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视域下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策略

2024-04-24 09:15沈娟
新教育·科研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组织策略生活教育

沈娟

【摘要】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教师要将更多关注点放在生活化教学组织及实践性活动创设中,为幼儿搭建多元化的生活实践学习平台,强化幼儿实践学习感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策略

生活教育理念强调幼儿教育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注重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认知的对接融合,需要教师努力引导幼儿从实践中发现、总结经验和知识。幼儿科学活动有着鲜明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与生活教育理念内容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幼儿教师要加快教学观念转变,在幼儿科学活动组织创设中,加强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创意选择科学活动开展形式,构建合理化、高效化科学活动教学框架,进而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学习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得到多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一、深挖幼儿成长需求,合理布设科学活动目标

生活教育视域下,教师设置各类学习活动具体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求,确保学习活动服务于幼儿的成长发展。幼儿接触科学知识的机会普遍较少,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幼儿这一学情基础,适应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共性特点,更加精细化地处理科学活动教学流程,尽量采取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科学活动内容及活动目标,降低幼儿活动学习难度。教师合理把握科学活动的目标难度,可以根据科学活动教学进程,由易到难地投放多个活动目标要求,从而确保科学活动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方便幼儿参与其中,促使幼儿结合操作实践观察、感知、理解活动材料的变化,助力幼儿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

教师凸显科学活动目标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既要紧密围绕科学活动核心知识要素设计活动目标,循序渐进地启发幼儿科学学习思维,还要融入更多趣味学习元素,带动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热情。如组织开展“寒冷冬天我不怕”科学活动,教师设定的科学活动目标主要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情感两方面:一是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寒冷冬天里,人们取暖的各种形式和方法;二是通过科学活动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科技产品的探索兴趣。活动开始前,教师启发幼儿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取暖方式,配合幼儿回答把准备好的取暖用具、图片素材一一展示出来,并有意识地按照取暖操作的表达难度,对这些图片进行排序。待幼儿想出所有的取暖方式后,教师组织幼儿由易到难地表述这些取暖用具的操作方法和取暖效果,指导幼儿口语表达,帮助幼儿梳理表达次序,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质量。最后,教师留出时间,组织幼儿结合活动学习体验,发表自己对不同取暖用具的看法,使幼儿认识到科技产品取暖用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教师立足幼儿认知特点,从科学知识和科学情感两个层面设定活动教学目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好教学活动内容顺序编排,引导幼儿按照表达难度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口语表达,针对性开展口语表达指导,强化幼儿口语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幼儿通过逐一讲述,可以直观感受到各种科技产品的取暖用具操作更加简单,取暖效果也更好,自然會对科技产品产生强烈认同感,科学活动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二、对接幼儿生活经验,优化设计科学活动主题

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最生动的素材选择。教师对接幼儿固有的生活认知经验,优化科学活动主题选择,增强科学活动教学的真实性,启蒙幼儿科学思维。幼儿教育阶段,大部分科学活动教学内容都与幼儿日常生活或大自然存在广泛联系,教师以幼儿生活认知经验为基础,有意识地在科学活动教学中激活幼儿生活经验,启发幼儿根据经验认知做出科学猜想,引导幼儿开展主题式科学活动,使幼儿顺利进入科学活动学习程序。幼儿辨析思维、抽象思维都还很不成熟,教师组织生活化科学活动教学时,要利用问题、语言启迪幼儿思维,诱导幼儿构建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幼儿科学知识准确建构。

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善于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科学活动设计完美贴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关注。如在幼儿生活视角中,幼儿大都会把小动物看做自己的朋友,会主动与小动物说话互动,感受小动物的情绪变化,这些生活经验都为教师开展“小动物在说什么”科学活动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一些情绪特点较为明显的小动物视频,例如,小狗被抚摸时躺在地上发出呼呼的声音;小猫咪全身炸毛发出低吼咆哮声和嘶嘶声等,要求幼儿说出视频中小狗、小猫“在说什么”。根据生活经验,大部分幼儿都知道小狗发出的声音是表示开心、小猫发出的声音则是威胁和警告。教师肯定幼儿的回答,顺势切入更多动物交流的视频素材展示,向幼儿展示小蜜蜂、小兔子、小蚂蚁、小仓鼠等动物用自己动作、声音或味道进行交流的视频,让幼儿猜想它们表达的意思,并以教学视频和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介绍它们的交流方式。

教师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认知经验基础上设计科学活动主题,借助幼儿熟悉的小狗、小猫典型的动作叫声进行活动教学引入,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活动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迅速抓住幼儿活动学习注意力,还降低了科学活动学习的思维门槛,便于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活动问题,使幼儿尽快进入到科学活动主题当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切入其他科学活动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幼儿主体作用,创意设计科学活动形式

幼儿科学活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担心幼儿做不好、想不到,而代替幼儿操作活动内容,说出活动答案成果的情况,剥夺了幼儿思考和操作的学习机会,不利于幼儿科学知识生成及学习能力成长。教师应高度尊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减少对幼儿学习进程的不必要干预,以教学留白的方式,赋予幼儿更多科学活动学习的自主权,使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发挥幼儿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成为“甩手掌柜”,相反,教师必须在幼儿科学活动进程中时时关注着幼儿的学习情况,能够在幼儿出现疑问、操作错误、专注力下降的时候适时引导,维持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投入度,让幼儿在手、眼、鼻、口、脑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下,构建丰富的科学知识表象认知。

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接受程度较高的教学活动载体。教师创意设计科学活动形式时,要突出活动的游戏属性,增强科学活动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科学活动学习参与效度。如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对玩泥土“情有独钟”,会用泥土做出各种造型进行游戏。教师以此为契机,设计开展“多变的泥土”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玩泥土需要的小水桶、小铲子、一次性手套等活动物品,向幼儿问到:“老师发现大家都喜欢玩泥土,你都喜欢用什么方法玩呢?你在玩泥土的过程有什么发现?”幼儿争先恐后的提出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教师认真聆听,引入科学活动内容,分别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搓一搓、揉一揉、压一压等方式感受泥土的质地,指导幼儿把水倒入泥土中,用泥土塑造各种造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后,教师适时渗透科学知识内容,和幼儿一起总结泥土会吸收水分的特点,教会幼儿泥土可以种绿植、种庄稼,是蚂蚁、蚯蚓等生物生存的地方等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科学活动学习视野,培养幼儿保护土壤的科学环保意识。

教师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发掘科学活动教学切点,以幼儿熟悉的玩泥土游戏为契机设计科学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生活化的科学游戏活动设计,拉近了科学活动与幼儿的距离,幼儿主动进入活动环节,配合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和游戏操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活动学习氛围也逐渐推向高潮,科学活动教学效果更加值得期待。

四、调度幼儿思维活力,整合投放科学活动材料

各种类型的区角活动材料是幼儿直接接触、感知、运用的教学资源,当幼儿得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时,幼儿的科学活动学习热情更加高涨,科学活动学习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反之,幼儿对提供的区角活动材料不感兴趣时,便会消极对待科学活动,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加大科学活动材料的开发整合力度,切合幼儿兴趣取向、爱好特长,发掘更多科学活动教学素材,丰富科学活动教学资源库。教师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投放科学活动材料时,能够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从资源库中选择最适宜的游戏材料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从中选择,并鼓励幼儿在活动时间内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究学习,强化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科学活动操作效率。

教师对科学活动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根据幼儿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迅速做出教学应对,灵活投放不同种类的科学活动材料,渗透相应的科学知识内容。如“有趣的溶解”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整合了一些常见的生活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向幼儿提供透明玻璃杯、筷子、冷水、温水、食用盐、白砂糖、冰糖等材料,组织幼儿从中选择自己想要溶解的材料,进行实验活动操作。教师根据幼儿选择的材料设计对照实验组,例如,幼儿选择用冷水溶解食用盐,教师则在温水中溶解食用盐;幼儿选择用温水溶解白砂糖,教师则在温水中溶解冰糖……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两组实验的材料溶解速度,用实验现象揭示水温越高,物体溶解速度越快;颗粒小的物体要比颗粒大的物体溶解速度快等科学规律。活动最后,教师让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溶于水的物品,鼓励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更多家庭科学实验,巩固幼儿科学活动学习效果。

教师整合幼儿熟悉的生活物品作为科学活动材料选择,向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实验操作选择,很好地适应了幼儿科学探索学习的个性化差异。教师根據幼儿选择的探索方案设置对照实验组,用两个直观的实验现象对比,向幼儿展示不同条件下物体溶解速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科学实验的思维能力要求,使幼儿能够较为顺利地理解、构建科学知识,提高了科学活动教学品质。

五、关注幼儿过程表现,多元开展科学活动评价

教师密切跟进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状态,根据幼儿过程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指导,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出幼儿科学活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幼儿调整学习策略和思考方向,提高幼儿科学知识理解的准确度。针对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评价最终的科学结论是否正确,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幼儿活动学习过程和思维表现,加强科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创新活动评价机制,在幼儿科学活动探索学习进程中穿插更多个人展示环节,指导幼儿共同参与到过程性评价当中,提高幼儿间的交互频率,促进幼儿科学学习思维碰撞,诱导幼儿对科学活动形成更多思考。教师根据幼儿过程表现和互相评价,灵活调整活动教学指导策略,强化幼儿科学活动学习意志,引领幼儿围绕科学活动主线展开深度探索,延展幼儿科学学习思维深度。

针对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教师进行科学活动学习评价时要坚持赞赏教育的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维护幼儿科学探究的自信心,推动科学活动教学层层深入。如“奇妙的颜色”科学活动教学中,活动内容主要是探索混合不同颜色的颜料得出新颜色的操作方案。教师先投放简单的科学活动学习任务,要求幼儿观察辨识红、黄、蓝、绿、紫、橙、黑等颜色。颜色辨识对绝大部分幼儿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教师尽量让全体幼儿都参与回答,及时表扬回答正确的幼儿,为幼儿之后的学习探索树立信心。接着,教师用涂料进行操作演示教学,分别混合红色和黄色两种涂料;黄色和蓝色两种涂料;蓝色和红色两种涂料;红色、蓝色和黄色三种涂料,组织幼儿观察涂料混合后的颜色变化。幼儿认真观察教师操作,看到新的颜色出现后争相作答,营造了良好的活动学习氛围。多组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梳理活动内容,为幼儿讲解颜色变化的科学知识,促进幼儿科学知识有效内化。

教师在科学活动组织中,有目的性地设置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能够帮助幼儿积累科学活动学习成功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对幼儿学习表现做出正向评价,使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被肯定,促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科学活动学习。教师采取可视化教学手段,通过混合涂料向幼儿直观展示颜色的变化,强化了幼儿科学活动学习的直观感知,降低了科学知识理解难度,促进幼儿科学知识自然生成。

幼儿教师坚持生活教育原则,优化幼儿科学活动组织开展,不仅能提高科学活动实践教学效果,加深幼儿各类科学知识学习印象,还能充分挖掘幼儿智力和思维潜能,对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升级自身教学理念,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科学活动的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材料及活动评价,使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

【参考文献】

[1]曹嘉伟.“椅”步“凳”天: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J].儿童与健康,2023(05).

[2]孙晓艳.浅谈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探究兴趣的培养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

[3]王晓雪.幼儿科学项目化活动的行与思[J].教育界,2023(17).

[4]孙燕峰.生态式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实践[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06).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组织策略生活教育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