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背景下农业学术期刊的转型思路和路径

2024-04-05 16:00刘琴
传播与版权 2024年5期
关键词:媒介技术融合出版

刘琴

[摘要]在数字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今天,期刊实现出版深度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学术期刊兼具学术引领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为应对融合出版要求,其需要构建促进学术传播和提升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实现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部分农业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配置不够、先进技术应用不足、发展理念落后等现实问题,如何借助数字媒介技术提升自身传播力,是融合出版背景下农业学术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以《种子科技》为例,探讨融合出版背景下农业学术期刊的转型思路和路径,分析农业学术期刊如何发挥出版主体优势,实现融合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媒介技术;转型思路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数字网络平台迅速发展,数字化已无所不在,对传统出版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当前,学术期刊能够利用网络提供内容服务,且内容提供方式呈现多样性。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学术期刊实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作为担负促进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重任的学术期刊,

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数字技术作为融合出版的重要抓手,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中作用巨大,具有存储量大、传输快速、互动性强等特点,不仅能帮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还可促进成果转化与学术交流,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因此,学术期刊应重视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积极进行有益探索。文章以农业学术期刊《种子科技》为例,基于该刊出版实践,探索农业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转型路径。

一、《种子科技》出版实践

(一)期刊基本情况

《种子科技》于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多年來,该刊坚守学术底线,坚持“内容为王”、质量并重路线,立足种业、面向市场,在持续打造种业科技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本着“专业、权威、科学、实用”的原则,探讨种业发展大计,开展种子学术研究,宣传种业政策法规,交流种子工作经验,推广种业科研成果,普及种子科技知识,在业界影响广泛。

(二)期刊资源整合情况

1.内容资源整合

《种子科技》将“内容为王”作为立刊之本,坚持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面向种业学科领域,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度挖掘内容资源并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更具价值的数字化产品;针对受众需求,开展多元化服务。同时,《种子科技》与其所属的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期刊进行联合营销,实现受众共享,共同拓展发行渠道。此外,在策划和开发数字产品的过程中,《种子科技》积极建立原创内容资源库,扩充数字化资源储备。

2.专家资源整合

专家资源是农业学术期刊应对融合出版的重要抓手。《种子科技》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联合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研究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建立种企专家资源库,基于自身专业优势把关期刊内容,指导企业制种和农业生产。

3.编辑资源整合

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人员的工作内容已由传统的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向数字化增值业务延伸。为解决在融合出版中编辑能力不够全面的难题,《种子科技》采取纸质出版编辑和数字出版编辑“组合”工作的形式,以人员组合促进能力融合、资源融合,最终建立适应融合出版发展需求的新型编辑队伍。

(三)数字平台运用情况

1.数字平台建设

首先,完善官网,《种子科技》将所刊登过的论文通过网址链接的形式在线发布,并在网站主页增设论文摘要查看排行、被引频次排行、全文下载排行等板块,方便读者查阅相关文献。其次,在原单渠道邮箱投稿的基础上,《种子科技》建立了作者咨询QQ群、优秀作者微信群和审稿专家交流群,实现编辑人员与读者、作者交流的移动终端化。最后,为了进一步方便广大作者在线投稿与查询审稿进度,提高稿件处理效率,《种子科技》在官网接入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实现稿件的数字化全流程管控,加强了对期刊的信息化管理。

2.创新编辑形式

《种子科技》通过实施云编辑计划,从各农科院所及大专院校中招募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并将他们培养成为云编辑。云编辑的招募不仅增强了期刊的编校力量,还对提升期刊质量有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期刊的办刊质量,同时也为了促进优秀作者与期刊编辑的有效互动以及深入交流,从2020年10月起,《种子科技》在优秀作者微信群内开展集体审读活动,鼓励群内作者相互审读论文、交流讨论,并按重点差错纠正数对参与审读的作者给予一定奖励。同时,被集体审读的重点论文不仅质量更高,而且在出刊之前就得到了同行的关注,论文价值被充分挖掘。而《种子科技》也通过这一活动增强了网络化校对力量,凝聚了优秀作者资源。

3.强化学术传播

《种子科技》积极主动应对传播环境变化,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学术传播。一方面,《种子科技》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针对重点学者和潜力作者进行精准推送。另一方面,《种子科技》通过精细化分析各大数据库公布的学术数据,结合自身特点及时调整编辑方针,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同时,《种子科技》入驻了“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中国农学通报》编辑部等国内权威期刊一起,自下而上发起构建的‘中国农业期刊网,该网站覆盖全国农林牧渔等近500种学术期刊,可以实现集成各刊优秀研究论文、发布行业最新动态及进行行业科学评价等功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期刊编辑行业的学术交流”[1]。《种子科技》有效参与该平台的集成发展,对实现自身的刊网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二、农业学术期刊应对融合出版的转型路径

(一)转变编辑角色,多维度提升复合能力

编辑人员是办好期刊的主体要素之一,随着期刊出版数字化、融合化、立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须转变角色定位,成为创新型、复合型、用户型编辑。传统出版模式下,编辑人员一般是以编辑加工稿件为主要工作,而在网络环境下,为适应发展,其需要革新编辑出版理念,多维度提升复合能力,一方面担任专业化的出版角色,以规范标准及内容组织等为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担任促进科学研究和辅助写作的角色,以科学评价、科技信息选取及成果表达等为工作重点。

一是提升学术认知。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不能局限于策划、组织、审稿、校对等工作,应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出席学术会议、撰写编辑学学术论著、申报各类项目和奖项等,积极与相关专家与学者开展交流合作,朝着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转变媒介认知。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应将读者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积极运用新型媒介技术,掌握媒体信息挖掘及收集技术,借助各类适配性较强的媒介手段进行学术内容的编辑、发行。

三是增强服务认知。融合出版背景下,数字出版规模虽然不断增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内容永远是出版的焦点。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必须紧跟行业热点及学术界发展焦点,立足服务学术创新,做好优质学术论文把关工作,尤其要利用好期刊及平台优势,搭建学术交流网络信息资源库,多维度传播学术成果[2]。

(二)适应变化,积极探索集群发展路径

农业学术期刊应对融合出版,实现数字化转型,关键问题为如何适应变化,如何应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快速变化的出版环境中找到立足点。这要求农业学术期刊及时调整自身定位,既要紧跟学术界最新出版动态,又要不断提升学术品质,因为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科学研究的基本需求以及学术作用等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内容生产方式、编辑工作方式、服务读者方式以及出版运营方式等。目前,在以量化评价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3],加快建设传播一流学科成果的一流学术期刊成为农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农业学术期刊须秉承高效办刊、开放办刊的发展宗旨,剖析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困境,在稿源、运营等方面发力,深耕内容一线[4],为精品论文创造传播空间,着力探索集群化发展路径。

(三)完善出版机制,努力萃取优质资源

虽然目前对大部分农业学术期刊而言,研发新的传播技术还不太现实,但是积极引进主流传播技术仍是必要的选择,其要努力推动农业科研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广泛传播。传统媒介虽然具有其天然的优势,但是农业学术期刊仍必须紧紧抓住技术革新的绳索。在出版融合的转型期,农业学术期刊需要坚守自己的阵地,完善出版机制,努力萃取优质资源,对那些具有补益性及颠覆性、革新性的技术,要大胆引进与尝试,健全数字化环境下一体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

学术论文是作者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的结晶,其学术性与实践性相辅相成,但当学术论文的学术性与实践性不平衡时,学术期刊应突出论文的学术性。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数据库为代表的学术网络平台成为学术期刊重要的传播平台,读者可以根据主题词、关键词等检索、下载、阅读论文,但网络化、数字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很大,核心刊、名刊中的论文下载量一般都比较高,普刊中的一些论文往往只有个位数的下载量。因此,努力汲取优质学术资源,推动农业科研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农业学术期刊实现融合出版的一条路径。同时,农业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媒体,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可与广大农林企业合作,开辟广告空间,拓展新的传播渠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5],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转变人才管理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编辑人员

人才是出版事业发展的核心和焦点,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是农业学术期刊良好运作的保证。农业学术期刊要高度重视出版人才的价值,将人才培养作为期刊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立一支能够应对融合出版的编辑队伍。农业学术期刊既要加强编辑人员对融合发展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编辑人员的实践能力。农业学术期刊应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举办的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培训班、研修班,学习融合发展新理念、新技能;鼓励编辑人员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和资源融合,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编辑人员。

同时,农业学术期刊应提高融合出版编辑人员的比例,发现、培养、使用优秀编辑人员,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编辑人员的创造力、协作力和领导力,最大化发挥其潜力,从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表现出色的融合出版编辑人员。

(五)转变传播体系构建思路,增强学术传播优势

农业学术期刊需要转变思路,重新定位自身功能,应用新思维重塑出版业生态环境,基于自身特点,构建全新的媒体融合出版传播体系,通过积极实践,形成多元、创新、协作的学术共同体,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出版融合。

一是打造专属的文化阵地。农业学术期刊和农业科普期刊特点、优势均不同,二者应相互借力,共享专家及读者群体资源。农业学术期刊须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汇聚专家智慧,而开展学术批评活动应作为农业学术期刊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于审稿专家的治学态度及学术能力对刊物稿件质量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农业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在对跨学科领域形成系统性认知的前提下,充分了解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状态,依据其研究方向、学术素养及科研水平等精准选择审稿专家[6],借助审稿专家优势增强期刊的“专、精、新、特、全”特色,打造期刊專属的文化阵地。

二是建设学术期刊自媒体聚集平台。随着读者的阅读模式发生变化,期刊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尽管农业学术期刊逐步完成内容生产、应用场景、传播方式和读者交互等层面的融合转变,但不断更新出版理念、提升整合能力、提高媒介迁移能力以顺应融合出版的发展态势还是第一要义。自媒体的发展加速了融合出版传播模式的革新。自媒体之间可以实现内容的共享,读者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同时关注多个自媒体账号,并对融合出版产品提出了更高的交互要求,更加注重内容的交互性和多样性[7]。因此,农业学术期刊应构建学术期刊自媒体聚集平台,加强对线上融合规律的探索,重视线上渠道融合,以满足读者的新需求,让读者愿意主动搜寻信息,吸纳更多观点。

三、结语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其肩负荟萃科学发现、承载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

当前,全球学术期刊体系正在不断调整,为了保持竞争力,农业学术期刊必须进行必要的转型,特别是要适应多种出版平台的融合,以应对出版流程的变革,从而抢占先机,乘势而上。文章以《种子科技》为例,探索农业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应做的一些转变:不仅要注重整合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学术期刊传播生态环境,以有效推动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实际应用,而且要创新办刊机制,关注学术研究的分布、特征和趋势等,主动应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厚积薄发、再创佳绩[EB/OL].(2020-12-23)[2024-01-10].http://news.cau.edu.cn/art/2020/12/23/art_10867_725655.html.

[2]帅力.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J].传媒论坛,2022(10):85-87.

[3]李二斌,徐定懿.高校主办学术期刊转型发展路径分析:以《中国农业教育》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1(10):30-36.

[4]李莎,曹巍.媒体融合时代专业期刊转型发展体系重构[J].出版广角,2022(06):56-59.

[5]马雪.媒体融合时代农业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科技,2020(04):93-96.

[6]张长生.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2(10):26-28.

[7]段鹏.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现代出版,2021(05):51-55.

猜你喜欢
媒介技术融合出版
互联网思维下的期刊融合出版
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电视节目制作
展望泛媒体时代下媒介技术的进化趋势
技术决定论:浅谈对媒介环境学的认识
数据新闻的品格特征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