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市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的对策建议

2024-04-24 08:22邵龙馥
辽宁经济 2024年1期

邵龙馥

〔内容提要〕深远海养殖装备是集渔业养殖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于一体,跨领域、跨行业融合的新型装备。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不仅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展水产养殖空间、减轻近海生态环境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守护“蓝色国土”、增强海洋竞争力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大连具有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领先、养殖环境优越、制造业基础扎实雄厚等优势,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本地研发团队在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和养殖技术方面在全国具备显著的竞争力,相关技术已在山东、浙江、广东等地广泛应用。但大连市在实际应用领域却明显落后于国内很多先进地区,亟须市政府相關部门通过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科学确定养殖选种和装备选址、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等举措加快打造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高地,推动大连海洋强市建设强势破局。

〔关键词〕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强市

经略海洋,装备当先。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是大连市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市实现新突破的关键环节,是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海洋渔业和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一、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前景可观,先行地区已“抢跑”布局

据业内人士测算,到2030年大连市将有约2000万吨水产品缺口,渔业装备市场规模可达1800亿元,而近海养殖容量已趋饱和,养殖区域水域均受不同程度污染,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大有可为、潜力巨大。

从粮食安全层面看,大连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状态仍将长期存在,通过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有助于落实中共中央加快构建国家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要求,拓展食物供给来源、增加食物总量,缓解主粮和畜禽产品供给压力,更好维护“五大安全”。

从海洋权益层面看,依托深远海养殖装备开展深远海养殖活动,有助于实质性占有、经营、开发利用领海以外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海域资源,推动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等创新发展,为守护“蓝色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海洋竞争力贡献大连力量。

从基础研究层面看,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通过对深远海水文、气象等复杂养殖工况的监测评估,有助于积累大量科学数据,带动海洋工程学、流体动力学、生物工程学等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不断拓展海洋认知空间。

从环境承载层面看,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有助于有效拓展海洋养殖空间,减轻大连市近海生态环境压力,对实现海洋养殖提质增效和渔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可真正实现“耕海牧洋、走向深蓝”的战略目标。

从产业链带动层面看,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有助于加快装备设计建造、水下生物监测与数据采集、智慧渔业、环保技术等关联产业化进程,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催生“渔业+”裂变效应,对大连市水产养殖捕捞、设施装备建造、加工仓储流通、终端市场销售、区域品牌培育、涉海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形成强劲拉动,为构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国内外先行地区已率先在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进行了探索布局。以挪威、日本、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相关技术和产品体系趋于成熟;大连、山东、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省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开发并建造了一批结构复杂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其中以青岛“国信1号”“深蓝1号”,广东珠海“德海1号”最具代表性。

二、由于大连市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因素,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发展水平已明显滞后

现阶段,大连市深远海养殖装备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深远海养殖及装备产业实际发展水平滞后于青岛、烟台、福州等城市。目前,仅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海南民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改装交付一台二手养殖工船,为秦皇岛交付一台多功能自升式新型休闲渔业平台。其原因在于:

(1)政策引领和支持力度不大。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建造成本高,养殖工船通常可达4亿—5亿元/台(套),绝大多数企业难以独立承担建造费用。大连市产业布局速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与先进地区相比均缺乏竞争力,至今未出台深远海养殖及其装备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仅在2022年出台的《大连市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投资1亿元以上养殖工船建设项目给予不超过总投资10%的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

(2)市场经营主体参与意愿不强。深远海养殖前期投入大、建设速度慢、运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在缺乏有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大部分水产品企业和为数众多的个体养殖户满足现有近海养殖的成熟模式,拓展海洋养殖新空间的意愿不强,深远海养殖装备在本地的应用需求不足。

(3)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大连市积累了深厚的海洋装备建造经验,但在深远海水文环境、气象条件及灾害风险防控方面能力相对不足,在自动投喂、水下监测、水下洗网、鱼群监控、灾害预警、抗恶劣天气等方面核心技术储备有限,尚未满足深远海养殖所需的装备技术水准。

三、大连市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可弯道超车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深远海养殖环境优越。目前已探明,北起大连外海、南至江苏南通外海的黄海冷水团,是世界温暖海域少有的可用于养殖三文鱼等营养、经济价值较高鱼类的冷水资源,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体积5000亿立方米,且属20—30米水深之下的浅源冷水团。经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综合研判,长山群岛外海具备开展深远海养殖的最优越环境,为大连市发展相关装备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是制造业基础扎实雄厚。大连市船舶制造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大连中远川崎及大连船用柴油机、大连船用推进器、大连船用阀门为龙头的大型船企集群,造修船及配套服务体系成熟,可满足深远海养殖装备所需的生产制造条件。其中,大连船舶重工设计研究院已完成了多套深远海养殖网箱、辅助平台、养殖工船的设计和改装,有实力承担各类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设计工作。

三是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初具雏形。目前,大连市深远海养殖相关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一定基础,形成了以天正、富谷等为代表的水产种业龙头;以大连船舶重工、大连重工装备集团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龙头;以大连辽渔集团等为代表的加工流通龙头;以大连市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公司、大连农渔集团等为代表的投资运营龙头;以中国人保、太平洋财险、中国渔业互助保险大连分社为代表的涉海金融龙头;以大连文旅集团等为代表的海洋文旅龙头,具备了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为核心,延伸拓展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条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探索将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建设成为兼具鱼类增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型“海洋牧场”,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

四是高能级科创资源丰富。深远海养殖装备作业环境复杂、科技含量高,包括物理、气象、海洋、工程、环境、卫星遥感等多学科集成融合。大连海洋产业科研基础扎实,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大连市海洋工程研发领域的国家级平台,在国内开展深水养殖设施工程研究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技术成果应用于30余个深远海养殖重点工程,培养出赵云鹏教授等多位深远海设施养殖工程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起草了大连市深水养殖领域第一部国家标准《海水重力式网箱设计技术规范》(GB/T 40749-2021),占地3000m2的深远海渔业装备研发实验室近期已在英歌石科学城落成。

五是大连海鲜品牌优势突出。大连市海鲜以质优味美享誉全国,更是世界公认的海参、鲍鱼、海胆、生蚝等优质海产品主产区;冷链物流体系健全,海产品产业链完整,产销量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享有“海鲜名城”“辽参之都”等诸多美誉。发展深远海养殖及装备产业,叠加大连海鲜品牌影响,有利于增强产品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大连海鲜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大连海洋经济产值。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规划政策体系

建议成立由市级领导负责的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发展专班,健全组织协调推进机制,凝聚全市发展合力。加快编制大连市深远海养殖总体规划、制定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培育行动方案,从养殖海域、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养殖装备及配套产业支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顶层设计。借鉴泉州市、珠海市和海南省对深远海养殖产业的支持政策(见表1),将深远海养殖装备建设纳入大连市重点工程补助范围,参照青岛、福州、舟山等先行城市标准,提升对深远海养殖装备特别是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装备的支持力度,对新发展的深远海网箱养殖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海域使用金。鉴于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对接沟通,在资金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有力支持和适度倾斜。

(二)科学有序确定养殖选种和装备投放选址

养殖品种方面,大连市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具有水质好、品质高、养殖周期短、寄生虫病害轻、人工和物流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建议作为大连市深远海养殖首选鱼种,构建适合本地陆海接力的三文鱼全周期养殖模式,设计打造专用养殖装备。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红鳍东方鲀、黄条鰤等鱼种,并开展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鮋、鳕鱼、牙鲆等本地优势鱼类品种的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

装备选择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大连市今后一段时期内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方向研究,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及装备自身优缺点,建议大连市以经济适用为根本出发点,先以重力式网箱为主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探索自主设计建造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大型装备,并逐步扩大大型装备应用比重。

投放区域方面,经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院校勘测研判,已初步确认长海县小长山岛东南部、獐子岛东部、海洋岛周边区域可作为深远海养殖装备最适宜应用的海域环境。该海域水深为30—55米,水质清澈、温度适宜、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温0—23℃之间,盐度为31,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海流季节性变化不大,水流平缓,底质以沙泥底为主,气候为季风性气候,不受台风等影响。且海域使用权人基本为政府直属或较大私营企业,有利于引导和开展深水大网箱养殖。

(三)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打造大连深远海装备“集团军”

在技术协同创新上,应加快搭建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创新平台,围绕实现深远海装备设计研发、性能检测评估、智能监测控制、水文生态监测等多种功能,构建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高校院所和大船集团、大连天正、獐子岛集团等企业组成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共同体,重点开展养殖工船平台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研发能适应高海况的大型围栏机械化与智能化操控装备和产业化示范平台。同时,积极争取参与大连国深远海养殖设施相关法规规范、关键技术和风险管控等领域的标准制定。

在产业协同上,鼓励大连船舶制造企業、渔业养殖企业与中集来福士、国信集团等国内深远海养殖装备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建造深远海养殖装备项目或争取承担部分项目,不断积累深远海养殖装备前沿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经验。推动大船集团、华锐重工、东方渔业、大连天正、大连壮元海等本地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抱团开拓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

(四)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效能,加快设立深远海养殖产业子基金,完善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的良性投资管理机制,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深远海养殖装备。采用“引入+培育”专业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大连市金融主体开发海洋创投、海洋信贷、海洋保险、蓝色债券等海洋金融产品,通过深远海养殖装备租赁融资、海域使用权抵押增信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支持养殖企业订购、租用深远海养殖装备。

(五)保障海上能源供给充足稳定

建议推动深远海养殖设施与庄河长海海域的海上风机、光伏等能源设施融合布局,共享空间资源、共同建设运维,建立以太阳能、风能及波浪能等新能源为基础的微电网系统,为深远海养殖工程设施就近供电、降低成本。可借鉴广东阳江“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先进设计和制造工艺,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观光体验等多功能融合平台,在满足装备自身能源供给的同时实现多元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连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