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监测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管溶栓中疗效判断的意义

2024-04-24 09:18刘瑶
系统医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二聚体溶栓下肢

刘瑶

如东县中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南通 2264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静脉阻塞疾病,其发病是由于血栓形成后,阻碍静脉回流,造成下肢肿胀,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会发生致命性肺栓塞[1-2]。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则后期会引起患肢皮肤发生静脉溃疡,治愈可能性低,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3-4]。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性药物治疗、开放取栓、机械取栓、置管溶栓等,其中置管溶栓已广泛应用[5-6]。在置管溶栓过程中,为判断疗效,掌握用药频率和溶栓药物剂量,选择有效指标进行监测尤为重要。D-二聚体是在血栓溶解过程中由纤维蛋白产生的物质,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如东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置管溶栓中采用D-二聚体监测方式,分析其判断疗效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0~71岁,平均(60.50±3.50)岁;病程2~6 d,平均(4.00±0.67)d;体质指数22~29 kg/m2,平均(25.50±1.17)kg/m2。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1~70岁,平均(60.50±3.17)岁;病程2~7 d,平均(4.50±0.83)d;体质指数21~28 kg/m2,平均(24.50±1.19)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需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院伦审医字第(27)号);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出现下肢肿胀、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等症状,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等病史;血浆D-二聚体化验检查≥500 ng/mL;超声检查、四肢静脉CTV(CT Venography, CTV)成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提示阳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下肢DVT诊断标准[7];属于累及髂股静脉的中央型或混合型;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年龄<16岁或>75岁患者;血栓病程>14 d患者;存在抗凝、溶栓治疗禁忌证患者;2年内有同侧肢体深静脉血栓病史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活动性肿瘤患者;严重心脏疾病或难以控制性高血压患者;预期寿命<6个月患者。

1.4 方法

观察组:行置管溶栓治疗,患者术前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荷兰Philips公司;ClearVue850)引导下,穿刺患肢腘静脉或小腿深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血栓中,每日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30万~50万单位的尿激酶(国药准字H34021690;规格:10万单位),过程中监测患者D-二聚体指标,待降至正常范围则停止溶栓。

对照组:患者术前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采取患侧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每日经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剂量30万~50万单位,2 h/次。

两组溶栓过程中同时监测纤维蛋白原,如发现纤维蛋白原<1.5 g/L,尿激酶减量;纤维蛋白<1.0 g/L,应停止溶栓。

1.5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D-二聚体指标监测结果,于治疗前、治疗后1~8 d评估。监测D-二聚体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柠檬酸钠抗凝试管中,血液和抗凝剂之间比例为9∶1,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以后监测,严格按照说明书完成各项操作,所有操作在1 h内完成。应用美国贝克曼TOP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配有原装试剂。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配有试剂。造影方法:采用DSA成像系统(德国西门子;Artis Zee Ⅲ),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进行血管造影。对照组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留置针,观察组经导管注入造影剂。

②对比两组疗效,均行造影进行观察,静脉通畅率=(溶栓前-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00%。静脉通畅评分:0分表示完全通畅,1分表示部分通畅,2分表示不通畅。观察患肢每段静脉,即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评估。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D-二聚体治疗水平、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8 d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 d,观察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第8天,观察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8 d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mg/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8 d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mg/L]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治疗前15.23±2.31 15.30±2.53 0.112 0.911治疗后1 d 68.14±2.13 29.53±2.38 66.211<0.001治疗后2 d 70.71±2.29 42.56±2.18 48.766<0.001治疗后3 d 75.76±2.01 49.21±2.18 49.042<0.001治疗后4 d 71.58±2.37 41.68±2.29 49.693<0.001治疗后5 d 61.24±2.22 29.42±2.01 58.197<0.001治疗后6 d 52.21±2.56 26.39±2.41 40.223<0.001治疗后7 d 28.22±2.01 20.52±2.33 13.706<0.001治疗后8 d 18.32±1.76 17.45±1.97 1.804 0.076

2.2 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比对照组更低,静脉通畅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比较()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静脉通畅评分(分)治疗前11.53±2.26 12.38±2.85 1.280 0.206治疗后4.63±1.42 8.55±0.72 13.486<0.001静脉通畅率(%)62.98±14.26 54.56±15.29 2.206 0.031

3 讨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静脉血凝固,常累及髂静脉、股静脉等,患者症状主要为疼痛、四肢突然肿胀等,甚至会出现股白肿等[7-8]。倘若治疗不及时、有效,则会发生静脉坏疽、休克。静脉血栓一旦脱落,会发生肺栓塞。大块血栓发生脱落,会发生急性肺栓塞,继而出现咯血、剧烈胸痛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9-10]。目前,采常用溶栓方法,包括置管溶栓、外周血静脉溶栓等,通过激活血液中纤溶,促使生成纤溶酶,继而加快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11-12]。然而,在溶栓过程中,以往常为判断溶栓效果,需要反复进行静脉血管造影,此举会增加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辐射暴露[13-14]。因此,寻找一种更加高效地判断溶栓疗效方法尤为重要。现今,测定血清中相关凝血纤溶指标方法,不仅能够避免过度溶栓,还能减少溶栓用药,提升治疗成功率,已广泛应用于疗效的临床判断中[15-16]。D-二聚体是血栓在溶解过程中,在纤溶因素作用下,由纤维蛋白分解的一种产物,属于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在对多种疾病诊疗中敏感性较强[17-18]。

本研究结果表示,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 d,观察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分别为(68.14±2.13)、(70.71±2.29)、(75.76±2.01)、(71.58±2.37)、(61.24±2.22)、(52.21±2.56)、(28.22±2.01)mg/L,均比对照组更高(P均<0.05)。说明采取置管溶栓后,在治疗后1~7 d,血栓溶解速度较快,产出较多血栓溶解产物,使得D-二聚体水平提高。分析原因,经导管给药溶栓,促使药物能够和血凝块充分接触,药效得以高效发挥[19]。治疗后第8天,两组D-二聚体治疗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急性期所能溶解部分均已溶解,可以不用再继续溶栓,以免增加出血风险。观察组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4.63±1.42)分]比对照组更低,静脉通畅率[(62.98±14.26)%]比对照组更高(P均<0.05)。说明置管溶栓方法效果更好,在判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疗效中,监测D-二聚体指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王孝高等[20]研究指出,观察组采取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采取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1~7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更高,依次为(69.3±2.1)、(71.8±2.3)、(76.7±2.0)、(70.6±2.4)、(62.2±2.1)、(53.2±2.5)、(30.2±2.2)mg/L(P均<0.05)。治疗后第8天,两组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相近,说明D-二聚体作为参考指标,具有显著判断疗效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D-二聚体监测可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提供判断疗效依据,能够为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猜你喜欢
二聚体溶栓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