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2024-04-24 08:22郭晓玲付迪
辽宁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技术创新

郭晓玲 付迪

〔内容提要〕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数字化融合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近年来辽宁省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情况,剖析了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以及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进而促进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注: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数字经济驱动辽宁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lslqnwzzkt-010)”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核心。数字经济于时代信息化变革背景下产生,其依托数字技术联结多向数据和信息并整合不同资源,提升生产效率。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重构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

实体经济始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制造业是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和广泛应用,在引发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同时,也给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重构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推动数字经济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实现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数字经济成为中国创新增长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总之,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要坚定执行国家经济战略,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为重塑辽宁工业竞争新优势,202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和《辽宁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若干举措》,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背景和产业优势,并且门类齐全、发展历史长久,其中先进制造业更是占辽宁省工业总量大约1/3的比重。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经济带动制造业复兴和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大有可为。此外,以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加速推动辽宁经济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高效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数字技术应用范围广泛,通常包含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时代技术。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发展并渗透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影响国家科技创新、社会福利与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現存经济发展的短板,比如人口红利消失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力有限、宏观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问题,减轻外部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冲击,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赋能经济持续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高效发展。

(二)数字经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突破式创新,可能颠覆以往存在的创新模式和生产方式,改变或者重新定义创新的内在本质。首先,数字经济改变传统供需模式,数据要素重新整合各方资源,加速要素的关联和重组,进而改变创新的过程和结果;其次,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效率,促使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市场信息,了解竞争发展形式,从而调整企业策略;最后,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更迭,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应用和延伸场景,启发企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设计。数字经济在广泛意义上改变整个行业,进而改善企业运营状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生产过程,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振兴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经济优化制造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生产方式,节省巨大人力资本消耗。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报酬递增、交叉网络外部性等特征,突破了传统生产方式制约。生产过程中数据要素和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结合,重构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辅助搜索、整合和分析市场信息的过程,促进信息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要素搜集成本。数字技术可以突破生产要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幅度提升要素配置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进而推动制造的数字化融合和转型升级。

2.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制造业产业生态系统

大数据、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重塑中国制造业生产模式、经营业态、市场组织方式,进而全面重构制造业的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第一,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网络的形成。第二,科学识别供需端生产需求,并建立响应迅速敏捷的服务体系,降低制造业企业在供应链中进行大规模协同的成本,帮助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获取更多价值,实现双向满足。第三,依托海量数据充分识别提取市场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引导传统的以供给为主导的批量化生产向以需求为主导的个性化生产模式转变,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数字平台为制造业吸引更多消费者,拓宽产品市场。

3.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数字经济为区域内企业及组织之间协同联动和合作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降低集群内资源、信息流通共享、业务沟通、产业联系的难度,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中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重塑市场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数字技术可以增强供应链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韧性,优化资源在产业链中的最优配置,有利于提高高端产品生产能力。

4.对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现代服务业主要指的是在信息化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分工不断变革的影响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新业态和新模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或者新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兴服务业。数字经济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基础,数字背景下制造业吸收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进行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等得到提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呈现明显的融合发展态势,产业交叉形成新业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服务业不断从制造业中剥离独立形成新业态,但是现代服务业又与制造业结合紧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三、辽宁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分析

(一)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数字经济浪潮下辽宁正在迎来全面振兴的新机遇,辽宁省拥有完善的传统工业体系,可以为数字技术的运用提供丰富的场景,拥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坚实基础。辽宁省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辽宁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若干措施》和《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支持辽宁省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快数字产业化,支持数字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此外辽宁省还设立专项支持资金,重点支持数字化改造和绿色低碳改造工业项目等。

近几年辽宁省数字产业发展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大成效。2022年,辽宁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数字经济在工业领域的渗透力达到2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辽宁省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步,重点培育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33个,并有4家平台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试点示范。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辽宁省推进200多个数字智能化项目改造,将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总体来说,辽宁省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快速且高质量发展态势,但是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有距离。

(二)辽宁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的作用。多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这一优势产业,成效显著。制造业规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八成以上,表明制造业在辽宁省工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辽宁工业的重要支撑力量。2015—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企业资产总值从38573.04亿元下降到35637.8亿元,企业单位数量从12304个下降到6621个,直到2018才开始扩大,制造业企业单位数从6621个上升到7926个,企业资产总值从35637.8亿元上升到42272.9亿元。整体来看,辽宁省制造业整体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但进度迟缓。

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不断以数字经济动能推进制造业新发展,探索强化制造业根基的新路径,是辽宁省跟进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辽宁省积极跟进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助推制造业结构优化。2023年,辽宁省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动辽宁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辽宁省以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提升经济增速。2023年1—2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0。目前,辽宁省已经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涵盖鞍山、抚顺、丹东、锦州等城市在内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些城市在特定工业领域均具有较高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技术实力。

(三)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提升

首先是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动能较低。2022年,辽宁省研发经费投入金额是620.9亿元,研发投入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4%,对比同期中国部分发达省市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企业理念保守,考虑风险后创新资金投入较少。其次是技术创新层面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供应力不足,支撑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乏力。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和独立研发的能力;辽宁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大而不强”,低端產业较多而高端产品较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不明显。最后是产学研协作水平不高,成果转化率低,与国内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2.数字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缺乏

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制约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目前辽宁省内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现有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数字技术基础和知识。

3.数字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融合程度不高

第一,数据要素的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且很多企业主动挖掘数据的意识不强。第二,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存在困难,企业规模小,资金支持不足,专业人力资本也较为缺乏,企业内部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数字运营系统。第三,制造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各异,寻找合适可靠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商存在一定难度。第四,产业链数字化协同程度较低,企业合作沟通机制和资源流动不顺畅,跨行业融合仍需进一步发展。

4.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深度不足

制造业一直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而辽宁的信息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数字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外部需求不断提升,而目前却不能及时满足,两业自主融合发展的需求不够强烈,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不高,联合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未能充分挖掘,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四、政策建议

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改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给予政策支持。第一,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充分满足本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要求,合理统筹协调发展资源,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二,继续坚持包容审慎的数字治理理念,处理好发展与监管的平衡,给予企业充足的市场施展空间。第三,加大重点发展领域的财政支持和优惠力度,合理分析不同门类产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给予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战略,增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宏观战略引领。

加大数字经济研发力度,进一步开放合作,全方位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第一,增加辽宁省科技创新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费投入,增加专项支持,推动重要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发挥金融市场活力,丰富金融服务供给,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整合利用多方位科技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辽宁省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第一,企业需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增强数字融合的战略意识,充分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潜能,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二者融合进程,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二,政府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活力。第三,政府应建立有效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并结合本省产业特色和基础,设置相应生产标准和行业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第一,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率,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第二,融合数字技术,区分产业和行业门类、有重点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精准施策,识别剖析行业发展重点和难点,适当基于资源和政策倾斜,打通数字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解决现存两业融合的阻碍和难点,减少结构性制约。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合理约束服务业行业垄断和资源滥用,增强市场动能。

积极培育数字技术人才,构建辽宁省专业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加强人才引育结合,增强人才引进力度和财政补贴,不断吸引人才共聚,同时强化专业人才自主培养。第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课程培养体系,提升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践引导,培养更多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第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与激励机制,合理评价企业从业人员创新表现,适当激励增强创新积极性;强化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员工数字技能培训制度,不断适应数字技术前沿的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技术创新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