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29 03:10黄育聪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11期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心脏

黄育聪

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 362000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因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其他各种病变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变化的心脏疾病,以活动后心慌、气短、疲乏和倦怠、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若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会增加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风险。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临床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该治疗方式属于侵入性操作,若护理不当,会致使患者在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康复效果[1]。常规护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但内容基础、单一,无法充分满足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需求,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有研究显示[2],该护理模式在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康复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取了88 例患者进一步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选取 88 例时间为2022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为心脏瓣膜病;均具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指征;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可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合并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合并其他危急重症或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的44 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44 例患者为观察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手术的相关知识,指导其完成相关的术前检查;术中配合手术医师完成相关操作;术后按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并给予翻身、拍背等基础干预措施,告知其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a.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给患者讲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作用、术后注意事项等知识,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各种疑问。b.心理护理:密切观察其心理状态,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及时给其提供心理疏导,指导其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②术中护理: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整到合适范围,提前加温术中需要使用的液体和器械,对患者非手术部位提供保暖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在术中的各项生命体征。③术后护理:a.疼痛护理:认真评估其术后的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措施,如注意力转移法、止痛药、镇痛泵等。b.康复训练:评估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其康复训练,首先,指导其在床上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和肢体活动训练,每种康复训练时间均为10 min,2 次/d。若恢复情况较好,可指导其下床进行活动,从床边站立逐渐过渡到行走,严格控制其训练时间,最长不超过30 min。两组均在持续护理3 个月后观察护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①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态,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3]和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4]作为评估工具,其中,GAD-7 主要包含7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均为0~3 分,总分为21 分,GAD-7 评分与焦虑情绪呈正比。PHQ-9 主要包含9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均为0~3分,总分为27分,PHQ-9评分与抑郁情绪呈正比。②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的评分范围为0~10 分,VAS 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护理前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分别在护理前、护理3 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作为检测仪器,用于检测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④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5]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主要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 项内容,每项内容对应的条目数量分别为7 个条目、6 个条目、3 个条目、8 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为0~5 分,WHOQOL-100 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Shapiro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通过t和χ2检验,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88 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5 例(56.82%),平均年龄(48.85±3.46)岁,平均病程(3.86±0.4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4 例(54.55%),平均年龄(48.93± 3.52)岁,平均病程(3.88±0.4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2.2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 护理前,在GAD-7 评分、PHQ-9 评分、VAS 评分的比较上,两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以上评分明显较低(均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分)

2.3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 护理前,在LVESD、LVEDD、LVEF 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前两个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LVEF 评分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

2.4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在WHOQOL-100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4 项评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较高(均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但该治疗方式具有风险高、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等特点,加上部分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容易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无法配合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进而降低其康复效果[6]。因此,如何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效果,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常规护理主要依靠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等基础措施为主,效率和质量相对较差。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优质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促进其疾病康复[7]。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GAD-7 评分、PHQ-9 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负面情绪方面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强调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并根据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增加其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缓解其心理压力,进而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8]。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VAS 评分低于常规护理,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方面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强调在术后认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疼痛干预,可充分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提高疼痛干预的有效性,减轻其术后的疼痛程度[9]。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LVESD、LVEDD 低于常规护理,LVEF 高于常规护理,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功能方面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强调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尽早下床活动,以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身体整体康复,同时促进心功能的康复[10]。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WHOQOL-100 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 4 项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这可能与该护理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其心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有关。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有效减轻其负面情绪,降低疼痛感,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瓣膜置换术心脏
心脏
关于心脏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