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辽宁创新生态建设的对策研究

2024-04-24 08:22张莹刘鹏
辽宁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区域创新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

张莹 刘鹏

〔内容提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新生态建设已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面向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对辽宁而言,加强辽宁创新生态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辽宁应着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辽宁创新生态建设成效。

〔关键词〕创新生态;区域创新;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

一、辽宁创新生态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创新生态建设的现状

近十年来,辽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辽宁的创新生态建设环境日趋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型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2022年,辽宁的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其中,年均增幅为1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2%。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也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增长16.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5.8%。此外,辽宁在工业新产品生产方面近年来增势较好,发展质效逐步提升,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1%,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7%。

1.创新生态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释放潜力

一方面,辽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辽宁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工程,全年建设152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1235个应用场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首次高于全国水平。另一方面,辽宁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等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突破

辽宁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域,发挥两地创新突出优势作用,不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立体布局省级创新平台网络,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的平台体系。截至2023年6月底,辽宁共拥有国家级科创平台达40个,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3.初步形成梯度培育发展新格局

企业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创新生态的建设增添动力。近年来,辽宁科技型企业数量实现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的三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1%和45.3%,排名分别居全国第12位和第13位。截至2023年6月底,辽宁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累计4498家,初步搭建了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4.持续深耕机制体制沃土

近年来,辽宁先后出台《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措施,系统谋划顶层设计,不断推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结合辽宁自身禀赋条件,在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突破的政策举措。

(二)辽宁创新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新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辽宁在2022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为25名,与2021年基本持平;从2011年起至2022年,排名下滑了5个名次,并呈现出逐渐降低趋势。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政策等诸多因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目前辽宁各项措施联动放大作用还不够。

1.要素投入明显不足

近年来,虽然辽宁对创新生态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不断增长,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资源要素的投入还远远不足。2022年,辽宁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60亿元,对研发的投入强度低于全国水平,并且使用效率不高。此外,辽宁的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2020年,辽宁政府财政在教育以及科技方面的支出为741.2亿元,江苏的支出是辽宁的近3倍;辽宁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72.7亿元,而江苏的支出是辽宁的近8倍,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差距较大。

2.创新人才多样性日趋不足

目前,辽宁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投入到创新生态建设中的人才严重不足。通过查阅《辽宁统计年鉴》进行数据对比,2005年年末,辽宁总人口4221万人,而2021年年末,辽宁总人口4152.1万人,由此可以看出,辽宁总人口数量17年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此外,《遼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数据显示,2022年,辽宁60周岁及以上人口115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7.6%,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一。人口基数持续下降,人才外流现象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势必导致辽宁人才匮乏,影响辽宁创新生态建设。

3.主体地位不强,协同性薄弱

辽宁国有经济占比相对较大,导致企业自主营运能力普遍较弱,企业缺乏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意识薄弱问题比较突出。与科技大省相对比,辽宁企业的创新规模相对较小,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累计仅有150家,而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已突破400家,差距显著。此外,辽宁产学研创新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很难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

同时,建设创新生态的其他主体,如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在各自的活动中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关系都不够紧密,因此不能让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分享与流通,导致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合力,制约了辽宁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生态的建设。

4.政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显著

近年来,作为东北重要工业基地的辽宁,发展面临瓶颈,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导致了创新能力的薄弱。而通过梳理辽宁目前出台的鼓励扶持相关政策发现,这些政策中很大一部分都仅仅是中央政策文件的延伸,缺少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政策,缺少与辽宁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政策。另一方面,辽宁政府出台的政策多是关注审批结果,而对过程监管方面重视不够。

此外,辽宁出台的政策对推广重视不够,存在宣传不到位、认识不充分的情况,导致创新主体信息不对称,不能够及时从政策中获益,无法达到政策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辽宁创新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创新生态建设中良好的政治生态

政府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辽宁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1.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的改革,尽量精简行政领域的“细管”,把政府直接分配市场资源、直接干涉市场活动的能力降到最低程度,立足辽宁创新资源及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建设激励环境,补足短板,充分肯定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核心地位,要建立一个明确、科学的科技产权关系,消除各种观念上的壁垒、体制上的障碍,激发创新活力。

2.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

辽宁应重视政府资金对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天使基金”和创新创业基金,按照技术企业的整个增长过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扩大投入规模,通过“创、投、贷、融”等手段,将信贷向创新领域倾斜,提供支持创新的低息或无息贷款,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同时,辽宁应出台针对性的税收减免政策,重视监管和保障制度,保证政策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辽宁应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1.布局以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应该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系列具有较高层次的国家级科研和技术支撑平台,形成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等环节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

2.进一步提升辽宁实验室建设

现阶段辽宁实验室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成就,下一步,辽宁要继续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提高辽宁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把辽宁实验室打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攻克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3.积极引入新型研发机构

主动向全国创新领先区域请教,学习成功经验。辽宁要大力吸引更多的高校,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创新平台,把最优秀的人才聚集起来,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创新生态。

(三)推动企业梯次培育,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企业是创新生态建设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创新生态建设中的主导者。辽宁应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优势资源,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大力推动区域内科技型企业的梯次培育。

1.打造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大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生态建设系统中的核心位置。立足辽宁的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重点,鼓励一些在新材料和环保低碳等领域拥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把他们的创新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一批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企业。

2.集聚创新型中小企业群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科技公司的根本,是羚羊企业、高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的预备队,也是培育新动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辽宁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培养,根据其所属的产业,遴选出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持续完善其发展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和准确服务;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我国的聚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3.培育高成长科技型初创企业

科技型初创企业是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初创企业由于自身的企业实际情况会面临较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此时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依托同一纵向产业链上大企业,打造“头部企业+初创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支持联盟”,依托省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双创空间,通过设立引导基金、担保和周转金等方式支持创业企业孵化;通过创新技术融资等举措,为创业性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培养高端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生态建设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最活跃的创新要素。人才是创新知识储备和创新思维的源泉。

1.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人才政策是集聚人才的根本、风向标。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落实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政策,培养聚集辽宁振兴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为不同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企业用人的高度自主权,支持一批基础研究人才、重点产业和项目高端人才,引进一批“带土移植”团队。

2.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重大科技計划的执行办法,运用“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揭榜挂帅”“带土移植”以及中试基地、种业创新等新举措,紧密结合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手走向市场,激励年轻科学家参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3.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提高科研人才的福利待遇,完善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机制,聚焦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和整个产业链的需要,重点解决好他们最关心的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为各类专业人士解决难题,为他们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

(五)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生态建设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是把科技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步,辽宁应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的进度。

1.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保障

进一步深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以科技成果为基础兴办企业,支持科技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中试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确定科技成果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供求服三方股权和利润分配比例,使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名利双收”。

2.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围绕“辽宁(盘锦)精细化工试验基地”等4个国家级示范性试验基地的经验,在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重要行业开展“中试”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辽宁精细化工试验基地”的发展。

3.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创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扶持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强化科技转让专业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全省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的信息网络,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以市场为导向,对科研成果转移进行全程的专业技术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中心(辽宁省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区域创新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郑州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针对焦化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