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下的优质护理在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29 19:07李月茹曹红京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慢性病关怀优质

李月茹, 曹红京, 李 宁, 李 静, 彭 堃

(1. 北京市隆福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010;2. 北京市隆福医院 院长办公室, 北京, 100010)

根据《2021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1 年末,全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56万人,占总人口的14.2%[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多病共存、自理能力下降、心理问题增多等,使老年慢性病患者呈“井喷式”增长,老年人受反复住院、病程长、医疗费用高和致残致死率高等因素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老年患者对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怀需求增加[2]。有研究[3]表明,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疾病的预后,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是护士应履行的基本职责,是全面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推进优质护理的必然要求[4-5]。2020 年9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6]中指出,护理人员应增强主动服务和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是现代医学文明及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消除疾病痛苦,恢复身心健康,同时满足病人的需要,是现代医疗文化和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7]。临床中,更多的老年患者希望在住院期间得到理解和关注,满足心理需求,而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不仅可以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利于护理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减少患者焦虑[8],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与治疗效果,营造良好的临床护理氛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本文探讨探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下的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天通苑康复科及临终关怀科作为医养结合联合体,收治患者多为中长期照护及老年慢性病患者。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天通苑康复科、临终关怀科收治的70 例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住院天数≥3 d;②年龄≥65 岁;③患有常见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④无严重的视觉、听觉、认知障碍,可用言辞表达或具有阅读能力;⑤自愿参与研究;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等疾病终末期无法完成调查者等;②患有心理疾病;③患有自身免疫疾病;④痴呆与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患者;⑤诊断不明确者;⑥自主交流能力不足者;⑦不配合及中途退出者。

将70 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4 例;年龄65~85 岁,平均(73.20±5.90)岁。研究组男23 例,女12 例;年龄66~87 岁,平均(75.40±6.2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 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临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建立静脉通路、用药护理、皮肤护理),优质护理(入院护理、住院期间护理、出院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护理、康复锻炼指导、日常活动指导、疾病相关知识)和常规心理护理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施以人文关怀为主的优质护理干预。

1.2.1 “人文关怀”优质护理团队的构建:由护理部牵头全程监管,在本院天通苑康复科、临终关怀科选取科内5~6名高年资护士作为组员,为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评估,开展主动、优质、全程的人文关怀护理,护士长作为组长负责监督督导护理效果及评价患者满意度,成立人文关怀优质护理团队。组织成员经查阅文献并分析整理相关资料,经组内讨论后形成基于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下的优质护理服务流程,完善岗位职责及人文关怀护理方案,组织组员参与同质化培训[9],考核通过后成为“人文关怀护理”团队成员方可参与研究。

1.2.2 人文关怀护理实施:①入院护理: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亲切的态度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及医护人员,让患者能快速熟悉病房,减少因陌生感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了解患者需求及病情,耐心倾听,了解其自身感受和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沟通技巧告知患者治疗效果,介绍主管医生,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做好入院宣教,对患者进行专项评估,明确护理诊断,并告知患者及其照护者注意事项。②住院期间护理:老年患者因疾病、年龄等因素,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抑郁,影响治疗效果。团队通过协作进行动态观察,关注患者情绪和心理变化,对于疾病相关问题及时解答。鼓励患者多沟通交流,通过语言抚慰、肢体抚触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关怀,缓解其不安和焦虑情绪,与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取得亲人的理解。③健康宣教: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可以通过短视频、幻灯片、画报等形式进行健康科普活动,宣教内容通俗易懂,方便老年人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必要时,还可以对部分老年患者进行单独宣教,增进感情,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④组建老年患者康复微信群,将老年常见疾病、日常生活护理、预防高危风险等相关护理知识推送至微信群中,方便患者随时学习;让老年患者通过病友间交流找到归属感;对于不常使用电子产品的老年人,可以定期召开病友座谈会,开展知识讲座,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增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⑤多学科护理团队协作:提供护理个案咨询、建立中医养生、护理工作坊,通过护理专项小组进行会诊评估,解决护理疑难问题。作为北京市首批临终关怀试点单位,通过安宁疗护团队为老年患者及终末期患者提供全人、全家、全队、全程的“四全照顾”。⑥优质护理服务: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亲切和善态度,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尊重患者,及时为患者解决一些力所能及问题。定期开展趣味康复护理训练,设立护理人文角,读书时间、情景模拟等。针对失语患者制作沟通画册,配备手写板方便交流。病区内配备卫浴系统、室外塑胶活动场所,满足老年患者安全、舒适、活动需求。⑦心理护理: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制订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住院感受,观察患者需求和病情的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在沟通的全过程中,要用心倾听、用情陪伴,与患者产生共鸣,将护理人文、健康教育、交流沟通贯穿始终,开展情志护理,通过叙事护理记录患者的故事。⑧出院护理:为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帮助整理物品及药品,将患者送至电梯口。

1.3 观察指标

采用优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服务质量,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对患者入院护理(5个条目,共16分)、住院期间护理(16个条目,共74分)、出院护理(3个条目,共6分)、提问责护(1个项目,共4分)共4项内容,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优质护理质量水平越高[10]。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97.80±1.80)分,高于对照组的(89.70±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70,P<0.01)。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护理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领域,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因为他们正面临着健康问题、社会隔离和心理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11]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12],进一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建立与完善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与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由于医院的居住环境和氛围,会给许多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所以,良好的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13]。而对于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通过开展人文关怀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人性化护理模式下,护士可以从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治疗、环境和心理等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和照护,让患者在医院里感到温馨,消除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从而获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确保康复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人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提升日常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满足了老年患者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慢性病关怀优质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