化程度低等问题,但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未来我国可出现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能源类英文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

[1]吕鹏,王越,张振伟,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的引证指标特征及发展建议[J].天津科技,2023(04):123-130.

[2]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3]王媛媛,侯剑华,王东毅,等.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09):1159-1167.

[4]田旭,薛丽苗,董怡君,等.我国工程技术类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特点与启示: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1):36-39.

[5]陈莉玥,马娜,刘筱敏.基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科学数据引用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10):1328-1337.

[6]陈曦.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对8种能源类SCI刊物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0(10):121-127.

[7]郭丹丹.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功能实现与路径探析[J].中国编辑,2023(03):32-39.

[8]黄历.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学报编辑论丛,2019(00):361-365.

[9]姚伟.能源类科技期刊编辑中经常混淆的概念与误区[J].编辑学报,2006(04):265-266.

[10]徐颖,李雅丽,陶梦媛.学术期刊的精准传播实践研究:以《施工技术(中英文)》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7):11-16.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英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