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2024-04-24 08:22张一诺王军礼
辽宁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数字经济

张一诺 王军礼

〔内容提要〕当前,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中国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结构转型与生产效率提升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中国数字经济的治理远远跟不上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制定健全的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规划体系,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绿色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塑造工业制造—数字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新型融合发展模式,从政策、技术、标准、人才、市场、财税等方面,构建全局性、系统性政策架构体系,积极推进数字产业自身的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构建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成为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大數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变革,由此所催生出的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也随之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为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提供了关键动能。本质上,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统称。通过运用智能算法对大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知识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服务于各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型升级过程,从而有助于在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充分释放数字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当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一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生态环境目标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置性约束条件后,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对各国能否如期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将占据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在全球价值链攀升,还必须走产业绿色化这一中高端发展道路,努力打造数字技术和低碳经济需求融合创新的生态环境,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双重转型。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将成为破解绿色悖论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数字要素所固有的“绿色”属性,如更低的边际成本、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等,能够对高质量绿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与新发展理念十分契合;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渗透性、平台化、共享化等典型特征,能够有效赋能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消费模式,进而能够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可以为数字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开拓新空间、巩固新增长点,进而能够为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创造先发优势。

二、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结构转型与生产效率提升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宏观层面来看,依托中国政府持续推进的诸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十分强劲;从微观层面来看,依托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到数字治理等具体应用场景,数字经济在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甚至监管环节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成效逐渐显现。

(一)数字经济整体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1.大数据资源丰富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数字经济的价值本质上是由数字要素所驱动的,大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大数据储量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据统计,2021年全球大数据储量达到53.7ZB,同比增长22%。得益于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中国的数据生产量在全球数据生产量中占据十分突出的比重,达到23%,位居全球第一,而美国数据生产量占比约为21%。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全球占比达14.4%。此外,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815亿元,数据要素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分别为14.7%和0.83个百分点,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2.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伴随着数字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并加速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愈加凸显。

(二)数字产业化能力加快提升

1.数字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数字技术研发投入逐年上升,高端芯片、集成电路等基础前沿技术实现原创性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兴战略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关键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规模化效应。此外,通过超大规模数据中心、5G普及率、大数据研究与应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布局,中国正在快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例如,腾讯、阿里巴巴紧跟苹果和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之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产业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万件,同比增长17.5%。数字产业快速成长。数字产业化总体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3%,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1%。截至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三)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

1.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58.6%和77.0%,同比分别提升3.3和2.3个百分点。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5G融合应用深入发展,已融入52个国民经济大类,“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4000个。

2.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

全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连续9年居于世界首位,从2012年的1.31萬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3.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29.15%。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2.3万亿元,年均增长20.3%。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规模全球领先,共享经济、无人驾驶、数字货币、数字文化、智慧出行、智慧旅游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3.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智能温室、产品溯源等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10万台(套),覆盖深耕、插秧、播种、收获、秸秆处理等各个环节一系列智慧农业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理念已取得初步成效

1.数字化逐渐赋能产业绿色化发展

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在传统产业的能源供给、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通过流程监控、数字建模、决策优化等方式,实现资源最优利用,助力节能、减污、降碳,促成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譬如,酒泉钢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实现了单座高炉每年减少碳排放2万吨,冶炼效率提升10%。

2.绿色化牵引数字技术创新升级

以绿色发展为目标驱动,通过提升数字传感能力、传输网络性能等手段,初步实现了诸多产业的设备智能化升级,进而在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碳排放精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5G基站单站址能耗比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了20%以上,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已降到1.3以下。据预测,到2030年,各行业受益于数字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到121亿吨。

(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和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

1.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规模全球领先

通过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

2.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截至2022年8月底,物联网、4G基站、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6.98亿户。低成本、低功耗和射频识别的传感器技术正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并能够以非常低的功率和带宽需求持续、周期性和自动地传输数据,因而具有积累海量数据的能力。

3.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已经形成体系完整、规模庞大、创新活跃的计算产业。2021年,我国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算力产业规模达到2.6万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2.2万亿元和8.2万亿元。计算产业规模约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2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从底层软硬件到整机系统及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截至2022年6月,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行业内先进绿色中心电能使用效率降至1.1左右。建成一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务支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六)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有效赋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度拥挤的城市对国家和政府在扩大其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并满足严格的环境标准以提供富裕和健康的生活条件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包括高效的医疗保健、安保系统、文化网络以及广泛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无论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还是依赖于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交付,都迫切需要开发更加高效的运营模式。信息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类整合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依赖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的效率,譬如公共事业和医疗保健;二是创造出新的创新服务;三是释放了城市基础资源的经济价值,鼓励现有运营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不断促进城市运营模式的转变,创新性地解决城市环境中的传统运营和资源约束问题,并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新的价值创造和交付方式。

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经济为一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机会,但也产生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数字经济呈现出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等一系列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对数字经济的治理逻辑和治理手段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治理远远跟不上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给实现我国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双重转型,以塑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进而提升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带来了诸多障碍。

(一)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1.数字经济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

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的数据产权、数据安全、平台垄断与治理、隐私安全、算法歧视等问题频繁发生。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仍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此外,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缺乏完善的数据获取渠道,政府和企业在数据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权责边界,同时,在数据安全监管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制度体系。这些问题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用户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由于缺乏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企业之间很难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流、共享活动,这造成数据“孤岛化”“碎片化”问题依旧严峻,数据利用率不高,其潜在价值有待挖掘。数据共享渠道的缺失严重限制了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

2.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缺位

当前,我国在数字化管理、应用及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资源建设水平严重不足,这使得数字技术基础科学研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运营及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根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中的一项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领域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

3.数据价值化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当前,数据的权属界定、价格形成、交易流通、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均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使得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发展十分缓慢。

(二)数字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

网络安全是国家和区域层面建设数字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障也是数据应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当前,我国数据非法获取、数据滥用现象突出。此外,由于数据存在可复制性、难追溯性、易篡改性等特点,数据获取者采用截流、篡改、转卖、隐藏等手段,造成大数据杀熟、数据泄露、非法采集等损害消費者、数据生产者利益的情况时有出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一级”价格歧视,即根据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需求和支付意愿实时调整价格,并根据类似习惯的消费者的历史消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事实上,自动决策、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正在以歧视穷人的方式被广泛利用。

(三)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聚焦于消费互联网领域,然而,产业互联网才是占领未来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的主战场。遗憾的是,我国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意识仍旧较为薄弱,导致大数据技术的引领性作用无法有效凸显,促进传统经济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资源、技术约束等限制,中小企业通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处于边缘地位,无法真正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壁垒,由于存在新旧业务交替、投资成本过高、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等问题,从而造成数字化转型面临巨大风险,使得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极高。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来源于外部驱动力,但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模式并未实现同步转型。因而,造成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不匹配问题突出。

(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仍有待提高

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仍存在严重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譬如,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核心元器件等基础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目前尚未拥有这些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基本依赖于国外进口。随着美国对我国所实施的科技封锁政策以及其他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国企业获取国外高科技产品愈发困难,这严重限制了我国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算力的发展面临应用多元化、供需不平衡挑战。在万物智能的时代,数据要素、新兴技术以及应用场景飞速增长,需要加速算力多样化升级。然而,我国从芯片到算力的转化依然存在巨大鸿沟,现有计算技术的供需缺口依然很大,无论是硬件层面还是架构层面,计算技术发展都亟需变革;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边远地区受制于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约束,数字化基础十分薄弱,这导致数字经济的区域联动发展效率较低。

(五)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发展不足

首先,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本身都是高耗能的产业,这致使我国数字产业能耗快速增长。如果数字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绿色化问题,则数字技术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瓶颈。当前,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计算能力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数据中心被称为“吃电怪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2700亿千瓦时,为同期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1036.49亿千瓦时的两倍以上,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此外,该领域的能源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算力基础设施整体电耗的70%来自传统能源,碳排放问题异常突出。据估算,仅阿里云服务器每天耗电量就达到杭州全市每天耗电量的1/8。因此,数字化领域的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其次,数字技术在促进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方面作用有限。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等行业的能耗占比依旧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我国能源消费持续走高,节能降耗形势严峻。最后,数字化、绿色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新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

四、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建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产品产业链完善,数字化转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在提升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路径优势。如何利用好中国现有的产业优势,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找准中国的产业定位,顺利实现价值链攀升,对于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质上,依托数字赋能实现价值链攀升就是要走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增长机遇,也将成为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一)建立健全的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规划体系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数字经济顶层战略规划体系,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绿色化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塑造工业制造—数字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新型融合发展模式,从政策、技术、标准、人才、市场、财税等方面,构建全局性、系统性政策架构体系。

1.加强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机制的顶层设计,提高数字化和绿色化之间的战略协同性

政府制定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应与绿色发展战略、能源规划战略等其他政策战略目标实现耦合协同发展,从顶层设计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共生。譬如,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政策保障体系,推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法规制度建设。在实践中,涉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几乎很少明确提到“绿色数据”相关内容。因此,需要进一步在法规制度设计中强化“两化”发展理念,将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融合到顶层制度设计框架中;切实发挥行政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有关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构建两化协同发展过程中科学性、标准化监管体系;加快完善绿色数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制定绿色数据管理标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打破技术壁垒、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跨部门、跨区域的高效率流动;加快布局数据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高数字安全保障体系成熟度,加强对数据信息泄露情况的关注,从维护数据要素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对个人隐私的保障策略进行合理构建;加快制定企业、区域绿色发展的数字化方案,推进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地区二氧化碳减排示范区建设。

2.持续加大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一方面,深耕底层数字技术的研发攻关,提高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等的研发能力,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规模化生产,彻底摆脱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聚焦绿色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研发,通过创新节能技术,持续提升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效能,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自身的绿色发展;加速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的数字化创新。能源部门的碳排放占据我国总体碳排放的40%以上。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而言,能源领域将是主战场,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是重要实现路径和战略选择,其核心在于建立以数据和数字化为基础,更智能、灵活的能源系统,帮助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行“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数字技术和传统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此外,在探索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路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针对技术创新贡献人员实际情况,对激励方案进行合理构建。

3.积极开展专业领域人才培训,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我国数字型人才培育规模仍然远远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数字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和模式也需要不断动态调整,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还需要前瞻性布局数字型、绿色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体系建设,为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发展提供关键动能。此外,还需要对相关领域提供数字化、绿色化财税支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譬如,提供技术研发补贴、调整碳税征收模式、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等,全方位引导企业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二)积极推进数字产业自身的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

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加快绿色低碳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譬如,开发低功耗设施,提高服务器、通信设备、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和性能,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降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能源消耗。信息通信服务企业应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自身业务进行整合优化,大力推进自身能耗降低,深化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运营管理。具体而言,对于数据中心,需要不断改进配套设施技术,促进数据中心整体能效水平提高,加强算力协同,提高云资源利用率;对于5G基站,应该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加强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推进共建、共享项目,降低基站能耗;在半导体领域,支持数字化和绿色化投资的设计开发,推进半导体技术的绿色革新,加快研发节能、低功耗的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加快新一代边缘计算技术以及超分散绿色计算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数字技术服务企业为其他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在能源优化、决策控制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数字感知、信息集成、智慧管理,进而促进其他行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将数字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本质就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境排放、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流程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促进与绿色技术、工艺、准备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生产、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生产流程优化、设备运转效率提升、管理精准化和精细化、决策制定智能化,从而打造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的良好格局。从相关产业创新模式来看,应全面塑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集成各类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的融合创新,创造绿色化发展的新流程、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关键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提升智能设计、智能集成、智能运维水平;加速推进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高耗能领域的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渐脱钩,并构建这些重点行业的污染物质及其排放的联网监测和分析系统,努力打造绿色智慧监管新模式,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环境保护效益;加强数字智能设备与绿色装备的融合,创新科技成果,以极大地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此外,从具体实现路径来看,数字化、绿色化在企业层面的融合,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加强数字企业与工业制造业企业的合作;二是工业制造企业内部专门成立数字化、绿色化研发、管理部门以实现两者融合创新,从而实现智能绿色制造。数字企业要深入了解绿色经济和工业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模式及其特征;工业制造业企业也要尽快熟悉、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绿色化的积极性。这两类企业跨界合作、优势互补,是找到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突破口。

(四)推动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建设,不断挖掘数字技术在低碳经济需求领域的应用场景

建立以低能耗、高产出为特点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新型工业体系,是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推动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养其成为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需要系统规划促进绿色低碳技术链的整体突破方案,加速绿色低碳技术链的数字化转型,鼓励大数据技术和绿色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与海上风电、光伏、电动汽车、氢能等重点绿色低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大幅推进减排目标。近年来,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已被中国政府提升到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大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均不断涌现。譬如,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碳達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工信部等六部门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功率半导体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类器件等视为发展能源电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旨在大力提升能源转换效率以及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作者单位:1.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2.北京大学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数字经济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出口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