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手炉:掌中的文化与艺术

2024-04-07 08:20涂元元
河北画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手炉造物吉祥

涂元元

(南京艺术学院)

手炉,又称“捧炉”“袖炉”,是旧时宫廷及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因其精致小巧而深受人们喜爱。手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宋、元两代的发展,至明清达时期到鼎盛,涌现出了张鸣岐、胡文明、王凤江等众多制炉名匠,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手炉制作成为了一件件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珍品。作为众多古代传统器物的一种,明清手炉拥有较为完善的设计制造体系,表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思想。

一、“中和为美”的设计意识

在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一个核心理念便是“中和为美”。这种“中和”指的是对“度”的精准把握,也可理解为“规矩”与“尺度”,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设计思维。具体而言,这种设计意识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所造之物的大小、轻重、长短等属性都应恰到好处,以适宜为美;其次,不同属性的材料可以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最后,设计中应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明清时期手炉的器型样式丰富多样,通过对大量手炉进行图像学分析,将其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几何形、仿生形和其他类型。几何形手炉,如正圆形、椭圆形、方形及多边形等,是明清时期的主流设计;而仿生形手炉,如瓜棱形、海棠形、柿子形及梅花形等则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生动的形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这些手炉在造型上虽千变万化,但其尺寸却始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统计数据显示,手炉的长/径、宽/径、高的基本值分别维持在9~14厘米、9~14厘米、7~10厘米之间[1]。这种尺寸设计确保了手炉使用的舒适性和便携性。明清时期虽然还未出现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理论,但手工艺匠人在他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器物与人的尺度相适应的规律,使得人与器物相和谐。

二、“因应得宜”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造物之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宜”字凝聚了古代工艺匠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成为造物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之理中贯穿着天道中见于人事,人事中见于天道的总体思想。天道与人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造物之“理”,此理即“宜”。宜应该就是古代造物设计和制作的最核心的思想。[2]所谓“宜”,即适宜、合适,强调造物需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李渔在他的设计实践中也总结出造物设计的尺度:人的尺度、物理尺度、经济尺度、艺术尺度。

考工记里面讲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办民器。”一材有一材之用,一物有一物之性,制作不同的工具选择相适宜的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巧妙应用。明清时期,铜的冶炼技术在当时有了较大提升,使得铜材相对易得,为手炉的大量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铜材因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而成为手炉制作的主要材料。从物理属性上看,铜具有光泽细腻、质地坚硬、耐摔、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日常生活用器。铜的极佳延展性使得工匠们可以对其进行雕、镂、錾、刻等多种工艺处理,创造出精美绝伦、浑然天成的手炉作品。这些手炉作品充分展现了质地美感和工艺特色,达到了物尽其用、和谐统一的效果。

造物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人的生理尺度、生理差异以及性格特点都应在造物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手炉,作为古时人们的取暖用具,其大小、重量、形状都经过严格的考量,以确保能够完美适应人的手部握持。过大或过重的手炉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可能造成手部疲劳或受伤的风险。明清手炉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都体现了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手炉一般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组成,炉身又分为内胆和外壳,外壳材质较为多样,除铜以外还有漆器、珐琅等,而内胆则为铜制,架于外壳口沿之内,以备燃炭。内胆和外壳中间留有一定空间,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得即使炉中炭火烧得再旺,使用者也丝毫不会感觉到烫手,这种恰到好处的设计,不仅让温暖传递得更加均匀和持久,还避免了因过热而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

“文质彬彬”一词来源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所讲的“文”与“质”,分别指代文采与质朴,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方能成就君子之风范。在造物艺术领域,“文质相宜”同样被奉为圭臬,它要求实用与审美、功能与装饰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不失实用之本,又能尽显艺术之美。

任何一种材质都是自然的产物,体现着自然的意志,具有自然之美,“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等成语,表达的就是一种对自然之美追求。紫铜、白铜、黄铜,这些不同的铜质材料为手炉的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手炉工匠根据不同的铜质材料,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智慧,因材施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手炉作品。紫铜颜色暗淡、质地腻涩而不易雕刻,但工匠们却巧妙地运用其特性,将设计风格倾向于古朴、厚重。炉身上的镂空图案简洁大方,不做过多的装饰,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刻画一些吉祥花卉等图案,以增添一份雅致。这种设计风格使得紫铜手炉在质朴中透露出一种朴雅的气质。相比之下,白铜则因其颜色偏白、质地细腻而易于雕刻。因此设计风格倾向于精致、细腻。炉身上刻满了写意山水画、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画面生动逼真,线条流畅自然。黄铜则因其价格较为便宜而普及较广。其颜色显黄且偏暗,韧性较强,因此设计风格介于紫铜与白铜之间。工匠们根据黄铜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创造出了既实用又美观的黄铜手炉。炉盖散热区的设计也别具一格,或以铜丝编织成细小的孔眼,或与花纹相结合而镂空,既保证了通风散气,又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装饰效果,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达到了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统一。

三、“雅俗共赏”的审美品位

明清手炉,不仅仅是一件取暖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在手炉的设计中,呈现出“雅”与“俗”两种审美品位的交融。这种交融既满足了文人雅士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也迎合了普通民众审美情趣的需要,实现了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和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逐渐成熟,人文主义思想崭露头角。这使明清审美思想呈现出世俗化、人性化、丰富化和细致化的特征。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强烈,同时对精神和文化修养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炉作为冬天文人雅士几案上的常备器物,不仅具有暖手疏通血液以便书写绘画的实用功能,还可以通过熏香净化空气,展现风雅意趣。因此,其设计深受文人思想的影响。晚明文人文震亨出生于仕宦世家,受家族熏陶,在文化鉴赏方面造诣颇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并将之渗透到对日常生活审美趣味的追求中。他的代表作《长物志》集中地反映了明代末年文人士大夫崇尚高雅、自然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在器具篇中,文震亨对袖炉的描述提到“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以倭制镂空罩盖漆鼓为上,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他所推崇的“倭制镂空罩盖漆鼓”实际是日本莳绘工艺中的阿古陀香炉,其结构与手炉相似,分作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铜丝做的网罩,纹样与炉身图案相呼应;下部为漆木做的瓜棱形炉身,内置铜钵或炉,其表以莳绘为饰。在“手炉”部分,文震亨进一步指出:“手炉以古铜青绿大盆及簠簋之属为之,宣铜兽首三角鼓炉亦可用,唯不可用黄白铜及紫檀、花梨等架。……”这种观物取象的审美趣味在明清手炉中多有体现,尤其是仿生形设计的手炉,其中以瓜形最为突出。

清代潘祥丰制瓜楞形铜手炉(图1),炉体呈瓜棱形,盖面、侧沿镂雕几何纹,丰肩,出提梁,弧腹,平底,入手厚实,可堪赏玩。炉底落“潘祥丰制”四字楷书款识,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图2这款手炉是由明代制炉大师张鸣岐所制,炉体娇小玲珑,炉壁不加雕凿锻打而成。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炉的内壁光滑。光洁圆浑、平整、素净,手感分量重,包浆浑厚。炉盖的工艺制作繁复,系手工制成再磨光,仿佛藤条编织。手炉器底方框内,减地錾刻“张鸣岐”小篆款,书法自然有度,运刀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图1

图2

在装饰纹样方面,手炉设计也受文人审美趣味影响,文人画为手炉提供了大量的装饰性纹样灵感。明清文人推崇典雅,讲究在赏玩高品位的器物中寻求古趣、雅趣和乐趣。文震享在《长物志》中讲到器具时便称:“今人见闻不广,又习见时世所尚,遂致雅俗莫辨。更有专事绚丽,日不识古,轩窗几案,毫无韵物,而侈言陈设,未之敢轻许也。”[3]明清手炉的装饰中,大量运用了代表文人审美情趣的写意山水人物、亭台楼榭等题材,这些纹样不仅丰富了手炉的视觉效果,更寄托了文人的情感与志趣。同时,象征文人品格情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等题材也常被用于手炉装饰中,体现了文人以物养德、以物明志、借物修心的精神追求。到了清代,人“把玩”之风盛行,崇尚“新奇”之风日盛。这一时期的手炉在装饰上更为讲究,纹饰繁缛细密,镂雕精致生动,用材与工艺也更加考究。常以满器示人的手炉给人以豪华而庄重精致之感,充分体现了文人和工匠的集体智慧。

相较于文人雅士对手炉中山水人物、亭台楼榭等文人画元素的偏爱,普通民众则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寓意吉祥的手炉。吉祥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对自然就已经产生了敬畏之心,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类祭祀活动,之后逐渐发展出吉祥观念。春秋时期已经有“万寿无疆”“天子万寿”“南山之寿”等吉祥语的记载,[4]这些均表示当时已出现祝寿形式和祝寿语言,从而构画了一幅早期人类吉祥文化的图景。随着历史的发展,吉祥意识、吉祥符号逐步凝练成为吉祥文化。[5]徐华龙先生在其《中国吉祥文化》一文中将吉祥文化分作物体吉祥、行为吉祥、语言吉祥、文字吉祥和数字吉祥等五个层面。明清手炉的装饰中,常见具有吉祥意义的鹤、鹿、双蝠、花卉、文字等元素,按照徐华龙先生《中国吉祥文化》中的分类,主要属于物体吉祥和文字吉祥两个方面。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掐丝珐琅莲蝠长方手炉(图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手炉的炉盖四面全为鎏金地,口沿以下为变形莲瓣纹,腹部四周均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宝相花,宝相花旁边有两对红色蝙蝠,底沿处为一圈卷草纹,炉盖两侧有双提梁,梁下为鎏金蝙蝠柄拖。在此款手炉中,有多个吉祥意象:“双喜”“柿子纹”“莲”与“蝠”等,“双喜”顾名思义即表示双重喜庆;“柿子纹”中“柿”与“事”谐音,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极像四个如意云头,音与形结合,蕴含着“事事如意”的祝愿;“莲”意味着幸福连连,情意绵绵,以及清廉正洁的品质;“蝠”与“福”同音,有洪福齐天的寓意。此炉集多重吉祥意象于一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图3

除了吉祥纹样外,手炉也不乏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图案和生活场景,这些图案贴近民众生活,富有民俗风情,手炉中的人物形象也大都来自家喻户晓的民间神话人物、历史英雄等,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无论是世俗之美还是典雅之美,都在手炉中得到完美诠释。匠人们运用精湛的手艺和卓越的智慧,将这些美好的元素和审美情趣巧妙地融合在手炉的设计之中,使得手炉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取暖工具,更是一件承载着先人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品。这些手炉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温暖,更为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四、结语

明清手炉造型别致、工艺精湛,作为实用与娱情兼备的日常器具,其设计受到文人审美趣味、世俗文化观念及传统造物思想的影响,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纹样,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卓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手炉造物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收藏手炉看3点
以木造物
谈明
放飞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