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乐”课堂下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24-04-26 12:35黄子婷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课堂

黄子婷

摘 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蕴含的精神文化、人文历史厚重深远,因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大量编写进小学语文课本中。学习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古诗词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多流于形式化和僵硬化。文章结合番禺区提倡的“融·乐”课堂教学范式,针对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挖掘相应的教学策略,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教学策略;“融·乐”课堂;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古诗词学习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古诗词教学面临情境体验有待充实、鉴赏水平亟待提升、文化积淀不足等常见困境。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感受这些诗词丰富而深远的情感内涵时,走进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诗词语言文字的美,并主动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想象、创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理解与记忆、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一、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把握古诗词中意象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古诗词教学绝非孤立地说文解字的教学,它需要的是联结渗透传统文化。尽管高年段的小学生文化底蕴相较成年人来说较为薄弱,难以对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感精神产生认同或共鸣,一两首古诗词的教学也并不能将所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囊括其中,但教师应该认真挖掘诗词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对学生进行渗透浸润,让学生充分探索、感悟、理解、鉴赏,让课堂“融乐”“融新”“融思”。意象作为古诗词中的小标杆,对于理解整首诗意、深入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意象是古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意象即包含了、承载了某种特定意思的事物。古诗词中的意象,不仅是文化符号的象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符号缩影,教师在古诗词备课和教学时,应该挖掘古诗词中的意象所传达的文化价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于小学高年段教学而言,虽不需要学生掌握意象的具体概念、作用和范畴大小,但普及常见的意象词语并不断强化巩固,是有助于古诗词的理解赏析的。

以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柳”来看,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柳树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柳树因其柔软的枝条和随风摇曳的姿态,被视为离别的象征。古人常在送别时折柳相送,又因“柳”与“留”读音相似,因此,亦可表达依依惜别、不舍、惋惜之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的第二句便提到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但这里绝不单只是描述周围环境,而是借用了“柳”的离别不舍象征含义,生动形象地写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表现出执袂惜别的深情,也表达了一种真诚而又坚定的祝福与祝愿。“柳”字还蕴含思乡之情,作为离别的象征,它也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游子、战士常用柳树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第三句说道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思念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征夫们见了杨柳听闻《杨柳曲》会引起别愁,更与离思有关。除此之外,“柳”字还蕴含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意。柳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生长繁衍,这也寓意着生命的强大和坚韧。在古诗词中,诗人常用柳树来表现或赞叹生命的顽强和不屈。如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描写杨柳柔软舒展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中被吹拂着的姿态,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一个“柳”字,呈现出来的是特定的文化载体,而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远远不止这个,若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能见缝插针、顺势引导、借机渗透,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涉猎,那么在此后的教学中也事半功倍。

(二)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特定文化精神

古诗词中反映折射出不同朝代的不同历史文化,掌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文化追求便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诵读诗篇。如林杰的《乞巧》里面提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正是传统佳节——七夕文化。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了解了乞巧文化,学生也便了解了古代少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里提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正是体现了边塞题材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无畏豪迈精神。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了解了将士们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学生也便更能在诵读中领略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除此之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领略到饯行文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让学生领略到乡音文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蕴含着隐士精神。不同的诗词都承载着相对应的文化精神,教师要能够透过文字符号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精神,帮助学生将古诗词中所承载的逻辑思维、精神风貌与文化哲理了然于心。

(三)再创古诗词中的特定情境画面

古诗词的学习,犹如穿越时光隧道,与千年前的诗人开启一场心灵对话,但由于诗人时代、性格、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社会经验、历史文化底蕴积累较少,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再创古诗词中的特定情境,给学生营造氛围,增加想象的空间,引发感受。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创设情境,像是图片、音乐、电影等,重现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既可播放戍边战士守卫边疆的历史纪录片,亦可播放低沉浑厚,饱含坚定沉郁之音,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再次复现词中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感受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二、结语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在“融·乐”课堂的教学范式下,积极运用教学策略能有效增强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古诗词教学才重复诗意盎然之美,寻回了独属于它的轻盈灵动,展现出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虞雪琴.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深度教学策略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2]赵霞.创设小学古诗教学别样的精彩——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策略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

[3]郑淑连.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08).

[4]周凤丽.叶嘉莹“兴发感动”说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5]张玉红.小学古诗词诵读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试题与研究,2023(28).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