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

2024-04-24 07:09陈羽婷
参花(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等。钢琴曲《g小调前奏曲》于1903年创作而成,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乐曲的曲式结构、演奏方法和演奏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方法。

一、结构分析

(一)节奏

《g小调前奏曲》的拍号为4/4 拍,并且创作时交替运用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1-34小节和52-86小节处,作曲家在强拍上写出旋律的主要声部,在弱拍子上写出伴奏声部,在伴奏声部使用了前十六后八节奏音型。从第17小节开始,作曲家为了更加突出主题,将原本的主题由八分音符改写成了四分音符,在每个小节的最后一拍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这种节奏音型的运用使该曲目具备了进行曲的音乐风格,抒情部分的左手运用了大量的六连音,这样的写作手法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创作风格。

再现部分节奏变化不大,但是在结尾处拉赫玛尼诺夫加入了一处独特的回声,高音声部运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低音声部则运用了八分音符、空拍和前十六后八三种变化,最后在主音中结束曲目。

(二)曲式

《g小调前奏曲》为复三部曲式,曲目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激情奔放的首部,充满温柔与柔和的中段以及高潮迭起的結尾。

首部为1-34小节,有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1-16小节,该乐段起伏不大,主要起铺垫作用。第二乐段为17-24小节,该乐段使用了大量堆砌的八度和弦,是整首曲目的高潮乐段,有着气势恢宏的音乐情感。第22-24小节为过渡段,该乐段大量下行的八度音阶持续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第三乐段的25-34小节为转折点,起到了连接上下乐段的作用。

中段从35小节开始,与首部的节奏类型完全不同,左手部分伴随着大量快速而紧凑的琶音,而右手部分则是八度和弦连奏形成的旋律,这样的节奏模式使发展部分的旋律更显优美流畅。左手琶音的伴奏部分伴随着柔和,充分体现了旋律的浪漫特征。

经过两个小节的过渡,再现部从发展部的抒情缓慢恢复到与首部相同的节奏音型,首部的高潮部分通过逐渐地加速再现,在72-83小节处力度由强至弱渐渐恢复了平静,最后3个小节为乐曲尾声,整首乐曲在宁静中结束。

(三)和声

拉赫玛尼诺夫在作品《g小调前奏曲》中运用了大量近似于钟声敲响的和声,这源于他对宗教音乐的推崇。第23小节处低声部有着明显的撞钟般持续回响的属音,高声部则是由弱渐强连续行进的八度和弦,似钟声撞击后的回声。紧跟着的第24小节为下行级进的八度跳音音程,需要注意的是,第24小节最后的两个十六分音符为连音,并且第一个是重音,因此在演奏该曲目时需要进行非常细致的读谱工作。

到了乐曲的中部,与首部舞蹈似的演奏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将和弦进行了延伸处理并将乐曲的行进节奏放慢。这里的低声部为伴奏声部,高声部为旋律声部。随着乐曲的进行,在第36小节处慢慢出现了隐藏的第三个声部。

乐曲再现部分的和声一直在主音上展开,同时不断强调这一主题音。

作品结尾处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运用大量的柱式和弦,高声部为连续上行的旋律,低声部以简单的乐句加以配合,最终停在了主音上。尾声部分使整首作品的氛围从紧张走向轻松及至结束,这种创作方式正象征着拉赫玛尼诺夫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希望现实能复旧如初的一种期待或幻想。

二、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巧

1.八度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善于运用连续的八度炫技方式在高潮部分呈现出辉煌华丽的音响效果,因此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练习八度和弦时,需要灵活运用掌关节、手腕与手臂三个部位,尤其是在17-24小节的高潮部分,在练习时首先要熟悉和弦的位置,弹奏时快速横向平移找到下一个和弦的位置,避免纵向大幅度摆动。其次,手掌要固定成八度的弧度,提前做好支撑,在下键时指尖要坚挺有力,两个音或三个音要同时下键,避免音符的缺漏,并且要突出和弦高声部的旋律。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应进行长时间的慢速练习后再进行速度的提升练习,避免急于求成而一直进行快速练习,若方法不当很有可能造成手部受伤。

2.触键技巧

这首前奏曲的首部与再现部速度较快,因此在触键时,需要垂直下键用指尖触键,并且要做到指尖绷紧,手腕放松,这样弹奏出的音色才能清脆且清晰。和弦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触键时要慢下键,下键前做好手掌的支撑,下键后臂力要持续向指尖传送,这样才能使和弦听起来更加饱满。

中段的触键方式与首部有很大不同,左手大范围的琶音需要演奏出朦胧的感觉,因此在演奏时,不需要强调音符的颗粒性,而是要用指腹进行触键,具体方法为,手指自然落下,再利用手腕轻轻带动下一个音的出现,触键的面积尽量大且要确保不折指(手指关节向内曲折会导致不正确的发力方式),注意着重突出伴奏声部的最高音与最低音,中间部分的经过音要进行弱化处理,轻轻带过即可。练习时可以就左手的伴奏部分进行脱谱练习,以便更好地感受每一个音的触键方式,进而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右手的八度触键也不同于炫技式的八度演奏,需要进行慢速的练习和用指腹触键的方法,同时要强调和弦的旋律部分,演奏时指尖向内推,中部演奏的触键方式也要运用得谨慎合理。

(二)音乐层次

在钢琴曲目中,音乐层次是指曲目中的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的层次分布。常见的音乐层次如下。

旋律层次:旋律是曲目的主导部分,通常由主题或主旋律组成。旋律层次表现了曲目的主要音乐线索和情感表达。

伴奏层次:伴奏是为了支持旋律而存在的,通常由和弦、乐句等形成。伴奏层次在钢琴曲目中起到衬托和丰富旋律的作用,有时也可以有独特的音乐性。

和声层次:和声是由多个声部或音符同时进行而形成的。和声层次在钢琴曲目中表现为复杂的和弦进行和和声变化,对于曲目的整体音韵和韵律有着重要影响。

节奏层次: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的音符和音符组合来表现。节奏层次在钢琴曲目中负责维持节奏感,对于曲目的整体表现力起重要作用。

表情层次:表情是通过演奏技巧和音乐性的处理来表达的,可以表现出曲目的情感和意境。表情层次在钢琴曲目中通过速度、音量、音色等传达音乐的情感和情绪。

这些音乐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钢琴曲目的音乐结构和表现形式。

《g小调前奏曲》在听觉上呈现出浑厚有力的音响效果,这与拉赫玛尼诺夫善于创作交响乐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曲目中的旋律、低音、和声三个层次都非常明显,虽然一目了然,但是练习该曲目时大到整个乐段小到每一个小节都要用不同的感觉进行处理,才能较好地演奏出该作品的层次。演奏层次还可以分为纵向层次与横向层次,该曲目可以按照其进行音乐层次的处理。

1.纵向层次

纵向层次是指由不同的单声部纵向结合后构成的多声部层次,《g小调前奏曲》的首部与再现部有着大量的和弦,和弦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突出旋律音。从第一小节开始进入演奏时,旋律音可以理解为军人行进时的口号,此时左右手的旋律音一致,旋律为低音部分,而伴奏声部可以想象成军人整齐划一的脚步,由远及近地慢慢走来,军人们的脚步声干脆利落,因此演奏伴奏部分的双音时需要同时触键且起键时干净利落,才能贴合音乐气氛。

在第3-4小节中的主旋律部分开始出现连奏的演奏方式,并且连奏的最后一个音有着重音标记。将谱面信息准确还原后,再将这几个音分声部进行处理。连奏的三个音符可以想象成是小号的吹奏,需要演奏得铿锵有力。而后伴奏部分则可以想象成交响乐队中的提琴演奏部分,起到衬托主旋律的作用。从第5小节开始,伴奏部分发生了变化,右手由双音变为八度和弦。需要注意的是,演奏的音响效果要听起来越来越近,音量越来越大,从而表现出强烈的音乐节奏。

在第15-16小节处需要用较强的力度呈现,为接下来音乐高潮部分的发展作出呈示,演奏者不仅需要将谱面上的重音表达出来,并且还要给人一种铺垫的感觉。紧接着出现的便是悠扬又具有歌唱性的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将和弦的根音与冠音用力突出,并且弹奏时需要用到肩部的力量。

另外一个铺垫的部分则是展开部与再现部中间的过渡段,即61-62小节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速度方面的处理可以由慢到快,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前面稍慢是为了给后面强大的力度进行铺垫,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该曲目的层次更加丰富多彩。此处和弦层次的控制与高潮部分处理相同,旋律音也是在根音与冠音的部分。紧接着的是再现的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准确地下键,才能呈现出突然爆发的音响效果。

2.横向层次

横向层次存在于音乐横向的进行中。在音乐的横向进行中,各声部层次中可能存在着多层次因素,或由相同材料构成的重复层,或用不同材料构成的对置层,或是连接性的填充层,等等,由此产生音乐横向进行中的多层次音响效果。中部抒情部分的旋律有大量相似的主题,要将相似的主题演奏得各有千秋,需要准确把握音乐的横向层次。进入中部乐段时,第一乐句的表达需要有较好的力度控制,乐谱处标记着pp,表示很弱,因此可以使用柔音踏板进行音乐处理。第二句还是类似的主题,此时的力度处理要比第一乐句更强一些。第三乐句处出现了渐强的音乐术语,并且在接下来的音乐发展中,不断出现大幅度渐强与极弱的标记,由此可见,本乐段中的音乐起伏较大,需要对谱面中音乐术语的表达进行细致研究,以便更好地演奏出音乐的横向层次。此外,该乐段包含许多技术难点,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手位移动、复杂的和弦结构,等等。

(三)演奏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情感丰富而深沉,展现了浓烈的情感表达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度。他的音乐常常被认为是富有激情、浪漫且具有戏剧性。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将自身情感融入作品中,这首曲目也不例外,既典雅精美又表现出一种“忧郁”。该曲目的首部和再现部具有军队进行式的坚毅风格,气势威严,中部的抒情展开部分则表现出忧郁的情感风格。此外,拉赫玛尼诺夫还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因此作品中同时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唱性旋律线条。尽管这首曲子以g小调为基调,但拉赫玛尼诺夫在其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明亮的音乐片段,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变化。因此,在理解该作品的音乐情感时,也可以通过查阅不同钢琴家演奏的音频与视频文献,来体会作品的演奏情感。

三、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是作曲家最受欢迎且广为人知的钢琴代表作品之一。该曲目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独特音乐风格和个人情感表达。从强烈、激动的部分到柔和、抒情的旋律,拉赫玛尼诺夫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出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该曲目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挑战性的钢琴作品,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才华和情感的深度,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情感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J.F.库克,朱迪.艺术演奏的要点——拉赫玛尼诺夫谈钢琴演奏[J].钢琴艺术,2023(04):4-8.

[2]范翰文.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No.5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3(01):50-53.

[3]武晓亮.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J].艺术评鉴,2017(07):12-14.

[4]蒋立平.论钢琴演奏中的层次问题[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3):110-114.

[5]刘雨倩.张帅《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D].东北師范大学,2017.

[6]刘小凡.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 演奏风格分析[D].延边大学,2019.

[7]王可鑫.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陈羽婷,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钢琴前奏曲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