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造林技术及林业保护措施的科学应用分析

2024-04-24 15:07贾芳芳刘少文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1期
关键词:林区树种造林

贾芳芳 刘少文

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林业不仅能为家具制造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更有利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释放更多生物生长所需的氧气。随着人们对林业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造林技术等先进的手段在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即便如此,仍然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应巧妙运用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推动林业的稳定发展。

一、林业造林技术

1、播种技术

在林业领域,较为常见的造林技术即为播种造林。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落实播种作业,例如点播、条播等。当前,因为市面上的品种多种多样,不同的种子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条件也各不相同,为此应合理选用对应的播种技术。例如,对于体积较小的籽粒,可以采用撒播手段,将其播种至目标区域。对比于大体积的种子,小籽粒的种子更能够与土壤充分接触。选用撒播技术,还能从根本上提升播种质量。相反,针对体积较大的待播种子,应该采取穴播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种子长期裸露在空气中,未能顺利从土壤中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由于播种造林技术操作简便,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可以应用于大面积的植株栽种。不仅如此,应用此类技术时,工作人员还能全面掌握不同物种的活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对于拥有特定性状的种子,还可以将其大面积种植在水分含量较低的沙漠化土壤中。

2、植苗技术

为强化苗木的活性,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可以应用植苗造林技术,落实植株的有效种植,例如在我国的防风治沙项目中。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①落实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起苗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植株的根部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②前往当地市场,优先选择成活率较高的高品质幼年苗木。优质的树苗往往拥有发达的根茎,活性也更高。

③在栽种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各个步骤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不可让待种植株长期裸露在空气中,应为其提供足量的水分。起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有效地完成植株的移栽环节。假如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其栽种至土壤中,也需要随时为苗木补充足量的水分,避免出现死亡等不必要的风险问题。

3、分殖技术

针对早已生出足量根系的植株,将其移栽至土壤中时,应在原本的基础上,应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根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生成全新的林木,以上即为分殖造林技术。借助此类方法,不但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苗木的培育,更能有效构建一个高品质的林区。同时,应用分殖造林技术,能从根本上提升植株的活性,降低苗木过早衰亡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殖造林技术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应优先选择具备较强活性的树种,例如松树、杨树等,不可栽种成活率过低的种子。分殖造林技术有利于延续植株原有的优点和特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可知,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向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殖造林技术的可行性更高,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植株的培植,助力我国林业产业的稳定运转。

4、混交技术

应用科学的手段,以两个品种为基础,将不同类型的苗木一同栽种到同一区域,由于不同植株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将需要接受大量光照的树种播种至地势较高的位置。相反,将无需长时间经受阳光照射的苗木,栽植至低洼地带。同时,还可以提升植株的单位密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降低林区出现病虫害问题的可能性,将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树种和抗病水平较弱的苗木合种,有利于避免全部植株染病。由此可见,对比单体种植,应用混交造林技术,能够起到降低资源消耗,林区维稳的作用。

5、营养繁殖技术

除以上几方面外,营养繁殖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工作人员需要重点针对幼年苗木的根茎或营养物质较多的区域进行二次培植。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将该技术視作无性繁育技术。不但可以从根本上强化植株活性,更能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强化林区的整体品质。关于此类技术的合理使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植株的活性和稳定性,但是,该技术也存在较多缺点:

①使用营养繁殖技术时,应选用高质量的母体植株。如若母体较弱,便不能有效培植出新植株。

②关于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确保林区的生态环境满足需求,因此,营养繁殖在造林工程中未能得到全面应用。

二、常用的造林方法

1、前期规划

关于林区的有效构建,相关人员应落实前期的规划工作:

①为从根本上提升苗木的活性,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应全面了解种植区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挑选对应的树种。其中,需要调查所在区域的年均降水量、光照时间、土壤中水分及营养物质含量。结合上述信息,制订科学有效的造林计划。

②选用能够满足要求树种。同时,在种植前,还应向土壤中添加足量的营养物质,构建有利于苗木稳定生长的环境。假如选用混合栽种技术,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特征,制订具备指向性的计划。其中,需要重点考量以下内容:相邻2棵植株的栽种间隔,不同树种的种植时间等。全面分析所在区域的现状,例如光照强度、时长、降水量等。

2、整理林区

正常情况下,常见的整地方法有以下几种,分别为集中整理和部分整理。其中,在目标林区的少数区域中,完成土地的翻耕,上述内容即为部分整理。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翻耕整个林区的所有土壤,使其处于平缓状态,相关环节便可称作集中整理。在整理土壤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其进行翻耕处理,也需要完成杂质清理,清除目标区域内的各类杂质。常用的清理方式为,药剂清除、焚化及切割。完成土壤清理后,需要使用明火将杂质全部焚毁,还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焚化。

3、挑选树种

在落实树种的挑选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近年来,工作人员在造林时,常常选用混合种植的模式,以此提升林区内树种的丰富性。为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但要挑选主体树种,更要结合实际情况,挑选可以一同种植的树种。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选种时,不仅应重点关注叶片类型,例如针叶、阔叶等树种,更应了解植株是否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

4、林间管理

正常情况下,完成造林工作15天后,需要进行针对林区的林间管理。

①观察目标区域内,全部植株的生长状态。如若幼木的活性较低,应在第一时间将其移除,并及时补栽。假如存在空穴问题,应在目标孔洞中,栽种对应的树种。同时,定期借助专业的手段,补充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除草灭菌。其中,关于防虫杀菌,应结合林区内植株的性状和特征,挑选毒性较低的杀虫药剂,以此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②定期开展浇水作业,提高区域内的水分含量,并进行肥料补给,确保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满足苗木的生长需求。对于除草作业,可以选用人工或机械除草两种模式。在除草过程中,应降低使用烈性化学药剂的概率,以此避免其对林区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三、林业的保护措施

1、提高宣传力度

近年来,环境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改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林业投入更多成本,提升对外宣传力度,引导各界人士明确保护林业的价值和意义。如此,才更有利于落实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为此,政府等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加大对林业保护的宣传力度,合理应用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当出现火灾等安全事故时,由于未能对导致火情人员进行惩处,或是对林区的主要负责人问题,极易引发更加严重的风险,为此,不仅要对相关行为进行追责,还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士了解未能落实林区保护的严重性。随着我国全面进行信息化时代,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帮助人们普及消防知识,强化其对林业资源的关注度。

2、组建人才团队

目前,在我国的林业部门中,由于团队内部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相对较差,大多数未能接受专业的培训,因此导致林业保护措施未能应用到位。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相关部门的管理层应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注重开展针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①定期组织其参加专业的技能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帮助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水准。

②与各类高等院校达成合作意向,为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借此提升工作团队的整体水平。

③为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有关部门还应巧妙运用完备的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的人员,可以给予其丰富的物质奖励和晋升机会。反之,针对出现严重失误的工作者,必要时可以予以严惩。如此,更有利于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养成环保观念,为日后的林业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林业保护工作中,由于相关环节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管理团队内部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责任意识。假如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便无法胜任此项工作,甚至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风险问题,无法将林区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相关问题,切实帮助工作人员强化业务能力,落实人才培训,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3、构建监管制度

众所周知,监管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在于是否拥有对应的制度,特别是对于林业保护工作而言,完备的制度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环境品质。为此,在落实相关工作前,有关部门应针对实际情况,帮助不同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能。同时,为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管理层领导应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巧妙应用责任监管制度。针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导致出现严重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对其落实严格惩处,必要时可以对其进行开除处理。借助科学的监管制度,有利于将林业保护落实到位。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可以应用奖惩机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针对存在非法开采的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惩戒,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将其交由司法机关处置。如此,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林业资源的有效管理,更能推动林业的全面转型,切实助力我国的经济增长。

4、落实安全防护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关部门提高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研究表明,导致林区出现大规模损毁的主要原因如下,分别为明火和病虫害。

①病虫害问题。在林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人工栽植的林区,如若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极易导致害虫大量繁殖,各类病菌也会广泛传播。为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降低病虫害对林业的影响,可以将以下几方面视作切入点。首先,结合区域内植株的种类,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对症下药。其次,关于药剂的施加,应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过度施药的可能性,避免化学药劑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最后,优先选用各类无害的防治手段,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比如,针对松毛虫的治理,可以选用不会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干扰的白僵菌。由于其无毒无害,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以此推动林业的稳定发展。

②火灾问题。正常情况下,一旦森林、山区等区域出现火情,灭火的难易程度相对较高,火场的覆盖面积也较大。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便可能引发严重隐患。因此,不仅要找出火灾的责任主体,对其施以严惩。同时,要在可能出现火情的时节,落实基本的火情防护,制订对应的紧急预案,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调查显示,在林业的发展周期内,各类森林资源存在过量开采的问题。为降低火灾问题出现的概率,有关部门应提升对于火灾防范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技能培训,为其传授消防知识。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明确要求其佩戴各类防护措施。最后,在特定的时间段,聘请业内的专业人士开办专题研讨会及消防演练等实践活动,切实帮助相关人员提升个人的防火能力。

5、强化育苗水准

当前,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林业部门的政策扶持,林区的覆盖面积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我国荒漠化速度。尽管大部分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林区保护的价值,但是受各类外界因素影响,林木的活性依然有待提升,仍有较多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不但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消耗,还对林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应用造林技术的价值,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更多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切实推动林业的稳定发展。

为从根本上提升造林质量,可以将以下几方面视作切入点:

①优先选择高品质的种子。在育苗阶段,选种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选用高品质的树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植株的活性和长势。为此,在选种阶段,应结合待种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品种。

②林区的管理者应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制订完备的管理方案,贯彻落实幼苗监管工作。

③提升资金投入力度,采购并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机械设备,提升育苗水平。

综上所述,尽管林业资源在自然界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滥砍滥伐及过度挖掘,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破坏。为从根本上根治相关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的造林技术。同时,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组建专业的林区管理团队,落实防火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助力林业的正常运转。

猜你喜欢
林区树种造林
记游哈林区(节选)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