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25 03:45张小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地板块成果

张小红

一、单元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两个标题从不同尺度介绍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个标题“板块运动与地貌”,通过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认识构造地貌的成因。第二个标题“山地对交通的影响”,选择构造地貌中最主要的类型——山地,具体描述其与人类活动中的交通关系,落实“内容标准”中的“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此处对呈现的知识本身没有过多提升,但对认知角度、认知过程以及能力达成有不一样的要求。在初中阶段,引入板块构造学说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格局。“板块运动与地貌”,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地貌大格局的形成原因。到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整体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过程及基本原理。而学生已经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褶皱、断层等知识点,对板块运动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基础。另外,我校处于山区,关于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

二、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板块运动与地貌”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这两个主题,以情境探究为主,结合图表分析的学习方法来组织学习活动。沿着“情境感知—提出问题—观察探究—场景构建”的思路进行拓展,依托典型案例,设计问题及问题链。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思维和能力建构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联系示意图和动图,描述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实例说出其不同的种类及形成的地貌。(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说出山地交通布局的特点。(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2.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设备、工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导学案等

学生准备: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融合核心素养目的)

课前预习【任务驱动】1.自然界中各种构造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请以某一个地方的褶皱或断层或火山地貌为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以云浮市新兴县为例,选取从县城到太平象窝山和从县城到里洞天露山的交通线路,对线路布局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和设置相关的交通线路,完成任务,并将成果以合适的形式(如PPT或视频等)呈现,做好课堂分享的准备。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导入新课【回顾知识】出示暑假到山西省北岳恒山研学的视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褶皱、断层等相关知识点。

【展示情境】

阅读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文字材料。

【提出问题】

1.陸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和狭长的海沟是如何形成的呢?

2.科学家用板块构造学说做出了怎样合理的解释?

依据视频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图文资料,思考、回答、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

(续表)

讲授新课情境探究一成果分享情景探究二成果分享【展示情境】出示板块构造学说科普宣传片(视频)。

【提出问题】

1.地球由几个板块构成?

2.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因此板块的边界类型分为哪两种?

3.不同的边界类型产生什么样的地貌?

【小结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貌类型。

【活动指导】

从板块运动与地貌的角度,各小组对预习成果进行讨论,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对展示结果进行适当的点评。

【展示情境】

阅读教材30~32页以及PPT给出的图文材料。

【提出问题】

1.山区应该选择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2.山区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3.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线路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交通运输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结归纳】

山区交通运输布局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为了降低修建难度,人们通常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山区交通线的建设和选择,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活动指导】

以云浮市新兴县为例,选取从县城到太平象窝山和从县城到里洞天露山的交通线路,并对线路的布局进行研究。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与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归纳。

分组讨论,并进行成果展示。(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西太平洋岛链、海沟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阅读教材以及课件上的情境素材,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小组代表展示和分享讨论结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归纳。

小组代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板块的类型、边界、地貌等知识点。

加深学生对板块运动与地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分享能力,提升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

加深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的理解,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续表)

课堂总结【活动指导】

指导学生完成本节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建立知识结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根本,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模式让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如讲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时能够结合当地真实情境,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论证山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完成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从而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这样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解决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猜你喜欢
山地板块成果
山地草甸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工大成果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