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4-04-28 06:53杨忠亮黄伟武娇娜梁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6期
关键词:外展肩关节研究组

杨忠亮 黄伟 武娇娜 梁楠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 因50 岁以上人群多发此病, 又称为五十肩[1]。患者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和退变, 病灶组织涉及肌腱、韧带、肌肉、滑囊、关节囊等,上述关节周围组织病变可引起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炎或引发其他症状, 且为进行性病变。因该病病程牵延难愈, 西医无特效治疗性药物, 主要以抗炎镇痛作用为主,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 通过针刺、灸法、中药口服或药浴等方案, 可发挥较为显著的疗效[2,3]。基于此, 本研究以寒湿痹阻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在功能锻炼基础上应用中医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2 年6 月~2023 年6 月在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60 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0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肩关节周围炎西医诊断标准[4]: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 持续疼痛可引起局部肌肉痉挛, 韧带、关节囊挛缩, 以三角肌挛缩为主;肩关节局部(喙突、肱骨大结节、肱二头肌长头止点、肩峰下滑囊等处)有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受限, 以外展高举、内旋、外旋及背手动作受限最为明显;X 线摄片检查肩关节多无明显异常。②符合寒湿痹阻型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5]:患者肩部疼痛, 遇寒加重, 局部发凉, 得温或抚摸则缓,夜间尤甚, 恶寒畏风, 舌质淡, 苔薄白或腻, 脉弦紧或浮。③年龄≥40 岁。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 不配合治疗者;②近1 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方案治疗者;③合并骨折、脱位、肩袖损伤者;④合并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疾病引起肩部疼痛或活动障碍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数据均衡性较好。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个月)研究组 30 14/16 51.25±5.05 5.86±0.65对照组 30 15/15 52.06±4.98 5.90±0.71 χ2/t 0.067 0.626 0.228 P 0.796 0.534 0.82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由专业医生指导完成。①爬墙锻炼:患者面对墙壁, 双脚贴紧墙角, 高举患肢, 双手用力, 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 2~3 min/次,反复多次。②车轮环转:患者站立, 以患肢肩关节为轴心做车轮环转运动。③体后拉手:患者双手向后,健肢手拉住患肢手腕, 徐徐用力拉动。④外旋锻炼:患者背靠墙壁, 双手握拳曲肘, 外展旋转, 让拳背最大程度接触墙壁, 反复多次。⑤双肩内收外展运动:患者双手交叉于颈后部, 肩关节尽力内收及外展。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推拿疗法。推拿手法选用按揉法、推法、拿捏法、弹拨法、扳摇搓抖法等。在患侧肩关节周围、上臂、腋后、肩胛部等部位进行操作。以病情为依据, 结合推拿原则, 沿经络循行方向、在背阔肌、肩关节周围肌群、斜方肌、竖脊肌等处选择适宜穴位进行操作, 通过滚法以及揉法使背阔肌以及斜方肌放松, 沿手阳明、太阳、少阳3 条经络方向实施拿捏。点按以下穴位:肩外俞、肩中俞、天宗、秉风、曲垣、肩髃、肩贞、臂臑、臑俞、肩井、肩髎、外关、曲池、合谷等穴位, 对压痛点进行按压, 对肩胛骨及其附近肌肉进行拿揉。另外配合扳摇搓抖法:专业医生捏患者肩关节, 同时握患肢进行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内收, 最后摇肩, 以双手从肩至前臂行搓法后结束治疗。

两组治疗方案均实施1 次/d, 6 次/周, 连续进行4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疼痛程度 分别于治疗前后,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5]对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具体方法为:画一条10 cm 的直线,标记0~10 的数字刻度, 0 分为无痛, 1~3 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 7~9 分为重度疼痛, 10 分为最剧烈疼痛, 分值越大表示疼痛越明显。患者根据主观痛觉感受, 在直线上标记对应疼痛程度的数字。

1.3.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显著, 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 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由;显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 肩关节功能有所恢复、活动范围明显增大;有效:治疗后患者肩关节软组织疼痛症状缓解, 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无效:治疗后, 患者肩关节软组织疼痛症状改善不显著,肩关节功能改善不明显, 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且研究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AS 评分研究组 30 治疗前 5.61±0.61治疗后 2.02±0.25ab对照组 30 治疗前 5.70±0.59治疗后 3.10±0.33a

3 讨论

中医学将肩关节周围炎归属于“冻结肩”“漏风肩”“寒凝肩”等范畴, 其病因为气血不足、风寒湿外邪入侵, 病机为筋脉失养、寒湿痹阻于经络, 导致气血不通, 不通则痛[6,7]。因此, 宜以活血通络、温经止痛为主要治则。在肩关节周围炎临床治疗中, 规范性的功能锻炼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肩关节疼痛和功能的改善程度有限, 在功能锻炼基础上进行推拿按摩, 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8,9]。付新宇[10]通过观察92 例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 对功能锻炼结合推拿治疗方案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的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量表(CM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肩关节功能障碍量表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罗庆波等[11]以50 例肩周炎患者为例, 评价了艾灸、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 治疗后, 研究组临床效果、功能活动评分、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进而提示, 在功能锻炼基础上, 施以艾灸、推拿治疗,可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 减轻肩关节疼痛。

本研究中, 对30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功能锻炼的治疗方式, 通过爬墙锻炼、车轮环转、体后拉手、外旋锻炼、双肩内收外展运动、头枕双手锻炼等, 促进肩关节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大圆肌、冈上肌、三角肌、喙肩韧带等进行锻炼, 全方位运动患者上肢、肩部、背部周围肌肉、韧带与关节,发挥运化气血、濡养筋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12];观察组30 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推拿治疗,进一步使背阔肌、斜方肌、竖脊肌等肩关节周围肌群维持放松状态, 并以按揉法、推法、拿捏法、弹拨法、扳摇搓抖法等经典手法刺激腧穴, 促进病理产物吸收,减轻肩周软组织疼痛症状[13]。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推拿配合功能锻炼后, 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纯采用功能锻炼的对照组, 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缓解,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 提示功能锻炼结合推拿可有效缓解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 在功能锻炼基础上应用中医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 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外展肩关节研究组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肩关节生物力学
辨证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5例
“三角形的外展双叶形”的拓展与链接:由“枯井与宝剑”的故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