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和路径实践

2024-04-24 17:54郑世杰陈榜框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7期
关键词:现实问题劳动教育

郑世杰 陈榜框

[摘 要] 劳动是获得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务社会建设,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效推进“五育”并举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地位偏离、劳动教育的观念有待纠正、大学生劳动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增强劳动理念的价值引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实践,期望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切实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现实问题;路径实践

[基金项目] 2022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现代工程材料与智能结构”(西交校教〔2022〕75号)

[作者简介] 郑世杰(1984—),男,四川成都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光纤传感研究;陈榜框(1999—),男,浙江台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7-0169-04[收稿日期] 2023-04-10

在新时代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当下,大环境中仍存在大学生劳动教育地位偏离、劳动教育观念有待纠正、大学生劳动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本文尝试阐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为当前的困境提出路径指向。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

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务社会建设,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具体而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念先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从认识论上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劳动观念影响着实践活动,高校要按照“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做什么劳动,怎样对待劳动,如何进行劳动”的教育逻辑,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维度上,清晰深刻地认识劳动的本质、价值、功能作用,树立尊重劳动、认可劳动、向往劳动的观念,成为强国建设的高素质奋斗者。

(二)实践应用: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校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其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大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此外,随着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对大学生劳动的创新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必备的基础的劳动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跨学科学习知识的复合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

(三)精神支撑:传承积极的劳动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人的心灵生存和寄托需要一定的精神家园支撑。劳动精神指个体追求和认同的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它不惧劳动过程中的困难和苦累,推动着个体的劳动实践不断走向高潮。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热爱劳動、勤劳奋斗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形成了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伟大时代精神,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并传承这些精神,内化于心。

(四)人格引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人的自觉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多次反复后,便成了个体的习惯。在高校,系统的劳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形成自觉、自愿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愿。一代代中国人用劳动创造非凡成就,用劳动谱写辉煌的历史。大学生要继承优秀的劳动品质,并在劳动实践中自觉践行,逐渐形成自身的习惯。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育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方针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代中国青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有了如今的辉煌盛世。面对“两个大局”以及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冲击和内部矛盾,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情,提供强国征程上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把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力量——高校青年大学生,塑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学生劳动教育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新要求,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载体,形成系统的模式和机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奉献精神、综合能力和责任意识,助力其成长为报效国家、卓越创新、坚韧不拔的新型劳动者。

(二)有效推进五育并举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在相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中构成了有机整体。大学生正处于观念塑造的关键阶段,通过劳动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深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谓以劳养德;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劳动方法,探寻原因,通过手脑结合开发其创造性和钻研精神,可谓以劳启智;大学生通过劳动可以强健体魄,挥洒汗水,养成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可谓以劳健体;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人文艺术,洗涤自己的心灵,形成美的认知,在感受世界、体悟自然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可谓以劳益美。劳动教育与其余“四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促进融合,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

(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根本遵循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劳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除了具有谋生意义,人们也开始追求劳动对个体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实践是大学生由理想世界走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之一,有助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认知,提升综合素质,在知情意信中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可以不断厚植崇尚劳动的情怀,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成为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充分激发劳动热情,让个体的潜能在成就自己和奉献社会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地位偏离

高校作为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担当起培育劳动积极性、促进青年自主劳动的责任[3]。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分散在其他的教育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如今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在不断完善,然而,目前劳动教育仍然存在地位偏离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呈现边缘化。其一,体现为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的边缘化。在一些研究中用劳动观念的教育或劳动能力技能的教育“以点概面”来概括劳动教育。其二,体现为课程教育的边缘化。目前高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专业领域和通识素质领域,且通识素质课程主要集中在人文历史、审美艺术等方面,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呈现形式化。劳动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一些高校的课程评价仅限于对学生劳动到岗情况的考察,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流于形式。例如,目前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停留于日常生活劳动的形式,以清洁校园卫生等简单活动为主,在教育内容上缺乏综合性、全程性、针对性。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有待纠正

近年来,经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但同时,部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仍存在偏差。

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领域都呈现“内卷化”的状态,“好成绩等于好工作”这一观点深入人心。部分家长忙于自身事业,很少有时间关注子女劳动素质的培育,都希望子女通过提升学历、掌握应试技能得到好的工作,因而片面地追求子女在文化知识上的学习成绩,较为忽视在劳动素质上的培养。且部分家庭对子女过于宠溺,子女在想问题、做事情时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劳动。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容易养成忽视劳动、懒于劳动的观念。另一方面,一些大众媒体传播不用劳动、不用付出努力,只需要炒作就可以轻轻松松名利双收的负面信号和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和集体主义原则。一些学生受这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在劳动价值目标的实现上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劳动观念扭曲,寄希望于“捷径”而不是诚实劳动获取财富。

(三)大学生劳动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社会对劳动者创造创新劳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创造创新劳动能力在某些方面问题突出。

其一,创造性劳动通常都是手脑结合的复合型劳动,须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大部分大学生又由于专业教育的培养导致缺少其他学科的学习,在知识和技能上不够“博”,也不够“广”。其二,创新劳动能力是后天长期锻炼培养出来的能力,大学生在当前投入劳动实践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之其社会经验的缺乏,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其三,创新创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推陈出新的魄力和勇气,需要越挫越勇的坚韧意志,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缺乏劳动意志的支撑。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劳动创造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对应的实践训练,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实践

(一)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自出现以来就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环境,其重要意义在于设计并建设劳动教育的课程,从内容建设、教育团队建设方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

1.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力度。就现阶段而言,把劳动教育单独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并不现实,但是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是非常可行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时事实际,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劳动相关知识渗透其中。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劳动教育课程而言,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建设尤为重要。譬如一些高校就采用“劳动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旨在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教育者处于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劳动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打铁必须自身硬”,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现实劳动问题之前,还应要求自身具备相应的劳动知识储备和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必要的劳动技能。高校要精心选拔出一个劳动素质硬、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团队,筹划组建专业的劳动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以多样的手段、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灵活生动地开展劳动教育,带动营造全校师生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氛围。

(二)增强劳动理念的价值引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大环境中传播新时代劳动理念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最后外化为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发展的环节中,劳动对人的教育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劳动理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应局限于单一的劳动本身,更在于其尊重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深刻内涵。不同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不同类别的劳动者,每位劳动者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职责,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劳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主动纠正错误的观念,让子女做一些日常生活类的家务劳动,同时关注对其劳动技能的培养,注重家庭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信息渠道广泛化、多样化的现实环境下,社会因素对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保证社会文化的导向正确,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领思想,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大众传媒相较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大众传媒要避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或者利益诱惑而传播认知偏差的不良舆论,应客观评价社会思潮,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主流思想,保证正面的价值取向。

(三)融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4]创新创业活动是劳动实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性、创新性的劳动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还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强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

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更好地面对创新创业中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激发劳动热情,促进劳动教育开展[5]。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掌握了更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认识到综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劳动实践,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了解创新创业政策,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途径。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打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些高校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创新精神,用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将二者融合发展的范例。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部分,是为党和国家培育时代新人。本文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意蕴,结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增强劳动理念的价值引领,以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路径实践,借此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5):9-15+26.

[3]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4]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2023-03-0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367227.

[5]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Tangibl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ENG Shi-jie, CHEN Bang-kua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obtain al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fundamentally serving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ng builder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it is conducive to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iming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and correct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status, the misconception about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strengthen the value guidance of labor concepts, and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tangible problem; practical approach

猜你喜欢
现实问题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对天津市部分高校排球课余训练现实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