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2024-04-24 10:38宋龙艳
投资北京 2024年4期
关键词:号线公交轨道

宋龙艳

近年来,北京市交通行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推动了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2024 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交通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结构合理、衔接顺畅、便捷有序的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地面公交改革发展,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设施管理和重要节点拥堵治理,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车站换乘距离小于50 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升到88%,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力争控制在6.0 左右,将北京打造成交通强国首都样板。

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4.7%

近一年来,北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特别是对交通工作的重要讲话及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首都交通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铁运营里程跃居全国第一;优化调整公交专用道通行措施,创新推出通学、通医、通游等多样化公交,进一步丰富了市民出行选择,初步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 亿人次,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4.7%。

2023 年北京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进轨道“四网融合”,地铁与市郊铁路实现一票(码)通乘,持续推进地铁既有线网优化提升,完成1 号线衙门口支线等改造,持续扩大轨道线网覆盖,新开通17 号线北段等,地铁运营总里程增至836 公里。推进公交地铁融合发展,削减与地铁重复低效公交线路22 条,新开微循环线路8条,新开通勤、通医、通游等定制公交414 条,总数达651 条;公交站到地铁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 米站点提高至86%。推进多网融合发展,“一站一策”开展重点火车站优化提升,火车站周边交通环境和秩序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动慢行系统融合发展,完成251 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全线贯通。

通过强化精细化治理、协同共治、持续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2023 年北京交通现代化治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提升公交专用道通行效率,实施两批71条656 公里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道路整体效率有效提升。完成26 项市级疏堵工程,缓解了97 个点位拥堵问题。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 扩区建设,持续做好90 条信号绿波带优化,新增接入1000 处信号灯联网,优化100 处重点路口信号配时,有效提升路口通行效率。推进“学医景商”交通综合治理,创新性推出通学公交车服务,首批在四个区试点运营,开行50 条线路,服務23 所学校。强化静态交通管理,新增机动车共享停车位1 万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35 万个,共享单车车位比达到1:0.8,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实现全覆盖。

此外,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面,2023 年北京进一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雄高速、西太路等实现通车,京哈高速拓宽等基本完工,京平高速改扩建等实现新开工。同时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新开通至天津武清和河北固安、廊坊主城区线路,可实现1小时快速直达。区域协同治理不断深化,实现高频办理项“同事同标”、电子证照互认、数据共享,推出大运河等交通执法一体化应用场景。

以轨交为骨干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今年,北京明确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发展思路,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围绕轨道布局优化、做好衔接,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互补融合,引导形成“鱼骨状”交通结构。

具体包括,加速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今年北京将推动轨道新线建设,开通地铁3 号线一期、12 号线、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3条(段)线路45.3 公里。推进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加快地铁13 号线拆分、1 号线支线、霍营微中心等建设,加强首都机场线服务城市通勤功能,完成10号线信号系统优化工程,加快开通大兴线新宫站D 口等出入口。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西- 良乡)和东北环线等线路。

在搭建好轨道交通“骨干”的基础上,推进与公交“两网融合”。今年,北京计划消减与轨道线路长距离重复及五环内长大公交线路30 条、优化合并30 条,增加连接轨道车站和社区的微循环线路不少于30 条。缩短接驳换乘距离,实现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 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高至88%,在出行需求集中区域开通通医、通游线路50条。同时推动地面公交转型发展,针对老年人、游客、就医等群体和公园、商圈、景点、博物馆等重点区域,持续完善多样化公交。

同时推动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融合发展,持续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慢行系统建设由核心区向外延伸推广。今年北京将推进8 个慢行系统示范街道和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等建设,推进轨道与慢行交通融合,倡导“骑行+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合理规划地铁站、居住小区周边共享单车停车位,实现电子围栏全覆盖,提高接驳轨道的便利;继续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和大客流公交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整治,优化停放设施布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位比达到1:1,车辆全部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实现电子围栏入栏管理。推进“水网、路网、绿网”融合,完成凉水河13.8 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统改造,在20 处公园实施“减围栏、促联通”,建设20 条林荫路,实施300 处立交桥垂直绿化,提升步行骑行舒适度。

此外,今年北京将持续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通“断头路”、疏通交通节点。强化跨区道路联通,今年将开工建设国道335,加快推进承平高速、石小路、长双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具备通车条件,国道109 新线高速建成通车;加大次支路、断头路建设,城六区和通州区开工建设25 条、建成13 条次支路,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打通西北旺南路、受壁街、通清路、柳村路4 条“断头路”,进一步畅通道路微循环。

提高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北京人多、客流和车流量大的特点,2024 年北京交通将以“顺畅、便捷、绿色、智慧、安全”为目标,以落实中心城区拥堵治理和城市副中心防堵为抓手,以区域治理为重点,强化区域协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坚持治堵与防堵并重,综合施策并注重结合科技的运用,提高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具体措施包括,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治理。统筹点线面整体推进,提升道路交通的运行效率。在“点”上,针对常发拥堵点段,建立台账,分类施策,逐项销号,完成20 项市级疏堵工程和10 个重要节点改造,开展55 处以上区级堵點治理。“线”上,以三环内为重点持续实施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措施,优化BRT1 号线等线路专用路权。

持续深化重点区域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在“七站两场”方面,今年北京将建成朝阳站、丰台站铁路车站配套交通枢纽,持续优化火车站设施空间布局和接驳运力配置,提升转换便利性。在“学医景商”方面,积极稳妥推动通学车扩大试点,加强通学车复合利用,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老旧厂房、低效楼宇改造为停车楼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建园区同步配建停车楼。今年北京将统筹疏解腾退空间等地上地下资源,新增停车位1.7 万个、共享停车位1 万个。同时推进五环路外地铁站点规划布局、建设停车场,提供驻车换乘轨道服务。

以提高既有设施运行效率为基础,扎实做好城市副中心防堵工作。北京今年将改造潞源北街- 通怀路等7 处交叉口,以点带面缓解和预防区域交通拥堵,分阶段推进智慧信控覆盖通州全域。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及流线,减少施工对交通运行的影响。加快推进九德路改建、运河东大街东延和姚家园路东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交通承载力。

此外,北京将进一步丰富、创新交通治理手段,加快推动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治理交通拥堵,持续推动智慧交通发展。今年北京将以拓展自动驾驶应用为重点,推动铁路枢纽、机场、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货运行业等测试场景开放,实现600 平方公里范围示范应用。深入推进智慧调度,强化严重拥堵提前预警和重点日交通协同调度,实施分级分类应急响应,加强社会动员,引导市民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方式。加快智慧信控建设,以路口机动车通行效率最优为原则,优化车道施划和信号灯设置,完成1500 余处老旧信号灯升级改造,新增接入1000 处信号灯联网,加快推进流量感知设备加装,实现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重要路口智慧调度,提高通行效率。

猜你喜欢
号线公交轨道
1号线,上海地铁零的突破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基于单纯形法的TLE轨道确定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CryoSat提升轨道高度与ICESat-2同步运行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等公交
太阳轨道器
大连轻轨3号线发生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