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4-04-26 05:40史巧芝
英语教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整本书支架教学法

史巧芝

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对教材阅读文本中语言知识的讲解。教材阅读文本大多为短篇文本,文章结构简单,逻辑浅显,主题易探究。学生长期阅读教材短篇文本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信息的输入、逻辑的深化,不但认为阅读毫无难度,失去挑战,还缺少探究精神和主题意识,长此以往,阅读能力下降。

初中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沉浸在文字情境中,感受不同的生活经历,汲取丰富的价值观念,提高判断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整本书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文本篇幅长、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难等对他们梳理、理解文本造成了障碍。学生很难开始,也很难坚持。因此,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阅读状态,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以学生需求为目的,创造交流的机会,多维度搭建“支架”,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其文本阅读兴趣。搭建“支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进度,还能使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深化文本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将支架式教学法引入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分解复杂文本,为他们搭建“支架”,指引他们的阅读方向,鼓励其坚持阅读。在支架式教学法的帮助下,教师和学生共同搭建情节支架、人物支架、语言支架、结构支架等,营造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的阅读环境,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其深化阅读,探究主题,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一)内涵和特征

支架式教学法最早由布鲁纳(Bruner)于1976年提出,指由教师或者父母等辅导者对学习者提供的即时支持,能促进他们有意义地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执行一个任务,并超出其独自学习取得的成果。支架式教学法是在维果茨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左丽娟2023)。支架式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减少步骤以简化学习任务;(3)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坚持学习直至学习任务结束;(4)强调任务的关键特征;(5)既要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又要防止学生过度依赖,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6)展示理想的学习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模仿甚至创新。支架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简单化,教师运用支架理论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并坚持学习。

阅读整本英语书籍的任务超出了初中生的能力范围,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独自完成如此复杂的学习任务,可能导致其中途放弃或者花费过多时间却学习效率低。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当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支架式教学法能帮助他们简化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坚持阅读。因此,将支架式教学法融入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合理并且有现实价值的。

(二)意义

首先,支架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面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时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此时,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给他们学习提供内容刺激或结构刺激,能激发其探索内容和架构的热情,缩短其与复杂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其次,支架式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取得比独自学习更大的学习成果。学生独自完成复杂学习任务,能训练分析和探索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然而,学生能力有限,缺少经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且输出不充分。若教师能搭建逻辑支架或框架支架,简化学习任务,将学习大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为其提供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支架式教学法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一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他们的学习需求出发,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整本书阅读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品质具有显著功效(黄志诚 2023)。学生的“读”加上教师的“引导”,不但能使阅读更高效,实现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还能实现对其思维、价值观的指导,最终提升其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其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

(一)英语整本书阅读启发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水平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能力,开阔其视野,增强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李玲玲 2023)。在英语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词汇和语法的方式与平时课堂学习完全不同——他们沉浸在英语文本中,推测词汇的意思,感受词汇运用的真实情境和文化氛围,对词汇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教师讲解的音、形、义上,而是对词汇意思和运用语境有深刻理解,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语言思维。在英语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和教师都转变了语言思维,学习语言知识不再是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分数;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成为一种获取信息、感受文化、探究价值观的工具。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极大地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沉浸于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二)英语整本书阅读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

英语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初中生的整体思维品质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英语整本书中复杂的情节、引人入胜的人物特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长期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要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就要提取、整合有效信息。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取信息比阅读短小文本更复杂、更困难,更能提升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分析情节和人物特征,抓住文本主题,能够培养其逻辑能力、归纳能力。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训练批判性思维。另外,学生在优秀的外国名著作品中感受西方地道的文化氛围,在文化氛围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综上,英语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启发他们的语言思维,改变其对语言的看法,实现语言的真正价值;契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三、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下面,以《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融入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搭建多元“支架”,引导其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Santiago)的渔夫和一个名叫马诺林(Manolin)的小孩的故事。年老的圣地亚哥一连84 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终于在第85 天费尽千辛万苦,历经两天两夜钓到一条大马林鱼,最终大马林鱼被鲨鱼抢夺吃完,老人只能拖着一副鱼骨回家。

(一)情境支架设悬念

在英语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阅读动机和兴趣。学生阅读的文章越复杂,花费的时间越长,遇到的困难就越多,畏难情绪也随之增长(杨朝国 2023)。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帮助他们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想方设法地吸引其对阅读书目的兴趣。在读前构建情境支架时,教师要明确目的,即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激发其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选择书本中最具冲击力、最具画面感的情境以图片、朗读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且避免给其提供太多情节信息或人物信息,而要设置悬念,鼓励其自主阅读、探索、发现。以《老人与海》阅读为例,教师在读前播放电影《老人与海》中老人大战大马林鱼的片段,观看老人在汹涌的波浪中,拖着疲惫年老的身体在残破的船上大战大马林鱼。老人的疲惫与大马林鱼的凶狠、海浪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给学生的视听以强烈的刺激。教师在运用电影片段构建情境支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和学习任务:Have a guess whether the old man succeeded or failed in the fight with the fish. Why did the old man still fight in the ocean when he was so old? 教师根据电影片段,提出两个情节问题,让学生展开猜测和推理。因为学生只有阅读文本才能找到正确答案,所以这一任务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支架促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将梳理文章情节作为唯一阅读目标,忽视对文本主旨的挖掘。当学生的阅读过程缺少对文章主题和价值观的探索和思考时,阅读效率就会降低且阅读回报大打折扣。在引导学生整合情节信息、探究文本主题时,教师要避免将整本书的主题直接告诉他们。因为这样做既不利于鼓励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又不利于在阅读中引导他们思考、探究,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将探究文本主题的学习任务简化成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小项目,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整合信息,思考主题,探究文本价值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搭建多元支架,为其探究文本主题奠定基础。一组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情节支架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Please rewrite the plots of the five fights of the old man against the big fish,and draw a line to show the intensity changes of the five fights(见表1)。

表1

另一组学生在教师搭建的人物支架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Please choose words or expressions in the book or not to describe the feelings of the old man(见表2)。

表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教师搭建的情节支架和人物支架完成学习任务,明确了阅读目标,不但促进了阅读进程,还发展了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多元阅读支架给了学生阅读空间,不打扰他们的阅读进度,促进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三)支架讨论探主题

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检查他们搭建的多元支架并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其展开讨论,使其在阅读的基础上探究文章主题,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鉴赏文本写作风格,思考文本情感价值,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师引导学生核对情节支架和人物支架后,进入支架探究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文本的开端、发展、高潮、转折和结尾,并讨论在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学生继续借助教师搭建的“支架”探究文章更深层次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在阅读文本和搭建多元“支架”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对情节和人物的掌握发展了逻辑能力、推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升了创造和迁移能力,探究了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不是固定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引导和反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支架式教学法指教师搭建“支架”,简化复杂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取得比自主学习更大的成果。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教师要不断探索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在实践中探索支架式教学法的高效应用策略,提高支架式教学质量。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运用情境支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其坚持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情境。其次,教师通过构建多元支架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简化探究文本的学习任务,既对阅读过程作出策略指导,又为之后深化阅读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探寻文本深处,不但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还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整本书支架教学法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