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明时

2024-04-24 06:15曹幸之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阿太青团馅料

曹幸之

江南多雨,多柳,多酒。于是江南人很会过清明。

会过,就是指清明尚未到来,人们便开始筹备这场人间与冥界的盛宴了。

茶农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穿梭在茶山间,忙着采摘明前茶。所谓明前茶,便是清明前采制的茶。最出名的莫过于“明前龙井”,入口清冽,回味甘甜。

清明前后总是飘着细雨的。江南的万千丘陵都披上了一层蒙蒙细雨,遍地生长着嫩绿的艾草。家家户户的妇女挎着篮子,争先恐后地去野地采摘——人们能用它做出最香的青团。青团是江南人家的一道传统点心,最早能追溯到唐朝,古时候的人们主要把它当作祭祀品。

家乡人把青团称作“青米 ”,奶奶每年清明都会做青米 。将新鲜采来的艾草倒入锅中,加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再捣成青汁,倒进糯米粉里,不停地按揉。糯米团很烫手,奶奶总是用力揉一下,再放开,吹一吹,再把糯米团拎起来翻面,用力一砸,再重复——直到它变得有韧性。接着,将糯米团揉成一个长条,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包入馅料。馅料有豆沙的、咸蛋黄的、芝麻的,而我喜欢什么都不加,于是奶奶总不忘做几个小小的、没有馅料的青米 。上蒸笼时,为了不让青米 黏在里面,人们就在青米 下边垫一层粽叶或湿纱布——奶奶垫的永远是荷叶。还没等青米 出笼,屋子里便溢满了艾草与荷叶的清香。

刚出笼的青米 特别黏,我喜欢放凉一会儿再吃,这样就会变得韧一点儿,有嚼劲一些。粘在青米 底下的荷叶也不用盡数剥去,留那么一点儿残破的荷叶,嚼起来“吧唧吧唧”的,舌尖还能触碰到一点儿荷叶的脉络,很是奇妙。

清明的饭桌上,不会少了一道香椿炒蛋。鲜嫩的香椿长在很高很高的树梢上,奶奶家的后院里就有一棵香椿树。雨一下,香椿全从树上冒出来了,一簇一簇的,叶是很深的红,茎是很深的橄榄绿。爷爷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在顶端绑一把镰刀,将香椿一簇一簇地勾下。我便拎个小竹篮在树下捡,小鸡啄米一样,手忙脚乱。

将满满一篮子的香椿提回厨房,洗净后焯水切碎,即可下锅翻炒。香椿很香,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因此无需大量调味,只一把盐,两颗蛋,就喷香喷香的。香椿本身的汁液是乳白色的,就算不加鸡蛋,也会让人误以为加了鸡蛋。吃这道野菜的时候,要夹一大筷子,塞满一大口,让自然的味道充溢整个口腔,感受极致的鲜美在舌尖绽放,才算不负春天的恩赐。也不知到底该如何形容这种香味,不是花香,也不是草香。总之,尝一口就知道了。

既然是清明,当然要祭拜先人。踏青扫墓是全国共通的习俗,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要说的是“请阿太”。“阿太”是我们的家乡话,意思是爷爷的爸爸。引申过来,“请阿太”的完整表述是“请走了的人回家来吃顿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祭祖”。

清明节的晌午,人们在家里的堂前摆上一桌菜,青米 自然也不能少,放三条长板凳(是万万不能坐上去的),点上蜡烛,还会在门口烧纸。过年我们烧“金元宝”,清明则烧“银子”,烧“冥国第一银行”纸钱。烧完了,风也该起了。灰烬随着风在天空中兜转,有的在地上旋成了一个小涡,之后又随风散去。

家里每个人都要到堂前来点三炷香,对着拜一拜,再把香插到香炉里。奶奶则会持着香对着门口一拜:“今天清明,菜都烧好了,你们都回来吃。”再转身对着堂前一拜:“保佑我们老大身体健康读书好,保佑我们老二……”最后,奶奶把香都烧了,只留两炷,一左一右地插在大门上。把桌上的酒都倒进同一个碗里,在门口洒一圈,再拜一下。我总觉得这一下很悲壮,像从前的古人一样。

又逢一年清明时,无奈回不了江南。只能呷一口回味绵长的龙井,怀念一下我的无馅青团了。

(责任编辑/袁园)

猜你喜欢
阿太青团馅料
青团大作战冷吃还是热吃
美味的青团
青团飘香
一“糯”值千金
俄罗斯的饺子有哪些奇怪的馅料
China
不告而别
留痕岁月
好好的路
我和白杨花有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