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冲突,一线教师这样解

2024-04-23 13:32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13期
关键词:家校冲突家长

编者按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桥梁。面对家校冲突,教师处理及时、沟通得法、措施有力,对缓解冲突、化解矛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刊编辑部邀请一线教师结合实例,分享家校冲突的“困”与“解”。

让家长成为教师最坚强的后盾

顾文艳丨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一条短信

医患矛盾让医生一度成为高危职业;何时,教师竟也成了高危职业?曾经的尊师重教,三叩九拜,早就成了古老的记忆。家长和教师的冲突,如今亦是屡见不鲜,血染校园者虽为特例,可到校长室告状者,写人民来信到教育局者,在市民论坛谩骂教师者,则不胜枚举……

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为何会如此紧张?在我看来,这与缺乏沟通有关,缺少一个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平台,这种认识源于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我们班有个孩子患慢性病长期服药,孩子的母亲告诉我这个情况后,我对这个孩子更多了一份关爱。不知是天性内向,还是长期服药的副作用,这个孩子极少与同学交流,为了能使他和更多的同学交往,让他能尽量融进班集体,我将他的同桌换过好几任。没想到,这一举措引起了家长的不满。一天我正在上课,家长敲门,她很生气地质问我:“为什么我的儿子不停换同桌,是不是因为他有病,你就歧视他?”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竟然被解读为歧视。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地说:“我现在正在上课,下课后再和您交流,好吗?”下课后,这位家长却已离开。

我给这位家长发了一条短信:“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有家长如此质疑我,首先我很感谢您能开诚布公地和我交流您的想法,我需要澄清的是,我一直以来都是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因为您告诉过我您孩子的病情,我不仅从未歧视过他,反而给予了他更多的爱和关心。如果您有时间,可以去我的博客看看,从开学到现在,我每天都写教学随笔,这些文章或许会消除您的误会。”

当天晚上近十二点,我收到了这位家长的回复:“顾老师,我和我的老公刚读完您博客上的文章,我对您表示深深的歉意。是我们太敏感了,以为孩子生病会遭到歧视,我真的感到很惭愧,但又感到很宽慰,只有对孩子有着浓厚的爱的老师才会记录下这点点滴滴的文字,我终于可以放下心来,把孩子交到您手上。不要再难过了,原谅我们好吗?”

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我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在调位置前和家长沟通一下,告诉她我的用意,家长便不会有这样的误会。而如果没有博客这个平台,如果我没有一直写教学随笔的习惯,哪怕我再怎么向家长解释,也无法真正消除家长的顾虑。而如果这位家长,不是用当面交流的方式,而是采取其他举措,甚至是过激的行为,我岂不是要尝到沟通不畅的苦果?

一次面谈

被误会时,如果家长能当面沟通,误会及时解开,家长与教师之间自然就不会产生隔阂。可是,有的家长并不是采用当面沟通的方式。

记得有一天我骑着单车去上班,快到学校时,我发现校门口围着一圈人。我推着车进校门时才发现,围成一圈的都是家长,有我们班的,也有其他班的。被人群围在中间的是我们班康同学的妈妈,她正义愤填膺地控诉着我的“罪状”:“班里来了一位转学生,那个学生个子很高,比我女儿高,顾老师竟然安排那个学生坐在我女儿的前排,这个转学生的家长肯定是和顾老师关系好的……”

即便亲耳听到了这位家长的“不实控诉”,我也没有停下脚步。一是我要赶紧去教室组织孩子们早读;二是我也不愿意突然出现在这位家长面前,她难堪,我也难堪。

那天下午放学前,我特意将康同学和转学的那位学生留在教室里做作业,我也打电话联系了康同学的家长,请她放学后到教室里接孩子。

傍晚,这位家长几乎是踩著放学的铃声走进我们教室的。

“我们可以先到走廊聊一聊吗?”我提议道,因为我不想当着孩子们的面谈这件事。

“我今天在校门口见到您了,当时您身边围着很多家长,所以您或许没有看到我。”她听到我这么说,脸上流露出一丝尴尬的表情。

“这件事我有必要向您解释一下,您说的这位转学生的家长是我的同事,我们的确关系不错。但我之所以把这个孩子安排在您女儿的前排,并不是因为她是我同事的女儿,而是因为您的女儿确实比她高。我特地把两个孩子都留下来了,您可以亲自比较一番。”透过窗户,这位家长看了看两个孩子。

“楚楚,这位阿姨觉得你个子好高,可能和她女儿差不多高,你俩比一比,好吗?”来到孩子们面前,我并没有提座位的事,只是说让她们比比个子。两个孩子开开心心地比个子,那位家长也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女儿的确要高一些,她的脸似乎微微一红。

趁着孩子们收拾书包,我轻声对这位妈妈说:“老师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但请您相信,我一定会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如果您认为我的一些做法不妥,欢迎您直接到学校里找我面谈,好吗?”

因为心中有杆公平秤,所以我有勇气主动化解家长对我的误会。一次真诚的面谈,不仅可以解开当前的误会,也为今后与家长的交流打开了一条通道。

除了面谈,我还会给家长们写一封封信,如便签式的感谢信,为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为家长对教师的理解。我还会给家长布置一些特别的作业,比如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信,夸夸孩子那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等等。当我们内心充满对教育赤忱的爱,当我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当我们能真正与家长换位思考,家长必定会成为教师坚强的后盾。

化解家校冲突的“三法”

韩露丨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有些家长受到职场环境、经济状况、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等影响,压力很大,容易把情绪带到家校沟通中。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冲突、理解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冲突、缓解冲突、避免冲突。

真诚是化解家校冲突的“良药”

【案例】刚开学没多久,一位高年级老师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家长毫不掩饰地质疑老师对其孩子的严苛要求并对老师说:“老师,您以后不用再收我孩子的作业了,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在学校开开心心、身体健康就行。我家四套房,我们不需要他奋斗!”

【案例分析】 面对家长的要求,不妨听听这位老师的回答:家长您好,请问是您的孩子主动提出不交作业的吗?家长说不是,因为昨晚孩子在家做作业到很晚,家长让孩子休息,孩子说第二天组长会清点作业本,登记缺作业的人名,于是家长和孩子间发生了争执。

老师听完会心一笑,坚定地说道:“恭喜您,有一个好儿子(真诚的表扬更容易化解敌对情绪)!我们都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真诚的共情,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但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的爱不能只停留在衣食无忧的层面,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同学、有朋友,需要社交,也需要老师和父母的肯定,更需要被同龄人认可,您可能觉得成绩好坏不重要,可他却不希望被同学小瞧,他重视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在意组长对他的评价,这是好事情(真诚地为其做考虑,更容易让家长卸下防备)。我们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晚睡疲劳是情理之中,偶尔一两次您可以直接和我沟通,我会针对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真诚适当让步,更容易获得家长的信任),但如果长期如此,就应该考虑做作业是否效率低的问题。因为作业量一般在半小时内能完成,下周我综合考察一下孩子的做题速度,我们共同想办法帮助孩子,而不是遇到困难马上放弃。同时,也希望您任何时候都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也侧面提醒了家长应该信任老师)。”

当人们的认知与价值观互相排斥时就可能产生冲突。教师与家长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产生的对立行为或心理状态。好医生对症下药,好教师因材施教。无论何种冲突,唯有真诚是不变的良药。

在倾听中找准家校沟通的“突破口”

【案例】一天,小X同学在学校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乱写。班主任单独询问原因时,他一言不发。经过老师一番开导和追问后,孩子终于吞吞吐吐地说,爸爸妈妈在家里吵架,他不知道该听谁的,早上出门前爸爸因为他磨磨蹭蹭又吼了他,他也和爸爸吵了起来。于是班主任拨通家长的电话,刚说明孩子在校的状态,孩子的爸爸就先发制人开始指责:“孩子交给学校,学校老师怎么不教育他尊重父母,不教他学会感恩?”

【案例分析】此时教师自身的情绪稳定十分重要。同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接纳、安抚家长情绪,建立与家长的连接,进而赢得家长的信任。

班主任不急不躁,继续询问详情。家长一边讲述早上的冲突,一边穿插着把家庭详细情况也透露了出来:他们是从河南来武汉工作并定居的,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较大分歧,经常会当着孩子的面说不同的学习要求,轻则争吵,重则大打出手。孩子的情绪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曾说过很消极的话。

这次通话接近一个半小时,大部分时候,家长在说,老师在听。他说家族奋斗史,说家庭迁居史,最后甚至还说到夫妻价值观、婆媳矛盾……通话结束前,班主任告诉家长,学校和班级开展过哪些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孩子曾经亲手制作“感恩卡”,在作文中写到过《我的父亲》,同时告诉家长有矛盾时尽量不要相互指责,包括电话开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指责也一定是不冷静时才会有的想法,相信爸爸和妈妈的心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娇嫩的心灵更需要爸爸和妈妈的呵护,并针对孩子情况,给了家长一些具体建议,家长表示会努力执行。

倾听的过程需要有回应,老师的回应需要有智慧,要及时捕捉、把握家长诉说的逻辑主线、主要观点和具体细节中的关键信息,不要急于评价或过早下结论、贴标签。如果是家长急切要求建议和方法,也一定要结合孩子在校的表现,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情理之外还需用法律捍卫合法权益

【案例】课间,小Y同学不小心打到小Z同学,小Z则生气地伸手掐了小Y的脖子,据两名当事人和附近同学描述这一过程持续约一两秒,力道不重。班主任得知此事后,首先查看并询问了两名学生,同时联系保健室老师诊断,发现并无伤情后对两名同学进行了单独的批评教育,也在全班召开了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结果小Y的家长不依不饶,在校门口拦住小Z及其家长,并打电话给班主任说自己的孩子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要彻查此事。

【案例分析】由于家长情绪较为激动,该班主任比较年轻、处理突发情况经验不足,学校政教处在了解清楚事情经过后,明确告知家长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和老师最为关注的,如果家长有担忧,请首先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此时,小Y家长表示孩子虽无受伤,但是脖子被掐了,决不能轻饶对方,一方面要学校提供监控;另一方面要对方家长和孩子在全班公开道歉并赔偿。而小Z家长则表示,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问题,应该由学校解决,家长不用参与。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社会甚至老师,都放大了学校教育的责权范围。政教处在兩方家长争执不下时明确表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此次事件中,两名孩子没有受伤,通过老师的批评教育后各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他学生因为此事也接受了安全教育,全班都提高了课间活动的安全意识,起到了教育的效果。两方家长作为成年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做表率,让他们学会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希望两位家长不要因一时之气给孩子作出错误引导。同时,《校园安全视频系统建设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表示,在校学生家长需要调看、调取校园安全视频资料的,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经属地派出所审批,学校保卫部门落实登记,原则上仅可调看,不能复制调取。至此,双方家长虽没有握手言和,但情绪已基本平稳。

在应对家校冲突中,教师除了提高沟通技巧和能力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在发生重大家校冲突时,学校也应不卑不亢,既要从严调查情况,也要保护师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对于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严惩不贷;对于无视法律的家长,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否则,教师对学生从“不敢管”到“不想管”,这对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都有害无益。

教师与家长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才能齐心合力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家校冲突家长
家校距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