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的年俗

2024-04-16 07:12吕燕平
新西部 2024年1期
关键词:屯堡花灯

吕燕平

过年习俗,往往大同小异,无非民族差异、地域之别。屯堡人的先祖是明初征伐云贵的屯田军户,来源江淮,历经六百多年沉淀。因此,屯堡人的过年习俗,虽不乏江南韵味,也融合黔中的风味。

筹 备

屯堡年味,在时间进入腊月就开可感受到,可算是年的“准备”。所谓“准备”,无非有二:一是物质方面,首当其冲便是肉食类。腊月“杀年猪”、吃“杀猪饭”,会成为“不可推卸”的聚餐理由。制作腌制品——腊肉、香肠、血豆腐的熏烤,自然是腊月最具说服力的“烟火味”。

“民以食为先”,糯食制品——糍粑、糕粑,通常每家要加工数十斤的糕耙,清水浸泡,可保藏数月,食用方便。糯米面,用来做汤圆、甜酒粑,过去用人工以碓搕面,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力,甚至熬更守夜。豆制品——“年关豆腐”,系因屯堡过年菜肴大多需豆腐为辅料,“推豆腐”就显得尤为重要。制作甜酒、豆豉、霉豆腐、血豆腐、“冻米”“串饺”是必须的食品储备,而韭黄、山药也是每家必备的食材。当然做新衣也是必不可少的。置办年货的“赶年场”又称为“赶叫场”,是专门为人们年前备办年货安排的最后一场市场交易,于是便有“热闹不过腊月场”,“有钱不买腊月货,是水也要贵三分”之说。

其二,是环境氛围的准备。腊月初八,曰“腊八”,吃腊八粥,女孩童穿耳眼,小牛犊穿鼻孔,曰“穿抱耳”。是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打扫家庭卫生,俗称“打扬尘”,“一年不打尘,十年理不伸”,但须避开家人属相。二十三日“祭灶”,即“祭灶王菩萨”。“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日子夜,灶王上天,向玉帝报告宅主一年之善恶。“祭灶糖”即麦芽糖,由安顺最大的屯堡村寨九溪村专门制作,其制作工艺与江淮同。除夕日,以红纸书写对联,并“门神”所贴,有新逝人家,用黄或绿纸书写对联曰:“孝对”。猪圈、牛圈、马圈,也贴上“牛似南山猛虎,马如东海蛟龙”,以期望“六畜兴旺”。

换神榜。年三十以前,要把堂屋神龛处的“神榜”布置一新,即用红纸重新书写。如今,传统红纸书写神榜,多换成铝合金镶边有机玻璃板刻字的现代神榜,较为实用。

过 年

年三十下午,屯堡人家以猪头、雄鸡于家神前敬供,合家叩拜天地、宗亲神位后,以鸣炮就餐。食品摆上,香、蜡点上,纸钱折好,家中长辈主持仪式开始,历请诸神、家族中己逝先祖到位,以示大家一起过年。然后,烧纸钱、放鞭炮,家中成员逐一堂前三叩九拜,供奉仪式结束,一家人便开始吃年夜饭。

“年夜菜”中会有“长命菜”“蛊子汤”等特色菜,守夜则吃“合锅菜”。是夜,家中灯火通明,一家人坐于火旁通宵达旦,谓之“守岁”。至子夜,则又鸣炮曰“迎新岁”。 晚辈向上辈拜年,长辈赠以钱,谓之“压岁钱”。

年初一起,第一次到井取水,需备以香纸,于井边烧化敬龙王曰“买水”。出门游玩归家时,亦捡柴禾一束而回,意谓:“空手出门,抱柴(财)回家”。

初二,小孩早上有到各家拜年,口称:“拜年拜年,不要粑粑要个钱”。是日村民中妇女有挑“银水”之习,受水之家则以米粑回送。从年初五六或初八九里,新居户还有“开财门”之习。

初四日晚,提前做熟第二天的饭。据传,初五日为“五谷大神”诞日,忌生米不下锅。初六日起,白天跳地戏,夜间玩花灯,至十五日结束。

初九“玉皇会”,为玉皇大帝圣诞,妇女前往名山寺院烧香纸曰“上九”或“烧千张”。屯堡中老妇女备香纸和用黄纸包封纸钱,名曰“篯张”进庙焚化。还要花钱买一张黄纸印制的“佛票”,又称之为“朝山票”带在头上,以示敬意。成为主妇的妇女开启“修佛”旅程的起始日。初次“修佛”的妇女在佛头的指引下,到庙里买“玉皇票”,上香,叩拜,烧“签章”。完成这个仪式,妇女们“修佛”算是“注册成功”。是日,属安顺“城外八景”的云鹫山最为热闹,山顶云鹫山寺有玉皇阁,吸引众多游客。而到安顺城郊的龙王洞“拴小猪儿”,即带一两块洞中小石头放在猪圈里,所养的猪可顺利成长,“快长快大”。正月十三,皮革业祖师祭拜(或举办财神会)。

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户户须灯烛闪亮,庆贺元宵,俗称“过大年”。屯堡人有“年小十五大”“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是日如同大年三十,要敬奉神榜上各路神仙、菩萨和祖宗。十五晚上闹元宵,玩花灯、舞龙,很是热闹。小孩们三五成群,手拿一柱燃香,于大街中东奔西跑,口念“正月十五撵野毛(猫),撵走上街下街跑”的儿歌。这天各家门头上要放上一些“老虎莿”,祛邪避神,以示一年清吉平安。至晚祭供后,家家鞭炮齐响,灯火通明,入夜取冬青枝叶于火上烧,发出劈啪之声曰:“炸虼蚤”。“烧了十五纸,大人修犁耙,娃娃扒狗屎”。

十五日过后,各行各业自理门路,开启新一年营生的里程。

节 庆

屯堡人过年期间,会有热闹的地戏、花灯、山歌、抬汪公等民俗活动。

地戏。地戏在正月、七月进行,正月叫“玩新春”。地戏因演出在平地上展开得名。演出时,观众围成一个圆圈,或站或坐,演员置身其中,在一锣一鼓的伴奏下进行表演。演出时,演员头戴青色纱巾,身穿似古代将帅的战裙,额顶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面具,手执木制古代兵器,唱打结合。地戏声腔近似“弋阳腔”,动作有武打套路。地戏演出的剧目有《三国演义》《岳传》《五虎平南》《楊家将》等军事征战题材。

花灯。民国《续修安顺府志缉稿》载:“唱花灯,由青年农民化装成男、女若干对,男执火扇,女则携小帕。至接者家,先由一对或两对演唱一出,配以胡琴或月琴等音乐……依次演完,最后则全班合演一出。演唱毕,主人亦酬以喜封。”花灯演出有亮灯、散帖子、出灯、参土地、参果碟、参门神、扫场等诸多程序。传统花灯用竹、木、纸为原料手工扎制,有牌灯、宫灯、八封灯、绣球灯、荷花灯、鱼灯、虾灯、走马灯等,用长竹杆挑起,内燃焟烛,作为花灯标志,演出照明,以烘托气氛、吸引观众。花灯剧目有《高腔调》《白蛇传》《柳阴记》《秦雪梅吊笑》《孟姜女寻夫》等。女角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表演时,男执扇、女执帕、边唱边舞,由胡琴锣鼓伴奏。词句俚俗,但往往逗得观众大笑不止。

抬汪公。正月十六、十七、十八抬汪公,堪称屯堡人隆重的民俗节庆,较为集中的三个村寨吉昌、狗场屯、鲍屯相距不远。《安顺府志》载:“正月十七日,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十八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吉昌屯)亦于十七日执事旗帜,鼓吹喧阗迎至杉树林,观者如堵……”清晨六时许,汪公庙内芒锣声起,两锣手沿街敲响,告示村民汪公将出巡。是时,将宰好肥猪佩戴红花,用腰鼓队敲打着送到汪公庙举行公祭。公祭由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村老组成的司礼班主持。村老们三天前开始沐浴素斋,典祭当天整冠更衣。在香烛纸钱的烟雾缭绕中,司礼班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公祭毕,于庄严肃穆中恭请汪公入舆。此时,庙外戏台前,各腰鼓队、秧歌队、龙狮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队入场。中午时分,汪公在众首翘望中出巡了。其时,大街小巷,阳台屋顶,村邊地头,人头攒动,人流似潮。出巡的汪公端坐轿中,由龙凤彩旗导引,仪仗队高举肃静回避牌、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等。每当汪公走到一户农家门前,主人家燃点鞭炮礼迎,烧起纸烛,虔诚祈祷。这家鞭炮刚停下,下一家响声又起,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抬亭子。这是正月初九九溪村举行的迎春盛会。亭子过去用人力抬走,由村中抬至离村一公里处停放,下午六点回村。亭子经过大街时,各家门口燃放鞭炮,气氛热烈壮观。是日,人山人海,除村民外,生意人一早就抢占要道场所,小食摊点星罗棋布。亭子是古装戏变种,演员化妆后,固定在一棵铁杆之上,不作表演。剧中的女性也由男性扮演。每一架亭子表现一个戏目,如“水漫金山”“吕布戏貂蝉”“三盗芭蕉扇”等,每年戏目都有轮换。

山歌。屯堡人喜爱山歌,通常为男女对唱,可一人清唱,也可二人对唱;一人可与多人轮流对唱,也可分男女二组对唱。演唱条件最为方便。屯堡山歌本自腹中出,不用看唱本,开口就唱,你唱我和,多为即兴创作,所谓“山歌无本,全靠嘴狠”。

过年禁忌。初一,不叫人早起,“三十夜守岁,年初一请睡”。不串门,忌扫地,忌用刀、锤、扫帚之类工具,忌把洗脸水倒在门外,忌下生米、忌烹炒煎煮生菜,忌讳动刀、动锄头、斧头等。不烧粑粑,当日饮食都在除夕之夜安排。年为岁开头,做事、言谈自然得有些忌讳,所谓“正月忌头、腊月忌尾”。

屯堡的过年话语也别有趣味。宽慰别人说:“年到肉会来”“安步当车,晚食当肉”。自嘲则云:“有钱无钱,娶个媳妇过年”“年小十五大,做鬼也有三天假”。祝贺老人,莫过于说“轻脚手快”,腿脚灵便之意。劝和别人或告诫小孩,往往强调“大正月间”“大腊月间”,“大过年的”“大年三十”,大人“去得来得”不可过于计较,小孩不可胡闹!“年小十五大”。

猜你喜欢
屯堡花灯
屯堡印象
看花灯
挂花灯
做花灯
闹花灯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