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应用及落花落荚防治方法

2024-04-24 08:14安蕊袁鸿儒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1期
关键词:落花大豆病害

安蕊 袁鸿儒

大豆種植技术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深度以及有效的肥水管理,都是确保大豆高产高质的关键因素。此外,落花落荚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问题,常由不利气候、不当的土壤条件和病虫害引起,这些因素导致大豆花和荚的脱落,降低了产量和品质。因此,采取适当的农艺措施,如调整种植密度、施用适宜的肥料和水分管理,以及运用生物和化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对于减少落花落荚,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一、大豆种植技术

1、种植时间与品种选择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河南地区的种植受到季节性气候的明显影响。春季播种是河南大豆种植的主要方式,一般在清明后的4月至5月开始,利用春季较为稳定的气候条件,为大豆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春播大豆的成熟期通常在9月,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对大豆的成熟和收获至关重要。除春播外,还有夏播大豆,通常在麦收后的6月开始种植,利用夏季较长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促进大豆生长,收获期则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种植时间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季节,还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在河南,春季通常干旱多风,降水较少,这就要求在品种选择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选用的大豆品种需要具备一系列特性,以适应这种气候环境。首先,大豆品种需要具有较高的产量,这是种植的基本目标。其次,高油、高蛋白的品质特征对于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样重要。除此之外,抗寒能力是北方大豆品种必须考虑的特性,因为春季气温波动可能对大豆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最后,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作物的健康程度和产量。大豆在河南的种植时间安排与品种选择需密切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选用适宜的品种,不仅能有效应对春季干旱多风、降水少等不利气候条件,还能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显著提升种植效益。

2、土地准备和施肥

在大豆种植前的土地准备和施肥过程中,精确地操作对于确保良好的收成至关重要。播种前的土壤处理包括合理的翻耕整地,这一步骤有助于杀死隐藏在土壤中的害虫卵,同时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翻耕时,必须彻底清除土壤表面的杂草和障碍物,并确保土壤得到充分的熟化。对于墒情不佳的地块,适时的灌水至关重要,只需让土壤浸湿,这就足以保障土壤水分含量,从而为大豆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施肥方面,需根据土壤的具体情况和大豆的营养需求来制定施肥计划。合理的施肥不仅能提供大豆生长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养分水平和pH值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决定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肥料以及适宜的施用量。一般来说,氮肥、磷肥和钾肥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肥料。在播种前施用基肥,可以为大豆的早期生长阶段提供充足的养分。随着生长周期的推进,可能还需要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进行追肥,以保证大豆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有足够的养分供应。此外,整地的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和地理生态特征灵活选择。在一些需要深翻的地区,应确保耕翻深度达到20厘米以上,以及土壤中无大块结构,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同时也利于根系的深入和扩展。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整地和施肥的效率和质量。

3、播种技术

大豆播种技术的选择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双条播种是一种常见的技术,适用于地势平坦、经过秋翻或耙茬深松处理的地块。进行双条播种时,种植密度应适中,通常采用机械平播,以保证播种的均匀性和效率。在双条播种中,2行之间的行距需要得到合理控制,小行距约为13厘米,大行距则在45厘米左右。这样的行距设置有助于植株充分利用光照和营养,同时便于田间管理。窄行密植技术则适用于矮苗大豆品种,这些品种通常产量高,生长期较长。采用窄行密植时,播种深度的控制尤为关键,既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合适的播种深度不仅有助于幼苗顺利出土,还能保证大豆植株稳定、健康地生长。此方法在播种时要特别注意种子的均匀分布,以避免后期植株之间的相互压制。

等距穴播是一种更精确的播种方法,要求水肥充足,以支持大豆的生长。在实行等距穴播时,行距一般设置在70厘米左右,穴距则在15至20厘米之间,每个穴种植3至4株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前茬为玉米或小麦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品质。垄体分层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播种方法,它注重在种植垄体的下层进行合理的施肥和浇水。有效调控种植机器以确保大豆植株的适宜密度,是这种方法的核心。此技术强调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优质品种,这对于提升垄体的营养成分和促进营养输送至关重要。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结合优质品种的选择,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大豆植株的成活率和产量。

4、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大豆种植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涉及从播种后至收获前的一系列农艺措施,旨在确保大豆健康成长并最大化产量。田间管理开始于播种后的苗期管理,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保证幼苗的正常发育。苗期管理主要包括适时的浇水和合理的除草。浇水需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调整,以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幼苗生长的影响。除草则需要定期进行,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同时也有助于病虫害的防控。

随着大豆生长进入分枝期和开花期,田间管理的重点转向调控植株生长和提高结荚率。这一时期应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同时,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追肥,特别是在大豆开花和结荚期,追肥可以有效提高结荚率和豆粒的充实度。在大豆生长的后期,即成熟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监测作物的成熟情况并准备收获。这个阶段需要减少浇水,避免豆荚开裂,同时注意气候变化,以防止由于过量降雨导致的收获困难或作物损失。收获前对大豆进行适当的晾晒和烘干,可以保证豆粒质量,减少霉变和病害的发生。

二、大豆落花落荚的原因分析

大豆落花落荚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环境条件、营养供应、水分管理以及病虫害等。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落花落荚的发生,确保大豆产量和品质。

1、环境条件

通风透光条件对大豆生长至关重要。不良的通风透光条件,如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枝叶互相遮挡,或是湿度过高和光照不足导致的,会使大豆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逐渐变黄,营养积累减少,从而引发花荚脱落。这一问题在采用不当品种或过早封垄时尤为明显。

2、营养供应

养分失衡也是导致大豆落花落荚的重要原因。大豆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元素有不同的需求,特别是在落花荚阶段,养分需求达到高峰。如果养分供应不足,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花荚脱落。因此,合理施肥,做到底肥、种肥、追肥结合,花肥、荚肥、粒肥结合,是防止落花落荚的重要措施。

3、水分管理

水分的不足或过剩也会引起大豆落花落荚。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因素,不仅参与新陈代谢,还调节植株温度。在开花结荚阶段,土壤水分过多会减少日照时数,降低地温和光合作用,影响有机物质的合成与运输。相反,水分不足會导致植株无法获取充足的水分,从而引发落花落荚。

4、病虫害

病虫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某些病虫害直接危害花荚器官,造成脱落,而其他病虫害则通过破坏植株的正常生育造成落花落荚。此外,环境因素如暴风雨袭击、气温骤降等极端天气条件,也会对大豆的花荚稳定性造成影响,导致脱落。

三、落花落荚的防治方法

1、合理密植

防治大豆落花落荚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合理密植。这需要根据大豆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播种时间等因素来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例如,在肥沃的土壤中,植株生长健壮,应适当稀植;而在瘠薄的土壤中,则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此外,早播的大豆由于生长期较长,营养体发达,种植密度应适当降低,而晚播的大豆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合理的密植不仅有利于植株光照和通风,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落花落荚的风险。在大豆出现“疯长”现象的地块,可以通过喷施三碘苯甲酸来调控植株生长。每亩药量控制在3至5克,低于3克或高于6克都会影响效果。在药液配制时,需要先溶解后稀释,使用苯或醇(如酒精、甘油等)作为溶剂,再加水配成合适的浓度。背负式喷雾器亩用药量为3至5克,兑水量为25至50公斤;机引喷雾器则亩用药量为3至4克,兑水量为15至40公斤。三碘苯甲酸的喷施不仅能有效抑制大豆的疯长现象,还能促进生殖器官中生长素含量和有机质的供应,从而增加花朵,提高产量。

对于长势较弱的大豆地块,可以通过叶面追肥来补充营养,防止营养失调。追肥主要采用根外施肥方式,例如每公顷使用5公斤尿素加1公斤磷酸二氢钾,溶于500公斤水中,搅拌均匀后进行喷施。这种施肥方法可以有效补充大豆生育后期的营养需求,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2、防旱排涝

在大豆种植中,及时有效地防旱排涝工作对于防止落花落荚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大豆开花结荚期,这一时期的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因此,若遇到连续干旱天气,就容易引起大量花荚脱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早进行防旱抗旱工作,确保田间水分供应充足。防旱工作的核心是保持土壤适宜的湿润状态。这可以通过勤浇细灌来实现,一般建议每隔5至7天浇水1次,以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浇水时要注意水量的控制,既不能过多导致水涝,也不能过少而不能满足植株的需水量。合理的灌溉频率和水量不仅有助于大豆的正常生长,而且对于维持土壤结构和防止盐分积聚也至关重要。

与防旱工作同样重要的是排涝。在雨季或连续降雨后,田间可能出现积水情况,这时及时地排水就显得尤为关键。田间积水不仅会减少日照时间,降低地温和植株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导致根部缺氧,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因此,在遇到涝害时,应迅速采取措施排除田间积水,比如通过开挖排水沟渠或使用排水设备等方法,确保田间不积水,防止涝害的发生。防旱和排涝是大豆田间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对于维持土壤的适宜水分状态,保障大豆植株健康生长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有效的排水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因干旱或水涝引起的大豆花荚脱落,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3、防治病虫害

①主要病害防治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对主要病害的防治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灰斑病是常见的大豆病害之一,尤其在低温多雨的季节易发生。这种病害在初期会在叶片上形成红褐色的小点,后期则发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对于灰斑病的防治,可以通过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来进行。这种方法能有效控制灰斑病的发展,保护大豆植株的健康。

花叶病毒病是另一种严重影响大豆的病害。这种病害在初期会使嫩叶叶脉变得透明,中后期则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叶片起疱、皱缩,植株矮化。为了防治花叶病毒病,需要在大豆苗期及时拔除带毒的病苗,并及时消灭蚜虫以减少病毒的扩散和危害。

根腐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会引起大豆根部腐烂。这种病害常通过伤口侵染,田间地头害虫,如蛴螬的为害会加重根腐病的发生。为了防治根腐病,可以在播种时使用50%安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同时,发病地块的轮作时间不应少于4年。

菌核病,也称为白腐病,主要在雨季发生,尤其是植株封垄后。这种病害会在茎部接近地面处形成褪绿或淡褐色斑块,严重时会导致病株枯死。为了预防菌核病,需要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清选,挑出混杂的菌核;避免豆田积水;并在发病初期喷洒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等药剂。

耙点病主要影响大豆的叶、叶柄、茎、荚及种子,表现为圆形稍凹陷的暗紫色病斑。为了预防耙点病,应从无病株上留种并进行种子消毒;选择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种植;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在秋收后清除病残体。

茎枯病主要侵害茎部,茎部形成灰褐色长条斑,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防治茎枯病的措施包括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秋翻土地深埋病株残体,并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百菌清500倍液。

②主要虫害防治

防治大豆主要虫害是确保作物健康成长的关键。

胞囊线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对大豆根系造成伤害的病害,表现为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以及须根增多。这种病害在17至28℃的温度下滋生最为旺盛。为了防治胞囊线虫病,可以在土壤中喷洒2.5%涕灭威乳剂2.5千克或10%克线磷颗粒剂2千克。这种处理方式能有效控制胞囊线虫的滋生,保护大豆的根系健康。

食心虫是大豆上另一种常见害虫,特别是在温度为20至25℃、相对湿度90%以上时,食心虫开始产卵,成虫在雨水多、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出土为害。对付食心虫的有效方法是使用2%杀螟松粉剂进行喷粉处理,这可以有效防治幼虫和成虫,减少对大豆的危害。

黑潜蝇是一种主要寄生在大豆秆上的害虫,尤其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当降雨量大于40毫米时,黑潜蝇的发病高峰期到来。防治黑潜蝇需要在大豆花期开始时对成虫和初孵幼虫进行防治。常用的方法是喷洒50%杀螟松或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这样的喷雾处理可以有效控制黑潜蝇的发生,保护大豆植株不受其侵害。

总言之,大豆种植领域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将继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型农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大豆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将更加精确和环保。精准农业的实施,如卫星监测和智能农机的使用,将进一步提高大豆种植的效率和产量。此外,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耐逆性更强的大豆品种的培育将成为关键。大豆种植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朝着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落花大豆病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归来落花拂罗衣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