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运用及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实施

2024-04-24 08:14王凤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0期
关键词:薯块种薯可湿性

王凤

马铃薯的淀粉含量较高,富含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不仅具有食用价值,同时有着工业价值,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马铃薯栽培朝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有些种植户存在马铃薯栽培、田间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并且病虫害防治不合理,影响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为此,应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种植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马铃薯种植技术,同时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做好马铃薯的田间管理,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许多农户积极投身于马铃薯种植,使得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一些农户采用不当的栽培技术,导致马铃薯质量和产量有所下降。有效解决马铃薯种植技术问题,不但可以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还会对增加农户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一、马铃薯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析及技术原则

1、马铃薯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析

从形态特征上来看,马铃薯属于陆生植物,地下茎块状,多呈现出扁圆形,外表无毛或被疏柔毛。其中,茎可以分为地上茎与地下茎两部分;外皮多表现为白色、淡红色或者紫色;薯皮颜色多表现为白、黄、红、紫色以及黑色等多种颜色;薯肉颜色主要以白色、淡黄色、黄色、黑色等为主。从生态环境上来看,马铃薯性喜冷凉,是比较适合低温条件生长的作物。一般来说,马铃薯地下薯块形成以及生长过程必须处于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当中,同时土壤环境必须保持疏松透气状态。马铃薯对于温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块茎生长适宜温度应该控制在16℃~18℃之间,当温度高于25℃,那么块茎将停止生长。此外,茎叶生长适宜温度应该控制在15℃~25℃之间。一旦超过39℃,将会停止生长。

2、马铃薯栽培技术原则

为保证马铃薯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由于各地区的种植条件差别较大,在马铃薯生产中要注意地域适应性,使品种与产地环境相适应,尽量为马铃薯高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2)稳定性原则

明确生产目标是确保其外观、质量组成的关键。然而,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如土壤环境、抗灾能力、人为和技术因素等。这些变数不仅可能引发马铃薯品质的显著变化,而且还可能间接影响到其产量。更值得注意的是,种植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升马铃薯种植的综合效益,我们需要从农民的基础素质和意识水平等方面入手,强化对相关因素的掌控。

(3)遵循灵活性原则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根据具体的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等,来制定和调整对马铃薯的管理措施。这种灵活性是确保马铃薯健康成长和产量稳定的关键。

二、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和处理

(1)品种选择

做好马铃薯品种的严选工作,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选种原则,引种之前做好调查工作,不能盲目引进;二是了解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并且考察当地的种植条件,同时调查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三是选择适性能力强、抗病能力强和抗逆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四是选种前观察外观,选择光滑、个大和健康的马铃薯品种。

(2)种薯处理

①催芽。在播种前14~21d,将种薯放在温暖向阳的环境下催芽,温度控制在13℃左右,为保证催芽均匀,应定期翻动,以防雨淋和霜冻。在催芽过程中,定期清除病芽和腐烂芽。嫩芽长到0.5~1.0cm时可以播种。

②切块。为促进马铃薯正常出芽,每个薯块的质量应保持在30~40g,保留1~2个嫩芽。为避免病原菌传播,在切块前做好工具的消毒工作,并且准备2套以上工具,使用前先用75%酒精消毒,一旦发现薯芽携带病菌,要及时更换工具并消毒处理。

③薯块消毒。针对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的薯块,在播种前使用45~60℃温水浸泡,之后晾晒,或者选择百菌清等药剂浸泡薯块。

(3)地块选择和处理

①地塊选择。马铃薯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选地不科学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质量。结合马铃薯的生长特性,选择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透气性好、土层深厚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种植地区,并且pH值控制在5.5~7.0。同时,远离污染源,禁止在低洼地和瘠薄地种植马铃薯,坚持和小麦油菜等非茄科类的作物轮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②精细整地。选好田块后做好整地工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石块,深翻土壤晾晒,深度在25~30cm。通过晾晒能够灭杀虫卵和病菌,松土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为后期马铃薯栽培营造良好条件。

③施基肥。马铃薯具有喜肥的特点,要施足基肥。最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中的肥力分布情况,并制订科学的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以选择充分腐熟有机肥30000kg/hm2或高氮高钾型复合肥900kg/hm2,磷肥的用量为300kg/hm2,将基肥深翻到土壤中,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2、播种技术

(1)播种温度

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薯块的正常生长,应了解土壤表面的温度和土层温度,土壤表层温度为6℃~8℃时适合马铃薯生长。

(2)播种方式

选择机械设备播种,深度10~12cm,合适的播种深度能提高防冻能力,同时避免种薯腐烂。

(3)播种密度

合理的播种密度有利于薯块吸收养分和水分,保证光照充足,节约种植成本,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结合马铃薯品种和土壤肥力合理种植。通常情况下,早熟品种可密植,晚熟品种适当稀植,控制好行距和株距,分别为60~70cm和20~25cm,保苗数为6万~9万株/hm2。

3、田间管理技术

(1)破膜放风

马铃薯播种后14d会陆续出苗,种植户应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做好破膜放苗处理。选择有弯钩的工具破膜,将幼苗引出,在破膜后及时使用细土密封,避免灌风。另外,要留意天气变化情况,控制放苗时间,避免高温烧苗。

(2)查苗补苗

种植户要时刻关注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发现死苗、缺苗要及时补苗,可从多苗穴摘取多余的苗移栽,也可在田边多栽培一些薯块,便于补苗时使用。补苗完成后要及时浇水、施肥,促进幼苗生长。

(3)中耕除草

当田间出苗率达到50%时,可以进行第1次中耕,出苗后3~4周进行第2次中耕,同时配合除草和培土,控制垄面高度,清理干净杂草,避免杂草争夺养分和水分。

(4)水分管理

马铃薯发芽至1.5cm时未遇降水天气,种植户要及时浇水。在块茎形成期至初花期,保证土壤湿润即可。在块茎形成期,土壤2cm处应见干见湿。马铃薯收获前21d做好灌溉工作,保证土壤含水量为80%左右,但是在收获前7d应停止浇水。

(5)施肥管理

在马铃薯幼苗时期,在中耕培土的过程中配合浇水施肥,施用尿素90kg/hm2,兑水后均匀地喷洒。马铃薯开花后,选择0.5%磷酸二氢钾溶液兑水均匀地喷洒叶片表面。如果氮肥不足,可以追加尿素1500kg/hm2左右,每间隔14d喷药1次,连续用药2次。如果缺硼肥、锌肥,可以选择0.6%硼砂溶液900kg/hm2,间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

(6)及时收获

马铃薯的收获时间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发现马铃薯的叶片逐渐发黄萎蔫,并且薯块很容易和秧苗脱离时即可收获。可选择机械设备将茎叶粉碎,增强土壤肥力。在马铃薯收获之后晾晒2h,散发表皮水分,有利于贮藏,但不能长时间晾晒。针对长期贮藏的马铃薯,要加强对地表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温度1℃~3℃,湿度85%,以减少霉变。定期观察贮藏情况,避免出现冻害和热害。

三、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晚疫病

(1)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致病疫霉,该病会对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块茎造成较大危害,每年4月~6月是该病高发期,温度10℃~25℃、湿度75%、地势低洼、滥用氮肥的地块发病率更高,发病田可减产8%~30%甚至更多。叶片受害后,会出现不规则状斑点,颜色呈黄褐色,潮湿环境下病斑扩大,叶片边缘形成白色霉状物,叶背长出白霉。叶柄和茎部发病后,会出现凹陷状条斑,颜色呈褐色,潮湿环境下表面形成白霉,后期叶片逐渐萎蔫干枯,直至整株腐败。

(2)防治措施

①科学选种,选用抗病品种及健康种薯;②增强轮作意识,禁止连作重茬;③种薯切块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④做好排灌工作,保持适宜的湿度,促进马铃薯生长;⑤若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要及早将其拔除并统一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传播;⑥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1周喷药1次,连用2~3次。

2、早疫病

(1)症状

早疫病在马铃薯栽培时亦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病于每年4月马铃薯现蕾前开始发生,块茎膨大时进入高发期。温度超过15℃、湿度超过80%时发病重。一般情况下,发病田的病叶率为15%~20%,严重的可达到50%~70%。叶片发病后,会出现小斑点,颜色呈黑褐色,病斑不断扩大成为圆形,颜色变为暗褐色,后期病斑上长出一些黑色霉状物,叶片逐渐枯死。茎、叶柄发病后,会出现条状凹陷病斑,颜色呈褐色,然后扩大为椭圆形,颜色变为灰褐色,后期茎、叶逐渐枯萎死亡。薯块受害后,会出现不规则状暗褐色病斑,贮存时极易腐烂。

(2)防治措施

①选用脱毒抗病马铃薯品种,可降低早疫病发生率;②做好选地、整地及消毒工作,为马铃薯生长营造适宜的土壤环境;③加强施肥管理,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提高马铃薯抗病性;④科学浇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诱发早疫病;⑤发生病害后,建議交替喷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周喷药1次,连用2~3次。

3、黑胫病

(1)症状

马铃薯黑胫病属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会对马铃薯植株茎基部、块茎产生较大危害。马铃薯播种后,若遭遇持续低温、高湿环境,会增加黑胫病的发病率。黏土地、排水差的低洼地块发病率高且严重。该病可发生于马铃薯生长的任何时期,种薯受害后,会逐渐腐烂,影响正常发芽。幼苗受害后,一般在高度达到16cm时才出现症状,整株矮小,叶片卷缩,褪绿黄化,后期萎蔫死亡。薯块受害后,先是脐部发病,然后扩大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受害部位呈黑褐色,最后腐烂发臭。

(2)防治措施

①科学选种,确保所选用的种薯无病无菌;②合理控制播种时间,适当晚播,增强抗病力;③种薯切块时严格用75%酒精做好消毒工作;④重视药剂浸种,建议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25min晾干后再播种,防止种薯携带病菌;⑤做好浇水、排水、施肥、除草等工作,营造适宜的田间环境;⑥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灌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可杀得800倍液,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4、病毒病

病毒病主要包括花叶型、坏死型和卷叶型。花叶型的主要症状为叶面的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出现斑驳花叶,导致植株矮小。坏死型会破坏马铃薯的叶柄和茎部,导致茎部出现坏死病斑,造成叶片枯萎或者脱落。卷叶型会造成叶片变硬,或者发生条斑坏死。应将马铃薯和一些高秆作物间作,能够抑制病毒病的产生;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禁止大水漫灌,并及时除草,促进植株生根。在马铃薯结薯时期,应保证肥料的充分供给,避免早衰。

5、疮痂病

患病初期,薯块表面会形成不规则或圆形病斑,颜色为淡褐色,在干燥高温环境下比较严重,温度25℃~30℃时易发生病害。可以选择薯块拌种,每200kg种薯使用颖顺30~50g,加入甲基托布津100g拌种,装袋后放置于阴凉通风处,以备播种。发病初期的用药防治效果明显,可以使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

6、蚜虫

(1)症状

蚜虫是马铃薯栽培时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有桃蚜、马铃薯蚜两种。蚜虫主要积聚在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背面、嫩茎上刺吸汁液,同时排泄黏性物质,堵塞气孔,导致叶片皱缩变形。同时,蚜虫取食时还会传播病毒,增加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率。

(2)防治措施

①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避免蚜虫在此栖息和繁殖;②做好灌溉工作,越冬前澆灌1次越冬水,有助于杀灭越冬害虫;③重视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瓢虫、食蚜蝇,均是蚜虫的天敌,将其释放在田间,可诱杀蚜虫;④将黄板悬挂在田间,可诱杀蚜虫;⑤蚜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施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间隔1周喷药1次,连用2~3次。

7、蝼蛄

蝼蛄对幼苗、茎的危害较大,会造成幼苗死亡,影响马铃薯的出苗率。可以施用腐熟有机肥,其虫卵数量较少。可以将辛硫磷等药剂加入麦麸中,制成毒土后洒在地面,能够起到灭杀效果。蝼蛄有趋光性特点,应抓住最佳时机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效果显著。还可以选择药灌,如使用4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

8、地下害虫

(1)种类

马铃薯栽培时,常见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等。地老虎幼虫可将马铃薯幼苗咬断,导致幼苗死亡;蛴螬会对马铃薯根部、块茎造成较大危害,影响马铃薯品质。

(2)防治措施

①秋季深翻晾晒土壤,可破坏其越冬场所,杀灭越冬幼虫;②及时将田间地头的杂草杂物清理干净,防止地下害虫在此繁殖产卵;③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味性特征,在田间设置黑光灯、糖蜜诱杀器,诱杀地下害虫,减少害虫数量;④地下害虫较多时,建议交替喷灌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乳剂100倍液,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综上所述,为满足市场对马铃薯的高产量和高品质要求,要认真做好栽培管理工作,掌握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增强病虫害防治意识,结合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流行特点,制定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马铃薯的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推动马铃薯产业良好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薯块种薯可湿性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